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解】
诗人见到满树的花儿被风雨摧残,纷纷飘落在地上,产生了无尽的惋惜与伤感,于是她诅咒风雨,说风雨生性妒忌。她祈求青帝,为花作主,让花常开。深情的语言,凄绵的哀伤,将惜花的情感表现得无比细腻,深切地体现出女子之笔特有的风味。诗人是惜花,但不写别的花,特意注目“连理枝头”的花,这份伤怀,又显然与诗人自己不幸的婚姻有着必然的联系,惜花正是伤己,因此诗格外地苦闷、消沉。愿花长久,追求爱情的美满,是朱淑真咏春诗经常流露的真情,如《恨春》云:“惆怅东君太情薄,挽留时暂也应难。”《春归》云:“凭谁碍断春归路,更且留连伴翠微。”立意都与本诗三、四句仿佛。
春暮游小园
王淇
一从梅粉褪残妆①,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花事了②,丝丝天棘出莓墙③。
【作者简介】
王淇,《千家诗》原注云:“字菉漪,宋人。”宋有王淇,字君玉,华阳(今属四川省)人。仁宗时官集贤校理、礼部侍郎。或非同一人。
【注释】
①一从:自从。②荼?:蔷薇科植物,春末夏初开花。③天棘:即天门冬,一种草本攀援植物,叶退化为丝状小枝。莓:苔藓。
【今译】
自从梅花悄悄地凋谢,宛如美人洗去脂粉卸下残妆;春君又把那鲜艳的红色,涂上了盛开的海棠。满架的荼?花开了,春天的花事也就过去;只有那伸展着新丝的天棘,把枝儿探出了长满苔藓的矮墙。
【评解】
诗写游小园所见。时令已是暮春,小园中百花都已凋谢,只有荼?开着小花,天棘分外茂盛,已从墙上探出头去。但诗人不是直写所见,而是奋笔追述春景。从早春的梅花写到仲春的海棠,然后才接以暮春的荼?与天棘,通过花事的盛衰荣替,衬托暮春的萧条,从而锲入自己惜春的情思。这样的构思,新鲜奇巧,不写情而情自现。宋人的绝句最喜欢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感情,这首诗前两句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诗说梅花凋谢如同粉褪残妆,说海棠盛开是用新红涂抹,把花比成美女,又通过美女化妆,形象地展现春天百花争奇斗妍的景象,生动隽永,饶有趣味。
莺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①,交交时作弄机声②。洛阳三月花如锦③,多少工夫织得成?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省)人。以荫补官,历真州录事参军、江东提刑等,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讲,以焕章阁学士致仕。他是“江湖诗派”大家,诗风轻快流利;写战乱诸作,笔力雄迈。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注释】
①掷柳迁乔:谓黄莺在柳树中穿行,飞上高大的树木。“迁乔”二字出《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②交交:鸟鸣声。《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③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宋时洛阳多园林,尤以牡丹花名闻天下。
【今译】
你在柳枝中树梢头飞快地来往,是那么地一往情深;不时地婉转鸣叫,犹如一连串织布机声。这洛阳城中三月里,百花盛开,灿烂似锦;不知道你施展妙技,用了多少工夫织成?
【评解】
咏物诗到了宋代,争新出奇,所咏物体,也越来越向细微处着笔。这首诗咏黄莺,但不作泛咏,而是抓住黄莺在绿柳大树中穿行犹如织布机上的梭子的形象,进行描摹,立意新颖,构思别致。诗将实写与想象相结合,层层深入,不断变化角度来写。前两句着题。首句写黄莺穿行树中,用一“掷”字,既写莺飞的迅速,又与掷梭织布相关连;而从柳丝又使人想到织布用的丝,出齐题面。次句即从“梭”字上做文章,将莺啼声比拟成织布声,是艺术上的通感。三、四句拓开,由莺梭想到洛阳的大好春光,于是发问黄莺如何将其织成,想象十分奇特,不写春而春意顿现。全诗四句,有直写、有铺垫、有虚拟、想象,从主体黄莺的吟咏中衬出了热闹春景,生动逼真,令人一新耳目。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①,点点杨花入砚池②。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作者简介】
叶采,号平岩,邵武(今属福建省)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任秘书监。
【注释】
①瓦雀:指跳跃在屋瓦上的麻雀。这里指麻雀投下的影子。②砚池:砚台。
【今译】
成双成对的小麻雀在屋上跳跃,把它们的影子投上我的书案;满天飞舞的柳絮,有几朵飘进了我的砚池。我悠闲自得地坐在小窗下,津津有味地研读着《周易》;心中全然不曾知道,那缤纷的春光已离开多时。
【评解】
诗人悠闲自得、全神贯注地研读《周易》,对窗外的春光漠不关心。偶然见到自己书案上小麻雀的影子跳动着,朵朵柳絮飘落在砚池中,分外醒目,这才意识到春天已经过去了。“闲坐小窗读周易”是全书主句,诗人读得那么专心,心情又是那么闲适,所以不知春天过去,有待于柳絮的提醒。诗虽是将即目所见随手牵入,但已把自己足不出户、埋头书案、淡泊名利的形象和思想活生生地向人们展示出来,写得十分清新别致。一心研读《周易》的诗境与叶采同时的诗人魏了翁的《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也曾写到,诗云:“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二诗可合在一起读。
登山①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②。因过竹院逢僧话③,又得浮生半日闲④。
【作者简介】
李涉,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官太子通事舍人,文宗大和中为太学博士,后流放南方。诗多七绝,清新有致。《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全唐诗》题作“题鹤林寺僧舍”。鹤林寺,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②强:勉强。③过:游览。竹院:寺庙。④浮生:世事无定,人生短促,因称浮生。
【今译】
我整日无所事事,昏昏沉沉,在醉乡梦境中打发时光;忽然听说春天即将过去,才勉强出门,登山游览。因为赏玩了这座寺庙,与庙中的高僧随意闲谈;才觉得在浮荡扰攘的人生中,享受到了这半天的清闲。
【评解】
李涉所处的年代,藩镇割据,朝政混乱,他郁郁不得志,多次遭贬,心中十分压抑,所以这首诗首句便说自己终日昏昏沉沉,靠饮酒来自我麻醉,打发时间。次句承接首句,写登山。因为终日昏昏,所以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诗用了一“忽”字,概括这一情况,用一“强”字写登山时的心情,都很切合。三、四句写山中,因逢僧闲话,所以得到半天的清闲。诗首句便说出终日昏昏,无事可做,这里又说得“半日闲”,可见后者的闲是心情的闲,与前不惟含意不同,正成为鲜明的对照;也以此反衬出诗人对世间扰攘肮脏的厌恶,显示出他心情的沉重。当然,这区区半日之闲,对诗人来说又何济于事呢?正如他在《重过文上人院》中所说“无限心中不平事,一宵清话又成空”,他只是在苦恼中寻找到一丝慰藉而已。以平淡悠闲的笔墨道出心中无限烦恼,这就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①,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②。
【注释】
①子规:即杜鹃。杜鹃喜欢在夜间啼鸣。②玉人:如白玉一样皎洁的美女。此指歌女舞妓。
【今译】
子规鸟彻夜不停地鸣啼,天色刚到四更时;蚕妇赶快起床探看,怕蚕儿稠密桑叶太稀。她怎么也不敢相信,明月已经西坠到楼头的柳梢,楼中歌舞的美人们,竟然还没有回归。
【评解】
这首诗采用古乐府的表现手法,即在同一时空中,通过不同的人物的境地遭遇的对比,强烈地表现主体。诗说子规在晚上不停地悲啼,蚕妇挂念着蚕儿,睡不稳觉,四更天就起床去探视,但却发现歌女舞妓还在楼上歌舞卖笑。这样写,蚕妇的辛勤操劳与“玉人”的奢侈享乐成为鲜明的对照,诗人对前者的同情赞美、对后者的厌恶诛伐便十分清楚地表现出来。当然,诗人批判的不仅仅是后者,主要的目标在于那些花天酒地、征歌买笑的贵人们。“不信”二字是诛心之笔,惟其不信眼前的事实,两者的差距就显得更大,不合理现象就更为突出,批判的力度也更为深刻。
晚春①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②。杨花榆荚无才思③,惟解漫天作雪飞④。
【注释】
①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②芳菲:花木芬芳艳丽。③榆荚:榆树的果实,俗称榆钱。④解:知道,会。
【今译】
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万紫千红,竞相开放,展示着风华。杨花和榆荚没有才思,只知道铺天盖地,像雪花般飞洒。
【评解】
这首诗用拟人化手法,活泼跳荡地展示了眼前虽近尾声却热闹非凡的春色。诗人把自己沉浸到自然之中,与万物同思同想,于是草木被赋予诗人的自身感受。那繁花似锦的草木,似乎知道春天即将逝去,正抓住最后时机,呈现芳姿,争奇斗妍;连没有才思芳菲的杨花与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扬。这样从两面写,“晚春”二字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自然界气息。诗人想通过诗反映什么,没有明说。因了诗中“惟解”二字,引来后人各样的猜测。有人以为诗含讽刺,是嘲弃“杨花榆荚”般无才思之人,挖苦他们文章低劣;也有人认为诗劝人要珍惜光阴,以免像杨花榆荚,白首无成。诗无达诂,于此可见。
伤春①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②,依然枉却一东风③。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零陵丞、太常博士、秘书监。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诗从江西诗派入,但摆脱江西诗派束缚,讲究活法、诗趣,跳脱清新,号“诚斋体”。著有《诚斋集》。
【注释】
①诗原误署杨简作,今改正。诗题《诚斋集》原作“晓登万花川谷看海棠”。万花川谷为杨万里家花园名。②准拟:本打算,事先断定。浓:多。③枉却:辜负。东风:代指春天。
【今译】
原先总以为今年春天,快乐的事定会纷至沓呈。没想到和往时一样,辜负了这和煦的东风。年复一年我都是如此怨苦,似乎没生就一双看花的眼,不是愁绪萦绕,便是疾病缠身。
【评解】
这首诗是典型的“诚斋体”诗,坦白地陈诉心中凝聚的情愫,语言浅近如话,意思却曲折新奇。诗原题“晓登万花川谷看海棠”,但诗人却完全撇开诗题,既不写登川谷,也没一句描写海棠,只是写对花产生的感叹,出人意外,怪不得《千家诗》的编者要把题目改作“伤春”。即使从“伤春”的角度来看,诗也表现得异常地活。诗人要倾吐的是自己逢到春天多愁多病,无法尽情领略春光的愁苦,但诗起首说自己安排好今年要好好看花,次句写辜负春风便更显得失意伤感。第三句又把诗意扩大,由一年到年年,这份伤感就越发得到深化。在造句上,诗力求新奇脱俗,没能赏花,以“枉却一东风”来表达;伤心看到花,以“不带看花眼”作调侃,都似乎脱口而出,实际上极见功夫。
送春①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②。子规夜半犹啼血③,不信东风唤不回④。
【作者简介】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他富有经世济时的抱负,深为王安石所赏识,但穷困潦倒,青年早逝。诗风格雄健,构思奇特,追步唐李贺。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注释】
①此诗《广陵先生文集》卷十题作“春晚二首”。此为第二首。②小檐:犹“矮檐”,低矮的屋檐。③子规:即杜鹃。传为蜀望帝失国后所化。于暮春啼叫,声音悲凄,传其不啼到口留血不止。④东风:代指春天。
【今译】
暮春三月,百花凋谢,可又有新的花朵绽开;低矮的屋檐底下,燕子天天飞去飞来。半夜里子规鸟仍然鸣着,直流出点点鲜血;它是那么地执著,仿佛深信能把春天唤回。
【评解】
诗前两句具体描摹晚春景物。第一句写春的代表———花,但与一般强调花落的暮春诗不同,说花虽然大部凋残,却又有新开的,在写残败中呈现生气。次句写春燕飞来飞去,忙忙碌碌,又为画面增添了勃勃活力。写暮春而又不伤悲,戛戛独造,把自己欣欣向上的情感注入景中,不写情而情自现。后两句转换角度,从哀啼的子规上生发议论。写子规啼,密合时令,诗人又把子规人性化,说它的悲鸣是想把春天唤回,在低迷的气氛中,在惜春的缠绵外,仍透出诗人对暮春的喜爱。王令性格奇崛,感情异于常人,因此王安石《思王逢原》说他“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这首诗表现的对暮春的情思,就颇能体现他与众不同的标格。
三月晦日送春①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为僧,法名无本。还俗后应进士试,不第。唐文宗时任遂州长江主簿。他是著名的苦吟诗人,诗风清奇僻古,尤工五言。著有《长江集》。
【注释】
①诗题贾岛集作“三月晦日赠刘评事”。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今译】
今天是三月里的最后一日,春光将要告别我这苦吟的诗人。我们俩今夜用不着睡觉,没到晨钟敲响,还算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