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危局
8623000000034

第34章 史玉柱:一个投机者的征途(1)

史玉柱的成功,正是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变异蜕化的一个真实缩影。以知识为武器,变形为对财富的过度追求,而放弃了社会本身的改造的使命。知识改变命运最后演成为知识投机金钱的最佳捷径。道德和社会常识都成为获取最大利益的公共祭品。这是一种对中国本已极其脆弱的商业生态链条的严重破坏与伤害。

至今,你仍然很难给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十几年前,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创造了上亿元的财富神话,成为《福布斯》杂志富豪榜上的常客,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然而,天亮醒来,那数亿财富化为乌有,还身背2亿元巨债,沦为中国最着名的失败者。

10年后,他又开始了惊天逆转,从一则恶俗不堪的广告开始,依靠炮制的空洞概念,所谓点石成金的营销本领,卖脑白金,投资银行,进军网络游戏,在一片废墟上,转眼又练就了超过500亿元的财富神话。

从内地小县城,到充满商业与冒险并重的上海滩,再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从没有喝过洋墨水的史玉柱越赌越大,他手中唯一的筹码却是凭着他的利器——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当下商业环境的透彻认识,以及屡屡得逞的广告宣传,接二连三地,攻城拔寨,居然不可思议地化腐朽为神奇,谋取了巨大的财富。

他从世人鄙夷的眼神中再次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史玉柱选取的行业特质无一例外的打上暴利的烙印,游走在中国法律缺陷的边缘。

可以说,史玉柱代表的是中国商业界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现实主义的投机者。他们的起步来自某个细微的商业机会,而且这些机会有可能并不是他们首先发现的,但是他们能用更有效的方法以及更迅速的行动去放大这个机会,只要机会出现,他们会像凶猛的动物一样,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将上去,这就是他们的本能。

同时,因为他们出身草根,他们了解在中国这个多元市场中存有的各种缝隙和弱点,并且也能够利用这些缺陷来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

这也因此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对此,他坦然回应说:

他只是个商人,不是个慈善家,他从来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指责。

事实上,这个当下被称为商业巨人,营销天才的富豪,比谁都在乎这些贴在他身上的负面标签,只是一个曾经负债累累的人,现在更在乎的是金钱和暴利,一个在他看来比道德公共价值更靠谱安全的东西。

法律边缘的商业投机者

2008年7月22日,史玉柱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他内心的赤裸裸的大实话:我在摔跤之前,按照现在的观点,是很受人尊敬的。国家领导人频繁地来,多风光啊。但从人上人掉入了十八层地狱,也就是一瞬间的事,连过渡都没有。所以我觉得人情冷暖,名,这些东西是虚的,别在乎它。虚的东西可能一下子就没了。但是实的不一样,企业做得好,我明天还能做得好,员工富裕,今天住上大房子,明天还是这个大房子,这才是实的。

黎巴嫩着名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那么这个在中国30年经济史上具有标杆性的代表人物的商业思想价值又在哪里呢?

这个答案也许只有这个时代可以给出回答。

对史玉柱的争议,凸显了这个转轨时代商业伦理观念的混乱和无序。无可否认的是,经历30年的商业洗礼,中国商业道德正在急剧异化,从传统的商业伦理开始沦落为笑贫不笑娼的婊子至上主义。

对于这样的争议与负面的看法,史玉柱本人解释为是因为他失败过,他觉得中国的文化及环境对失败者还不够宽容。甚至他觉得,也正是1997年初的媒体的疯狂围剿,才使得第一次败走珠江。

事实上,史玉柱的走红,也正是这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病态商业社会裹挟下最直接的畸形投射。

史玉柱这样的传奇故事,放眼于整个世界的商业史中,都堪称经典案例。或许,这样的故事也只有生长在中国的商业土壤里。放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浪潮下,这就具有了另类解读的深层意味。

史玉柱未来能够走多远?或者说史玉柱这样的商业操作手法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如果放眼于中国这30多年来不断已经逝去的无数的巨人企业来说,我们从中不难找到答案。一种基于对国家未来的认知以及对已经觉醒民众的一种普世价值的判断。一种对于投机者的惩罚,当市场过度的透支商业诚信的时候。

否则,这是一种历史的挑战和倒退。它将因蒙昧和无知付出更大的代价。

商业天才或营销巨子等这些看上去很华丽的标签,但其实对史玉柱而言。他骨子里的真正身份只有一个,在中国现行的法律边缘里的一个商业投机者。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说过: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但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离“现代”太近,看不清过去,也看不清未来。

或许,关于史玉柱下半生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尽管早已不算新鲜,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梳理一下史玉柱1997年以前的经历。这一段人生对史玉柱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从中国未来真正的商业史来说,以时间为界点,1997年前的史玉柱可以算是他真正人生的一次成功,但他已经死去。他后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成功,则是来源于这块土壤商业道德的过度透支、沦丧与欺骗。这恰恰构成了中国当下商业的一个悖论。

没有永远的产品,只有永远的广告

史玉柱,1962年出生在安徽北部的怀远县城。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分(满分120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

当时中国正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力量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正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那时候的史玉柱也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召唤,一心想效仿当时炙手可热的数学家陈景润,可等进入了大学后不久,他便心意懒散了,发现他根本无法解决横亘在他面前的1+1的世纪难题。

这个难题几年后,史玉柱用商业的传奇给予了彻底的证明了。

那就是后来让他毁誉参半的广告数字游戏。

史玉柱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时年24岁,由于工作出类拔萃,被作为第三梯队,送往深圳大学进修。

可是,读完研究生之后,史玉柱决心辞职创业。当他登上飞机飞往深圳的时候,身上全部的家当就是东挪西借的4000元钱,以及他耗费9个月心血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

1989年8月2日,他利用报纸《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收钱的时间差,用全部的4000元做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M-6401,历史性的突破”。13天后,史玉柱即获15820元;一个月后,4000元广告已换来10万元回报;4个月后,新的广告投入又为他赚回100万。

这一次赌博似的成功,对史玉柱影响至深,也给史玉柱留下了这样一个深信不疑的商业理论:没有永远的产品,只有永远的广告。他后来一系列的手法,从巨富到巨败,再到巨富。

他的操纵手法都不出其右。

1990年,一本叫《蓝色巨人》的财经图书让已经尝到商业甜头的史玉柱欣喜若狂。该书写的是美国一家叫IBM公司,那时史玉柱产生了创办公司的念头,他想:“IBM是国际公认的蓝色巨人,我办的公司也要成为中国的IBM,不如就用‘巨人’这个词来命名公司。”

这就有了后来史玉柱的一段故事与传奇。许多年后,“巨人”这个词已经烙印在史玉柱的血液里,即使这个在相当长时间代表着一个失败者所有屈辱的时候,他也未曾放弃。只是,当初那个一心想要做中国蓝色巨人的史玉柱已经离那个他曾经梦想企及的IBM已经越来越遥不可攀了。

但是刚刚把企业做大的史玉柱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其M-6402系列产品受到了来自香港金山电脑的强烈冲击。

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建立起庞大的营销网络,史玉柱又做了一次大胆的豪赌——向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发出邀请,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史玉柱为他们报销路费,让他们前来珠海参加巨人汉卡的全国订货会。

史玉柱以几十万元的代价,吸引了全国200多家大大小小的软件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不但订了货,还组成了巨人汉卡的营销网络。有了这样一张庞大的销售网络,史玉柱的事业如虎添翼。1991年,巨人汉卡的销量一跃成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1000多万元。

1992年,巨人集团的资本超过1亿元,史玉柱本人也被罩上各种各样的光环,迎来第一个事业高峰。

广告和销售网络随后成为史玉柱的不二法门。但这并不足以满足史玉柱精明的商业欲望。他把目光从深圳又投向了另外一个地方——珠海。一个让他日后爱恨交织的伤心与辉煌之地。

1992年3月9日,就在邓小平南方视察40天后,毗邻深圳的珠海市委市政府举行了第一届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大会,奖品累加起来人均超百万,另有无数的政治待遇和土地税收等超优惠政策。

这一消息经过新闻媒体甫一披露,立刻在全国掀起了巨浪。

对政治和商业颇有嗅觉的史玉柱感觉到他的机会也来了。

在珠海第一次重奖科技人员不久,史玉柱便安排已在珠海注册的珠海巨人公司将这些年来取得的业绩通过当地的媒体向社会公开。

史玉柱的投石问路很快得到了官方的热情回应,经过几个回合的试探。双方很快明白了各自的所需。史玉柱当仁不让的需要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名和利,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也需要借助史玉柱这块当时大学生下海创业的先进型典型获取更多的政治筹码。

这一年的7月8日,珠江官方媒体《珠江特区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这样一篇长篇通讯《以才生财,知识为本,高科技为“巨人”带来高效益》。

7月10日,珠海市以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义给了史玉柱30万元的高额奖金。但这才刚刚开始,更大的利益在等待着这个商业的猎食者。

1992年7月21日,史玉柱正式带领他的团队离开深圳来到了珠海。在告别这个已经生活了三年的年轻城市时,史玉柱别出心裁地在当地的官方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个整版的广告:画面是一只巨大的皮鞋。史玉柱后来对这创意解释说:这是一只巨人的脚,凡是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会对他刮目相看。

同样在这一天,史玉柱还在刚刚落脚的珠海的报纸上刊登了这则同样的广告。这符合他的风格,以极具挑动性的语言宣告了他的开始与新生。在这只巨鞋的下面,还配有这样一段史式文字的告白:

曾经,年轻的巨人在珠海悄然诞生

今天,成熟的巨人在珠海踏响脚步

珠江香洲区领导在巨人落户珠海之后便开始了陆陆续续的造访与视察。区领导视察之后,史玉柱与他的巨人集团竟迎来了时任珠海市市委书记、市长的梁广大定期的现场办公。同时,正是在珠海市政府的现场办公上,巨人集团获得了珠海市政府分量十足的一份“厚礼”——一块按当时地价减免50%,并可分期付款先行使用的土地。

高科技神话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那一年,几乎所有到过珠海的中央领导都参观过巨人集团。在1993年1月,参观达到了高峰,短短一个月内,先后有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田纪云、国务委员李铁映等来参观巨人。

1993年6月25日,《珠海特区报》头版刊登了该市第二届重金奖励科技人员的决定。

不出所料,史玉柱获得了政府奖励的一辆奥迪,一套100多平方米住房以及63万元现金奖励。从深圳默默无闻到珠海的一夜成名,史玉柱感受到了人生巨大的落差。

对于梁广大来说,重奖技术人员就相当于为珠海的城市定位寻找一个代言人,而这个代言人应当是一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英雄”,必须是一个具有传奇般创业经历的人。

第二年,他也以正面塑造的典型成为1994年度的“10大改革风云人物”。

史玉柱缔造的高科技的神话,让珠江市政府把他推上的巅峰的同时,也为日后巨人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这里将见证一个商业投机狂人的所有梦想与衰落。

曾经担任过巨人集团副总裁的王建后来在巨人第一次轰然倒塌时这样反思:细想一下,一个100多人的公司研发一种并不太高科技的汉卡——实际上是做英语的汉语转化工作。巨人在做自己的宣传时候,除了汉卡,却对电脑主机的宣传每一种机型下面都注明“黄金品牌,美国本土主机”的字样,其实这是代理商的巨人在宣传的鼓动下,摇身变成了自己是个高科技公司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中,史玉柱名气扶摇直上。

许多年以后,同样是在珠海创业后来大名鼎鼎的金山软件董事长求伯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年史玉柱的中文系统也是抄袭他的。

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在纳闷,史玉柱怎么就能把一个看上去并不高级的产品,包装成市场上的打着高科技幌子的抢手货。

对史玉柱相知颇深、后来收购了脑白金的四通老总段永基一语道出了天机:从医学上讲,脑白金其实什么也不是,但史玉柱就是有这样制造神话的手腕。

史玉柱在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解释巨人成功的原因:

现在正是中国一百年来发展经济最好的时候,因为国内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个时候,旧体制不能适应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而新体制又还未形成,这正好促进了巨人的成长。

不做第一,只做后来模仿居上者

对政府拱手送来的“寸土寸金”、价值极高的无偿拨地,史玉柱的唯一念头是“不想就这么轻易地白白浪费。”对于这一片还是荒草的处女地,史玉柱开始思考如何规划和开发利用。

据业内人士解析,史玉柱面临着多种选择:选择一,建设一座技术一流的科研大楼,专门用于软硬件的开发和电脑的生产;选择二,建设一座配套设施完善的员工公寓,让员工在这座公寓里统一生活作息,吃、住和工作,就像当年他在封闭式的环境中努力完成了汉卡的研制工作那样。

然而,这两种选择似乎都不太符合史玉柱的商业投机目的。

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土地并让土地的使用带来最大的财富,是史玉柱真正考虑的问题。毕竟史玉柱的社会角色中更多的还是一个商人,商人无法不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994年对史玉柱来说至关重要,他作出了后来直接改变他一身命运的两个重要决定:巨人大厦破土动工和公司主营转型。

刚开始只设计10层的大厦,最后却数字游戏般的加到了72层,最后,大厦资金链的告急,也成为压死史玉柱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