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全解
8540300000025

第25章 春晓(4)

【注释】

①乔侍御:乔知之,时任侍御史。②巧宦:在仕宦中善于钻谋取巧的人。③云阁:即云台。东汉明帝建云台,绘功臣二十八人像于台中。边功:在边疆所立战功。④骢(犮ō狀ɡ)马使:东汉桓典官侍御史,刚正不阿,权贵畏惮。他常骑骢马,京中为之语云:“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但他因此而受压制,久未升迁。

骢马,毛色白与青相间的马。

【今译】

汉廷中推赏的是那些善于钻营的官员,云台绘像鄙薄的是立功边塞的战将。可怜刚正不阿骑着骢马的御史,头发花白,一片雄心,为谁逞扬?

【评解】

陈子昂与乔知之曾经一起参加远征契丹的战斗,但是二人都屈在下僚,前途渺茫。因此,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借汉言唐,对乔知之的遭遇表示不平,也抒发自己身世之感。诗前两句即隐指北征往事,皇上不重视边功,只欣赏那些善于钻谋的小人,因此乔知之落落不遇。这意思,在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诗中也表示过:“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可见感慨之深。后两句,从乔知之官职上生发,用桓典比乔知之,十分贴切,既表达了对乔知之的推崇赞扬,又暗中追本遡源,指摘使乔知之不得意的奸臣权宦。诗虽全用汉事,却句句与现实切合,在同情中,不难看出诗人还饱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正如唐汝询《唐诗解》所说:“此见时不可为,故白首沦落,非拙于用世也。”诗写得气格雄浑沉着,悲愤之气充斥字里行间,正是陈子昂诗风的具体反映。

答武陵太守①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②。曾为大梁客③,不负信陵恩④。

【注释】

①诗题原集作“答武陵田太守”。武陵,今湖南常德市。②微躯:微贱的身躯。谦词。③大梁:

战国时魏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④信陵:信陵君,魏国公子,名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以富贵骄人,士争归之,门下食客有三千人。

【今译】

我凭仗着一把宝剑行走天下,太守啊,请允许我临别时说上一句话:曾经在好客如信陵君的您门下作客,对您的大恩大德我一定会好好报答。

【评解】

诗的内容很简单:诗人在武陵太守那儿作了一阵客,受到太守的礼遇,心中非常感激,因此在告别时,特意作了这首诗,表达由衷的谢意。这样的诗,很容易写得俗媚。好在诗人是位绝句圣手,又擅写边塞义侠,便借游侠起兴,突兀一句,豪放雄奇,大有睥睨天下之气,诗便超出常格,紧摄人心。以下,诗拈出信陵君好客典与首句呼应,拳拳设誓,增加了诗的力度与涵容,转折自然。通过这样表达,诗人自己与武陵太守的形象在简洁的语言中凸现纸上,分外饱满,情感也充溢回荡,新人耳目。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诗原有注云:“时未收长安。”知作于至德二载(757)秋,时岑参官右补阙,从肃宗于灵武、凤翔。行军:行营。长安故园:岑参为南阳人,久居长安,故称为故园。②强:勉强。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③送酒:《南史》载,陶渊明曾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丛菊中坐,正好太守王弘送酒来,遂畅怀大醉而归。

【今译】

勉强想要去登高,没个人儿给我把酒送来。怜爱远在长安故园的菊花,应该是依傍着战场盛开。

【评解】

这首重阳诗,将节日思家与对国事的忧虑合在一起写,朴素质实中包蕴无限情韵,耐人咀嚼寻味。首句想去登高是对重阳的自然反应,但加了个“强”字,便道出在战乱中的凄清情怀。由欲去登高,诗人便想到了酒,非但无酒,且无人送酒,就愈加显得孤寂无聊。诗用陶渊明重阳节无酒而王弘送酒典,十分切合,又不露痕迹。由送酒,诗人又想到赏花,好在又与佳节思乡连在一起,想起故园的菊花;由故园的菊花,逼出末句长安被陷的情况,深痛之至。“遥”字在诗中起强调作用,加意渲染自己远离家园及对家园的思念,振起下句的推测。“战场”二字,扣题“行军”,点出战乱,是加倍写法,感叹尤深。

婕妤怨①

皇甫冉

花枝出建章②,凤管发昭阳③。借问承恩者④,双蛾几许长⑤?

【作者简介】

皇甫冉(722—767),字茂政,其先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后避地寓居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进士,历官无锡尉、右补阙。诗擅近体,风格清迥。著有《皇甫补阙诗集》。

【注释】

①婕妤(犼犻é狔ú)怨:古乐府曲名。婕妤是汉宫中女官名,此指汉成帝时的班婕妤。她贤而有文才,初有宠,后赵飞燕得宠,她退侍太后于长信宫,作赋自伤。后世多借其事写宫怨。②花枝:指打扮得绮丽多姿。建章:建章宫,汉宫名。③凤管:箫,其制长短不齐,形如凤翼。或云其声如凤,故名。此泛指乐声。昭阳:昭阳宫,汉成帝时赵飞燕之妹赵合德所住。④承恩:受到皇帝恩宠的人。⑤蛾:蛾眉。古代重细而长的眉,因以蛾的触须来形容眉的美丽。

【今译】

那人儿出了建章宫打扮得花枝招展,昭阳宫传来阵阵乐声,悦耳悠扬。我想问一下那受到皇上恩宠的人儿,她的蛾眉究竟画得有多长?

【评解】

这是首宫怨诗,借班婕妤之口,写失意宫人见到别人得宠时心中的幽怨。“怨而不怒”是中国诗歌的准则之一;尤其是牵涉到君王,更要求如此,这首诗便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尺度。诗前两句是看别人得宠,分写两个场面。第一句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宫女走出皇帝所住的建章宫,第二句写住在昭阳宫中的赵合德正在歌舞欢乐。这样从对面写,曲折错落,含蓄有致,她自己心中的失落与怨愁便得到了充分流露。后两句写怨切题,如直接指责,诗就流于刻露,好在诗人抓住一个细节,以问语出之:那新承恩露的宫人,眉毛究竟画得多长?言下之意很明白:那美人究竟有多美,君王如此喜欢她?完全是不服气的醋话,往深处想,显然还带有鄙薄对方不完全是由于美貌而是靠献媚得宠的意思在内。问得新鲜蕴藉,语浅意深,隐而不露,尤见作者巧思。

题竹林寺①

朱放

岁月人间促②,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③,更得几回过?

【作者简介】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曾隐居镜湖、剡溪间。唐代宗大历中,为曹王节度参谋。《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竹林寺:所指不详。江西庐山、江苏丹徒、河南辉县等地均有竹林寺。②促:短暂。③殷勤:此指留恋不舍。

【今译】

岁月匆匆,人生是那么地短暂;而这里的风光无限,令人叹赏。我在竹林寺里流连忘返,今生今世,还能来几次游览?

【评解】

诗人在幽静的竹林寺中徘徊游览,无边的景物纷至沓来,使诗人深深陶醉,流连忘返。由景的迷人,他不禁感叹人生短暂,不能长留此间,将来是否还能来到这里又属未卜,因此心潮翻涌,题了这首小诗。诗人是因为景物繁富,从而产生人生短暂的想法,但诗用倒装,将感情提前,强调岁月匆促,景物之美及诗人的留恋就更被突出,同时他寄情山水的孤高品格,也从诗中流出。后两句抒发感叹,与前两句密切相连,自然流转,更加深了前两句的留恋之意。诗结构绵密,句随意出,一气呵成,感人至深。

三闾庙①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②,屈子怨何深③!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人。唐德宗贞元进士,历官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他是唐德宗朝著名诗人,清词丽句,为时传诵。有《戴叔伦集》。

【注释】

①诗题一作“过三闾庙”。三闾庙即三闾大夫屈原庙。屈原投汨罗江死后,后人建庙纪念他。②沅湘:二水名,均在今湖南境内。屈原自杀前作《怀沙》,中有“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句。

③屈子:即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是本句所本。

【今译】

沅水与湘水滔滔不尽,屈原的怨恨似水一般深沉。傍晚袅袅的秋风吹起,摇动着落叶飘飞的枫树林。

【评解】

这首诗是历代诗人凭吊屈原作品中的名篇。诗首句借景起兴。沅湘是屈原被放后游历之地,也是三闾庙所在,诗人既写实景,又以江水的深长,暗示屈原含冤投江的深沉的哀愁亘古不尽。次句以浑重的语气,直抒胸臆,寄托心中悲慨。后两句宕开,写眼前秋景,说秋风吹起,枫林萧萧。这一派景色,正浓缩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及《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由今景追思当年,感叹景物依旧,人事不长。全诗处处用典用句,但含浑不觉,一缕幽思,缭绕回互,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李%《诗法易简录》云:“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易水送别①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②,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历官武功、长安主簿,迁侍御史,谪临海丞。从徐敬业起兵讨武后,兵败后不知所终。他与卢照邻、王勃、杨炯同为初唐四杰,工七言歌行与五律。著有《骆临海集》。

【注释】

①诗题骆宾王集作“于易水送人”。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行,太子丹及宾客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荆轲又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②没:死去。

【今译】

就在这里,荆轲告别了太子丹,他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当年的勇士早已死去,眼前的易水,仍然是刺骨的寒。

【评解】

诗人送别的也许是一位远赴沙场、视死如归的勇士,而送别的地方恰巧是战国时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方,因此诗前两句干脆直接怀古,追述往事,写得悲壮激烈。“此地”二字,语意双关,既吊古,又括今,因此诗面不写今日送别,已为今日送别增色。三、四句一收,感叹往事已矣,易水犹寒。“水犹寒”借“易水歌”词,含蓄不尽,同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云没,千载有余情”一样,赞壮士精神,千古不灭,又借以勉励对方。诗通篇浑成,凝练含蓄,苍凉劲达。清毛先舒《诗辩坻》对之极为推崇道:“借轲、丹事,用一‘别’字映出题面,余作凭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游刃如此,何等高笔!”

别卢秦卿①

司空曙

知有前期在②,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③,不及石尤风④。

【作者简介】

司空曙,字文明,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人。唐德宗时官水部郎中。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长于抒情,五律精练蕴藉,绝句清畅婉转,为时所称。著有《司空文明诗集》。

【注释】

①诗题一作“留卢秦卿”,作者一作郎士元。卢秦卿,生平不详。②前期:后会之期,即预期、预约。

③无将:不要使。④石尤风:《江湖纪闻》载,有石氏女嫁为尤郎妇。尤郎出外经商不归,石氏忆夫而死。临死发誓要化作大风,阻止商旅远行,让天下妇人免除丈夫远行之苦。后商旅遇打头逆风即称为石尤风。

【今译】

我明知道咱俩后会有期,但今夜里还是难舍难分。你不要使我这杯挽留的美酒,比不上那阻止商旅远行的石尤风。

【评解】

这首留别诗,构思十分奇特。诗起得很突兀,后会有期,本是离别时的安慰话,诗人特意把这意思提到句首,作为陪衬,然后句句深入。后会有期,还是不能相舍,惜别的情意更加深厚了。后两句明知不可留,但希望友人暂时不要走,再留一会儿,化直说为曲说,化庄语为谐语,反激对方,不要让自己这挽留的酒比不上石尤风,转折有味,将“难分”写透。诗一翻历来送别诗祝对方一帆风顺、多多保重的常格,把力气用在“留”上,更见恋别情深。全诗没有一句景语,单写情事,绵密真至。黄生《唐诗摘抄》认为“精切灵动”,“中唐第一”。方南堂《辍锻录》云:“仅二十字,情致绵渺,意韵悠长,令人咀含不尽。似此等诗,熟读数十百篇,又何患不能换骨。”

答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今译】

偶然来到松树底下,枕着块石头安然入眠。山里没有计时的日历,只知寒天将尽,不知今日何年。

【评解】

据《古今诗话》载,这位诗人不知姓名,隐居终南山中,自称太上隐者,有人问他来历,他不予答复,却写下了这首诗。诗是为自己写照,说自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随意行到松树下,要睡了就枕石而眠,只知道寒来暑往,不知道何世何年。诗随口而出,但含意丰富,既写出了自己旷然淡逸的胸怀,又写出了山中的隐趣。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起南朝著名隐居诗人陶弘景的《答诏问》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二诗都形式活泼,语浅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