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全解
8540300000019

第19章 早朝大明宫①(6)

【注释】

①昆明池:在长安西南,为汉武帝元狩年间因伐昆明国而练习水战时所凿,周围四十里。②旌旗:武帝操练水师,建楼船,高十余丈,上插旗帜。③织女:指昆明池边的织女石像。为了使昆明池上应天象,在池左右立牵牛、织女,以像天河。机丝虚夜月:说织女像虽设有机丝,但不能织,只是徒对夜月。④石鲸:昆明池有玉石刻的鲸鱼。⑤菰(ɡū)米:水生植物,俗称茭白。秋结实如米,可煮食。⑥莲房:即莲蓬。⑦关塞:指巫山、夔州。鸟道:只有飞鸟能飞越的险道。⑧江湖满地:指到处漂泊。

【今译】

长安西南的昆明池,是数百年前汉代所开凿;遥想当年武帝练兵时的旌旗,似乎还在迎风招展,映入眼中。织女的石像机丝横陈,徒然对着这淡淡的夜月;石鲸在秋风的吹拂下,身上的鳞甲好似片片飞动。水面上漂浮着黑沉沉的菰米,活像是铺压着一片云彩;露水沾湿了湖中的莲蓬,粉红色的莲花已坠落无踪。遥望远方关塞连天,只有飞鸟才能度越;我在江湖漂泊,无休无止,如同是出没波间的渔翁。

【评解】

这首诗与上一首一样,也是前六句写长安,后二句写眼前。首联点明昆明池的来源,写得很壮美。但从诗人作此诗已在战后,长安已经破败,便很能理解诗人写昆明池,怀汉武帝,正是对盛世的怀念与向往。第二、三联写昆明池景物。一联写池畔,选取夜月下的朦胧景色,衬点出景物的宁静空灵。一联写水面,以“漂”、“冷”状动态,以“云”、“粉”拟多艳,以“黑”、“红”渲染色调,全面绘出秋天水面宽广优美的景色。最后,诗回到现实,注入“秋兴”,眼中所见是连天关塞、重重阻隔,心中想到的是江湖浪迹、无地容身,满腔苦闷与沉痛,强烈地充溢于字里行间。正如杨伦《杜诗镜铨》所评:“‘极天’、‘满地’乃俯仰兴怀之意,言江湖虽广,无地可归,徒若渔翁之飘泊,昆明盛事,何日而能再睹也哉!”诗借汉言唐,是唐诗常用的手法。中四句分写两小景两大景,笔墨灵活,妙绪纷呈。末归结到自己,点明了前六句忆长安时的心情,顿变情调,将情与景、国家与个人的不幸融成一片,足称扛鼎之笔。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①,绿水无痕夜气冲②。诗思浮沉樯影里③,梦魂摇曳橹声中。星辰冷落碧潭水④,鸿雁悲鸣红蓼风⑤。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注释】

①虚空:广阔的空间。②无痕:没有波浪。冲:逼人。③樯:桅杆。④冷落:稀疏冷清。

⑤红蓼:草本植物,生长水边,秋天开红花。

【今译】

小船洒满了皎洁的月光,沉浸在浩瀚缥缈的空间;碧绿的江水,水波不兴,夜间的寒意是那么地深重。高高的桅杆投下浓郁的阴影,我的诗思随着阴影起伏不定;摇曳的橹声悠悠扬扬,我的梦魂跟着橹声摇荡浮动。稀疏清冷的星星,倒映在深澄的潭水;一阵秋风掠过远处的红蓼,鸿雁悲怆的鸣声,响彻夜空。那古老的堤岸边,几点渔船的灯火闪烁不定;岸上梧桐凝结着露水,滴向断坍的小桥,叮叮咚咚。

【评解】

诗描写的是在秋天月夜泛舟所见,紧紧围绕“月”、“舟”二字,结合秋令,勾勒了一幅凄清静寂的画图,表现自己羁旅伤愁。首联“满船明月”直接点出“月”,“绿水无痕”暗示在舟中,出齐题,为全诗做好铺垫。颔联写自己在船上睡而复醒,诗思浮沉,将自己的情感与船的摇曳起伏、月的清辉联系在一起,构成蒙浑的诗境。颈联与尾联是月夜行船所见,采入一连串秋景,“碧潭”、“鸿雁”、“红蓼”、“垂露”、“梧桐”,均与秋天密切相关。四句分写上下左右,视听交互,以舟为中心,以月光为背景色,景物繁富而格调荒凉凄冷。戴复古是江湖诗派重要作家,由于他长期浪迹江湖,对景物感受特别深刻,所以能将景物精练生动地组织在一起,通过细致入微的白描手法,使之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言情而情意深浓,达到了写景诗的很高境界。

长安秋望①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②,汉家宫阙动高秋③。残星几点雁横塞④,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⑤,红衣落尽渚莲愁⑥。鲈鱼正美不归去⑦,空戴南冠学楚囚⑧。

【注释】

①诗题一作“长安晚秋”。②云物:犹言云气。凄凉:一作“凄清”。③汉家宫阙:借汉言唐,指长安的宫殿。动高秋:言宫阙高耸,掩映在云气中,随云流动而荡漾。④残星:天亮前残余的星星。⑤紫艳:艳丽的紫色。⑥红衣:红色的花瓣。⑦鲈鱼正美:《晋书·张翰传》载,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叹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外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这里用以指思乡之情。

⑧“空戴”句:《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道:“那个戴南方式样发冠的人是谁?”看守答道:“是郑国所献的楚国囚犯。”楚囚南冠表示不忘乡土,诗人是南方人,思乡而不得归,羁留长安,故云“空戴南冠”。

【今译】

凄凉清淡的云气,在曙光中飘浮;汉代修建的巍峨的宫阙,似乎随着秋天的流云晃悠。天空中残留着几点星星,一行大雁横飞掠过了关塞;远处传来一声长笛的声音,有个人儿独自倚在高楼。紫色的菊花半开着,靠着篱笆,一片幽静;水中的莲花落尽了红色的花瓣,泛漾着无边的忧愁。家乡的鲈鱼正是肥美的时候,我却羁留在这里不能归去;空怀有思乡的激情,处境局促,仿佛楚囚。

【评解】

这首诗写晨起登高所见的长安秋色。诗人满怀寂寥与伤愁,于是笔下的景物,莫不带上了惨淡惆怅的色彩。清晨的曙气飘浮,宫殿掩映在云气中,显得那么萧索凄清;天幕上还挂着几颗残星,闪着黯淡的光芒;大雁南飞,激起人无限的思乡情感,这时候又飘来一阵哀怨的笛声,令人触景生愁。紫菊幽静地开放,荷花已经凋谢,使人感伤,撩起无尽的愁思。于是诗人回思自己,欲归不得,又是那么地令人怅惘难受。工整的对偶,情景的交融,虚实的结合,典故的活用,使诗在即情绘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的第二联,以传神之笔写出苍凉恢廓的意境,又寓以凄凉深沉的情怀,景为人设,人在景中,承上文望中寥渺秋气,引下文的秋思羁愁,声色俱齐,收放无痕,《唐诗纪事》说杜牧对之“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

新秋①

无名氏

火云犹未敛奇峰②,欹枕初惊一叶风③。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④。蝉声断续悲残月⑤,萤焰高低照暮空。赋就金门期再献⑥,夜深搔首叹飞蓬⑦。

【注释】

①诗原署杜甫作,但杜甫集中未见。②火云:炎夏日落时出现的火红色云彩。奇峰:指火云的形状。③一叶风:吹落第一张树叶的秋风。④砧杵:捣衣的工具。⑤残月:天亮前的月亮。⑥金门:金马门,汉宫门名。汉时征召人才,集金马门,由皇帝召见选用。⑦飞蓬:蓬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如絮,成熟后随风而飞。此指生活如蓬草飘忽不定。

【今译】

如同山峰般变幻的火云,还没有完全收敛;我斜靠着枕头养神,忽然听到那初次吹下落叶的秋风。在这萧瑟的秋声中,此时有多少园林花树正在凋谢;寂静的夜幕里,谁家的捣衣声,传入我的耳中。一钩残月悄悄照着,树上的知了发出断续的悲鸣;萤火虫高低乱飞,划破了深沉的夜空。我写好了诗赋,想再次去金马门献给皇上;在这深夜,伤心地搔着头,感叹一生漂泊,犹如飞蓬。

【评解】

诗题是“新秋”,诗便不仅仅写秋,还处处照顾到“新”字。首联欲擒故纵,先从夏日炎热的火云写起,然后说到第一阵秋风,益显出秋之“新”,且以“初惊”二字,突出了气候变化之快。以下四句,着力渲染秋色。诗人是在家中“欹枕”,所以大多从听觉上来写。耳听着秋风萧瑟,刮遍园林;寂静的夜色中,传来阵阵捣衣声;残月下,秋蝉断断续续地悲鸣;萤火虫在窗外飞过,划破暮色。这四句,除了末句是眼中所见,其余都是从风中飘来的各种声响,都是由“一叶风”延伸出来。有实事,有想象,有远声,有近音,共同构成寂寞萧条的秋景,形象感人。尾联是由秋景而产生的悲伤情绪,低沉索寞,与前三联景句连成一气。全诗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风格沉郁,与杜甫诗风相近,其误题杜甫作,原因或即在此。

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开①,云间仙籁寂无声②。平分秋色一轮满③,长伴云衢千里明④。狡兔空从弦外落⑤,妖蟆休向眼前生⑥。灵槎拟约同携手⑦,更待银河彻底清。

【作者简介】

李朴,字先之,虔州兴国(今属江西省)人。宋哲宗绍圣年间进士,官虔州教授、秘书监。著有《章贡集》。

【注释】

①皓魄:皎洁的光华。此代指月亮。②仙籁:天上仙界的声音。③平分秋色:七、八、九月为秋,八月十五为秋的中间,故云平分秋色。④云衢:云路。此指云在空中飘动所经之路。⑤狡兔:指传说中居住在月亮中的玉兔。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这里指月的边缘。空从弦外落,即让月不亏。⑥妖蟆:传月中有蛤蟆,能食月,使月亏。⑦灵槎:槎即木筏。《博物志》载,有个住在海边的人,常见每年八月有槎来。一次他乘了上去,到达天河,见到牛郎织女。

【今译】

皓洁的月亮升上天空,宛如打开了一面玉镜;万籁俱寂,月明风息,连云间的仙乐也悄然无声。今天正是平分秋色的日子,月亮如车轮般圆满;它久久地伴随着空中的云彩,把千里大地照得通明清澄。那狡黠的玉兔空自跳出弦外,月亮仍然是那么地团圆;那妖异的蛤蟆也不要出现,以免月亮蚀去它的光明。我准备约上几个朋友,乘上通到天堂去的灵槎;但是还须耐心等待,等到那银河彻底澄清。

【评解】

这首诗的诗题是“中秋”,而把笔墨主要集中在写中秋的月亮。首句写月亮出来,用“皓魄”、“宝镜”二代词,一形容其亮,一形容其色与形,是咏物诗惯用的手法。次句写天空静寂,益显出月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烘云托月法。第三句点题,揭出时令;第四句烘染月光的皎洁。前四句全作具体描写,将月色写得很饱满,因此后四句转入虚写,化用神话,从侧面写满月。狡兔落去,蟾蜍不生,既写了月的圆,又寄托但愿月长圆的向往;因此最终用乘槎上天的传说,扣紧八月十五,又引发由月色美好而产生的漫游天宫的愿望。诗形象地描绘了月的形与色,又通过浮思遐想,加倍写出月夜的迷人,因此读来清气袭人,趣味深长。

九日蓝田崔氏庄①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②,兴来今日尽君欢③。羞将短发还吹帽④,笑倩旁人为正冠⑤。蓝水远从千涧落⑥,玉山高并两峰寒⑦。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⑧。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民俗于此日登高,插茱萸辟邪。这里指乾元元年(758)九月初九,时杜甫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去华州八十里。崔氏庄:崔氏东山草堂。崔氏即王维表弟崔兴宗,是位隐士。②强:勉强。③尽君欢:为君而尽欢。指登高痛饮。④“羞将”句:用孟嘉事。《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温设宴龙山,席上风将孟嘉帽子吹落,孟嘉在酒酣中竟不知觉。⑤倩:请。正冠:把帽子戴正。⑥蓝水:即灞水。源出蓝田县蓝田水,合溪谷之水,流入灞水。⑦玉山:即蓝田山,因产玉而名。山在县东,与华山云台峰并峙,故云“两峰寒”。⑧茱萸:亦名越椒,味辛,可入药。周处《风土记》载俗以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又,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今译】

老来对秋天更感到伤悲,只能勉强振作,自我放宽;今天偶然兴致勃勃,登高饮酒,为君尽欢。头发稀疏令我羞愧,最怕山风吹落帽子;因此含笑央求旁人,时时注意,为我正冠。蓝水冲出千山万涧,潺潺地流到跟前;玉山与云台峰并矗,高入云端,隐隐生寒。明年今日重阳佳会,不知道我们是否都还健在?想到这,喝醉了酒,把茱萸看了又看。

【评解】

这首诗写贬官华州时的心情。首句是总摄,全诗都围绕“老”、“悲愁”、“强自宽”来写,笔力矫健,盘旋变化,是杜甫七律中的名作。“蓝水”一联,忽于写情叙事中夹入写景,看似与前后不相统属,实质借景移情,关联全篇,尤见作意。这种写法,被宋江西诗派诗人奉为不二法门。宋诗人杨万里对这首诗创意结构最为欣赏,在《诚斋诗话》中作了精细的分析,对赏鉴本诗很有帮助,因引于此:“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老杜《九日》诗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