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映像川藏
8562400000019

第19章 千寻之旅(1)

《千寻之旅,穿越唐蕃古道》

九曲黄河第一湾、若尔盖的花湖、“东方瑞士”郎木寺、夏河拉卜楞寺、塔尔寺的如意八塔、青海湖那蓝色的水、敦煌的“窟·沙·泉”、边塞烽烟的嘉峪关、罕见的麦积山石窟……这一路,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境内至今留有众多古文明的灿烂足迹。早期的吐蕃、羌、蒙等诸多部族都曾跃马扬鞭,纵横驰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古城、驿站、关塞和烽火台。

也许是前世的因缘,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这不,在忽热忽凉的初夏,我与友人结伴自驾,两人历时8天,行程5200公里,穿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一路风尘……

九曲黄河第一湾

清晨天刚微亮,我们一行两人驾车驶出蓉城,过都江堰便沿险峻的岷江河谷,过漩口、映秀、汶川,又溯湍急的杂谷脑河穿越米亚罗、鹧鸪山,向有一览无余牛羊成群的大草原而去,奔赴此行的第一站:九曲黄河第一湾。

俗语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这“九曲”是唐朝时对青海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而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境内。黄河在这里折向西北流入甘肃,又回到她的发源地青海,形成第一个拐点,造就了天下黄河第一湾美景。

九曲黄河第一湾地处草原腹心地带,白河于此汇入黄河,形成浩大气势。河面宽而蜿蜒,曲折河水分割出无数河洲、小岛,水鸟翔集、渔舟横渡,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宇宙中庄严幻影”。黄河第一湾地势平坦,清澈的河流水势平缓,蓝天白云,绿草繁花,帐篷炊烟,牛羊骏马,盘旋的雄鹰,如诗如画,气象万千。

索克藏寺院修筑于黄河第一湾山凹临河处,白塔古寺,帐篷炊烟相伴黄河,更显自然悠远博大。索克藏寺后的山坡是观黄河第一湾的最好去处。顺着山梁从山脚到山顶,修建起了栈道。栈道用木板铺就,约1.2米宽,一侧有扶手相隔,远远望去气势雄伟,像万里长城在山脊上蜿蜒。

沿山而上,到达索克藏寺旁的第一个小平地上,驻足眺望,白河从西南方缓缓而来,一路在岛屿、红柳林、草地上漫流。白河在黄河“S”型顶端吻合为一体,没有张扬,没有喧嚣,像情侣,大爱无言。再攀上第二个山地平台处眺望,河岸边,缓坡处几座降红色的庙宇、几个白色的塔林旁,经幡猎猎,转经诵经声轻轻的在草原回荡。远处天与河相连,黄河从天边弯弯曲曲、悠闲缓慢而来,有大美而不言之气概。再向上攀登,到了山的最高处,那景色更是迷人,白塔古寺、牛羊帐篷、袅袅炊烟、藏族村寨,点缀在广阔无垠的草原。白河、黄河如丝带般在草原上任性的飘舞着。

下得山来,到达黄河边,捧起第一湾清冽的黄河水,如触凝脂;喝一口沁人心脾;洗一把脸神清气爽。顿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美哉!这就是九曲黄河第一湾。

若尔盖的花湖

我们拍摄完九曲黄河第一湾,随后便赶往我们此行的第二站:若尔盖那望不到天边的花湖。

花湖位于甘肃郎木寺与四川若尔盖之间的213国道旁,距离朗木寺大约50公里,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花湖,又称美朵湖,是镶嵌在草原上的蓝宝石,浮光跃金,一碧万顷,湖岸边芦苇草丰茂。黄鸭、溪鸥、黑颈鹤常栖于湖畔,嬉水自乐;旱獭、灰兔穿梭出没,东躲西藏。天鹅、白鹤、黑颈鹤成群结队,或舞姿翩翩,或翱翔于蓝天,欢快的百灵鸟在空中翻飞、身临其境,犹如进入梦幻的动物王国。

视野里那望不到天边的花湖,三三两两的马儿悠闲地吃草,不时抬头,凝望不远处的雪山,雪山洁白肃穆。竟然有鹤,颀长的颈项,纤长的腿,优雅地在草原上行走,拔足追去,却也只能远远地拍到鹤的背影,小小的白色的一点。草地像熟透的浆果,柔软而多汁,每一步踩下去,都能感觉到那汁液从深深的地下渗出。

远远地看见长长的栈桥。原木栈桥,朴实天然,从近处的草滩铺向湖边,分成了三路,延伸至湖中。每一道栈桥的尽头,几根木柱搭成一个凉亭模样。湖水清澈透明,可见水草静静地飘浮,让人错以为湖水很浅。那水草曾经开出各色的小花,将这一片水搅闹得缤纷异常,而现在,花落无痕,只有水草犹自依依。湖水微波不兴,天上的流云、远处的雪山,近处的草原……倒影在湖中与水草交叠。而最美的就是栈桥,静静的,躺在湖面上的栈桥。

“东方瑞士”郎木寺

傍晚时分,我们顺利抵达有“东方瑞士”之称的郎木寺。此时夜幕已从雪山上徐徐落下,群山环抱的郎木寺像一位害羞的藏族少女,悄悄用哈达遮住自己的面庞。郎木寺的夜很安静,由于今天长途奔波劳顿,第一夜睡得特别香。

晨起,满山银装素裹,四周一片寂静,轻盈的雪花持续飘落着。不远处的寺庙上已经积了薄薄一层雪,但仍遮不住光彩夺目的金顶。深红色的院墙旁,身披红色袈裟的年长喇嘛缓缓走过,雪地上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沿着寺后的转经小路,可以直接走上山坡俯瞰整个郎木寺。清晨的郎木寺笼罩在一层薄雾中。远远的,山脚下藏民家中的院墙和篱笆,在白纸般的雪地上描画出一个个漂亮的圆圈。寺院背后山顶上,云层渐渐散开,露出了挺拔的雪山。

许多人都认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实,这里有三座寺院。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格尔底寺的入口处,还有一座清真寺。蓝天白云下高高耸立的叫醒楼与浑圆的佛塔并立,显得十分壮观。与格尔底寺遥相对应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赛赤寺。他们的全名分别是安多达仓纳摩寺,即格尔底寺,郎木寺清真寺和安多达仓赛赤寺。

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导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逝去的人在赛赤寺院后的天葬台上等着神鹰将灵魂捎往天堂。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

走进郎木寺古镇,不仅处处透出几分神圣和神秘,也显露出些许的休闲和随意。高原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烟味,在整个小镇弥漫;通往寺院的弯曲小路上,磕长头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艰难行进……

夏河拉卜楞寺

当夏河拉卜楞寺进入我的视野时,它的震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是从那五彩斑斓的转经长廊走近它的。原在旅行书上看到介绍它规模如何宏大的文字心下其实是颇有些不以为然的。但真的站在它面前,才觉得有些无从下手。本来以为它会像故宫一样有围墙围着,在门口买票入内即可。但是转经长廊后千万间屋舍随意地在阳光下延续着,看不到门在哪里,只远远地看到有寺庙的金顶。

在寺区游转,当地的喇嘛和藏民都非常友好,只要你问什么问题,只要他会汉话,都会热情地回答你,没有丝毫的架子。沿途有时遇到喇嘛,他们还会主动来和我们攀谈,态度非常平和。在贡唐宝塔,我们遇到3位来自青海的喇嘛,其中有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喇嘛,虽然听不懂汉话,明白我们要拍摄他的照片时,他爽快地答应了,仔细地收拾好身上的喇嘛服装,还主动拉着我们与他合影,并自觉地调整姿势,面带微笑,非常大方,也非常配合,没有丝毫的做作,照完了还主动从相机浏览里看看,竖起大拇指称赞一下,仿佛是在看别人的照片,从没有提过要什么报酬问题。有些小喇嘛躲避拍照,是害羞,并没有什么恶意。

拉卜楞寺的建筑群很有特色,南边从河畔起多是僧舍,有街有坊。这些住宅多是平房,有的是四合院,院门多用木本色,显得很素雅。门头多有斗拱雕刻,刻龙、云饰物,同样不着色,透着一种古朴的美。而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在众多佛殿中很少有重复的,外观色彩也各有不同。寺外墙多用石砌,显得牢固和高大。有的外墙为红色,有的是白色、黄色,加上窗户外黑色梯形的窗套,又以金顶、琉璃瓦相衬,形成很大的反差与色彩对比,使这些建筑显出很浓的宗教色彩,让人产生敬畏。

塔尔寺的如意八塔

第三天天微亮,我们便向青海甘肃交界的达里加山口驶去。穿过有少许积雪的达里加山口进入青海循化县境内,后经化隆、平安、西宁,赶往我们此行的第五站,塔尔寺。

走进塔尔寺,迎面就是那醒目的如意八塔。如意八塔是塔尔寺标志性景观。这组塔建于公元1776年,是为了纪念根据佛经记载对佛祖释迦牟尼一生8大业绩而建。八塔的塔座是由砖砌成,四面是砖雕花卉和云纹角;第二层四面雕有4尊雪山狮高擎塔体;塔身为白色瓶形;顶端是圆锥螺纹形刹杆,据说有13层,我没数清,代表佛教的13天;刹杆的顶部还有铜制仰盘、覆盘和日月宝珠组成的顶饰,表示与日月同辉。塔的造型风格迥异,或圆形、或方形、或六角形,做工讲究,寓意深遂。8座塔由东向西分别叫作莲聚塔、菩提塔、转法轮塔、降魔塔、天降塔、息诤塔、祝寿塔和涅槃塔,8座塔犹如8位佛法高深的勇士,日夜守护着这座千古宝刹,为这座梵宇古寺平添了几分神秘。特别是这8座塔内埋有历代塔尔寺高僧的衣冠,所以各地信徒常来这里绕塔参拜,虔诚有加,这也是塔尔寺佛塔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紧邻八塔的大金瓦殿更是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让人顿生神圣,大殿雄踞全寺中心,拔地凌空,建筑3层,其位置的重要更说明这座大殿在塔尔寺地位的特殊。走进大殿,像走进一座珍宝馆,一些很珍贵的艺术品和一些名贵的文物尽在宝库收藏,尤其是殿内的大银塔更是大殿的镇殿之宝,这座典型的藏式宝塔,以纯银做底,表面镀以黄金,上面装饰有数以万计宝石、玛瑙、绿松石等珍奇异宝,更是蔚为奇观。其它的建筑物还有小金瓦殿、大经堂、班禅行宫、酥油画馆等,各种建筑都有其艺术特点,风格独特,看后令人难忘。

青海湖,蓝色的海

汽车穿越湟源峡谷后,公路便开始在广袤的草原上蜿蜒向前。公路越来越笔直,草原越来越平坦,山逐渐退向更远的地方,最高的山顶覆盖着白雪,从山顶升腾起一朵朵变幻莫测的白云。突然在遥远的天际,在天地交接的地方,跃出一条深蓝色的线,伴随车轮的转动,线条越来越宽,青海湖的身姿显露出来了。

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站在青海湖的边上,你会觉得水面是高过陆地的,熟悉海洋的人会说:“海就是这样的”。而湖水则是低于陆面的,所以,在当地人的眼中,在所有去过青海湖的人眼中,青海湖是海,不是湖,海一样宽阔,海一样蔚蓝,海一样深邃。往远看一片湛蓝,无边无际的湖水涟漪绵绵,海天一色,不见对岸,感到还是把她称作“海”更准确一些;近看清澈见底,大大小小的色彩各异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射着变幻的水波纹;浪头推动着由水花组成的白色泡沫,由远而近地拂过海岸,像西班牙女郎舞裙的花边;风推动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海岸,发出“沙啦啦……”的声响,轻盈而欢快,让人情不自禁放声释怀。难怪王若冰在青海湖边的金银滩生活采风多年,终究涅槃成为情歌王子,若没有这燃情的环境,滋润那多情的心扉,岂能留下那么多风情万种、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这个季节鸟岛还在沉睡,而这里已有二十几只海鸥浮在水面上,偶尔展翅飞翔。没等我们靠近,鸟儿就飞走了,停泊在离我们远一点的浪尖上随波逐流,与岸上的牧羊人一样悠闲自得。

敦煌的“窟·沙·泉”

第四天,我们告别了美丽的青海湖,经德令哈、大柴旦、马海大板,赶往我们此行的第七站,敦煌。

第五天一早,我们来到莫高窟。踏着石级走进洞窟,也就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气势恢弘,富丽堂皇,雕塑和壁画最流畅的线条在洞窟的石壁上展现,描绘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个进程。其容量之大,实属罕见。进入千佛洞,不光是有大佛,高几十米,而且在洞窟的顶上,就画有1000个佛像,其成就,真可谓鬼斧神工。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摸着经历了千万年风风雨雨的洞沿,不能不让人感叹,我们的祖先,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受了多少苦,才在这荒漠深处创造了人类最灿烂的文化。

下午3时我们驱车来到了鸣沙山,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在鸣沙山我们骑上骆驼,骑上去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可怕。鸣沙山的沙地像缎子一般柔软细腻,被风吹过的痕迹,也如绸缎上皱折,每一道折痕都是那样细致均匀,从骆驼上往下看,沙地如海绵般柔软。骆驼步态起伏,走起路来真像一种庄严而大气的舞蹈。骑在骆驼背上看鸣沙山,真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沙丘一峰连着一峰,背阴的一面和有阳光的一面分界线犹如刀削斧砍一样明晰。

太阳就要落下去了,这种时刻在沙漠里行走真是美得想要飞,太阳变得血红、美艳,一行行驼队出现在太阳余辉里,好像不是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