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8431100000011

第11章 恪守诚实信用(2)

一、古人曾提倡:“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说,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行动一定要有结果。我国历史上把“言必信”作为一种美德、一条处事原则,把不讲信用的人说成“食言”者。言而无信者,人们就会不信任他。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美德,做一个讲信誉的守信者。

二、自己答应别人的事,要全力办好,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也要冲破重重阻力,创造条件,争取办成。若有的事经过努力,仍未办成,怎么办?你要主动地做好解释工作。如果办不成事,又不去解释,人家就会误解你失信。解释时要讲清原委,以免别人以为你找托词、寻借口,结果,还是把你说成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三、要做个有信誉的人,讲话要“三思”,不能滥许诺。古人说:“三思而后许诺言。”对人讲信用“言必信”,对己守信用“言必行”,少年儿童要人人争取做个守信的老实人。

得到别人的信任

你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吗?这就要看你怎么对待他们,并且要比他们所期待的还要大方,出手越快越好。最新的一项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想法其实就是一场“信任”的游戏。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神经科的雷德博士主持的。参加实验的学生共有48对,互不认识,每一对都有一位“投资者”和一位“受托者”。实验以下列方式进行:在20美元以内,“投资者”可以给予“受托者”任何数量的金额,一到“受托者”的手中,该金额即视为成长3倍。然后,“受托者”可以决定还给“投资者”金额的数量。他们不可以聊天、握手、签合约或做其他事情。

雷德博士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大脑的活动情况,结果发现,当对方表现得比自己的期望还要大方时,脑部尾状核区就会出现惊喜的讯号。研究人员指出,这就是对慷慨大方的感应区。实验还发现,当“受托者”退还的金额比“投资者”预测的要多时,“投资者”就会在下一回合给予更多的金额。可见,大方是可以增加信任的。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在人际交往中,想要别人建立对自己的信任,我们不妨利用上面的科学发现,从下面几点进行尝试。

大方是建立人际信任之源。从生物进化角度讲,上述结果是有必然性的。因为在资源匮乏或相对匮乏的社会中,人类个体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只有既竞争又合作,才能共享资源,达成“双赢”,这就需要人际信任。信任也就与“利”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交往关系中的互惠行为能够促进双方的信任。

第一,大方不局限于金钱、物质。大方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就是要不吝啬,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以外,人们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赞美、同情、宽容、尊重和理解等。因此,人际交往中,既不要当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也不要在满足他人心理需求方面当小气鬼。慷慨赞美他人的言行、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等都是对他人大方的表现。

第二,认准表现大方的时机。在交往之初,相互之间不熟悉,也就很难谈得上信任,对对方的大方行为预期也就比较低。如果你在对方存在某种急需的时候满足了他,就会让他感到很意外,其脑部“慷慨大方”感应区就会高度兴奋,从而有助于建立对你的信任。

第三,尝试着表现大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人准则,已经深植于国人的心里。如果你在别人眼中是个小气鬼,你不妨尝试着表现大方些;这能促进你进入大方、互惠的人际互动循环中。

当然,除此之外,去掉虚假、虚伪、欺骗乃至包装的行为,开诚布公、心胸坦荡地与对方的沟通,坚定不移的忠诚,清廉、正直的品格,言必行、行必果的行动,这也都是取得别人信任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面对多批了的分数

考试结束了,老师把批好分数的考卷发给了同学们。你打开一看,本来回答错了的那道题,老师却在上面打了个“√”号,这还是一道中等的题目,有10分哩。要不要对老师讲呢?如果讲了,就会去掉10分,成绩排名立刻就会从第三名降到第十名以后。要是不讲,心里真有些发虚。尽管是自己粗心,可毕竟答错了。再说,要是讲了,老师会不会认为自己在同学中丢他的面子,怎么办呢?

下课以后或放学以后,你可以到老师的办公室里,很有礼貌地把卷子拿给老师,请他再仔细看看,说明自己答错了,不应该多得10分。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孩子,老师会称赞你。有修养的老师还会向你表达谢意,感谢你帮助他纠正了一个错误。他为什么会认为你丢了他的面子呢?你不要担心,老师是不会那样的。当然,你同老师讲话,不能用指责和傲慢的口气,趾高气扬,好像老师还不如你似的。

如果你实在不好意思,或者怕自己表达不清楚,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请他们去对老师讲。你的爸爸妈妈会乐意的,他们有经验,会处理得更恰当些。不过,我还是劝你自己去,因为这是一次锻炼你办事能力的机会,你要争取。

那么,去掉了10分,你的成绩一下子落后许多,怎么办呢?不必去理会,要面对事实。求真、求实,这是一切有真才实学的人的崇高品格。在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人也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不为虚名所诱惑。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它充满朴实无华的哲理。

追求真理做真人

“做老实人吃亏”六个字,字字千斤,这是做人的一个大题目,回答这个问题不容易。不过,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时时都在提醒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早年留学于美国,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主张“生活教育”。抗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了许多革命人才。

故事发生在1940年,这一年,陶先生在重庆工作。他的儿子陶晓光来到成都一家无线电修理厂找工作。厂方要求他有一份学历证书,否则,难以录用。可是,陶晓光是从小跟着父亲自学的,根本没有学历证书。他急于找到工作,就给育才学校的副校长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为自己办一张“毕业证书”。那位副校长碍于陶先生的面子,很快给陶晓光办好了一份“毕业证书”寄给了他。

这件事给陶先生知道了。他立即给儿子拍了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要他把“毕业证书”退回去。同时他给儿子写信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的主张。如果因无学历而被取消工作,你还是回重庆来吧。在‘追求真理做真人’这一点上,不可有丝毫妥协。你记住这七个字,终身可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个方向修养,方是真学问。”在信中,陶先生还写了一份如实反映儿子学历的证明。陶晓光听从了父亲的指教,退回了那份“毕业证书”,把父亲的那份真实的学历证明交给了厂方。

1946年,陶行知先生在白色恐怖包围下的上海病逝。他的墓地坐落在他的故乡南京晓庄劳山之麓,墓门两侧镌刻着中国当代大学问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手书的、陶行知先生对其子女的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是孔子《论语》里的教诲,曾参作为孔子的学生,把它见诸于行动,是那么认真。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也以身教子。“杀猪取信”讲的是有一天,曾参的妻子到集上去办事。他的小儿子拉着母亲的衣襟又哭又闹,一定要跟着去。母亲实在没办法,就对儿子说:“好孩子,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后杀猪给你煮肉吃。”曾参见妻子这样空头许诺哄孩子,觉得不妥想制止,可是话已出口,儿子也信以为真,表示不跟母亲去了,也就没说什么。

到了太阳偏西的时候,妻子办完了事转回家来,一进门,看见曾参已经用绳子捆好了猪,正准备要杀。妻子忙跑过来拉住他说:“我是为了哄孩子说着玩的,并没有真想要杀猪呀!”曾参说:“那可不行!当父母的是不能用谎言哄孩子的。孩子小,懂事还不多,往往会学父母的样子。当父母的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孩子也会学着说假话的。”妻子十分后悔,问道:“那怎么办呢?”曾参说:“就照说的去办,这叫言必信,行必果。”

就这样,曾参为了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讲究信用和诚实的品德,照着妻子对儿子说的话,把猪杀了煮肉给儿子吃。

讲究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说大话、空话,自己做不到的事绝不能为了面子随便应允。答应了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去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到。万一做不到,一定要当面说明原因,以求得谅解,不能随随便便连招呼都不打,这样失去了信用,更是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敢于承认错误

犯错误的人往往因为怕受责罚而做出一些很极端的行为,那么一旦自己不慎犯错误后,很想承认,但又怕因此而遭到非议和责骂,怎么办呢?

一、要勇于承认错误,同时做

好接受批评的思想准备犯了错误不及时承认,会给自己带来很重的心理负担,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学习。犯了错误,想不让别人知道是不可能的,与其让别人发现你的错误加重责怪你不诚实,不如主动及时承认,尽早放下思想包袱。承认错误最好选择在老师、家长尚未发现之前,承认错误时态度要诚恳,不可以为了应付过去而含糊其辞、态度不明朗,这样反而得不到别人的谅解。要相信家长、老师及同学的宽容,同时诚恳地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及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这样就不会感觉到别人对自己责怪的过分了。

二、要重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注意吸取教训仅仅承认错误还不够,还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和为什么会错,不要轻易原谅自己的错误,要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努力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当自己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错的时候,可以请教老师或家长,也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帮自己进行分析,并请他们督促和提醒自己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后要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三、要勇于改正错误,设法从其

他事情上加以弥补要有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的勇气,不能因噎废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一蹶不振。如果没有挽回错误的机遇,就要从其他方面寻找机会加以弥补,如多做一些对集体和他人有益的事,关心、体贴老师、父母等。

青少年时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任何一个青少年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更进一步说,做错事、犯错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辈子不做错事、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难能可贵的是敢于正视它。

犯错之后求信任

一个人一生中总免不了要犯错误。有的人爱撒谎,有的人曾偷过别人的东西。犯了错误,只要真心改正,还是一个好孩子。

但确实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犯过错误后,别人不信任你。比如你撒过谎了,下回你再说话的时候,别人就要想一想,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你偷过东西,下回班级里遗失了东西,有些人就会拿眼睛注视你,想看一看是不是你拿的。有同学拾到一个皮夹子,老师让你去归还原主,同学们就会嚷起来:“他会去还掉吗?”这些都表明别人对你的不信任。

因为别人上过你的当、吃过你的亏,所以,不信任你也是很自然的。那么,怎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呢?

第一,你要有勇气,勇敢地正视错误,不要一听到别人提起你的错就胆怯、心虚,连头都不敢抬起来;更不能因为摔了一次跤而不敢再走路了。最好的办法是你把冷言冷语当做警钟,勇敢地改正错误,堂堂正正地做事情。

第二,你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努力是会有效的;相信有偏见的人只是极少数。

第三,你要有意志和耐心,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百折不回,坚持进取,做出成绩。事实胜于雄辩,只要你做出了成绩,在事实面前,再有偏见的人也会无话可说的。据说,法国曾经有位化学家叫维克多·格林,曾经整天游荡,不务正业,被人瞧不起。在一次舞会上,他邀请一位女伯爵跳舞,女伯爵轻蔑地说:“请你站远点,我讨厌二流子挡住我的视线。”这使维克多·格林感到莫大的耻辱。从此,他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发愤钻研,经过5年的努力,发明了“格氏试剂”,获得了诺贝尔奖。不久,他收到从巴黎寄来的一封贺信,写信的人正是那位女伯爵。

同样,你犯了错误,改正了,并做出了成绩,别人就不会再怀疑你、不相信你了。

说实话要有分寸

多少年来,学校老师都教育学生要做老实人、要说老实话。可是现实中,有的同学却因说了实话而招人怨恨,见面也不跟他讲话,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时代变了,做人的准则也变了?

其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说实话体现“人心向善”的本能,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也是心与心相互理解和接纳的支点。交往中的一句真话、一丝真诚的微笑给人以信任,彼此间的诚实相处,你会感到放心、自在,这是人的一种共生的欲求。心理学研究证明,满怀期望地信任对方,其成功的概率将要高得多。在技术进步与人际交往日益广泛的现代社会中,在竞争、自立、个人奋斗的观念不断涌现的时代里,诚实待人的言语行为将越发显得珍贵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