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名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属于同时代而略晚。
《孙子兵法》,春秋末孙武作,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有“兵经”之誉。它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规律与指导战争的规律,亦可适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与西文的《君主论》、《智慧书》并称为世界三大智慧奇书。
斩姬立威铸军法
相传孙子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后因战乱逃到齐国,改姓田氏;田氏的五世孙田书曾率齐军攻伐莒国有功,为齐景公所器重,并赐姓孙氏,孙子就是其后代。齐国发生战事后,孙子又避居吴国,从事兵法方面的研究和著述。
当时,吴王阖闾为了灭楚称雄,四处求贤纳士。经大臣伍子胥的推荐,他亲自到孙子的馆舍访求,孙子便献上自己撰著的《兵法》十三篇。吴王阅后,赞不绝口。
吴王想试一试孙子的真才实学,于是选出宫中宫女180人,让孙子去训练。孙子将她们编为两队,挑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妃子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并当众宣布纪律。
起初,宫女们对孙子的三令五申嬉笑不已,孙子当即下令将两队的队长绑出斩首。
在看台上观看的吴王为之大惊,连忙派人下去阻止。但孙子不听,他说:“练兵不是儿戏。大王既然已命我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坚持令武士把两个妃子杀了,提着首级巡回示众;然后又选出两名队长,继续操练。这时,没有一个宫女敢不听号令,动作步伐都符合要求。吴王由此而知孙子确能用兵,便正式任命他为将军。
威震中原 功成身退
公元前506年,阖闾亲自率军西征楚国。在孙子等将领的指挥下,吴军五战五胜,以3万人马击败20万楚军,并攻入楚国都城郢。后来,吴军又北伐齐晋两国,威震中原。
孙子为吴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又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治家,曾向吴王阐述减轻人民负担以发展生产、巩固国家的道理;他还重视政治和外交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孙子主张从客观实际出发指导战争,反对把胜败归结为天意,并探讨了战争中矛盾的对立、转化及其转化过程中人的能动作用,他的军事哲学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朴素辩证法因素。
不过,据说孙子并不想当官,在吴国称雄以后,他便离职隐居去了。
作为现存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整兵书的撰著者,孙子总结了当时的作战经验,揭示了一些重要的战争规律,被认为是最早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军事家,对后世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自西汉至今,两千余年来,中国的文人武士对《孙子兵法》习诵不衰。宋神宗熙宁年间,将《孙子兵法》颁定为“武经七书”之首,规定武学必读。
《孙子兵法》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以后先后被译成法、英、德、俄等语种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外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它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过时,还日益受到重视。甚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高级将领还参考《孙子兵法》,规划和指挥战争。西方军事统帅们甚至推崇孙武为“百世兵家之师”,称《孙子兵法》为“世界第一兵书”。
名人逸闻——《孙子兵法》并非传说
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的西汉古墓中,发掘出数千片长短不一的竹简。竹简上的墨书经考证,均为珍贵的先秦古籍,其中包括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一重大发现表明,历史上确有孙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