不懂得接受批评的人
有一位作家描述他当年从事记者工作的一件往事:
在某天夜里,他在外喝酒消遣,没有和报社联系,报社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突然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报社里找不到他,急得手忙脚乱,而他却正在某个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隔天他打电话到报社,社长劈头就骂:“你这个糊涂蛋,差点把新闻漏了,我已临时派了另一位记者去采访,从今以后,你不必再回报社了!”“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这个作家急忙赶到报社向社长道歉、赔不是。因为他的态度非常诚恳,领导怒气稍降,过了一会,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复职。就这样,他真心地觉得自己错了,态度诚恳地道歉,不但使自己保住了饭碗,报社社长与同事也谅解了他的过失。
与这位作家正确面对批评并真诚改正的态度相反,我们很多人常常在自己不对时,不但不认错,反而还埋怨对方,这才是真正让我们感到可怕的。赵某刚做某公司分厂厂长时,由于压不住火爆脾气,不是跟领导吵,就是跟下属员工吵,管理工作一塌糊涂。有一次,总厂厂长把他叫到办公室,指责生产产量下降:“你是干什么事的?产量下降,质量上不去,你这个生产厂长是吃白饭吗?”总厂厂长的话还没说完,赵某就大发雷霆:“产量下降了,你问我,我去问谁?你们总厂的人是干什么的?”总厂厂长一气之下停了他的职,让他当了供销主任。像赵某这样,明明是自己要承担责任,但面对批评的时候,却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为错误进行辩护。我想无论哪个上司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其实,工作千头万绪,用人管人也的确很难,疏忽和漏洞在所难免。这时候,作为赵某,如果应该主动认错改错,而不是一味地推却、逃避,也就不难得到上司的谅解。
像赵某这样不懂得如何正确接受批评的人实际上有很多,但这其中的情况却各有所不同:
第一、有的人刚愎自用,受不得半句批评;
第二、有的人虚怀若谷,有批评必一概采纳;
第三、有些人当面千恩万谢的接受,转个身却忘得一干二净;
第四、有的人当面硬不认错,死要面子,背地里能小心地检讨。
这四者都不能算是懂得接受批评的人,因为第一种人和第四种人没有接受批评的雅量,显得风度不佳;第二种人没有审度批评的能力,容易随风倾倒;第三种人没有采纳批评的诚意,只是巧言令色罢了。
许多史实都告诉我们,不能“正确接受批评”的人,往往酿造了可怕的苦果。
商朝最后一个帝王—殷纣王在位期间,不理朝政,只知宠幸妲己,沉湎酒色,老百姓已经有所怨言。比干因此多次规劝他,指出他的过错所在,希望他能“修己过,理朝政,谋利百姓”。但他不但不听规劝,反而把比干处以“挖眼”极刑。纣王因不听“良言”,受不了正确的批评,最终落了一个焚身摘星楼的悲惨下场。不但如此,广大老百姓也因战乱颠沛流离,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袁绍“外宽而内狭”,也是一个不能“正确接受批评”的人。官度之战开战之前,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田丰,曾劝告袁绍并指出此次决战为“兴不义之师”,袁绍终究不听劝告,最后落了个战败身死的结局。
做一个闻过则喜的人
民间有一句名言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为什么批评的良药就非要苦得让我们难以下咽呢?批评的忠言为什么就一定要让我们听了难受呢?究竟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可以感觉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呢?
孔子曾说一句话:“闻过则喜”,这就是我们正确面对批评应该有的态度。什么“闻过则喜”呢?狭隘一点、针对性强一些的理解就是“听见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过失,应当感觉高兴,而不是悲哀乃至生气或者制造一些过激行为”;宽松一些的理解就是“能够听到因过错而酿成恶果的事实,学到一些由失败而得来的经验,也能从中有所收益,当欢喜,当快乐”。良言一句严冬犹暖,恶语半声酷夏犹寒。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如果被批评者能真正理解到批评者批评中的好意,他自然会感觉“高兴”,感动“欢喜、快乐”了。那么,我们怎样做到“闻过则喜”呢?
①主动承认错误
这一点我们从卡耐基的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
有一天,卡耐基和他的小狗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他好像迫不及待地要表现他的权威。“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他申斥卡耐基,“难道你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吗?”“是的,我晓得,”卡耐基回答,“不过我认为它不会在这儿咬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子。这次我不追究,但如果下回我再看到这只狗没有系上链子或套上口罩在公园里,你就必须去跟法官解释啦。”卡耐基客客气气地答应遵办。
可是小狗不习惯戴口罩,卡耐基也不喜欢它那样,因此决定碰碰运气。事情起初很顺利,但接着却碰了麻烦。一天下午,他们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又碰到了一位警察。这次,卡耐基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说:“警官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我没有托辞,没有借口了。上星期有警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就要罚我。”“好说,好说。”警察回答,“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玩玩。”“的确是忍不住,”卡耐基回答,“但这是违法的。”“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他开脱。“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他告诉卡耐基。“我们这么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免不了会遭受批评,何不像卡耐基一样抢先一步,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自己谴责自己总比挨别人的批评好受得多。试想:你要是知道有某人想要或准备责备你,就自己先把对方要责备你的话说出来,那他一般就不会再说同样的话了。在这种情况下,十之八九他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忽视你的错误。
②在批评中成长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多受训诫,在责骂声中成长,把批评当作提高自己的机会,才会有一个辉煌和锦绣的前程。
日本大企业家福富先生,年轻时做服务生,常常受到老板的训斥甚至责骂。但他把挨训当做自己成长机遇,总是力求从中学会一点东西、知道一些事情。每次遇到老板,福富决不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惊慌地逃走,他会掌握机会,立即躬身向老板行礼并打招呼,并谦恭地问道:“我难免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指教!”这时,碍于情面,老板必定要以长者的风度,指出他许多需要留神和注意的地方。他在洗耳恭听以后,马上按老板的吩咐办事,改正自己的不是和缺点。
福富之所以每次主动地向老板请教,是因为他多了一个心眼,鉴于自己年轻、没有资历、才疏学浅,难得有机会和老板接触的,而请教、交谈是一个表现自己、与老板沟通难得的时机。他确实抓住了这一时机,而且把它运用得恰到好处。当老板视察工作的时候,既是检查自己的时候,也是借机请教的有利时机,一则可以表现自己的好学,二则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推销。所以老板对福富的印象就要比其他员工鲜明和深刻,两人熟悉后,老板每次见到他都直呼其名,显出了对其他员工没有的亲切。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以后,有一天老板对福富说:“通过长期考验,我看你工作勤勉,勤奋好学,又很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明天起,你就是我的部门经理了。”就这样,一个年仅19岁的毛头小伙子一步登天成了经理,待遇也比从前有了较多的提高。
所以,我们要感谢别人的批评,把批评当作提高自己的机会,这样,我们一定会受益无穷。
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当然,我们也有受到错误批评的时候,此时,我们可以也应该要为自己积极辩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与对方针锋相对。我们在错误的批评面前,应该表现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辩解时也应该多作婉转的解释和说明。
晋文公在位的时候,某日,一个侍从在御膳间端了一盘烤肉,恭恭敬敬送到晋文公面前请其就餐。晋文公拿起餐刀正准备切肉尝鲜,忽然发现肉上粘着一根头发。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小刀,命人去找膳吏。那个膳吏看到传召的侍从脸色不好,一路上不停地捉摸这次晋王召见的原因。究竟是刚送去的烤肉火功不够,还是烧烤时用料不当,口味欠佳呢?他一见晋文公就遭到一阵责骂。晋王气势汹汹地说道:“你是存心想噎死我吗?为什么在烤肉上有头发?”
膳吏一听,原来发生了一件自己没有料到的祸事。虽然他明知道这件事里面有鬼,但在君王的气头上是不能辩白的。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招致衡祸。因此,膳吏急忙跪拜叩头,口中却似是而非、婉转地说道:“请君王息怒,奴才真是该死。烤肉上缠着头发,我有三条罪责。我用最好的磨石把刀磨得比利剑还快,它能切肉如泥,可就是切不断毛发,这是我的第一大罪过。我在用木棍去穿肉块的时候,竟然没有发现肉上有一根毛发,这是我的第二大罪过。我守着炭火通红、烈焰炙人的炉子把肉烤得油光可鉴、吱吱有声、香味扑鼻,然而就是烤不焦、烧不掉肉上的毛发,这是我的第三大罪过。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句,您是一位明察秋毫的贤明君主,您能不能把堂下的臣仆观察一遍,看看其中是否有恨我的人呢?”
晋文公觉得膳吏所言话外有音,就对情况产生了一点怀疑。他立即召集属下进行追问,结果不出膳吏所料,真的找出了那个想陷害膳吏的坏人。晋文公下令杀了那个人。
这个膳吏面对批评的态度,并他在错误批评面前说话的方法,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错误的批评和指责,尽管我们会有些委屈,但也要“闻‘过’而喜”。我们“喜”的是这“错误的批评”,可以提醒、警示并勉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