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四十讲
8785400000019

第19章 第十八讲 应该称赞孩子的德行,而非其他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昨天进入第二个单元“出则悌”,提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俗话讲“家和万事兴”,“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家里有和乐的气氛,家风确确实实一定会鼎盛,事业也会兴旺。很多孩子听了这些古圣先贤的故事,也是见贤思齐,听完“孔融让梨”的故事,他们也都起而效法。有一位姐姐就很慷慨,把仅有的一个梨子给弟弟吃,这个弟弟就大口大口地咬。当咬到一半多的时候,这个姐姐忍不住了,就把梨子抢过来。母亲看到这个现象,就打了一通电话给老师,这是很好的亲师合作。每一句经文,小孩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长期的引导。

老师隔天就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汉朝有两个兄弟,一个叫赵孝,一个叫赵礼,赵孝是兄长。很不幸赵礼被盗贼抓去了,赵孝得知之后,马上寻找到这个山寨,直接就冲到盗贼的大本营去。盗贼很饥饿,正打算把他弟弟宰来吃。赵孝看了非常着急,就跑到这些盗贼的前面,跟他们说:“我弟弟有病,身体又瘦,你们不要吃他,吃我吧,我比较胖,身体又比较好。”赵礼听兄长这么讲也很着急,就赶快把哥哥推开,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所以我被你们吃是应该的,绝对不可以连累我哥哥。”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着要为对方死。盗贼看了很感动,就把他们都放了。

讲完了,老师就说:“诸位小朋友,赵孝跟赵礼连生命都愿意为兄弟付出,那我们能不能因为一个苹果、一个梨子跟兄弟争吵?我们应该效法古代这些圣贤人的精神。而且赵孝赵礼为了兄弟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传到了皇帝那边,后来皇帝就让他们兄弟都当了官,可见他们有后福。为什么皇帝要用他们来当官?友爱兄弟的,一定会孝顺父母,有这么好的德行,出来当官必定会爱护人民。”

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教育点,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当然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我们也要给予一些肯定。有个孩子,他的拖鞋有一点点坏掉,就换了双新的拖鞋。可是那双有一点坏掉的拖鞋,他又舍不得丢,就把鞋放在他的床下,可能他学了“勿厌故,勿喜新”,对旧的拖鞋有感情了。刚好有另外一个同学的鞋子已经坏得不能穿,他的老师就跟他说:“你去把你那一双旧拖鞋拿来给同学穿。”这是不是帮助同学?是,不然同学没鞋子穿,冬天很凉。后来老师突然发现,那一双旧拖鞋是在他的脚上,而那一双新的拖鞋居然是在他的同学的脚上。你看他真正做到了“财物轻,怨何生”。他的同学一定可以感受到,他非常地照顾自己。

老师当下就鼓励这个孩子说:“你确实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接着进一步给他期许说:“在这些同学中你是大哥哥,所以往后一定要当好榜样。”我们肯定孩子,还要不忘让他立志。所以称赞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奇怪,为什么小时了了,能力非常好,但是长大了却不见得有很好的发展?“没有榜样可以看”,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好好思考一下。

有一个父亲就讲:“我儿子两岁的时候,我觉得他可以当国家领导人;我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我觉得他只要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我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觉得他以后出来有工作就好了。”怎么差这么多?父亲对孩子的期许愈来愈低,孩子会不会有出息?不会!当长者没有好的榜样给他,他就没什么志向,慢慢就终日悠悠放任,大喊无聊。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强调“学贵立志”,以及学本事的目的是什么。读书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赚钱,目标错了,会有好结果吗?

为什么“小时了了”,有本事,到最后却是“大未必佳”?因为很多的本事是拿来炫耀的。比如孩子学了一些英文,有了一些能力,长辈带着他到处表演,他小小的心灵会觉得他怎么样?“大人都给我拍手,大人还说都要跟我学习,我好厉害!”好话听多了,建议就听不进去了。所以称赞人也要用理智、用智慧才行。

《礼记·曲礼》第一页就写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我们来看看这四句,现在的人有没有犯?第一个,“傲不可长”。人只要傲慢心一起,就没有办法受教,就很难再成长。假如孩子从小就傲慢,他这一生很难有大作为,因为学问要成就重在受教、重在谦卑的态度,这样他才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二个,“欲不可纵”。玩物丧志,无数的事例都血淋淋摆在那里!第三个,“志不可满”。现在的孩子没有志向,常常就是游手好闲,觉得好无聊。所以“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他的人生才会充实,才会时时觉得要提升自己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第四个,“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当一个孩子从小不懂得分寸,常常一玩就不见人影,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危险。诸位朋友,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些教诲写在经典中,老祖宗很对得起我们,我们可不能对不起老祖宗!

因为我是长孙,所以我从小得到的掌声特别多。去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得到掌声!在意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在做,所以就变成活在掌声之中。后来我有一次上台讲课,那时我大学四年级,我的一位长辈听我讲完课,就很高兴地跟我说:“你真是活在掌声中的人!”他是在肯定我,可是我听了那句话突然反观自省:假如没有掌声,我还做不做?不做!但是很奇怪的是,人生很多非常重要的事都没有掌声。当一个人只活在掌声当中,他的得失心就必然很重,这样的人生也绝对不会自在快乐。

所以我就开始修正。但以前好话听得太多,一句批评的话来,内心就觉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就要常常念“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只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能看多少?能听多少?而当我们有一颗谦卑的心,你不知道多了多少双眼睛帮你看路,多了多少双耳朵帮你听取意见!所以,孩子要长的是谦卑,而不是自满。我们夸孩子,要针对他好的品行去夸,而不是针对他的才能去夸,才能夸久了一定出问题。还有很多家长都夸什么?“你怎么长得这么漂亮!”你夸他漂亮对他有什么帮助?你要跟他说:“你气质真好!是不是每天都念《弟子规》?是不是常常对长者都很有礼貌,所以能够‘诚于中,形于外’。”夸的同时还顺便复习复习经文。

很多小女孩,很多大人一看到她就说:“五官长得真好,鼻子是鼻子,嘴巴是嘴巴!”小女孩被你这样夸两年、夸三年,会有什么结果?她每天一定在身上带有一样东西—镜子。有一个幼儿园来了一对姐弟,姐姐跟弟弟都漂亮得不得了,但是女孩子的漂亮还是比较能吸引人,每个人看到她都夸她漂亮。结果这个小女孩上课上到一半,还会拿起镜子来照一照,她的学习跟她弟弟差距就非常大。因为她只重视外表,常常就不专注,会留意别人有没有在看她。这样的孩子往后很容易变得虚荣。所以不要称赞孩子的相貌,不要称赞孩子的才华,应该称赞他的德行。

而纵使你称赞他的才华,也要引导他有才华的目的是为什么。有才华,比如古筝弹得很好,目的在哪里?表演给别人看,然后让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吗?不对!假如是这样引导,这个孩子的古筝铁定会有瓶颈。假如我们告诉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所以你学古筝一定要用真诚心去学,才可以弹出利益社会大众的曲子。当他有这个目标,整个心态就会截然不同。当你称赞他的品德,比方说:“你真孝顺!”孝顺跟他的自性相应,他就会愈做愈起劲。品德的标准在哪里?《弟子规》!一门深入,这一门是掌握纲领。所以诸位朋友,《弟子规》要念熟!

有一个母亲带着小女孩上街买东西,遇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就跟那个小女孩说:“你怎么还没去念书?”小女孩还小,就问她妈妈:“妈妈,念书要做什么?”那个朋友马上跟她说:“念书可以赚大钱。”假如你是母亲,怎么办?现在这样的价值观占很大的比例!这个母亲马上就抓住这个机会点,用眼光示意她不要继续说下去,然后跟她女儿说:“念书最重要的是学本事,我们有了本事以后,就可以去帮助别人,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我们要记住‘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当孩子觉得在社会上就要互相帮助,她面对各行各业的人会怎么样?尊敬、感谢。但是假如她学本事的目的在赚大钱,往后她看各行各业用什么标准看?看钱的多少!她就会去轻慢很多行业的人。所以,学问在存心,只要心偏颇了,就跟道德、学问背道而驰。

但妈妈这样说很抽象,孩子还那么小,不一定能理解。从超市出来,妈妈买了一些馒头,就说:“像刚刚那个叔叔,因为他有本事,他会做馒头,让我们有的吃,所以我们要感谢他。可是我们感谢他,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熊送给叔叔?还是把你的小汽车送给叔叔?叔叔不一定需要。我们感谢叔叔,可以拿些钱去买他的馒头,那叔叔就可以拿着这些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借由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习的目的在增长本事,以便服务他人。当孩子有这种态度,她就不容易傲慢。

我也曾经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朋友,这么年轻就已经在读圣贤书,第一次见面我就按耐不住喜悦之情,称赞了他一番。后来相处了一个多礼拜,我观察到他有一个生活上的细节不是很好,因为他小我不少岁,所以我也是抱持着我是他的大哥哥的想法,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地跟他讲。结果当我一说出来,他的脸色马上就变了,我也是很敏感的人,马上踩刹车。因为假如他听不下去,气氛搞僵了下次就不好说话了。我从这个事情也体会到,称赞人要顺着品德称赞,不然人确确实实会在称赞声中迷失了自己。

为什么以前家里的老大都特别优秀,都特别有担当,为什么?父母从小就期许他: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家里你要多多把弟弟妹妹带好。你看他有期许、有责任,自然能力就会增长得快。这讲的是如何称赞孩子。我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机会点,我们要好好利用。

我们上节课讲到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虽然是生活里面的一个小细节,但它能长养孩子的恭敬心。所以真正的学问就在他的存心,有一句话讲到,人第一等学问就是“为人着想”。

范仲淹的大儿子,取名叫做范纯仁。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里?通过名字给孩子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范仲淹给他儿子取名范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看这个“仁”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有一次范仲淹准备了五百斗的麦子,叫范纯仁从京城把它运回江苏老家。在中途范纯仁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得知他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钱拿给他。结果钱还不够。帮人要帮到底,他当场把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如实汇报情况,当讲到他把五百斗麦子卖了钱还不够时,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才可以长久不衰。范家存的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我父亲给我取名字,也是给我期许,要我把礼貌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让礼貌像九颗太阳的光亮一样,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样我才不辜负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

所以,学问要长养的,就是存心、仁心和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因为经典当中,以《弟子规》为例,它讲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在读这些经文时,一个人慢慢会去实践。而当他在力行的时候,就会从外慢慢内化成他的存心,他的恭敬心就愈来愈扎实,恭敬心扎实,“诚于中”自然就“形于外”。

吃饭的时候要先让长辈先坐、先吃。我们在深圳有一群孩子,老师不只教导他们吃饭时长者先吃,还教导他们座位要怎么坐,主位一定要让老师坐,小朋友不可以抢着坐。这一点对孩子以后重不重要?重要。我就听一个老板说过,有一次跟客户谈事情,带了一些公司的人。结果他的一个员工,一进去就坐到那个主位上了,其他的人都不知道要怎么办。都这么大人了,当场说他也实在很难为情。主位一定是正对门的那个位子,主位一般是留给长辈或领导,他坐在那个位置可以掌握全局状况。能不能让主管坐在一进门的那个位置?那谁进来他都搞不清楚。所以,所有的礼仪都是随顺自然,都是很有道理的。

然后老师又说:“桌子假如有条纹,那个条纹不能指向主位,这样不恭敬。”这样一点一滴都在增长孩子的恭敬心,还有细心。结果有一次,我从外地回来,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一坐下来,他们就在那里转桌子。我说:“奇怪,你们干吗转桌子?”他们说条纹不能指向蔡老师,这样不恭敬。我听了实在很感动,相信这些孩子这种恭敬心可以一辈子都不改。

再来,坐下时,要先让长辈坐。有个孩子四年级,跟他妈妈一起去拜访亲戚,进门之后,他就跟他妈妈说:“妈,您坐!”他妈妈就说:“你先坐。”结果他又说:“妈,您坐!”他妈妈就觉得很奇怪:“叫你坐就坐,怎么那么啰唆!”他说:“妈,您不坐,我不能坐。”他在落实所学的经文,这时候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要保持敏感,你要成全他的孝心跟恭敬心,他才能立身行道。在学《弟子规》以前,谁先吃?谁先坐?都是孩子先。所以颠倒了!颠倒了,他的行为当然也颠倒,你现在要赶快把他扶正才行。

“坐”还可以延伸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定要有秩序,排队排好,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要先往后走,把前面的位置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尽挑前面的坐,这样就不给人方便。假如后上来的是老人家,你还要让他走那么远吗?所以,我们要处处为老者着想,处处为后者着想。诸位朋友,现在大人做得到吗?你注意去观察一下,某个团体、某个企业一起出去旅游,早上车的人都坐前面,后面来的人就得往后走。

有一个学校出去旅游,很多男老师就坐前面,有一个女老师学过《弟子规》,知道他们这样不妥,但是大人又很爱面子,你直接说他做错了,他可能会恼羞成怒。所以老师也要好好学《弟子规》才行,不然可能言语、行为都成为反面教材。老师成为反面教材会怎么样?会堕到十九层地狱。有个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个医生草菅人命,阎罗王很生气,判他下十八层地狱。他下去以后很懊恼,在那里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你看,他没学《弟子规》,所以错了还不承认,他不知道“过能改,归于无”,假如他在那个时候有一念忏悔,可能就离开十八层地狱了。他就在那里跺脚,很生气,突然底下就有人说:“你不要再跺了,灰尘都掉到我的身上来了!”他吓一跳,十八层不是最低了吗?下面怎么还有人?他说:“我是干医生的,草菅人命堕十八层,你是干什么行业的?怎么堕到十九层?”底下的人说:“我是当老师的。”医生断人生命堕十八层,老师是断人慧命,生命有限,慧命无穷。学生往后还有他的孩子,他的孩子还有孩子,你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世世代代的子孙。而一个老师一生又可以教上百、上千的学生,老师做得好,叫“功德无量”,做不好叫功德无“亮”,前途一片黯淡。诸位朋友,你不要听完之后说:“那我不当老师,太恐怖了。”其实不用害怕,当老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那一份心。我们教学的方法、经验也要随着实践慢慢积累,而你那一颗真心才能跟孩子进行最好的互动。

我们思考一下,我们教书时,是前五年的教学水平比较高,还是后五年的水平比较高?一定是后五年。可是为什么前五年的孩子跟你比较亲?用心程度!那个时候你时时都怕教不好,所以你很用心地教学生。学生不单看你的教学技巧,更重要是看你的教学态度,你的用心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你教久了之后,爱心退了,虽然教学技巧比以前好,但是给予孩子内心的撞击,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强烈。所以,当老师不要担心教学技巧不够,只要你有一份心,铁定功德真正是无量,前途一片光明。

当老师的时时要抱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态度,因为老师也在不断学习当中,不能停止对于道德、学问的追求。“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我们“教”跟“学”都不能停下来。“学所以治己”,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修正自己,对治自己的习气;“教所以治人”,通过教育才能够导正学生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慈,因为唯有教育才能够将一个人的人生从根本救活。老师绝对不是师范学院毕业了,书本就放下了,反而要更积极地学习,不可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许,不可辜负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更不可辜负学生跟我们这一段师生之缘。

女老师上来看到有些男老师就坐前面,也不方便直接指责他们,这时候需要运用一点言语的艺术,她就跟他们说:“女士优先,你们往后走。 ”不当面指责他们,还可以做榜样给他们看。后来有年长的老师上来了,这位女老师马上站起来,“吴老师,您坐!”做给其他的人看。当有一个人做出来,其他人的恭敬心就提起来了。所以,我们在团体中,处处都需要表演给人家看。

到了酒店,很多老师一进门就把房间里面所有的灯统统打开。为什么统统打开?因为不用钱。所以人假如只是关心是否花自己的钱,就会做出很多折损自己福报的事。请问这些灯为什么会亮?因为有电。电又从哪里来?有很多发电的方法,而大多发电的方法都必须要耗损地球的能源。这一代用得愈凶,下一代就愈缺。所以我常常说,打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会被下一代骂得狗血淋头的是哪一代?我们这一代。我们都可以推想一百年后的人一定会骂道:“我怎么有这么差的祖宗,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水?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空气?留给我们的是破坏掉的天空,留给我们的统统是喷了农药的土地,我们生存都困难。”要不要当这种祖宗?你看,几千年前的祖宗怎么对待我们?都留好的,留智慧!我们要当个像样的长者、像样的祖宗才行。

这个老师也没有直接指责,反正他们开,我关就好。当老师的要时时想到,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应该是给学生、给社会大众做好的榜样。很多老师又说:“那我当老师不是很辛苦?”其实,会讲这样的话,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去力行圣贤教诲;假如他真正做了,他绝对不会这样讲,因为圣贤的教诲是让你真正过好日子。比如说“坐有坐相”,有人不以为然,说沙发躺下去,歪一边多好!那只是一时舒服,往后痛苦长久。现在出最多毛病的是骨头,骨刺、脊椎侧弯,你舒服一下,脊椎弯了,到时候还要让人用脚踩一踩,用手捶一捶,那时候你就叫苦连天。所以,当你真正依照圣贤教诲去生活,你的身体会很健康,你会过得很轻松。当这些恭敬的态度内化了,你做起来就会觉得很舒服、很自在,一点都不造作。而当你不这么做,随便习惯了,处处怕会出丑,那时候所耗损的能量绝对会更多。

人因为不了解,所以会产生一些误解,这也要靠我们大家去表演得精彩,让他觉得读圣贤书的人笑容满面,与人相处也很融洽。你不要学圣贤经典,学到最后一张苦瓜脸,那人家都不敢学了。所以我们是孔老夫子的招牌,是圣贤人的招牌,要常常把它擦亮。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来长养自己的道德、学问,也时时期许以身教去带动他人的那一份恭敬、仁慈之心。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客人来了,要主动说:“请问您找谁?”假如是找伯伯,我们应该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伯伯,赶快,不能对客人失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假如伯伯不在,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您有什么事吗?”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事情。

当一个孩子从小应对就是如此,以后你让他办事放不放心?放心。所以不要小看这些礼节,这代表着当他面对一件事,一定能从头把它处理到尾,有始有终,他的心就不容易焦躁、急躁。所以,种种生活礼仪,都是在长养孩子的修养。

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