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全解
8540300000023

第23章 春晓(2)

题袁氏别业① 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②,囊中自有钱。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武后时进士,官至秘书监。天宝初请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诏赐镜湖一曲。诗以绝句见长,清浅自然。著有《贺秘监集》。

【注释】

①诗题一作“偶游主人园”。别业:即别墅。②谩:空自,多余。

【今译】

我与主人素不相识,偶尔来此一坐,是为了观赏林木山泉。今天用不着为买酒而发愁,我的口袋里正巧装满了铜钱。

【评解】

贺知章性格旷达,又喜饮酒,杜甫《饮中八仙歌》有“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句。这首小诗是他生活的一个片段的自我写照。诗说自己见到一素不相识的人家林泉优美,便径自进入坐着玩赏。对着美景,自然想到了杯中物,这位有“金龟换酒”逸事的诗人今天恰恰又用不着为酒钱发愁,于是更加兴致勃勃起来。诗以短短数句将自己豪放洒脱的性格展示出来,写得直截明快,形式与内容结合完美。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晋王徽之的故事:王徽之爱竹,有一次在江南见到一家人家园中的竹林长得很好,他便旁若无人地走入,坐在竹林前赏玩起来。贺知章事与王徽之事相类,由此可见唐名士对魏晋风度的继承关系。

夜送赵纵

杨炯

赵氏连城璧①,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②,明月满前川。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2),华阴(今属陕西省)人。幼有文名,举神童,历官校书郎、宏文馆学士、盈川令。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诗多五律,才气宏放,语言精严。著有《盈川集》。

【注释】

①连城璧:价值抵得上好几座城的玉璧。此指战国时赵国得到的和氏璧,秦王曾表示要用十五座城与赵国交换。②旧府:家乡的故居。

【今译】

你如同赵家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一向为人珍视,天下敬仰。今天我送你回你的故乡,眼前的平川,洒满了明亮的月光。

【评解】

诗题是“夜送赵纵”,诗便竭力写“夜”及“送”。前两句写明送的对象,故意用曲笔,不作正面介绍,而以战国时赵国的连城璧作譬,既切合赵纵的姓及籍贯,又带出对他的推崇,次句赞璧就与赞人浑和一气。这样运笔用典,经盛唐诗人们琢磨,渐成固定修辞手法,如杜甫《送张司马南海勒碑》“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便用张骞泛槎事切其姓与出使事。后两句具体写夜送,“明月满前川”是实况,好在语意双关,用平淡凄清的景语,表达了自己依依惜别的心情,有有余不尽之味。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竹里馆:王维辋川别业中一处。②幽篁:幽深的竹林。③啸:撮口作声。

【今译】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了会琴,又发出阵阵长啸。在这深林中,没有什么人知道;只有天上的明月,把我照耀。

【评解】

诗人独自坐在竹林深处,陪伴着他的是幽篁、明月,他便弹琴、长啸。四句诗句句是白描,似乎随意写出,甚至于将“深林”与上“幽篁”重复,既不着意写景,更不刻意写独坐时的情思。但将四句诗合在一起品味,便使人觉得诗呈现出一派清幽绝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布局的匠心。诗的背景是幽林,因此诗人安排了月光,人不知而月相照,又扣紧“独坐”二字;写静夜而以弹琴、长啸来衬托,更显得竹林的静谧。音响与幽静的交互,光影明暗的衬映,都蕴含着令人自然而为之感叹的美感,诗人淡雅澄净的心灵也就与景悠然相会,融合为一了。黄叔灿《唐诗笺注》说诗“妙绝天成,不涉色相”,可谓点睛之论。

送朱大入秦①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②,宝剑值千金③。分手脱相赠④,平生一片心。

【注释】

①朱大:作者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五陵:见前杜甫《秋兴》(其三)注。③“宝剑”句:用曹植《名都篇》句。千金,极言价值昂贵。④脱:解下。

【今译】

老朋友出游前往五陵,腰间宝剑价值千金。分手时解下赠我,以表平素肝胆相照,无限深情。

【评解】

这首送别诗,写朱大的豪侠与自己与朱大的情谊。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浩然“救患释纷,以立义表”,《新唐书》也说他“少好节义,喜振人急难”,因此,这首诗又是孟浩然任侠之气的体现。诗首句破题,“游人”点朱大;五陵在长安,切“入秦”,又因五陵是游侠浪游之地,隐指朱大的为人,引出第二句“宝剑值千金”。第二句为朱大占身份,又强调剑的价值,三、四句写赠剑便显出朱大的豪气与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诗层层展开,慷慨激宕,正如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所评:“从‘入秦’生出首句,字字有关会,一语不泛说。落句五字,斩绝中有深味。”

长干曲①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②。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注释】

①原诗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来源于长干当地的民歌,多半写情。长干,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之南。②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近长干里。

【今译】

喂,小伙子,你住在什么地方?姑娘我就住在长干附近的横塘。把船儿停下来问你一声,也许我们俩是同乡。

【评解】

崔颢这组《长于行》是联章体,一问一答,这首是姑娘的问语。这女子以船为家,长年漂泊,内心寂寞,也许是听见了邻船小伙子的话带有自己家乡的口音,顿感亲切,便主动去问对方,并先作了自我介绍。诗纯用白描,活泼生动,全用口语表达,读来亲切感人。通过这一问,主人公的形象与内心活动,都呼之欲出。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称赞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是绝句中“咫尺有万里之势”的佳例。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①,应怜范叔寒②。不知天下士③,犹作布衣看④。

【作者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人。早年浪游,唐玄宗天宝中及第授封丘尉,历官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所作音节浏亮,气势奔放,风骨遒劲。著有《高常侍集》。

【注释】

①绨袍:用粗丝织成的较厚的衣服。②范叔:战国时范雎。范雎本是魏大夫须贾门客,后须贾在相国魏齐前说范雎坏话,魏齐怒,差点将范雎打死。范雎更名张禄,逃到秦国,官至宰相,威震天下。后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破衣服去见他,须贾可怜范雎,送给他一件绨袍。及知范雎即张禄,大惊,托人谢罪。范雎因绨袍事,终于没杀须贾。③天下士:指能治理天下的奇士。④布衣:普通人。

【今译】

须贾还能够送给范雎一件绨袍,完全是因为可怜他贫寒。可笑他不知道面对的是能治理天下的奇士,仍然把范雎当作普通百姓相看。

【评解】

诗前两句写史事,后两句因事而议论,这是咏史绝句的习惯写法。诗咏范雎、须贾事,妙在抓住送绨袍一事做文章,起得突如其来,概括力极强,然后才一针见血地指出,须贾的送衣,只是恻隐之心的偶然发露,并不是欣赏范雎的才能;由此出发,他为“天下士”被埋没而表示深深地愤慨。诗写得浑成一气,足抵一篇史论,吴逸一《唐诗正声》特别指出:“‘尚有’、‘应怜’、‘不知’、‘犹作’八字,俱下得有力。”而“尚有”与“犹作”前后呼应,“绨袍”、“寒”、“布衣”又自然贯串,可见章法。高适年轻时落魄不遇,这首诗又是借范雎事发端,抒发世人轻才、不识贤达的感慨,有无限身世遭遇之叹。

罢相作①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①,乐圣且衔杯②。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③?

【作者简介】

李适之(?—747),一名昌,唐宗室。开元中官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拜相,遭李林甫陷害罢免。后出为宜春太守,自杀。《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注释】

①避贤:避位让贤。语出《史记·万石君传》:石庆自惭不任职,上书曰:“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②乐圣:谓爱酒。《三国志·徐邈传》说徐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衔杯:指饮酒。李适之好饮,《旧唐书》说他“雅好宾客,饮酒一斗不乱”。③“为问”二句:汉翟公为廷尉,宾客盈门,及罢官,门可罗雀。此即用此典意。

【今译】

避位让贤我刚被免去宰相职务,喜爱饮酒如今正可尽情喝个够。我要问那些曾经奔走我门前的客人,今天又有几个前来登门问候?

【评解】

孟棨《本事诗》介绍这首诗写作缘起说:“宰相李适之,疏直坦夷,时誉甚美。李林甫恶之,排诬罢免。朝客来,虽知无罪,谒问甚稀。适之意愤,且为诗曰‘避贤初罢相’云云。”可见诗为抒发满肚子不平与牢骚所作。前两句写自己免相后,借酒浇愁。“避贤”二字是堂皇话,实为讥刺、愤慨。后两句写当年门下客人裹足不来,妙在以反问出之,写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诗写得坦露质朴,后人多嫌其不够“雅”,即不够含蓄敦厚。杜甫《饮中八仙歌》这样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末句即用本诗前两句。诗的出名,原因恐即为此。

逢侠者

钱起

燕赵悲歌士①,相逢剧孟家②。寸心言不尽③,前路日将斜。

【注释】

①“燕赵”句:语出江淹《诣建平王上书》:“燕赵悲歌之士。”燕赵,燕国与赵国,地当今河北、山西一带。

悲歌士: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②剧孟:汉代著名的侠士,洛阳人。此借指洛阳人家。③寸心:方寸之心。即内心、心事。

【今译】

与你这位燕赵来的悲歌慷慨之士,相逢在大侠剧孟的家乡洛阳。心中无限不平匆匆诉说不尽,转眼夕阳西下,依依分别,各奔前方。

【评解】

诗人在洛阳与这位豪侠之士相逢,二人相见恨晚,互相倾吐着心事与抱负,可是转眼红日西斜,分手在即,他无限留恋,写下了这首小诗。诗写得斩截铿锵,前两句化用有关侠客的典故,说明对方气格,对侠士作了侧面的烘染,起了不赞而深赞的作用。后两句写惜别,情景交融,流露深沉的感慨,蕴藉感人。“寸心言不尽”是全诗主句,使前两句既写侠士,也成为自己的写照;二人各抱不平,所以“言不尽”,因为“言不尽”,才觉得日斜到来的快,更突出离别的惆怅。吴逸一《唐诗正声》评说:“多少感慨,不是莽莽作别者。”道出了诗的主旨。

江行无题①

钱珝

咫尺愁风雨②,匡庐不可登③。只疑云雾窟④,犹有六朝僧⑤。

【作者简介】

钱珝(狓ǔ),字瑞文,吴兴(今属浙江省)人。钱起曾孙。唐昭宗乾宁五年(898)进士,官中书舍人,贬抚州司马。诗以绝句见长,精炼秀朗。《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诗原署钱起作,据《唐音癸签》改正。诗为《江行无题》一百首第六十九首,为诗人贬官抚州途中所作。

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八寸为咫。③匡庐:即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传殷时有匡姓兄弟结庐山上,因名匡山、庐山、匡庐山。④云雾窟:云雾环绕遮蔽的洞穴。⑤六朝:指建都于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庐山在历代多僧人隐修,东晋时高僧慧远曾讲道山中,盛极一时。

【今译】

这满眼的风雨令我发愁,庐山近在咫尺,却不能去攀登。我只怀疑那云雾遮蔽的洞窟,还栖息着六朝的高僧。

【评解】

诗写舟行经过庐山脚下时的感想。前两句说遇上了风雨天,因而庐山虽近,却无缘一登。一个“愁”字,道出心中无限遗憾。无法登,诗人便只能远望,从望中表现对山的神往,因此后两句自然地由实写转入虚写。诗人由山下所见云遮雾绕的景象,想到山中幽寂深邃的洞穴,联想山中栖息的高僧,于是设疑这些高僧是否还在。这两句,不仅写出庐山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超凡出尘的情趣。“疑”字下得神妙,使诗更觉缥缈虚幻,与景相扣,且拓展了诗的内涵,引导人们发挥想象。

答李浣①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②,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词客③,何人最往还④?

【注释】

①李浣:生平不详。从诗中看,刚从楚地回来。②易:指《易经》。③词客:诗人。楚地是屈原的故乡,所以作者说该地多诗人。④往还:交游往来。此指相互倡和。

【今译】

坐在树林里看了会《易经》,又悠闲地来到溪边,与鸥鸟相伴。楚地自古以来诗人最多,不知道你与谁倡和最为频繁?

【评解】

李浣从楚地回来,写诗给韦应物,询问他的近况,韦应物便写了这首诗回答。前两句是诗人自己生活的写照,读读书,欣赏溪上风光,淡泊名利,悠闲自在。诗人摘取了两个片段,概括了自己生活的舒适容与,道出自己的满足与隐趣。后两句是问对方楚地的生活,不问其他事,单问交游作诗,问得不俗,既推崇对方的人品,又表明了自己的胸襟,一石二鸟,含意丰富。诗写得很平淡,但境界深远,清幽萧散,无纤毫烟火气,正表现了韦诗的本色。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②。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③。

【注释】

①秋风引:为乐府琴曲歌辞。②萧萧:风声。③孤客:独居他乡的人。

【今译】

秋风啊,你从什么地方吹来?你萧萧作响,送来了南下的雁群。清晨,你又吹动了庭院中的树木,是我,独居异乡的人最早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