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家训ⅲ:决定成败的细节
8764100000032

第32章 太阳照常升起 (2)

这对孪体姐妹目前就读于鲁塞兰的一所小学。班里有11个学生。今天她们的老师康妮让她们用纸剪雪人。她总是给这对孪生姐妹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设计两个单个或者一个连体的图样。尽管姐妹俩经常互相帮助,但却从不抄袭。而这一次,她们决定合作。因为用一只握着纸的手去剪纸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为了剪好每一个图形都花费她们两倍的时间。最后,她们剪的雪人是所有学生中设计最好的。对布瑞坦妮和阿碧盖尔来说,自由总是伴随着限制而来。迈克望着这对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孪生姐妹,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则总是保持乐观的思想。迈克常常像所有自豪的父亲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起女儿们的志向——阿碧盖尔想成为一名牙科医生,布瑞坦妮则想当一名飞行员。她们的父亲微笑道:“当其中一个正在飞行、而另一个却在做手术,那是很难的,但她们会战胜自我,做一切事情。”

父亲爱迪生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

——爱迪生

父亲通常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他对孩子们说:“工作有成就,是人生唯一真正的乐趣。”大家传说他能每天只睡4小时(另外有时小寐片刻),绝非夸张。他认为:“睡眠有如药物,一次服用太多,头脑就不清醒。你会浪费时间,活力减少,错过机会。”

他的成就无人不知。他30岁发明留声机,把声音录在唱片上;他发明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扩音器、复印机、医学用的荧光屏、镍铁电池和电影,都是他发明的。他也把别人的发明——电话、电报、打字机——改进为实用的商品。我们现在全部的输电系统,都是他想出来的。

有些人问:“他从来没有失败过吗?”当然失败过。他时常碰到失败。他的第一件专利品是电动投票记录器。在获专利权的时候,他几乎不名一文,但是议员不肯购置那种机器。还有一次,他倾尽全部财产设计了一种机器,用以对低级铁矿做磁性的分离;但是后来因为开发了蕴藏量丰富的高质铁矿,这项设计完全白费了。

但他从不会因恐惧失败而畏缩不前。在从事一系列艰苦的实验期间,他告诉一位气馁的同事说:“我们并未失败。我们现在已晓得有1000种是行不通的,有了这些经验,便容易找到行得通的方法了。”

他对于金钱得失的态度也是如此。有好几次,他濒临破产,但他不肯让经济状况操纵他的行动。

记得1914年12月间一个严寒冬夜。当时父亲曾把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研制镍铁电池,未能成功,弄得经济拮据,实验全靠电影和唱片所获得的利润维持。那个晚上,工厂里忽然传出狂喊声:“失火了!”原来是软片室发生了自燃现象。顷刻之间,包装材料、做唱片的赛璐璐、软片和其他可燃物品,呼啦一声,全部着火。附近八个城镇的消防队齐来救火,但火势太猛,水压又低,消防水管毫不济事。

孩子们到处找父亲也找不到,十分担心。他有没有出事?全部财产已经烧光了,他会不会灰心呢?他已经67岁,不能再从头做起了。后来孩子们在工厂的院子里看见他正朝着他们跑来。

“你母亲在哪里?”他大声喊道:“去把她找来!叫她把朋友也都找来!这样的大火,百年难得一见!”

第二天早晨5点半钟,火势刚受到控制的时候,他召集全体职工宣布:“我们要重建。”他派一个人去把附近地区所有的工厂都租下来;又派另一个人去借伊利铁路公司的大吊车。然后他好像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似的补充了一句:“唔,有谁知道可以从哪里弄些钱吗?”

“人往往可以因祸得福,”他说,“旧厂烧了也好,我们可以在废墟上建立一座更大更好的工厂。”说完,就蜷卧在桌上酣然入睡了。

人们谈到爱迪生的时候,有人说他没有受过教育。不错,他只受过6个月的正式学校教育,但是他在母亲的教导下,八九岁就已经读过《罗马帝国衰亡史》之类的典籍。他在大干线铁路上做小贩及报童时,时常整天消磨在底特律图书馆里,那里的藏书“从头到尾”他都读过了。在家中,他经常备置许多书籍和杂志,还有五六种日报。

这位一生成就极多的人物,从小就几乎是个聋子,只有最大的响声和喊声,他才听得到。但是他对这个缺陷并不在意。他说:“从12岁起,我就没听见过鸟叫,但是耳聋对我不但不是障碍,也许反而有益。”他认为耳聋使他提早读书,还能够专心,不必和人闲聊,省下许多时间。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不发明一种助听器?他总是回答说:“你在过去24小时里听到的声音,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然后他又补充说:“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喊叫,那他绝不会说谎。”

虽然他聋,跟他谈话要大声喊叫或用笔写出,但是新闻记者还是喜欢采访他,因为他的见解十分精辟。有次一位记者请他对青年人提一些忠告,他回答说:“青年人是不会接受忠告的。”他绝对不承认幸福和满足是值得争取的目标。他说:“如果你能为我指出一个完全满足的人,我就可以断言他必定是个失败者。”一位记者问他,技术的进步是否会导致生产过剩,他答:“一切为男人和女人所需要的东西,都不会生产过剩。他们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他们肚子的容量才有止境!”

他从没退休,也不怕老。在80岁高龄的时候,他还开始研究一门以前从未曾研究过的学科——植物学,想在当地植物中找出橡胶的来源。他和助手们把1.6万种植物加以试验和分类之后,终于研究出从紫菀科植物中抽取大量胶汁的方法。

到了84岁,他终因患尿毒症,危在旦夕。数十位新闻记者前来探访他的病情,整日守候。医生每小时向他们宣布一次消息:“灯光仍在照耀着。”直到1931年10月18日凌晨3点24分,噩耗终于传来:“灯灭了。”

举行葬礼之日,当局为了向他表示哀悼和敬意,本来预备把全美国的电流切断一分钟,但是顾虑到那样做所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可能产生危险的后果,所以只把一部分灯光熄掉片刻。

上帝变了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你首先得学会吃苦。

——屠格涅夫

乔恩·曼索是位纯朴、善良的老实人,在这个充满邪恶的人世上,一辈子连个苍蝇也未伤过。孩提时,与伙伴们玩骑驴,他总是让别人骑。好友们都信任他,并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风流韵事讲给他听。甚至在他长大成人后,同伴们依旧亲昵地用儿时的称呼叫他“小乔尼”。

他最崇尚一句中国格言:切勿显示自己,须忠于最能帮助你的人。

他讨厌政治,厌恶经商;对一切会给他平静生活带来风波的事,都避之遥遥。

他生活简朴,从不花一文原有的积蓄,只靠微薄的收入维生。

他秉性虔诚,从不冒犯他人。就算他对某人印象欠佳,他也只说他的好话。

假如你跟他谈起政治,他会说:“我算什么?既不站在这边,也不属于那派,我不关心哪个党执政,我仅是个上帝的罪人,只求与人和平相处。”然而,尽管他很善良,却也难逃最后的死亡。这是他终生所做的唯一明确的事。

一位天使,身佩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正在按身上的印记给亡灵分类——这些印记是他们离开人世、经过阴间登记台时打上的,然后再办理一种类似“移民检查”的手续。在那儿,天使和魔鬼友好地坐在一起,查阅档案,看是否一切亡灵都已备案。

登记室入口的情景简直和出售当日斗牛比赛券的票房外景一样。成群结队的人们你推我搡,各不相让,都急着想尽快知道自己的归宿。一时间,各种语言、方言及土语的诅咒声、乞求声、辱骂声和争辩声乱成一团。而乔恩·曼索却在一边自语道:“我不愿掺和到他们中间,里面一定是些不安分守己的家伙。”

他声音轻微,没有谁注意到他。那位身佩大刀的天使也丝毫未意识到他的存在。于是,他便溜了过去,走上通往天堂的路。

他独自一人默默地走着。时而有一群人从他身边走过,唱着祷文,有的甚至狂热地手舞足蹈。可乔恩认为,这一举止对于走向天堂的幸运儿来说,太不合适。

到达顶端,他发现乐园的墙边已排了一长队人。几位天使像人间的警察一样维持着秩序。乔恩·曼索便站在队伍的末尾。

片刻,一位修道士走来。他巧妙地向乔恩讲述了自己如何急于进天堂的缘由,言语令人同情。于是,乔恩便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他。“即使在天堂也与人方便才好。”乔恩暗想道。

又来了一位,这次虽不是修道士,却也想得到修道士同样的照顾。乔恩满足了他。总之,没有一个后来的虔诚者不欺骗乔恩,然后弄到他的位置。他那温良的名声很快传遍了整个行列,并作为一个永久的传统在不停替换的人群中继承下去。乔恩仍站在队伍的最末尾,成了自己好名声的奴隶。

几个世纪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他碰上了一位聪慧圣洁的主教。他原来是乔恩一位长辈的重孙。乔恩不无委屈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苦衷。这位聪慧圣洁的主教答应见到上帝后为他求情。听了这话,乔恩又一次把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主教进了天堂,径直走到上帝面前,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敬意。上帝心不在焉地听完后瞥了他一眼,察知他内心有事,便问道:“你还有什么话吗?”

“主啊,请允许我为您的一位仆人求个情吧,他几个世纪一直排在队伍的最后……”

“别绕弯子了,”上帝打断了他的话,“你指的是乔恩·曼索?”

“是的,我的主。就是那个乔恩·曼索。他……”

“好了,好了。让他自己照顾自己吧!不许你再管别人的事。”话毕,扭头对引路的天使说:“带下一个。”

主教来到天堂的墙边,爬上墙头,把乔恩·曼索叫过来说:“太叔父,我很遗憾。您不知我有多难过啊。主告诉我您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不许我再管别人的事。可是……您还在最后吗?别泄气,鼓起勇气,别再让出自己的位置了。”

“原来是这样!”乔恩吃惊地喃喃道。豆大的泪珠顿时夺眶而出。晚了,一切都晚了。因为那可悲的“传统”已束缚了他的手脚。人们不再请求他让位,而且理所当然地站在他前面。

他垂头丧气,无心继续排在最后。便越过坟堆,在荒野里游荡。后来,他遇到了许多萎靡不振的人在路上行走。他跟着他们,最后发现自己到了炼狱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