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千家诗全解
8540300000006

第6章 程颢(5)

【评解】

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官朗州司马。过了十年,被招回朝。他到京后,见到新贵充斥朝廷,趋炎附势之徒,纷纷奔走他们门下,心中感慨愤怒,因借咏观玄都观桃花事,对此进行讽刺。诗表面咏观花场面。京城道路,尘土飞扬,写出来往人之多;“无人不道看花回”,只写回而不写去,强调看花人的满足,也暗点花的繁盛美丽,不直接写看花,但已把看花写足,构思巧妙。“玄都观里桃千树”明说一句,渲染气氛,而后迅跌,这样由花及人,吐露自己的失落感。诗人在此的用意很明显,诗是借桃比新贵,以看花人比阿附新贵的小人,虽然没有正面的嘲讽,但讥刺得很辛辣,使局中人一下子即能体会出来,所以他的政敌见了,“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本事诗》)。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今译】

百亩大小的庭院,一半长满了青苔;桃花早已不见,只有菜花盛开。种桃的道士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前次来过的刘郎,今天旧地重来。

【评解】

这首诗是前首的续篇。诗前原有小序,说自己作了游玄都观诗后,触犯权贵,被贬到连州;十四年后,再次回京任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原先如云似霞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曳,因此作了此诗。诗人的用意很明白,他写这件事,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对打击他的权贵绝不屈服妥协。诗仍然用比体,从表面上看,是写玄都观桃花的盛衰。前两句着力表现玄都观的荒凉,与当年的繁华作鲜明对照;后两句由花事的变迁,引出人事的变迁,结合进自己,寄托世事变化与漂泊颠沛的感慨。诗以桃花比新贵,以种桃道士比扶持新贵的权臣,而这些人都不在了,自己却又回京城。这样,诗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对自己的政敌投以蔑视,进行嘲笑,格调诙谐轻快。

滁州西涧①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②,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89),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豪放不羁,唐玄宗时为三卫郎,后中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刺史。诗以五言见长,多写山水田园,七绝淡远秀朗。著有《韦苏州集》。

【注释】

①滁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任滁州刺史,诗即作于任内。西涧:在州城之西,俗名上马河。②怜:爱。③野渡:郊外的渡口。

【今译】

我最喜爱那郁郁葱葱的春草,因此上,在西涧边徘徊游赏;那溪上枝叶茂密的树丛深处,传来了黄鹂阵阵悦耳的鸣唱。春天的潮水,夹带着阵雨,在黄昏时分快速地上涨;郊野的渡口,静悄悄没人,只有那渡船独个儿横在水上。

【评解】

诗写雨中春景。前两句点染暮春景物,绿肥红瘦,黄莺啼鸣,一片幽静。因为诗人心中十分恬淡,所以对这景色格外会心怜爱,在涧边来往徘徊。这两句是写雨前,点出“涧边”,为后两句蓄势。后两句接写雨中,黄昏时分,春潮涨得很快,郊外没有一个人,只见到小船悄悄地横在渡口。这两句造景极其优美,使人如临其境,从心底赞叹诗人运思用笔之妙。后来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名句,都从此化出。全诗在沉密中寓意闲雅,通过景物,充分吐露自己淡泊容与的情感,因此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

花影①

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②,几度呼童扫不开③。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①诗原署苏轼作,实见《叠山集》卷一,因改正。②瑶台: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仙宫。此代指精巧的露台。③扫不开:扫不去。

【今译】

花影儿重重叠叠,投满了这华美的露台;多少次,我呼唤童儿去扫,可怎么也扫它不开。它刚随着西下的太阳,收敛了自己的踪迹;那东边升起的明月,又把它悄悄送来。

【评解】

这是首咏物诗,咏的是花的影子,题目很新颖。首句便著题,说花影密集重沓,把整个露台都投满了。次句承上,点出花影的性质,说它无法扫去,角度新奇别致,令人击节赞叹。通过欲扫去一事,表明自己对花影的厌恶,给全诗定调。三、四句讲花影始终存在,太阳下山,刚刚消除,明月东升,又映现地面。“收拾”、“送将”二词,虽是口语,却十分形象,补足“扫不开”。诗全面描绘了花影,工整妥帖。咏物诗一般都有寄托,这首诗应当也不例外。结合诗人所处时代及他一贯思想,他应当是见到国家日益倾颓,而奸邪小人蒙蔽皇上,蠹政误国,因以花影作比,斥责他们朋比为奸,对他们进行尖锐的讽刺。同时,诗人虽则想扫除他们,可力又未逮,因此,在诗中又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北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时③。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

①北山:即钟山,在江苏南京市北。王安石晚年筑室隐居北山。②陂:池塘,也指水边堤岸。③堑:直沟。滟滟:水光闪烁貌。

【今译】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面,春水悄悄地上涨;直的沟堑,曲折的池塘,都泛起粼粼波光。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恬淡,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回程中,慢慢地找寻芳草,到家时,已经天色很晚。

【评解】

王安石的绝句最喜欢将自然界的景物拟人化,让万物都富有生机与活力,这首诗前两句亦是如此。山本是无情的,但春天到来,山上一片浓绿,映现在满陂春水中也是一片绿色,似乎是山主动把自己的绿色输给水塘,又随着水的上涨,仿佛要把绿色满溢出来;水呢,也很多情,或直或曲,以种种秀姿,带着波光,迎接着山的绿色。这联诗,把绿色通过动态写活,十分生动,后来杨万里专学此种。后两句写自己的感情,通过数花、寻草二事,吐露淡寂安闲的心理,虽然写得很平静,但意境很深邃,历来为评家关注。吴fi《优古堂诗话》说:“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词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荆公晚年闲居诗云‘细数’云云,盖本于王摩诘(王维)‘兴阑啼鸟唤,坐久落花多’,而其辞意益工也。”吴可《藏海诗话》云:“‘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语轻清;‘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轻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盖唐末人诗轻佻耳。”

湖上①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②,草长平湖白鹭飞③。风日晴和人意好④,夕阳箫鼓几船归⑤。

【作者简介】

徐元杰(?—1245),字仁伯,上饶(今属江西省)人。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状元,历官国子祭酒、工部侍郎。卒谥忠愍。诗自然流畅。著有《%埜集》。

【注释】

①湖:指杭州西湖。②红树:开满红花的树。乱莺啼:莺乱啼,即到处是黄莺啼鸣。③长(狕犺ā☆犵):茂盛。④人意:游人的心情。⑤箫鼓:吹箫击鼓。此指游船上奏着音乐。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今译】

湖边的群树,开满了红花,到处有黄莺在啼唱;波平似镜的湖面,湖边绿草繁茂,白鹭在水上翩翩飞翔。在这风和日丽的天气中,游人们个个兴致酣畅;直到傍晚,成群的画船才回返,载满着箫鼓,沐浴着夕阳。

【评解】

诗写杭州西湖风光。前两句写景,岸上红花满地,黄莺乱啼,湖中水平无波,绿草繁茂,白鹭低飞。描写了一幅十分繁富的景色,有静有动,有高有低,声色俱全,五彩绚烂,一股浓厚的春天的气息仿佛扑面而至,令人振奋,使人不由得想起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两句转到写人。诗捕捉了夕阳西下,游船群归的一个场面,辅以风和日暖的点缀,把游人的勃勃兴致与快心畅意写足写满。全诗以精练的词句概括了西湖自然景物,又刻绘了游人之乐,意境优美,情调欢快,是历来写西湖诗中的上乘之作。

漫兴①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②,点溪荷叶叠青钱③。笋根稚子无人见④,沙上凫雏傍母眠⑤。

【注释】

①本诗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七。②糁(狊ā☆):饭粒。此指白色的杨花洒在地面如饭粒般。③点:指零星分布。青钱:青铜钱。④稚子:指芦笋根上长出的嫩芽。⑤凫雏:乳鸭。

【今译】

飘飞的杨花洒满了小径,好像铺上了一条白色的地毡;圆圆的荷叶散布在溪中,犹如重重叠叠绿色的铜钱。笋根上长出了一个个小小的嫩芽,没有什么人注意到;沙滩上那幼小的野鸭,依傍着母鸭甜甜地安眠。

【评解】

这首绝句写暮春景色。诗人选择了河边林下一个幽静的场所加以描绘,表现自己恬淡宁静的心情。四句诗分写四个场面。前两句用对句,分别以“糁”、“点”领句,给安静的画面添上动趣。“糁”字状白色的杨花洒在路上,富有新意,道人所未道;以白毡形容满地杨花,以青钱形容初生的荷叶,都十分形象传神。后两句写笋根生出的嫩芽与傍母而眠的小鸭,二者都是暮春特有景物,可见诗人匠心,而以稚子喻嫩芽是活用,与“凫雏”相对,十分工整。全诗是诗人带着平静的心情细致观察的结果,所以四个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虽异而境界相同,显得凝练而充满趣味。

春晴①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释】

①诗题原作“雨晴”,一作“晴景”。诗中“全无”原作“兼无”,“蜂蝶纷纷”作“蛱蝶飞来”,“却疑”作“应疑”。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王安石集中亦有此诗,想来是王安石爱此诗,“因为改七字,使一篇语工而意足,了无%斧之迹,真削fi手也。”《丛话》所引王诗,除首四字作“雨来未见”外,余同《千家诗》所录。

【今译】

雨前才见到花间的新蕊,雨后只见到绿叶,全然无花。蜜蜂和蝴蝶纷纷飞过墙去,不禁怀疑无边春色藏在邻家。

【评解】

这是首立意十分新颖的小诗。前两句写雨前与雨后花的变化。雨前见花蕊,雨后已无花,“初见”、“全无”对举,表示春天就在雨中匆匆过去,诗人自然难免产生失望与惋惜,对着园内凋残春景,徘徊感喟。后两句捕捉了一件小事,抒发感想。诗人正在园内踟蹰,忽见一群蜂蝶飞来,见园内无花可采,又纷纷飞过院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是蜂蝶疑,也是诗人见到蜂蝶飞向邻家而生疑。这样一写,顿起波澜,令人耳目一新。诗写得纤巧细致,意新语工,充满活趣。后来宋诗人王安石、杨万里等人的绝句常从此入手,予景物以人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小景抒发情趣。王安石集中收此诗,并非偶然。

春暮①

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②。林莺啼到无声处③,青草池塘独听蛙④。

【作者简介】

曹豳(犫ī狀),字西士,号东圳,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官秘书丞、左司谏、浙东提点刑狱,以宝章阁待政致仕。

【注释】

①诗题一作“暮春”。②冉冉:柔弱下垂的样子。③莺:黄莺。黄莺在春天啼叫,到暮春初夏,叫声便渐渐稀疏。④青草池塘:池塘中长满了绿色的水草。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

【今译】

没人去注意门外纷纷飘扬的落花;浓郁的绿阴,无边无际,直铺向海角天涯。林丛里黄莺的啼声已渐渐停下;唯独在青草池塘,传来阵阵蛙鸣,一片喧哗。

【评解】

这首绝句写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繁花凋谢,树阴绿浓,莺啼渐歇,蛙声喧闹。诗人选择四组物象,都是暮春的典型景况,通过这些,组成一幅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全景。最富有特点的是,历来写暮春的诗都不免带上些惜春的愁怨,本诗却一改常格,格外开朗。诗人对逝去的春光不存在伤感,对将来的初夏,充满喜悦。于是,诗人说对落花不必过问,于莺声的消失也不必放在心上,因为繁花有绿阴来代替,莺啼有蛙鸣来代替。这四种景象在暮春是同时存在的,诗人不是把它们简单地列举,而是两两相对,在情感上侧重对后者的赏鉴,诗人的心情便和盘托出,情趣横溢。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云:“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通过议论,表现对节物转换所采取的态度;曹豳这首诗则把这一情感通过写景来表达。宋诗的理趣,正是在这两种艺术手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落花①

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②,妒花风雨便相催③。愿教青帝常为主④,莫遣纷纷点翠苔⑤。

【作者简介】

朱淑真,北宋末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自幼才情横溢,工书画,擅诗词。因婚姻不幸,诗多凄苦之音。著有《断肠集》。

【注释】

①诗题《断肠集》作“惜春”。②连理枝:两株树木枝条相连。古人常用以比喻夫妇恩爱。③催:同“摧”,摧残。④青帝:传说中司春之神。⑤点:点染。

【今译】

那枝条相连的树上,美丽的花朵正在盛开;生性妒花的风雨,便急着把它们摧残伤害。我衷心向青帝祈愿,请您长久地为花儿作主,别让它们遭受风雨,纷纷飘坠,点染翠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