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全解
8540300000011

第11章 程颢(10)

【评解】

六月的清晨,诗人送好友林子方离开临湖的净慈寺。一到湖边,他被自己素来喜爱的西湖景色所深深陶醉,写了这首诗。诗前两句看上去很率意,几乎像是未经思考,脱口而出,却为后两句作了铺垫,提供了强烈的悬念,又点明了时地。三、四句铺陈不同于四时的六月的独有景色———满湖的荷花。在写时又将叶与花分开写,叶是“无穷碧”,花是“别样红”,以鲜明的色彩,勾成浓艳的画面,表现欢快的心情。尤为可贵的是,诗不仅写出六月与四时的不同,因诗写的是清晨,更有其清晨的特点:太阳刚出来,光线还不强,西湖就显得格外广阔;清晨的荷叶,也比白天更为碧绿、挺拔;初阳的光辉,本带微红,照在红色的荷花上,又布上了一层红晕,便红得“别样”。从这些,都可看出杨万里的匠心。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①,山色空濛雨亦奇②。欲把西湖比西子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潋滟(犾犻à狀狔à狀):水光闪动貌。②空濛:形容雨中雾气迷濛。苏轼很喜欢用“潋滟”、“空濛”概括西湖湖山之美,如《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濛已敛昏。”③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苏轼对此比喻很得意,多次运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韵答马忠玉》:“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

【今译】

晴天,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闪烁,是多么地迷人;雨天,朦胧的雾气在山峦中回旋,又是那么地奇妙。我禁不住把西湖与西施作一番比较: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样婀娜,那样多娇。

【评解】

诗前两句分写西湖晴与雨的景色:阳光普照着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有一种静态的、开朗的美;雨丝风片,雾气缭绕着远近山峦,又是一派动态的、朦胧的美。诗把西湖最有特色的现象摄入了诗中,所以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何处着一毫脂粉色。”后两句由湖光山色的美,想到人的美,便将二者并列,说西湖与西施一样,不管是浓抹,还是淡妆,都是那么地迷人。诗中“淡妆浓抹”用拟人化手法,比喻很贴切,同时又与前两句呼应:水光潋滟的晴是淡妆,形象鲜明;山色空濛的雨是浓抹,形象朦胧。这样,写情的后两句又与写景的前两句串成一气,滴水不漏。因了诗人的高度概括,杭州西湖便多了个响亮的名称———西子湖。

入直

周必大

绿槐夹道入昏鸦②,敕使传宣坐赐茶③。归到玉堂清不寐④,月钩初上紫薇花⑤。

【作者简介】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又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枢密使,孝宗时拜相。封益国公,卒谥文忠。著有《玉堂类稿》等。

【注释】

①诗题原集作“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②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③敕使:传达皇帝令旨的中官。④玉堂:翰林院的别称。⑤清:指神志兴奋,对昏昏欲睡而言。⑤紫薇花:花名,夏季开。唐中书省栽紫薇,详后白居易《紫薇花》诗注。

【今译】

道路两旁绿槐森森,聚集着傍晚归巢的乌鸦;敕使传旨皇上召见,赐我座位,又赐饮香茶。回到翰林院里,我兴奋得难以入睡,只见那一钩新月升起,照着满院的紫薇花。

【评解】

这首诗写自己在翰林院夜值时的奇遇。首句描绘宫中黄昏景色,是夜值开始;次句写受到皇上召见宠爱,记事;第三句写回翰林院后兴奋的心情;末尾再次描写景物,以衬托心中的激动。诗在内容上没什么可取,因为入宫夜值、接近帝禁是文人艳羡的事,蒙皇帝召见赐座赐茶又是不世之优典,所以《千家诗》的编者予以选入,有激励后生小子好好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意思。不过,诗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诗以景起,以景结,中两句写情,是绝句常用手法,可供仿效。末句暗用紫薇花典,含蓄双关,也非俗手能到。同时,诗以清丽的景物、清幽的境界,与自己不平静的心情相映照,衬托心中的喜悦,颇见匠心。

夏日登车盖亭①

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②,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③。

【作者简介】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官御史丞、参知政事,元丰中拜相。后遭贬,安置新州卒。

【注释】

①车盖亭:在今湖北安陆县。②纸屏:用皮纸制成的屏风。竹方床:竹榻。③“睡起”二句:暗用《楚辞·渔父》:渔父莞然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莞然,微笑的样子。沧浪,水名,在湖北。这里指流经安陆的涢水。

【今译】

用纸做的屏风遮挡,枕着石枕,躺上竹床。看书看累了,便顺手放下,安然入睡,午梦悠长。一觉醒来,心情舒畅,不禁独自莞然微笑:远远听见数声渔笛,回荡在宽广的江上。

【评解】

元祐年间,蔡确贬官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着意刻画贬官后的闲散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是看破世情的味道语。登车盖亭是夏天,但诗起首却以纸屏、石枕、竹床勾出一个清幽的环境,使人顿觉气爽神清,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趣。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看了会书,倦了便安然入睡。这第二句,逼真地写出了自己的惬意恬适。三、四句,直写醒后。醒后莞然微笑,可见睡得很舒服,呼应睡前;末句则以一个象征性画面,暗用《楚辞》典切眼前景,寄托对人生的认识,表明自己淡泊名利及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赞羡。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即以景结情,含蓄有味,达到了沈义父所说的标准。

直玉堂作

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①,浓墨淋漓两相麻②。唱彻五更天未晓③,一墀月浸紫薇花④。

【作者简介】

洪咨夔(1176—1235),字舜俞,号平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官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谥忠文。著有《平斋文集》。

【注释】

①禁门:皇宫的门。②相麻:任命宰相的旨令。此令照例写在黄麻纸上。③唱:指宫中报晓的鸡人大声报晓。④墀:宫中的台阶。

【今译】

皇宫的重门紧紧地闭锁,四周一派寂静无哗;我蘸着浓墨,挥笔疾书,撰写着任命左右丞相的黄麻。鸡人高声传唱五更已到,可天还没有完全亮;那洁白的月光似水,照着玉阶和紫薇花。

【评解】

这首诗的内容与周必大的《入直》诗内容相仿,都写受到皇帝优遇后的心情。不同的是,周必大写的是抑制不住的兴奋,洪咨夔表现的是心中的得意;周必大写的是夜的片断,洪咨夔写的是整晚。诗与所有夜值诗相同,先写宫中的沉寂,不过变写景为直述,质朴无华。次句写撰拜相诏令,说自己奋笔直书,笔墨淋漓。草黄麻是莫大的荣誉,所以诗自夸文思敏捷,妙笔生花,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句写天尚未明,补足前句。末句写院中景物,将情藏景中,收得纡徐舒缓。诗娓娓道来,清通简捷,是典型的翰苑之笔。

竹楼①

李嘉祐

傲吏身闲笑五侯②,西江取竹起高楼③。南风不用蒲葵扇④,纱帽闲眠对水鸥⑤。

【作者简介】

李嘉祐(719—781?),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玄宗天宝七载(748)进士,历官台州、袁州刺史。诗擅近体,精炼清婉。著有《台阁集》。

【注释】

①诗题原集作《寄王舍人竹楼》。②傲吏:指为官而傲世不羁之人。五侯:见前韩翃《寒食》诗注。

③西江:即江西。南风:指暑天之风。蒲葵扇:即蒲扇。蒲葵是一种状如棕榈的乔木,叶可制扇。⑤纱帽:乌纱帽,官员所戴。

【今译】

你虽然官品低下,但品格傲岸,轻视五侯;从西江伐来竹子,盖了座高高的竹楼。南风徐徐吹来,用不着摇动蒲扇驱暑;连乌纱帽也懒得脱,闲躺楼上,对着水中的白鸥。

【评解】

这首小诗是题王舍人竹楼的,实质是为王舍人写照。王舍人虽然是个官员,但身居闲职,蔑视功名富贵,过着随心所欲,脱略形骸的生活。诗首句写明王舍人的身份性格,以下三句,便为首句做注脚。身为官员,却伐竹造楼,可见其“身闲”,造的又是竹楼,点出他与众不同的意趣。在竹楼上享受清风,高卧避暑,又是“闲”的表现;“对水鸥”暗用《列子》中“鸥鸟忘机”典,说明他心志恬淡;而连纱帽也不脱就躺下,更见豪爽放荡,呼应“傲吏”二字。诗写得意象丰富,全面勾勒出王舍人的行事、心志。这位王舍人看来是得罪了权官而遭贬谪的人,所以能如此闲散,从诗人对其*赏中,也可见诗人自己的品格。

直中书省①

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②,钟鼓楼中刻漏长③。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唐德宗贞元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左拾遗,贬江州司马,复由中书舍人出为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他提倡诗歌反映现实,以今乐府及歌行著名,语言通俗浅近。著有《白氏长庆集》。

【注释】

①诗题白居易集作“紫薇花”。中书省是代皇帝拟定政策诏令的机关,因省院中多植紫薇,曾改名紫薇省。②丝纶阁:指皇帝颁发诏书之处,即中书省。丝纶二字出《礼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意为帝王极细微如丝般的话也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文章:白居易集作“文书”,当从。③钟鼓楼:宫中击钟敲鼓来报清晨、夜晚到来的小楼。刻漏:有刻度的漏壶,漏水以计时辰。④紫薇郎:中书舍人。白居易时官中书舍人。

【今译】

中书省里没文书要草分外宁静,钟鼓楼中的刻漏是那么悠长。黄昏中独个儿坐着有谁作伴?只有紫薇花对着我这紫薇郎。

【评解】

这首诗写诗人在内阁当值时的感受,总体突出一个“静”字。署内没有作文书诏令的任务,十分空闲,是心情闲静;百官早已退朝,只听见漏壶滴水声,是以声音衬静;黄昏独坐,对着院中的紫薇花,则物我俱入静态了。而在写静时,诗人的寂寞也从语句中流出。诗在白居易绝句中只能算中下之品,仅仅末句“紫薇花对紫薇郎”叠用两个“紫薇”,人服其工巧,遂成夜直典故。平心而论,此句已带有纤巧求新之病,开宋诗风气。《千家诗》因为是给儿童读的,追求劝进、激励的功用,所以选了这首诗,同时还选了周必大《入直》、洪咨夔《直玉堂作》等值夜绝句,将三诗合在一起读,可以看出白诗对周、洪之作的影响。

观书有感①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②,天光云影共徘徊③。问渠那得清如许④?为有源头活水来⑤。

【注释】

①这是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一首。②鉴:镜子。开:打开。古代镜子用铜铸成,镜面磨光,平时用锦袱盖上,用时打开。③徘徊:来回走动。此指倒影不停地荡漾晃动。④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这么。⑤活水:流动的水。

【今译】

半亩大小的方塘犹如一面明镜打开,水光里荡漾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我忍不住动问:池塘啊,你怎么会如此清澈见底?喏,因为上游不断有活水灌注进来。

【评解】

清澈的池塘荡漾着波光云影,这一派美妙的景色,令人陶醉。于是,诗人抓住景色的特点———水清加以发挥,唯有水清才会如镜,才能倒映变化无穷的天象。可水何以清呢?是因为上流不断有活水补充。从字面上来看,这是写景诗,以轻松活泼的语言,对明澈似镜的方塘进行赞美。可是当你注意到诗题后,方领会到这位大哲学家原来是借自然界的实例阐明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心地澄明,知识渊博,才能如实地对各种事情作出反映和判断,才能充分认清各种道理;而要做到这点,就得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犹如水塘不断注入活水才不会积滞混浊。

泛舟①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②。向来枉费推移力③,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①诗原为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二,诗题为编者拟改。②艨艟(犿é狀ɡ犮犺ō狀ɡ):古代巨型战舰。此指大船。③向来:原先。推移力:用人工推挽牵拉。

【今译】

昨晚江中春潮悄悄地上涨,那巨大的船舶像一根鸿毛飘浮水上。原先白白地对它推拉牵挽,如今它在江心自在地航行来往。

【评解】

这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阐述自己读书的心得。诗用涨水前后船行水上的情况作比,说明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的积累有重要关系。诗人在诗中解说,当一个人书读的少时,就如水枯时,那些艰深的问题,犹如水中的巨舰,你费尽了力气,仍然无法解决;但一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就如船行深水,来往自如,原先束手无策的问题,如今解决时游刃有余。诗与上一首相合,从不同的角度上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虽然是讲理,由于是诗人自己深有感触而后发,且通过具体而又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所以表现得很生动,很容易为人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冷泉亭①

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②,冷暖年来只自知③。流出西湖载歌舞④,回头不似在山时⑤。

【作者简介】

林稹,字丹山,南宋时人,生平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