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解】
谢枋得《唐诗绝句注释》说:“此诗形容山亭夏日之光景,极其妙丽,如图画然。”确实,诗前两句便给人们勾勒了一幅色彩浓郁、景物繁富的图画。因为是夏天,树木特别茂盛,树阴浓密,绿得抢眼,而日光照着楼台,把楼台及周围的树木的影子倒映在水中,格外清晰。这样组合,岸上景与水中景连成一片,把夏天静穆庄重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前两句是诗人在山亭所见,后两句是诗人把自己置入这似画的景中的感觉。他站在亭阁中,见到悬挂的帘子微微晃动,这才感觉到吹来了一阵清风;由于微风的吹起,满架的蔷薇香气弥漫开来,令人心旷神怡。诗刻绘入微至细,全是夏日独有的感触,在写景中带出了情,写静中渗入了动,读后令人陶醉,丝毫没有暑天的烦闷之感。
田家①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③。童孙未解供耕织④,也傍桑阴学种瓜⑤。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处州知州、成都知府、参知政事。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所作平淡自然、温丽清新;一些新乐府与田园诗,成就很高。著有《石湖集》等。
【注释】
①诗原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夏日田园杂兴》之七,此题为编者所拟改。②耘田:除草。绩麻:搓麻线、织布。③当家:担当家务。④供:从事,参加。⑤傍:依傍,靠着。
【今译】
白天出门下田除草,晚上在家织布搓麻。村户人家的儿女就是如此,个个勤劳,节俭持家。你看,那稚气未脱的小孙子,还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浓郁的桑阴下,学着挖土种瓜。
【评解】
一、二句写农民们白天黑夜都在劳作,赞扬了他们的勤劳持家。三、四句由正面转向侧面,写小孩子的勤劳,更衬托正面。全诗用笔朴实,风格与内容完美地统一。尤其是后两句,在原本很平淡的气氛中增入童孙天真的形象,在农家苦的主题中渗入几分乐趣,是神来之笔。汉乐府《相逢曲》有“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句,范成大这首诗先写农家中的成年人,次及未解事小孩,吸取了乐府民歌体的长处,推陈出新,意趣俱到。宋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半阕云:“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手法与范成大这首诗相同。
村居即事①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②,子规声里雨如烟③。乡村四月闲人少④,才了蚕桑又插田⑤。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约生活于南宋理宗时,终身未仕。他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合称“永嘉四灵”,以苦吟出名,讲究修辞,一些绝句,清新自然。著有《苇碧轩诗集》。
【注释】
①这首诗原误题范成大作。翁卷集中诗题作“乡村四月”。②绿:指绿色的植物。川:河流。
③子规:即杜鹃,在春末夏初时啼叫,声音凄凉。④闲人:有空闲的人。⑤了:做完。插田:插秧。
【今译】
绿色染遍了平原与山峦,河水映着天光,一片白茫茫。濛濛细雨飘洒着,如烟似雾,杜鹃的叫声,是那么地凄伤。农村里四月份是繁忙季节,又有谁会闲散?农民们刚忙完采桑养蚕,又急着下田插秧。
【评解】
诗写江南景色,坐实在乡村的四月。首句大开大阖,用浓笔涂抹。江南四月,红芳消歇,一片浓绿;正逢雨季,水田湖港,水光渺茫,所以诗用绿、白两种颜色来分染画面。尽管颜色很单调,但具有代表性,且绿后加一“遍”字,白后加一“满”字,不仅切合时地,也扩大了画面,增加感染力。次句点时令,通过有代表性的禽鸟与气候,补足题面,衬出山村的恬淡幽静。三、四句转笔写人,从上文的写景中度出,写农民的忙碌,表现的是一种旁观者的心理。诗人欣赏的是没有被紧张的农活所打破的宁静,肯定紧张的生活也是和谐,是与山光水色相默契的,所以说得很平淡。诗人是把自己沉入到景与事中,所以写得分外传神。
题榴花①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②。可怜此地无车马③,颠倒苍苔落绛英④。
【注释】
①这首诗原署朱熹作,实为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之一《榴花》,因改正。②子:指石榴。③可怜:这里是可惜之意。④颠倒:杂乱无章。绛英:指榴花红色的花瓣。
【今译】
五月里的榴花红得似火,映入眼中,格外鲜明;那茂密的枝条中间,可见到不少初生的石榴结成。可惜它生长在荒僻之地,没有车马往来经过;只好纷纷地随风飘落,杂乱地洒满长着苍苔的野地荒径。
【评解】
诗写长在荒凉偏僻之地的石榴花,因为没有人赏识,自开自落,抛洒地上,与苔藓为伴。诗人采用前后对照的写法,先将榴花写得格外地美好,它红得似火,令人分外眼明,那枝间的石榴正在结子;然后感叹它长得不当其地,没人欣赏,纷纷飘落的凄凉景况。这样先扬后抑,诗人的感情更深深地表现了出来,无限低回伤心。诗是写石榴,也是在感伤自己满腹经纶而无人赏识,所以格外地感人。托物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如左思著名的《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就是以松自比,说才高位卑的寒士屈于下僚。韩愈这首诗用的也是这一手法。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牧童归去横牛背③,短笛无腔信口吹④。
【作者简介】
雷震,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
【注释】
①陂:水岸。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波。③横:横骑。④腔:曲调。
【今译】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支短笛,随口吹着,没有固定的声腔。
【评解】
这首诗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前两句写背景,春草池塘,绿水满溢,落日衔山,倒影荡漾。诗以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清碧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很绚丽。在这样宁静的背景中,主人公小牧童登场了。诗写得很生动活泼,牧童骑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牛背”;吹笛也不是认真吹,而是“无腔信口吹”,活画出牧童调皮天真的神态。全诗摄取的画面充满乡村气息,又紧扣题“村晚”,令人神往。在此之前,张舜民《村居》诗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句,与雷震诗比,画面中少了个牧童,代之以牛背双鸦,以显出村晚的萧瑟。同样写农村晚景,因诗人的心境不同,摄取的画面便不同,一是充满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书湖阴先生壁①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②,花木成畦手自栽③。一水护田将绿绕④,两山排闼送青来⑤。
【注释】
①这首诗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湖阴先生即杨德逢,是王安石住在金陵钟山下时的邻居。②茅檐:茅屋的檐下。长:常常。③畦(狇í):田园中分隔开的土垅。④护田:形容流水环绕着田地。⑤排闼(狋à):推门闯入。
【今译】
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干净得没有一点绿苔杂草。小园里的花木,整整齐齐,是先生亲手栽培灌浇。门外,一湾碧水维护着农田,将绿色的庄稼环绕。那两座青山,似乎推门直入,把苍翠送进你的怀抱。
【评解】
这首题壁诗写湖阴先生家的景色。前两句是近景,写庭院内;后两句是外景,写远处。诗以茅舍为着眼处,内容很丰富,设色很鲜明,充满农村生活的情趣。最被人称道的是后两句,诗中用了“护田”、“排闼”两词,把自然风景人格化。河水绕田,说成是有意保护农田;青山对门,说成是青翠的山色推门闯入。通过拟人化手法,把不动的景变成了富有感情的动的形象,诗便富有勃勃生气,带有浓重的主观性。王安石对自己这诗很看重,曾抄给黄庭坚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一水”两句本五代沈彬“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又本许浑“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句,可见王安石饱读诗书,经常融化前人句意,密切眼前景物,而无生造硬扯的痕迹。至于有人因为王安石学识渊博,诗中“护田”二字见《汉书·西域传》,“排闼”二字见《史记·樊哙传》,遂指实这是以汉人语对汉人语,是王安石用典用事高妙的例子。这就太过执著,近于生吞硬剥了。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本诗是作者《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此地原为三国吴国戍守石头城的军营,军士都穿黑衣,故名乌衣巷。东晋初年,豪门贵族王导、谢安都住在这里。②朱雀桥:一名朱雀航,在乌衣巷附近,是一座浮桥。野草花:野草开花。
【今译】
朱雀桥边,遍地的野草开着小花;乌衣巷口,只见到黯淡的夕阳西斜。当年在王谢堂前飞舞的燕子,如今出入的都是普通百姓人家。
【评解】
这是首怀古绝句。诗前两句通过环境的转变,突出主题,写当年极其煊赫的贵族所居之地,早已繁华消歇,只见到野草开花,凄凉的夕阳照射着这荒凉破败的巷子。诗中“朱雀桥”、“乌衣巷”是互文,写两地实为一地。通过反映荒芜的“野草花”与象征没落的“夕阳斜”,暗示时代变迁,那炙手可热的贵族,早已烟飞云散。后两句,诗人忽发奇想,在燕子身上做文章,说昔日在王、谢家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了。诗即小见大,对比鲜明,通过燕子的归宿,概括荣华的结束;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等贵族的后代沦落为寻常百姓,也就不言而喻了。全诗用笔曲折,将怀古之思、沧桑之感融入眼前的平常景物,着意新奇而托兴玄妙,精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因而成为传颂人口的名篇,后人化用其诗句入诗词的,不下数十篇。
送元二使安西①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②,客舍青青柳色新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④。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其父迁于蒲(今山西省永济县)。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历官给事中、尚书右丞。他工诗善画,诗与孟浩然齐名,尤善写山水田园,清幽恬淡,超妙自然。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
①元二:作者友人,生平不详。安西:唐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县)。②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浥(狔ì):湿润。③客舍:驿站,旅馆。④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道。
【今译】
清晨的一场小雨,滋润了渭城大道上的轻尘;旅舍四周一片葱绿,杨柳抽出嫩芽,空气清新。我举起了酒杯,奉劝你再一次喝尽:从此后你向西行,过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熟人。
【评解】
这首诗是万口传诵的名作,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专门在送别时演唱。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景色与地点,说清晨的小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土,客舍四周的杨柳格外葱翠。古人送别有折杨柳的习惯,取其与“留”谐音。诗以清新的环境,与依依杨柳,暗点对分别的眷恋,表现得十分蕴藉,气度从容,风味隽永,为后两句抒情作了极好的铺垫。后两句直接说出,殷殷劝酒,款款叮咛。一个“更”字,写尽了留恋与关切。全诗以浅显的语言,道出心中无比的深情,写得十分感人。因此赵翼《瓯北诗话》评云:“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②,西望长安不见家③。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释】
①史郎中:名钦,生平不详。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因传说仙人王子乔在此乘鹤升天而得名。②迁客:有罪被流放远方。李白当时因参加永王璘集团以“附逆”罪流放夜郎。去长沙:西汉贾谊因上书论朝政得罪权贵,被贬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以贾谊被贬自比。③长安:唐都城,今陕西西安市。当时李白家属留在长安。④江城:指鄂州(今武昌),城在长江边。落梅花:即“梅花落”,笛曲名。
【今译】
自从获罪流放往海角天涯,西望长安见不到我的家。黄鹤楼上不知谁在吹着笛子,五月的江城回荡着一曲《落梅花》。
【评解】
诗人在流放夜郎的途中,经过鄂州,与友人登上黄鹤楼。想到自己迁客的身份,他引颈向西面长安的方向眺望,只见到云雾缭绕,见不到自己的家。诗写离家去国之情,流露出心中无限感慨。望长安既是想念留在那儿的妻子,也是眷恋朝廷,希望再次获得报效国家的机会。正在他怅望沉思时,有人吹起了笛子,他听出来吹奏的是《梅花落》曲。于是他眼前似乎浮现出梅花纷纷坠落的情景,听觉与想象融成了一片,飘零之思、迟暮之感,都借诗含蓄地表现出来,词语蕴藉。正如钟惺《诗归》所评:“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唐宋诗醇》则云:“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