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家教故事:
“妈妈,你让我个‘车’和‘马’吧。”10岁的阳阳恳求着妈妈。
“为什么啊?”妈妈问到。
“我下不过您,老输不好玩,你让我赢一次吧。”阳阳继续磨着妈妈。
“竞争就是要公平,你为什么就要甘愿落后呢?”妈妈使出了激将法。
“那这样吧,就让一个‘车’好吗?”阳阳和妈妈讨价还价。
“这样吧,我让你一个‘车’,但是说好了,两天之后,不论你下不下得过,我都不再让棋了。好吗?”妈妈想增强阳阳的竞争意识。
“好的。”
第一晚,阳阳还是很快就输了。气鼓鼓地就睡觉去了。
第二晚,阳阳还是输了,他生气地打乱棋盘,嚷道:“我再也不下棋了。”
第三晚,妈妈依旧把棋摆好,阳阳忍不住又坐到了桌子边,棋的吸引力让他忘了头晚所说的话。这一次,妈妈没有让他,只说:“不要一味地要求别人让着你,你要学会思考,你只要努力,肯定能获胜的。”
阳阳点点头,每走一步他都会认真地思考,而不是像以前不经思考就落了棋。在妈妈的指导下和分析下,阳阳的棋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终于有一天,阳阳赢了妈妈,他开心地又笑又跳。
智慧点拨: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作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而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的要求。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竞争已渗入社会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孩子从跨入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竞争。例如,学习成绩的竞争、选班委的竞争、评三好的竞争、升学的竞争,将来还有择业的竞争等。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合理竞争,适应竞争环境,勇于竞争,是为了给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孩子在竞争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会很多不良的竞争方式。以为只要能赢,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想法和做法应得到父母的重视,父母应鼓励孩子遵循竞争中的美德。
英语测验时,一个同学问老师:“老师,王云云怎么没有来呀?”“王云云病了,今天来不了。”“噢,太好了。”全班欢呼起来。老师很惊讶地问到:“王云云病了,你们怎么这么高兴?”同学答道:“每次英语考试,王云云都是第一,只要她在,我们谁也别想得第一,今天她病了,我们就可以争这第一了。”“对啊。”“是的。”同学们附和着。老师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竞争让孩子们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丢失了。
因此,应该让孩子明白,只有良性竞争赢得的成就,才是成功的;只有公平合理的竞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都是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但是为了取悦孩子,父母们常常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和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起着非常不良的作用。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先模仿、学习的对象,父母的形象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父母经常扮演“失败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无能。
其次,父母经常让着孩子,对孩子是一种娇宠行为,孩子就不会对自己有高要求,轻而易举的获胜,易让孩子产生优越感,接受不了以后的失败。孩子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喜悦。
孩子在竞争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父母应在竞争游戏中观察孩子对竞争的反应程度,适当强化或减弱孩子对竞争的反应。如果孩子的竞争反应较弱,要设法激发他的竞争欲望;如果孩子的竞争反应较强,则应引导他适当地控制情绪,及时转移注意力,使其强烈的情绪得到缓解。这有利于孩子正确看待竞争的成败。
为使孩子能顺利走向社会,从容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父母必须有意识地让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应付生活,开拓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细节指导:
首先,父母可以同孩子做一些竞争方面的游戏。如棋类,在游戏时,应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竞争的压力,逐渐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其次,父母不要故意让着孩子。让孩子尝到失败的滋味,可以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第三,让孩子学会同自己竞争。让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竞争,力求每日进步,以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
2.让孩子自由发展
家教故事:
于琴的妈妈从小对绘画情有独钟,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成行。于是妈妈就把希望寄托在于琴身上,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给她报了绘画班,还买了很多关于绘画方面的资料,只要哪有画展,妈妈肯定会带于琴参加。
就这样,妈妈还是感到很苦恼。几年下来,于琴从没有在绘画比赛中获得过任何名次,而于琴也表现的无所谓。妈妈常想,是不是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分,但是妈妈又舍不得让孩子放弃,认为自己毕竟倾注了心血和希望。
有一天,妈妈做好饭,让于琴在桌子上摆放碗筷。这时邻居有点事,让爸爸妈妈帮忙。等爸爸妈妈忙完回到自家门口时,听到一阵“丁丁冬冬”的声音,妈妈轻轻推开门,只看见于琴正摇头晃脑地用筷子敲击着碗碟。
妈妈刚想喝止,爸爸拉住了妈妈。这时于琴发现了爸爸妈妈,不好意思地收了筷子。以后,妈妈经常发现于琴敲击东西,并发现她非常喜欢看打击架子鼓。
妈妈跟爸爸商量后,问于琴是不是真的不喜欢绘画,于琴说:“我总是对绘画提不起兴趣,老师讲,我总是听不明白。”“那你喜欢什么呢?”“我喜欢架子鼓,看到它,我总是忍不住想去敲它。”于琴小声说道。
妈妈给于琴退了绘画班,报了架子鼓班,没过多久,于琴就拿回来一张区比赛的奖状。
智慧点拨:
平常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夸奖孩子的说法是“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乖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听话”,这已经成为好孩子的评价尺度。
殊不知,这种“听话、守规矩就是好孩子”的误区,可是深刻在很多父母的心中,作为他们教育和评价孩子的标准。学习读书似乎就是为了考试升学,父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住了孩子的手脚。孩子在父母“我说你听”、“我打你从”的教育方针下,逐步形成只听从父母老师的话,只惟书,不具有创造性思维,这对孩子将来在未来竞争中是非常不利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已经放学很长时间了,月月才带着一身泥土回到家。爸爸非常生气地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身上还弄得这么脏?”
看到爸爸不高兴,月月有点害怕了,怯怯地对爸爸说:“下午学校足球队选拔队员,我去参加选拔了。”“什么足球队?谁让你参加足球队了?你经过我同意了吗?”儿子竟然自作主张,这让爸爸更加生气了。
“是我自己要参加的,好多同学都报名了,我……”
“这绝对不行!成绩那么差,还有心思参加什么足球队,你要敢去小心我打断你的腿!”月月还想为自己辩解,却被父亲的怒吼打断了。
后来,月月只好放弃了参加足球队的选拔,但是他的成绩并没有因此好起来,反而比以前更差了。因为自己的爱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月月逐渐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父母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常常是“帮你没商量”,主观为孩子作决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我们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力,让他们自由发展,孩子就会对自己负责,做出让你吃惊的成绩来。
近期,有一项针对孩子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从这项调查中不难看出,孩子真正的自由是被扼杀掉了。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所有的眼光都聚焦在孩子的身上。很多孩子,一出生要走的人生之路就被规划好了,也不管这条路是否符合孩子,就给孩子定下各种各样的规定,约束孩子,其实应该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自由发展自己。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危险的事情,父母都可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千万不要左右孩子,要给孩子以单独思考、学习、玩耍的时间和机会,允许孩子有不同意父母意见的权力,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就拿玩来说,许多孩子喜欢玩但并不表示他就不听话,不爱学习。比如一个喜欢飞机模型的孩子,一般父母就会认为这个孩子只知道玩。其实,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通过对各种飞机性能所需的各种高科技仪表和电脑设备的认识入手,引导孩子进入数学和物理的大门;通过对飞机发展历史的认识,引导孩子进入科学的大门。由于孩子以最基本的兴趣作为动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都会成为孩子知识的源泉。
对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讲出故事或者让孩子自己创作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当孩子从兴趣中学会学习,又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提高学习成绩还是什么难事吗?
现在时代进步很快,社会文化生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信息传递的途径也越来越丰富,成人稍不注意都会脱节,更别说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式,因此父母应摒弃传统的教育和评价标准,不要给孩子随便贴上“坏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的标签,而应选择适合孩子兴趣多样化发展的自由模式,让孩子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细节指导:
让孩子自由发展,父母应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从而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放手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玩法,找出相应的方式,转移他的智慧和兴趣。比如喜欢拆东西的孩子,可以让他修理坏了的钟表。
3.从小就要有主见
家教故事:
小辉新学了水彩画,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家里人看,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赞美。
但是小辉没有主见。
小辉让爸爸看看,爸爸撇撇嘴说:“哦,山不够陡峭,墨应该再深些。”
小辉按照爸爸的意见修改了。
妈妈看完说:“宝贝,这山太陡了,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小辉又采纳了妈妈的意见。
可爷爷说:“颜色太深了。”
小辉赶紧按爷爷的意见改。奶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只看见花花绿绿的一团。”
就这样,小辉的时间都用在修改画上,每一幅他都会服从大家,经常把画改得面目全非。最后小辉也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智慧点拨:
现实生活中,不乏像小辉这样的孩子。由于父母怕孩子吃亏,处处护着孩子,给孩子安排好一切,帮孩子解决问题,充当孩子的“大脑”,使得孩子自己的大脑从来不考虑问题,也失去了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遇到事后就失去了主张,或人云亦云,或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主见”。
没有主见的孩子,对事不能自己做出判断和抉择,只是盲从于别人。没有主见的孩子将来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赖于别人,没有作为,只能平庸地度过一辈子。而且没有主见的人,永远都是为别人活着,永远都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他的生活对他自己来说没有多大意义。相信这不是每个母亲都愿意看到,因此必须培养孩子的主见意识,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要想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没有主见的原因。第一,有的孩子本身喜欢模仿;第二,父母与老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易使孩子惟命是从,不敢违背他们的意愿;第三,父母与孩子间缺少沟通,而且父母忽略孩子的想法,不理解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也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了解了其中原委,父母要想改变孩子的没主见状态,必须从尊重孩子开始。没有父母是有意识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或损伤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总是忽略孩子的想法,否定孩子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也不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只需照办就行,慢慢变成处理问题的“低能儿”。其实,父母留心孩子发展的每个阶段,就会发现如同孩子刚迈出第一步一样,有很多可以为孩子感到骄傲的场面。而父母只需从孩子身边退一步,在为孩子做决定的时候征询、采纳一下孩子的意见。孩子也会很看重这份自主权,解决问题时就会认真分析,反复权衡,慎重对待,这对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细节指导:
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自己有一片可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可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看电视,不要说“不许看”,可以告诉他,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看,但是一天只能看一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其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比如周末,可以问孩子想怎么过;外出游玩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要带的东西等等。
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多听孩子说话,比如孩子的唠叨、辩解。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即使他词不达意,家长也应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孩子的话头,或表现出嫌弃孩子啰嗦的样子。当孩子说的不对时,应启发孩子往对的方面想,而不要责罚,说教。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做一些自己的决定,比如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水果、玩的方法等。这样做可以极大满足孩子的自主意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4.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家教故事:
扬扬上课又开小差了。老师把扬扬叫起来回答问题,全班同学的目光顿时都集中在了扬扬的脸上。扬扬红着脸暗暗责怪自己。
扬扬的妈妈在单位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扬扬总是上课走神,这样下去会影响学习。妈妈答应老师好好跟扬扬谈谈。
晚饭后,妈妈问道:“扬扬,你是不是上课老走神啊?”
扬扬不高兴地说到:“是老师告我的状了吧?”
妈妈说:“老师也是为你好啊,你这样总是不能好好听课啊,你能告诉我你上课都在想什么吗?”
扬扬想了想,说:“上历史课,老师讲农民起义军最后失败的事,我就想如果他们不失败,而把当时的朝代推翻了,会不会历史上又多了一个朝代?”
妈妈笑笑说:“扬扬的想象力很丰富嘛,你这样想很好。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让老师组织大家讨论啊。”
扬扬说:“老师和同学会笑话我的。”
妈妈鼓励扬扬:“为什么呢?也许他们会很高兴参与,而且也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的,让每个同学都对历史感兴趣啊。”
最后,妈妈告诉扬扬:“如果有想法的时候,可以把这想法记下来,当有疑问的时候要及时问老师,也许你想法的答案就在老师后面讲的内容里,你一走神,后面的内容就听不到了。”扬扬点了点头。
第二天,妈妈跟老师做了交流。老师才知道原来扬扬上课走神是因为自己的课在扬扬的脑子里形成了奇妙的图画。再上历史课时,老师讲完一段后,让每个同学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从中选出几个代表性的全班讨论。从此,每个同学都爱上历史课,课堂气氛也非常好。
智慧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