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解】
诗起得很平拙板重。首句说明时间。次句点出春去,以“苦吟身”表明自己在整个春天的所作所为;也因为耽于苦吟,所以春光不知不觉地流逝,猛然发现今天已经是最后一天了。由此,他产生了惜春之情,起了送春之念,便招呼朋友彻夜不眠,因为在明天晨钟敲响以前,还算是春天。“犹是春”三字郑重磨砺而出,呼应前两句浪掷春光,如今最后一点春光就格外显得珍贵,他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与留恋也就表现得很充分。对此,黄叔灿《唐诗笺注》评说:“用意良苦,笔亦刻挚。”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以为这首诗写顾况的《山中》诗一样,“以拙起唤出巧意,结语俱堪讽咏”。
客中初夏①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②,南山当户转分明③。更无柳絮因风起④,惟有葵花向日倾。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历官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翰林学士,哲宗时拜相。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简朴而见才情。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
【注释】
①宋蔡正孙《诗林广记》收此诗,题作“居洛初夏作”,知诗作于他熙宁中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时。
②清和:清明和暖。乍:刚,初。③当户:对着门户。④“更无”句:用《世说新语》中谢道韫咏雪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今译】
四月里天气和暖清明,一场雨下过,天刚放晴。巍巍南山正对着我的窗户,雨后的山色格外地葱青。那随风飞扬的柳絮,早已消失了踪影;眼前只有茁壮的葵花,从早到晚朝着太阳,格外殷勤。
【评解】
时逢初夏,雨后乍晴,天气和暖,诗人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诗首句点明节令气候,下三句便写景,点出南山与葵花。诗不仅将这两种景物写得密合初夏、雨后,同时将远景的南山与近景的葵花相参差,将虚景的柳絮与实景的葵花作对比,用笔灵活,形象鲜明,通过恬静的场景表达心中的意趣。司马光在熙宁四年(1071),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退居洛阳,这首诗是退居期间所作。因为司马光居洛期间,仍然对国家前途表示忧虑与关心,所以有的论者认为这首诗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表达自己不像柳絮一样,华而不实,癫狂阿附,而是像葵花向日一样,对皇帝一片忠心,“其爱君忠义之志,概见于此”(《东皋杂记》),因而诗含蓄委婉,自然天成。
有约①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②,青草池塘处处蛙③。有约不来过夜半④,闲敲棋子落灯花⑤。
【作者简介】
赵师秀(?—1219),字紫芝,号灵秀,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高安推官。“永嘉四灵”之一,诗学晚唐贾岛、姚合一派,瘦劲清苦。著有《清苑斋集》。
【注释】
①诗题一作“约客”。②黄梅时节:江南春夏之间阴雨不断,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因称其时为“黄梅天”,称其时所下的雨为“梅雨”。家家:与下句“处处”为互文,犹言到处。③青草池塘:指池塘里长满了绿色的水草,化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④夜半:即半夜。⑤灯花:灯快熄时,灯芯燃烧得犹如开放的花朵,因称“灯花”。
【今译】
黄梅时节,家家雨下个不停;青草池塘,处处是热闹的蛙鸣。约好的人儿,半夜还没有来到,我等着,无聊地敲打着棋子,震落了烧尽的灯芯。
【评解】
诗前两句,以连绵的雨声与喧闹的蛙鸣,一下子摄住读者的心,把人们的思绪引入江南的梅雨季节,一向为评者津津乐道。家家雨,处处蛙,是自然界的天籁。与外面的繁声比,室内却是无比的静寂,只有等客不至,无聊地敲动棋子的单调的声音。前者写闹,闹中显静;后者写静,静中有闹。“闲敲棋子”,写一个小动作,入木三分地表现等人时的心情,是焦急意识不经意地表露。“落灯花”是敲棋子的结果,又与上文“过夜半”呼应,把落寞、不平静的心情细腻地刻画出来,含蓄蕴藉。全诗由黄梅天这一季节缩小到某天的半夜,由家家、处处这些大环境缩小到室内灯下,广泛与局部的有机结合,辅以闹与静的烘托反衬,写尽了诗人待客不至的心理活动。
初夏睡起①
杨万里
梅子留酸溅齿牙②,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③,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①本诗原为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此诗题为编者所改,并误署作者为“杨简”。②溅齿牙:一作“软齿牙”,指牙齿因为梅子酸味而难受。③无情思: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
【今译】
酸酸的梅子,吃了很久,还使我牙齿难受非常;窗外的芭蕉叶,一片浓绿,染映着我卧室的纱窗。夏日漫长,午睡方醒,什么也不去想;看着院子里儿童捕捉柳絮,来来往往不停地奔忙。
【评解】
诗从初夏时令谈起:诗人吃过杨梅,嘴里还带着酸味,芭蕉叶十分肥大,满院浓绿,映照得窗外也一片绿色。这两句以小见大,下语凝练,一个“溅”字,把食梅后牙齿难受劲形象地点明;一个“分”字,变静为动,色彩鲜明。三、四句重点写闲。午睡是闲;睡醒无所事事,便更见闲。于是看着儿童捉柳絮玩来打发时间。这两句,前是因,后是果,一排比,诗人毫无机心、热爱生活的状况,便体现出来。末句尤为人称道。一个“捉”字,把儿童嬉闹稚气的动作再现,密合眼前情态,杨万里对此很自负,认为“功夫只在一捉字上”(周密《浩然斋雅谈》)。杨万里论诗,认为要有味外之味,“诗已尽而味方永”。所以他的一些小诗,善于摄取自然与日常生活中小景,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情感,灵活透脱,逗人喜爱,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
三衢道中①
曾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②。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作者简介】
曾幾(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原籍赣州(今属江西省),迁居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以恩起家,历官江西提刑、秘书少监、敷文阁待制。他是江西诗派作家,讲究活法与顿悟,但不为江西诗派家法所囿。著有《茶山集》。
【注释】
①三衢:山名,在今浙江省衢州市。②却:又。
【今译】
杨梅已经泛黄,正该阴雨绵绵,我却意外地碰上连日天晴。乘着小舟走完了水路,我又行走在山间的小径。路旁的绿阴没有减少,还和来时一样浓郁喜人;只多了婉转的莺啼,一声又是一声。
【评解】
黄梅天是多雨的日子,曾几却碰上了难得的好天,更何况是在旅途中,因此诗首句便以欢快的语言记下了这少见的天气。接着,诗写旅途经历及所见景物。“来时路”的“来”是关键字,因了“来”字,我们知道诗人此刻是在回家途中,由此,他为什么碰到晴天便于走路会异常高兴就有了着落,对黄莺的啼鸣会产生兴趣也就容易理解了。全诗通过对比,融入情感。将往年的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再现了浙西山区的秀丽景色,同时在景物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曾幾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便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即景①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②。谢却海棠飞尽絮③,困人天气日初长④。
【注释】
①诗题《断肠集》作“清昼”,《宋诗纪事》、《宋诗钞补》作“初夏”。②时禽:正当这一节令而鸣叫的鸟。
③谢却:全都凋谢。④困人:使人感到困倦。张先《八宝妆》词:“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日初长:指初夏。自农历立夏后,白天逐渐增长。
【今译】
绿竹在微风中摇动着,把它的清影映照在幽静的纱窗;成双成对的鸟儿喧闹着,对着那一抹金色的夕阳。海棠花都已经凋谢,柳絮儿也不再飞扬;唉,这天气多么使人感到困倦,白天的时间却越来越长。
【评解】
长夏来临,诗人独处深闺,百般无聊,默默地打发着时光。窗外,绿色的竹林在风中摇动着,把那翠色映上了纱窗,十分幽静寂寥;夕阳中,鸟儿吵闹着,增加了幽寂,也使诗人烦躁不安。春天已经过去,和暖的气候,令人懒洋洋地,可夏日越来越长,叫人如何打发?诗借景写情,自然流走,情寄词外,缠绵不尽。从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处在孤寂的环境中,心情无比空虚,无可排遣,又无可寄托,充满伤感,不是长期受到索寞抑郁的心情折磨的人,无法表达得如此深至。明钟惺《名媛诗归》评曰:“语有微至,随意写来自妙,所谓气通而神肖也。”
夏日①
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②,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③。
【作者简介】
戴复古(1167—?),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省)人。终身未仕,浪游江湖,卒年八十余。他曾受学于陆游,诗风清健轻快,是“江湖诗派”中重要作家。著有《石屏集》。
【注释】
①诗题一作“初夏游张园”,或署戴复古之父戴敏作,题作“小园”。②乳鸭:小鸭。③金:指枇杷的颜色。
【今译】
在那有深有浅的池塘里,小鸭子欢快地嬉游;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天气总是忽晴忽阴。我带上酒去东园畅饮,又往西园中陶然一醉;满树金黄色的枇杷,为下酒不知不觉已被摘尽。
【评解】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天纵情自然,欢饮陶醉的生活。首两句写景,那水中嬉戏的小鸭,熟梅,半阴半晴的天气,逼真地描绘出初夏的景致,令人如置身画中。后两句写饮酒,但不具体铺设,只以东园、西园作点缀,见诗人饮酒之多,兴致之高;末句写枇杷照应节令,而枇杷又是下酒之物,摘尽枇杷,又反衬饮酒之多。诗用词浅显,色调明快,意境含蓄优美。尤其令人叹赏的是“熟梅天气半晴阴”句,平平而出,却高度概括了江南春夏之交梅雨季节的天气特点,因此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成为人们形容节气气候特点时引用最为频繁的诗句。
鄂州南楼书事①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②。清风明月无人管③,并作南楼一味凉。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英宗治平进士,历官泰和令、校书郎,贬涪州别驾,因自号涪翁;后又流放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又创江西诗派。诗力求避熟就生、夺胎换骨,要求“点铁成金”,所作奇崛瘦硬。著有《山谷集》。
【注释】
①鄂州:今湖北武昌。南楼:在武昌南。晋庾亮曾在此赏月,因成登临名胜。②芰荷:已出水的荷花。③“清风”句:惠洪《冷斋夜话》曾引黄庭坚一段话,大意说:“天下的景色,本意并不选择贤人或愚人予以展现,但是我常常怀疑正是为我们一类人所安排的。”这段话正可作为“无人管”的注解。这一思想,也与苏轼《赤壁赋》所述相同:“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今译】
我登上南楼向四面瞭望,眼前是山光接着水光。我悄悄地凭倚着栏杆,晚风吹来一阵阵荷花的清香。我禁不住感叹:这清风明月没有人去拘管,一起来到南楼,化作了这一味清凉。
【评解】
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被贬官鄂州,登南楼,作诗四首,这是第一首。诗首句直接入题写自己登楼眺望所见。诗将眼前景色做一浑写,布局十分宏大广阔,密合夜景。次句写登楼的感受,也是浑写,说扑鼻而来的是荷花的清香,与上句山水清晖与朦胧的月光组成一个优美静谧的世界。于是诗人深深被陶醉,一切名利得失都抛到了脑后。下半首转入议论,密切关合上半首的景色,感叹自然界赋予人的启示。诗中的“一味凉”的“凉”字,固然是清风明月给人造成的直感,也是诗人抛弃烦恼、融入自然的心境的反映。有的论者以为黄庭坚在这里又接受了佛家以清凉指摆脱俗事缠绕而进入无烦恼的境界的意趣,也有一定的道理。黄庭坚诗以杜甫为标的,讲究章法及用典,但这首诗全用散句,平铺直下,同时又回还照应,与他的其他作品风格迥异,因此被求俗求清的《千家诗》编者选入。
山亭夏日①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①,满架蔷薇一院香②。
【作者简介】
高骈(821—887),字千里,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人。历官安南都护、剑南西川节度使、淮南节度使。黄巢起兵,他坐守扬州,割据一方,后为部将所杀。《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①水晶帘:亦作水精帘,比喻精莹华美的帘子。②蔷薇:花名,茎长似蔓,花红、白色。
【今译】
绿树的树阴是那么地浓郁,夏季的白天又是那么地悠长。层叠的楼阁亭台,把自己的倒影映入了清澈的池塘。一阵微风悄悄地吹过,水晶帘儿轻轻地摇晃;满架繁花似锦的蔷薇,使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