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全解
8540300000005

第5章 程颢(4)

【评解】

绝句要在短短的四句中包融很大的信息,措笔很难,这首诗描写了整个江南的春景,非大手笔难以做到。诗人将眼光尽量放开,把江南的黄莺啼鸣、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佛寺、亭台楼阁全都收入诗中,不求一时,不限一格,不拘一地,全面地再现了春景,气势开阔,格调明快,色彩鲜明,造成了尺幅千里的效果。因此,历来评家都以“似画”来评论这首诗,如周敬《唐诗选脉会通》云:“小李将军画山水人物,色色争妍,真好一幅江南春景图。”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说:“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上高侍郎①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②,日边红杏倚云栽③。芙蓉生在秋江上④,不向东风怨未开。

【作者简介】

高蟾,河朔(今河北省一带)人,一云渤海(今山东省北部)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注释】

①诗题原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永崇为长安坊名。高侍郎,不详。②碧桃:一名千叶桃,春天开花,花瓣重叠。传仙界有碧桃花。③日边:太阳边,比喻皇帝。④芙蓉:荷花。

【今译】

天上的碧桃沾润着雨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傍着云霞栽培。芙蓉生长在秋天的江上,开得虽迟,却不向东风抱怨伤悲。

【评解】

据《唐才子传》载,高蟾屡举不第,心怀抑郁。这年又下第,作了这首诗给主考官高侍郎,表示不满。诗采用借花设譬的手法。前两句以“天上碧桃”、“日边红杏”喻进士及第的那些人都是权贵子弟、门阀高贵;以“和露种”、“倚云栽”,暗指这些人得到考官的援引曲循,所以才平步青云。写得富丽堂皇,不仅切花的艳丽,更切人的得意。后两句是自我写照。诗人把自己比作寒江中的荷花,与上述人处境有天渊之别,强调了自己的品格,又反映自己生不得地,开不逢时,不怨主考不取中自己。不难看出,诗人在此抒发的是心中的不满,有强烈地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但写得含意深微委婉,比喻切当妥帖,没有低声下气的乞求,也没有剑拔弩张的宣泄,得温柔敦厚、婉而多讽之旨。

绝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扶我过桥东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简介】

僧志南,南宋诗僧,生平不详。《娱书堂诗话》载朱熹曾跋他诗卷,谓其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

【注释】

①古木:古树。系:拴住。短篷:小船。篷指船上的船篷。②藜:一种草本植物,其干坚硬,古人用来做手杖。杖藜,即拄着藜杖。

【今译】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藜杖,慢慢地走到桥东,欣赏着春光。丝丝细雨,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淋不湿我的衣衫;阵阵微风舞动着细长的柳条,吹着我的脸,已不觉寒。

【评解】

诗前两句写游春,款款道来,纡徐容与,使人可以想见诗人从容不迫、恬淡轻松的心情。次两句通过感觉来写景。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刻绘花草春景,而是把春风春雨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濛濛细雨似有似无的情况,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格外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嫩绿的柳条的轻盈多姿的场面,让人越发感到春的宜人。这样,诗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蒙浑而又深切的感受,色彩缤纷,生气蓬勃,读来使人感同身受。因此“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二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游园不值①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②,小扣柴扉久不开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为浦城(今属福建)人。约宋理宗时(1225—1264)在世。诗入江湖诗派,尤工七绝,清新工稳。著有《靖逸小集》。

【注释】

①不值:不遇。指主人不在家。②怜:爱惜。这是从诗人的角度来揣测。一作“嫌”,似少韵味。屐(犼ī):木鞋,鞋底前后有齿。苍苔:碧绿的青苔。③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简陋的门。此句一作“十扣柴扉九不开”,当为传写之误。

【今译】

想来是主人爱惜园内小径的苍苔,怕我的屐齿把它踩坏;我轻轻地敲响园门,许久,许久,也没个人来理睬。那满园热闹的春色,一道柴门又怎能隔得开?你看,一枝繁花似锦的红杏,斜斜地伸出墙来。

【评解】

诗人去友人家花园游玩,正碰上主人不在,园门紧闭,于是写了这首诗。诗抓住被阻隔在园门外时所见发挥想象。前两句说主人是怕客人的脚印踩坏青苔,所以把门紧闭,不放人进来,说得很有趣,不仅交代了诗题,又写出园主的高情雅致。后两句在出墙红杏上做文章,猜测园内春光洋溢的情况,是“游园不值”的余波,表明自己的心态与情趣。后两句脱胎于陆游《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还独愁”句。但叶绍翁选取了小园外的局部来写,比陆游诗取景小而意境深。且诗先叙无法入园以作衬垫,然后写红杏出墙;在此前,又串入“春色满园关不住”句,以一“关”字突出春意盎然的活泼景象,与“出墙来”的“出”字呼应,更显得精神百倍。因此,此诗一出,不胫而走,后世因有了“关不住的春光”这一说法,而“红杏出墙”在文人笔下又常赋予多层与原诗不相干的新意。

客中行①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②,玉碗盛来琥珀光③。但使主人能醉客④,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①诗题一作“客中作”。②兰陵:今山东省峄县,以产美酒闻名。郁金香:草名,古代用作香料。酿酒时放入郁金香,使酒呈金黄色,具有特殊香味。③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蜡黄或赤褐色,透明而富有光彩。④但使:只要。

【今译】

兰陵美酒调入了郁金香,散发着迷人的香味;用名贵的玉碗盛着,呈现出琥珀般美丽的光泽。只要主人殷勤好客,我决不推辞而开怀一醉;这样,我再也无法分辨,故乡与他乡的差别,苦思求归。

【评解】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旅居在外的人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李白这首诗有意翻案,说在外旅行,遇上了盛情款待自己的主人,开怀畅饮,便再也不感到故乡与他乡有什么不同。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看似脱口而出,不经斟酌,实际上仍有章法脉络可寻。诗前两句极力写酒与酒具的美,是为下句主人的殷勤醉客作衬。第三句的“能醉客”即承上“美酒”,又点醒题目“客中”,从而逼出末句。“不知何处是他乡”,切合诗人奔放的感情与豪迈的精神,也可视作是有意作旷达语,实际上他仍然思念着故乡,因为欲归不得,所以强作宽解,借酒遣怀,更加表现出心中的深重。

题屏①

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②,底事来惊梦里闲③。说与旁人浑不解④,杖藜携酒看芝山⑤。

【作者简介】

刘季孙,字景文,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神宗时曾任两浙兵马都监,有贤声。苏轼任杭州地方官时,曾上表推荐他,除知隰州,官至文思副使。

【注释】

①诗题《宋诗纪事》卷十作“题饶州酒务厅屏”。饶州,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县。②呢喃:燕子鸣叫声。

③底事:什么事。④浑:全。⑤芝山:在波阳县北。

【今译】

那栖息在梁上的双燕,低声地鸣叫个不停;燕子啊,你究竟有什么事,把我悠闲的好梦吵醒?我心中有无限的情趣,说出来谁也不能理解;不如拄着拐杖,带上酒菜,到芝山去观赏美妙的春景。

【评解】

诗人好梦初醒,听见梁上燕子呢喃,不禁怀疑是它们惊醒了自己,深深地责备起来,回想梦中佳趣,对俗人难以说清,于是只有携酒扶杖,到芝山中去与大自然对话去了。诗写春天的感受,表示自己迥异俗人、寄情山水的闲情逸趣。在诗中,诗人把自己的身心投入自然,通过责燕、看山,把心中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作朦胧的暗示,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进入诗中的境界,享受淡泊典雅的意趣。据《石林诗话》,这首诗是刘季孙任饶州酒务时所作。时王安石为江东提刑,巡历至饶州酒务厅,见诗后大为称赏,召刘季孙与语,赞叹不已,不再问酒务事。正巧州学官出缺,王安石即令刘季孙暂摄,一郡大惊,刘季孙因而名声顿起。

漫兴①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②,杖藜徐步立芳洲③。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释】

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成都时所作《绝句漫兴九首》中的第五首。这组诗多即景率意所作,表现一时感慨,故名“漫兴”。②欲尽头:将到尽头之地。③芳洲:长满花草的小洲。

【今译】

我满怀忧思,愁肠欲断,来到了这春江的源头;扶着拐杖,缓缓地走着,又伫立在花红草绿的小洲。癫狂的柳絮铺天盖地,随着风儿上下飘舞;轻薄的桃花落英缤纷,追逐着水波向下漂流。

【评解】

诗人写这首诗时又老又病,穷苦潦倒,又逢春天,满腔愁思被春光激起,愈加难堪,因此在这首诗中记下了这一重伤时叹已的心态。诗前两句叙事。春光美好,自己却很衰落,只能拄着拐杖,缓步游春,来到了江尽头的小洲。“江尽头”、“徐步”、“立芳洲”,都将惜春、爱春与伤春的感情糅合进去,表现得很深沉。后两句写景。柳絮飞舞,落花逐水,是暮春实景,诗人更在这景物中注入主观感情,说柳絮癫狂,桃花轻薄,诗人便不单是欣赏春光、惋惜春尽,而夹杂了鄙薄之意。他在叹时光蹉跎的悲伤中,显然注以强烈的批判心理,所以仇兆鳌注说“颠狂轻薄,是借人比物,亦是托物讽人。”好在诗人没有明说,使诗具有含蓄的余地。

庆全庵桃花①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②,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③。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省)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历官抚州司户参军、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宋亡,变姓名隐居建宁山中。后被元朝迫至大都,绝食死。诗多寄托亡国之恨,感情深厚。著有《叠山集》。

【注释】

①庆全庵:诗人避居福建建阳时给自己居所所取的名称。②“寻得”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夹岸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行,忘路之远近。最后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时到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朝代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个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③问津:询问渡口。这里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无人问津”意,指寻访。

【今译】

我找了一块桃花源那样的地方,像躲避暴秦一样躲避新朝;见到门前桃花又一次盛开,才知道又一年的春天来到。桃花的花瓣纷纷飘落,切莫让它飘进溪水;恐怕有多事的渔郎见了,找到这里,把我骚扰。

【评解】

宋亡后,谢枋得避居建阳,卖卜论学。这首小诗借自己门前桃花盛开一事,结合自己逃难现状,抒发避世恐人知晓的心理,表示与新朝的决绝。诗首句便宕开,由门前桃花想到桃花源,借此典说明自己避世的心情;第二句陈述自己已没有时间概念,只从桃花的盛开,知道又一年春天来到。这两句写得很平,却隐含着诗人无数伤心血泪。他的避世,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盼望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三、四句,基调更降低,担心地提出,自己隐居的地方,可千万不要让人发现。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的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示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不过,他最后还是被人发现,押赴元朝都城,不屈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玄都观桃花①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②,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③。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中山(今河北省定县),迁洛阳(今属河南省)。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历官渭南主簿、监察御史,坐王叔文党贬连州刺史,改贬朗州司马。官至检校礼部尚书。诗沉郁委婉,韵味深醇,尤擅七绝。著有《刘宾客集》。

【注释】

①原集诗题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师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长安道观,在崇业坊。②紫陌:京城的街道。红尘:都市的尘埃。③刘郎:诗人自指。

【今译】

京城大道上尘土扑面而来,人人都说看花回返,笑逐颜开。玄都观里盛开着千棵桃树,全都是刘郎我离开后所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