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人士的正业是什么?自然是好好练武,天天向上了。张君宝小同学,从小跟在觉远老和尚身边,除了念经练武,就没干过别的杂事。长大之后,也是心无旁骛(除了对着郭女士偶尔出过一回神外),一心练武,把自己练成了百岁寿星的同时,也开创了极纯极柔的太极神功。就说练武,张君宝所学也甚纯,光是一本《九阳真经》就受用了一生,余泽还惠及当世。
张君宝小朋友在辛苦练武的时候,我们且去看看他的小姐姐郭襄郭女士在干嘛。有书可证,郭女士从小就对什么奇门八卦啦、琴棋书画啦、九宫算术啦之类的甚是感冒,兴趣面不谓不广。所以她在《倚天》中一出场,就把号称“剑棋琴”样样精绝的昆仑三圣何足道给镇住了。
何足道长居边地,好不容易到中原来走一趟,第一次就开了眼界,知道我泱泱中华,奇才辈出,光是一个年纪轻轻的美貌女子就能让他一见倾心。当然,他不知道的是,像这类型的奇女子,五百年武林也难出一个。
《倚天》中虽然只给了郭襄一回的篇幅,却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她的通才面貌。相比起来,张三丰自然是《倚天》中的顶尖专家。张三丰之所以能后发者先至,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郭襄为了杂学荒废了太多正经练武的时间,而且所练武功太多太杂,用力过于分散,以至于各项都达到了优秀而没有一个特优。
套用亦舒的一句话,人的时间花在哪方面,是看得出来的。张君宝咬住一个方面不放松,结果成了一代宗师;郭襄各方面平均用力,结果成了一大通才。
金庸笔下的通才和专家一相遇,都往往会被后者在“正业”也就是武功方面压制住。
《笑傲江湖》中的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各擅所长,合起来应该算是通才,但他们四个人就是敌不过一个专家:任我行。黄钟公死前,哀叹自己“玩物丧志”,可见是为了选修课荒废了必修课。
《天龙八部》中的苏星河是个通才,门下的八个弟子则是在学武功之外,每人修一门工艺专科,可说是通才与专才之间的“中庸之道”,倒也切合现代“主修、辅修”的理念。原意武功是“主修”,工艺技术是“辅修”,还是刚相反,殊难稽考,但是八弟子最后成了工艺专家、辅修武功,却是事实。
苏星河的师弟丁春秋,却是个专家。丁春秋不得师父无崖子的喜爱,于是化悲愤为动力,每天拼命练功,和师兄他朝相逢,总算能够技高一筹,扬眉吐气了。
黄蓉是个通才,郭靖则是个专家。想黄蓉在《射雕》中一人智斗渔樵耕读四大弟子时何等意气风发,到了《神雕》中呢,专家郭靖已跻身于江湖五大SUPER高手的行列,黄蓉却只堪堪和武林新秀李莫愁“打成个平手”。
《侠客行》中,哪个武林人士都比石破天多读了几本书,多有几项特长,但到了最后呢,偏偏是这个一字不识的石破天一鸣惊人,艺压群雄。
金庸笔下的天字第一号通才,当非黄药师莫属。
关于黄药师的通天彻地之能,金迷们已经多有描述,我姑且转载一段对他的描写吧:
1. 黄药师号称“东邪”,武功登峰造极,天下能与之匹敌的屈指可数,毫无争议,黄老邪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武学宗师。--武学家
2. 精通音律,《碧海潮生曲》旷世绝响,颠倒众生。--音乐家
3. 九花玉露丸,世间之灵丹妙药,尤其是对内力消耗,特效明显。--医学家
4. 巧对绝联,表现在黄蓉智败朱子柳时引用的对子,朱子柳认为是天下最难的对联,却是黄老邪平时拿弟子开涮的游戏之作,满腹才华,可见一斑。--文学家
5. 门人众多,武功了得,连傻姑这等白痴也不容小看,而且不管是背叛师门,还是被师父废弃,都对恩师念念不忘,忠心耿耿,可谓教导有方。--教育家
6. 桃花迷阵,让人摸不着南北,奇门五行,颇为精通。--玄学家
7. 爱收藏古玩文物,妻子墓中珍宝无数。--收藏家
8. 桃花岛上植有桃花,养有金娃娃鱼,对动植物亦有研究。--农学家
9. “虽当炎夏,但众人一见到这间屋子,都是突感一阵清凉。黄药师将四人让入书房,哑仆送上茶来。那茶颜色碧绿,冷若雪水,入口凉沁心脾。”这等冰冻绿茶的功夫,委实了得,即使是现代,没有电冰箱也是做不到的。窃以为,黄蓉的智慧根源于她老子,取助于潮水的浮力,使用绞盘救人的诀窍,无不与之有关。--科学家
10. 襄阳城中,调兵遣将,布下“二十八宿大阵”,直闯蒙古大军,救人(郭襄)击敌。--军事家
11. 瑛姑苦攻算术,想上桃花岛救人,可见黄老邪数学之高。--数学家
12. 桃花岛“哑仆个个都是忘恩负义的奸恶之徒,黄药师事先查访确实,才一一擒至岛上,割哑刺聋,以供役使”。还有钉在梅超风身上的“附骨针”,与奸人常处,控制人于无形,管人手段高强。--管理学家
13. 书中说道黄老邪“文事武略,琴棋书画,无一不晓,无一不精”,由此可见,这几个称号也不用客气了。--书法家、画家、大国手
如果说黄蓉郭襄还是只沾了黄药师的一点灵气,博而不精,那黄药师则是真正的博大精深啊。如果要比十项全能,估计不单是《射雕》,可能古往今来八荒六合都没人拼得过黄药师。黄老邪的才华,当真是多得要溢出来了。但是(这个煞风景的但是啊),如果要比业务能力,却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字第一号通才,又一次被专家给压制下去了。这个专家就是:王重阳!
说实话,我要是黄药师,败在了王重阳手里,心里难免也会有少少不爽。因为,这个王重阳,未免也太太太无趣了!
如果要评《射雕》中最无趣的人,我可能会把这顶帽子送给王重阳。可能很多人都具有火眼金睛,看出了王重阳无趣的本质,所以在史上最有趣的武侠电影《东成西就》中,导演刘镇伟让王重阳一出场就死于欧阳锋的一只靴子之下,留下的,都是一大帮不论好坏都有趣的人。
王重阳的感情生活是很无趣的。侠之大者如郭靖,也和黄蓉生了三个孩子,但老王倒好,为了抗金,连如花美眷林朝英都可以弃之不顾。光不顾也就罢了,他又跑去跟人家腻歪,亲亲热热地在信中称人家“吾妹”,搞的又是义结金兰那一套。
对比起来,遇上了黄药师,冯衡纵然是死得早,也算是大幸;遇上了王重阳,林朝英纵然是得享天年,也算是大不幸。
如果说王重阳还有一丁点有趣的地方,就是他收了周伯通这么一个师弟。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他会容许身边有这样一个调皮鬼,看过《东成西就》后才明白,原来啊,这两个人是假师兄弟之名,行断袖之癖啊。
难怪林朝英这么才貌双全也不招王重阳待见呢,估计是人家压根就不好这一口。但王重阳为人太纠结,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又和人家纠结了小半辈子,搞得人林朝英满腔情怀无处排遣,只得融进了那一套极香艳的《玉女心经》之中。
五大高手中,欧阳锋坏得气贯长河,洪七公正得大义凛然,南帝仁慈得阿弥佗佛,黄药师邪得前无古人,唯有这个王重阳,面目模糊行为暧昧,让人搞不清他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东东。
试想黄药师这样一个大好男儿,却被王重阳这种无个性无趣味者技压一筹,心里肯定蛮不是滋味的。
莫非金庸对他笔下的通才都持贬抑态度?在我看来,非也非也。曹雪芹在写他偏爱的人物如宝玉黛玉时,常常用批判的手法,比如说宝玉就是“古今不肖无双”,但实际上呢,是个人都知道他是喜爱宝玉的。
金庸也继承了曹公的遗风,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明褒实贬,明抑实扬。金庸赋予了专家们最高超的武功,却把更多的喜爱和欣赏,留给了他笔下的通才们。
在金庸的笔下,专家们武功绝世,通才们风华绝代;专家的生活乏善可陈,通才的生活多姿多彩;专家大多无趣,通才大多有趣;专家们务实,通才有点务虚;专家们向着天下第一的目标急急赶路,通才们却一路走走停停,忙于欣赏沿途的风景;专家们赢得了生前身后名,通才们却享尽了人间清欢。
亲爱的筒子们,你是愿意做一个高处不胜寒的专家,还是愿意做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通才呢?当然,限于本人的资质,两者皆不可求啊。
其实,现实中的金庸,就是一个通才式的人物。首先,他自然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早期有着做外交家的梦想,尽管没有实现,英文还是很不错的,可做翻译家;写得一手好社评,有做政治家的天赋;创办了《明报》,是出色的企业家加报人;精研佛经历史,又当得起宗教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头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业余小道,更是无所不知(精不精无从考究,总之,较之平常人还是远远高出的了)。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好看,正在于“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想当年,我就是把他的小说当古典文化的启蒙教材来看的,综观武侠小说界,还没有哪个人能把书写得这样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相当于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实乃居家旅游必备之物啊。
如果说金庸是通才,古龙就更像专家,专于武侠小说一道。因为专精此道,古龙的小说初看之下,总给人惊才绝艳的感觉,但是,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他的书不耐读。
而金庸的书却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小时候读到的是刀光剑影的热闹,稍大时读到的是儿女情长的缠绵,稍读点书还能从中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入世后又可从中读到寻常世态人情世故,总之,其中之精华如《笑傲江湖》,的确足以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古代中国采取的是通才教育,所以才能够产生黄药师这样文理通吃的全才,现代社会却倾向于培养专家,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人都曾说过,这是一个盛产专家的时代,却注定产生不了大师。
分工越来越细的后果是,我们都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个性全无,面貌模糊。人类越来越像量化生产出来的产品,面目雷同,言语乏味,生活渐渐机械化,顶着某行某业专家的帽子,渐渐丧失应有的最后一丝趣味。
科技和经济的进步,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得告别过去那种充满人文趣味的生活?我问苍天,苍天无言。
草根也有闪光时--我看江南七怪
很多年以后,江南七怪在我的记忆中,只留下一点点残存的影像,在七怪这个头衔下,他们似乎都丧失了个体特征,个人泯灭在群体之中。这也难怪,这七个人抱成一团,出场的时候一起出场,死的时候又一起死(除了张阿生和柯镇恶之外),群体性自然大过了个体性。
话说金庸似乎很喜欢这种几男配一女的组合,比如说明教四大护法中,就是三个男护法配一个女紫衫龙王。《射雕》中,更是出现了两个这样的奇异组合,都是六男配一女,一个是全真七子,一个是江南七怪。
与全真七子相比,江南七怪自然是在武林上排不上名号的,光是一个丘处机,就够他们七个人喝一壶的了。在他们手下还是一块顽石的徒儿郭靖,到了马钰手里就成了“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牛鼻子可不是白白叫的,人家就是这么牛,伸伸手指就能点石成金。
但比较起来,我对江南七怪的印象更深些,感觉也更亲切些。其实,七怪的名头是唬人的,他们完全就是最底层的平民侠客,和你我一样,挣扎在社会结构的最底层,生于草根,识于微时,和全真教那七个仙道来比,自然让我们感到可亲可爱、平易近人。
谁能够想到,需要仰望全真七子、连五大高手的边都沾不上的七个小人物,当年也有过闪光的时候。
我始终忘不了江南七怪出场时的场景。
那时候,他们和刚涉足江湖的你我一样,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些许微末本事混上了一点名声,浑然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且看七怪的华丽登场:纤纤弱质的韩小莹,划船用的却是柄铜桨;南希仁肩上的扁担、全金发手中的秤、张阿生的杀猪刀,都化腐朽为神奇,让嘉兴人们知道原来这些物事除了用来混口饭吃外,也可以作为行侠仗义的道具;柯镇恶是声色俱威;韩宝驹一身绝佳的相马术;最妙的是妙手空空朱聪,整个一妙人儿,捉弄完颜洪烈、智斗丘处机,小时看到此段时我不禁拍案称绝,原来草根也有闪光时啊!
江南七怪的言行举止、装扮武器,都取材于街头巷尾,脱胎于市井之中,尤其是张阿生这几个人身上,一身的市井气,就好像邻居家的那个张屠夫,一柄杀猪刀宰起猪来游刃有余,原来背后深藏的秘密就是,这个屠夫和不受重用的007一样,从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屠夫,实际上却是一个风尘侠客,大隐隐于市,用杀强盗的功夫来杀猪,焉得不游刃有余?
这个时候的江南七怪,在嘉兴颇有侠名,因为没受过什么挫折,所以很有自尊很有原则。和丘处机过招后,七个人居然败在了一个牛鼻子手里,我挺替他们叫屈的。七怪却输了里子不肯输面子,反而越挫越勇,为了一个赌约,居然追到大漠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