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我希望你将分数看淡一些,你太在意别人对你的期望了。看着你成天晚睡早起,只为了能提升两个名次,我们真是心疼。你的成绩不错,但成绩好坏并不能显示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相比而言,我们更认为后二者才弥足珍贵。分数带给你的压力阻碍了你个人的成长。你从不读课外书,不参加课外活动,你的知识面非常狭窄,这对你将来是没有益处的……”
智慧点拨: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不用功,不努力而影响学习成绩,于是就用分数、名次给孩子订立学习目标,并把它作为衡量孩子是否努力的惟一标准,却不考虑这个标准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分数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惟一标准,过于重视孩子的分数,可能使孩子的认识造成偏差。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
分数本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父母、老师和孩子自己获取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个手段,并不能完全概括孩子所有的学习情况。孩子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都比分数更重要。但是,由于现在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分高了就笑逐颜开,分低了就横眉冷对,让孩子对分数产生畏惧心理。父母过于注重分数,只会让孩子为了考高分而学习,这样学习的目的都发生了偏差,学习也没有了乐趣可言!为高分,为了向父母有所交待,孩子们只能不择手段,为了分数,孩子们不惜用作弊来提高成绩,不惜一次又一次的撒谎,或自己模仿父母的字体签署意见,不惜偷偷地改分数。因为学习成绩,单纯的孩子变得不再单纯,本来只是学习成绩不太好,后来却一步步发展为撒谎、违纪、逃学……最终成为了一个老师、父母眼里的“差生”。
父母对分数的关注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多少孩子因为分数的压力而焦虑、烦躁、脆弱、甚至走上极端。难道说一定要酿成了悲剧,父母们才能醒悟吗?
如果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成绩好,将来能考上重点中学或大学,一个人的成长就结束了,那可是错误的,一个孩子到了大学不能适应生活,在工作岗位不能搞好人际关系,结婚了没有家庭责任感,一生何谈幸福呢?如果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将来的生活只能说百害而无一利。
而且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对孩子也不能以分数来评价,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曾经有个学生,被体操教练认为是一个不错的苗子,希望他能每天放学后到体育馆参加训练,他跟班主任老师说起时,老师只是很不屑地“哼”了一声,因为他平时学习差,老师不喜欢他,也不认为他能有多大出息。后来,这个学生每天下了课后,都坚持去练习。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市体操队,参加专门的体操训练。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他特意找到那个老师,对老师说:“老师,我知道,我在您的眼里是一个差生,就因为我学习不好,您觉得我给您的脸上抹黑了。可是,如果参加体操比赛,我肯定是个优秀的学生,而您一定是个差生。”
评价制度的单一性,严重地挫伤了众多孩子的积极性。分数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拦路虎,所以父母们应该摒弃以分论人的错误做法,换一个角度关心孩子的成长,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其实很优秀,也许将来就是个“小诗人”、“小画家”、“小音乐家”等。父母应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发掘孩子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从而使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聪明,能够健康成长。
过分关注分数,势必影响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过于注重孩子分数的父母,势必给孩子留下一种印象,即父母爱分数胜过爱自己,从而可能使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亲子关系也可能渐渐陷入僵局。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过于注重孩子的分数,而要关注孩子的多方面成长。孩子学习不好,要看到这仅是孩子的部分表现,更要看到成绩之外孩子所做的努力,并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孩子成绩好,父母也不要对孩子太娇宠,给孩子赞美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关注孩子的其他品质,如认真、宽容、勤劳等,表扬这些比表扬分数更有用。
细节指导:
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才,更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孩子考得不好,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鼓励孩子迎头赶上,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增强自信心,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
8.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家教故事:
思思上中学了,依然没有改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
做作业时,她一会儿削削铅笔,一会儿又跑到厨房去找点吃的,一会又被楼下孩子的玩闹声吸引,别人1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她至少要用两个多小时。
小学时,学习轻松些,思思还能应付,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上了中学,老师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也变了,课程多了,作业量也大了,而且还要求同学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思思每天光做作业就要到很晚,更别提有时间复习和预习了。于是,学习成绩也逐步下滑。
妈妈很着急,思思自己也很着急,总想着改掉这个毛病,可是心里越着急,就越不能专注,时不时就开了小差。妈妈于是去请教心理医生,希望能帮助思思克服这种毛病。
思思正在家做作业,妈妈回来了,在桌上放了一个小闹钟,并定了时,然后告诉思思:“你这样下去不行,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了,现在要给你规定时间。写作业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时间一到,不论完成完不成,都不能再写了。这样可以腾出时间来预习新课。”妈妈说完走了。思思看了看表,开始写作业,可刚写了十分钟,她的注意力就被外面狗叫吸引住了,她趴在窗户上看了一会后,等人牵着狗走远了,才又坐下来写作业,可还没几分钟,她又觉得肚子饿了,又跑到厨房去找了点吃的。就这样,1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当闹钟响起的时候,思思才发现还有一大半作业没写呢。
妈妈走进来,收了思思的作业,思思急的直嚷:“还没做完呢,明天老师会批评我的。”妈妈不为所动,拿出课本让思思预习。第二天,依然如此,思思知道妈妈是认真的了,就努力克制自己,虽然在1小时之内思思还是没有做完作业,但却比头一天好了很多。在妈妈的强制下,1个星期后,思思终于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业。
思思不知道的是,这种做法是心理医生给妈妈的建议,让孩子自己着急起来。妈妈也跟思思的带课老师商量了,这段时间为了帮思思改掉精神不集中的毛病,思思的作业肯定不能完成,也请老师不要为这事过多批评思思,老师们也答应配合妈妈。
智慧点拨:
专注力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通常人所说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就是专注的表现形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专注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专注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洒满心田。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荷兰,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需要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地专注和细致,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别人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界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大名鼎鼎、活了91岁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专注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专注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好坏。
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专注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5~10岁的孩子能集中专注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专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专注半小时以上。可见,如果让一个10岁的孩子坐在那里60分钟,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不要强求孩子,违反孩子的生长规律。
孩子专注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李晶的妈妈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要求家里的人在李晶学习时要保持绝对的安静,电视不开是很正常的,走路都要很轻,有时爸爸的手机响了,妈妈就会狠狠瞪爸爸一眼,爸爸只能躲到门外去接电话。但是妈妈发现,李晶还是不能专心,平常考试时间能完成的题量现在要花一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妈妈很是不解。
其实,有很多父母都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越是安静的环境孩子越能专注。这恰恰在有些时候是相反的。当孩子没有时间的限制时,心里就会放松,这时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任何一点很小的声响都会影响到孩子,勾起他的兴趣。比如李晶的爸爸接电话,因为家里非常安静,爸爸特意压低的声音就会显得很神秘,就会引起李晶的注意,想仔细听电话的内容,难免就会分心。同样,刻意放轻的走路声也会让李晶猜测,爸爸妈妈要干什么。所有这些,反而会让李晶注意力不能集中。自然的环境更能让孩子提高专注力,而且还能培养他的抗干扰能力。所以,父母不要特意制造出过份安静的环境,以防适得其反。
培养兴趣也是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方法之一。父母经常会发现,孩子看到自己喜爱的漫画书时,你叫他好几遍他都听不见。这就是兴趣的力量。所以,父母要想在某方面提高孩子对其的专注力,不妨先培养他对这方面的兴趣,自然而然他的专注力就会提高。
细节指导:
父母不要不断提醒或数落孩子,一是容易对孩子形成新的干扰,二是孩子会习惯于靠父母的提醒来达到专注的目的,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总是受外界干扰,不能专注做某件事时,父母可以给孩子限定一个时间,必要时可以加一些奖惩,比如根据作业量给他限定1小时的时间,否则今天玩的时间就减少或者取消,孩子就会形成时间压力,从而提高自己做作业时的专注力。
9.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
家教故事:
李研是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从上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补习语文数学,可到现在成绩仍没起色。妈妈急得暴跳如雷:“你根本没用心去学习,每次上课都偷偷画画,把书上画的乱七八糟。你知道吗?上课时画画会影响你听课,这样成绩就会不好。”
“我知道啊!可每次我听老师讲课就想睡觉,但一开始画画精神就来了。”李研也很委屈地低声说道。
听了李研的话,妈妈虽然心里很生气也很着急,却也没有办法。
智慧点拨:
儿童学习障碍,主要指儿童具有学习效果差,注意力不集中、顽皮好动、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一些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包括阅读、拼音、书写、计算等各种基本学习技能的获得与发展障碍,即学习能力发展失衡,也属于学习障碍。
据专家介绍,学习能力可以分为视知觉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理解能力、注意力和行为问题、大运动、精细运动7个方面。其中任一方面能力失调都易导致儿童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追溯儿童学习障碍原因,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过度溺爱使儿童的需要不断被满足,家庭自主性不够。当在学校里的学习遇到困难,又没能得到老师及时帮助时,一些孩子的学习困难就一直积累,并在考试中反复重现这种挫败感,久而久之,出现了学习障碍。注意力障碍是学习障碍中最大的问题。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参与进去甚至充当决策者的角色,严重干扰了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的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因学习障碍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的孩子。这些学习障碍孩子都是在普通学校上课,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而经常生活在挫折和失败的阴影中。如果他们的问题无法获得谅解和帮助,他们会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当中的弱势群体、不受劳动力市场欢迎的打工者、新的社会隐患,甚至是社会的包袱和问题制造者。
如何对待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首先,父母应对孩子持赏识的态度。信任是沟通的前提,如果孩子感觉得不到父母老师的承认,自己就会产生心理偏差。应该有耐心,多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
其次,要适当锻炼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能包办代替。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正是锻炼孩子综合能力的大好时机。父母要经常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显得比同龄孩子落后,以便在早期有意识地为孩子的弱项能力多提供机会,使他的能力能够比较均衡地发展。
细节指导:
许多父母都对“学习障碍”这个名词特别抗拒,不愿意接受孩子是学习障碍的事实,导致问题没有获得解决并一再拖延,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如果你怀疑孩子面对学习障碍不妨找这方面的专家检验。
要协助学习障碍的孩子,父母首先必须承认孩子的问题,寻求专家的鉴定和协助。对学习障碍孩子来说,包容、接纳和鼓励非常重要,父母积极并参与孩子的疗程才会起到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