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四十讲
8785400000021

第21章 第二十讲 把恭敬之心推而广之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节课提到古人很重情义,在与亲人、朋友的相处当中都会流露出来。所以李白写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等到朋友已经完全看不到了,他才不舍地离开。对朋友那份情义、那份相惜之心,就在送别当中流露出来。现在的孩子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很难!因为现在的孩子没有恭敬心,比较焦躁。所以我们更要通过一些礼仪,长养孩子对人的恭敬。

有一次我的结拜大哥来听我讲课,他从台中赶过来。他听了两节课,因为有事下午要离开。他说不来听我讲他很难受,真的是很支持我。后来我就陪他走了一段路,送他去坐火车。当他离去的时候,我也是一直目送着他,想到跟他相识这十多年,我很多的决定他都很支持,虽然很多次我都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一直很信任我。他说:“你只要保持着你对人、对社会的那份初心,一定会做出一些能够利益他人的事。”他是时时都在关心我,看到我这几年投入教育,他也非常欢喜,非常欣慰。

我们来看下一句经文:“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当长辈站着的时候,我们晚辈不要坐,等长辈叫我们坐了我们再坐,这是进退之礼。学礼仪也要学得灵活,不可以学呆了。比方说看到人要行礼、鞠躬,而当你在电梯里面,很挤,看到你叔叔来了,你要不要再给他鞠个躬?再鞠躬的话可能旁边的人都被你弹到外边去了。还有,在厕所的时候要不要鞠躬行礼?也不用,等出来再打招呼就好了。

我们有位老师学了“长者坐,命乃坐”,之后到一个单位去,跟负责人谈话,对方是个女性。站了很久,这位负责人就坐下来,但是没有说让他坐下,他还是继续站着,对方就必须头一直仰着。突然这位负责人觉得头很酸了,说:“你坐下来吧!我的头都快受不了了。”当我们看到别人已经在那里仰头而望了,不等别人叫你坐,你就应该很自然地坐下来。所以礼不可以学呆。

有一个孩子差不多才两三岁,一个小女孩,有一天跟她父母还有外婆出游。在公园里面,她父亲坐在那里看报纸,小女孩坐在一个板凳上面。

突然她的外婆走过来,结果那个小女孩突然就跳起来,因为那个椅子比较高,她跳起来没有站稳,摔倒了。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觉得很奇怪,赶快把她扶起来,就问她:“你干吗跳起来?”小女孩说: “‘长者立,幼勿坐’。”

父亲听了很汗颜,外婆走过来,他无动于衷,还在那里看报纸。所以后生可畏,面对这些学圣贤书的孩子,我们也要跟他们一样好好学习,落实《弟子规》。我们来看下一句经文:“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在尊长面前讲话,声音也要放低,不然会影响长辈们的谈话。现在的孩子对于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讲话,分寸拿捏得不准。往往一群孩子遇到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闹翻天了。这个时候我们长辈要适时去制止,不然等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就很难再导正过来。

所以发现孩子讲话很大声,影响到长辈谈话,要赶快说:“你们要小声一点。”有些长辈说小声一点,孩子就小声了,小声多久?三分钟。“小声一点!”然后又三分钟。长辈说:“算了,算了,不要管他们了。”这样对不对?不对!教育要很有耐性才行。

中国很强调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之道就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方说,穿衣服体不体现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热,穿太少了会着凉。吃饭呢?吃太多了会胃痛,吃太少了会挨饿。讲话呢?“尊长前,声要低”,但是假如跟长辈讲话都讲不清楚,那就很失礼。“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要让长辈很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且也要注意,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这叫“问起对,视勿移”。现在我们跟小孩子交谈,他可以专注地看着你多久?十秒钟就不错了。孩子对人讲话眼神都不专注,说明他的心没有恭敬,很浮躁。现在孩子为什么这么浮躁?就是太缺乏礼节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习惯了。

“进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要快步上前,不要让长辈等太久;跟长辈谈完话了要离开,我们要先慢慢退几步,然后再走出去。不要长辈刚跟你讲完话,“好,再见”,马上就冲着离开。这样好像是告诉长辈:我恨不得马上走,不要再多留一秒了。我们要处处注意到别人的感受。

“出则悌”最后一句:“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诸父”,伯伯、叔叔,还指舅舅等长辈;“诸兄”,指堂兄弟、堂姐妹,还有表兄弟、表姐妹等有亲戚关系的平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叔叔、伯伯也都照顾我们成长,也不知道抱过我们多少次,在心里面祝福我们健康成长。俗话说“受人点滴之恩也要涌泉相报”,有这样的态度,人生才厚道,才会充满欢喜。

这一次讲课看到很多长辈、很多朋友,都是我在这几年认识的,也有很多一两年没见面了。见到面,这些长者、朋友都很欢喜,祝福我能够继续进步。面对别人真诚的祝福,我们都要记在心上,好好地充实自己,然后奉献这个社会,让那些祝福你的人都能生欢喜心。相同的,伯伯、叔叔,堂兄弟姐妹也都是伴随我们一起成长,也对我们有很多的提携,很多的关怀,这一份情我们也要时时存在心里。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忙。

“诸父”、“诸兄”除了指有血缘关系之外,我们可以把它解读得再广泛一点。“诸”可以当众人,也就是对任何一个人的父母,我们都要有恭敬之心;对待任何一个人的兄弟姐妹,我们也要有爱心,也要去关怀。当我们这样去解,整个心胸就会非常开阔,量大福也就大。

许哲女士是新加坡的国宝,她人生几十年都一直致力于照顾病人,照顾贫穷的人,记者就问她:“你帮助这么多别人……”记者刚说到一半,她就说:“我哪有帮助别人?我帮助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在她的概念中,哪里是她的家?整个宇宙都是她的家。记者又问她:“你都照顾别人,谁照顾你?”许哲女士很开心,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你看,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而这样的人生态度跟圣贤的经典完全相应。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良人的福报不可限量。所以,许哲女士说她的冰箱都会莫名其妙地多出很多菜,也不知道是谁送的。诸位朋友,为什么不知道是谁送的?当许哲女士帮助别人是不求回馈,回报的人也不想让她知道。假如我们送礼是有所目的,礼物拿过去还要告诉对方说“这是我拿过来的”,对方接受的时候就会有负担,好像欠你一个人情。而许哲女士的付出是不求回馈,她觉得那都是她应该做的,所以接受她帮助的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动。一有机会可以帮她做些事,大家都会很主动。

杨老师当年教孩子读经、写书法,每一次下完课,学生都走了,老师走到厨房,都会发现一些东西,这边一包菜,那边一包水果,也不知道是谁送的。所以,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用自己的真心,去跟每一个人相交,当你把天下人当兄弟,天下人也会把你当兄弟看。“四海之内皆兄弟”,它是一个结果,原因是什么?一定是我们把天下人当家人看,我们主动去付出是原因。

《孝经》里面有一段话,“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以其实人际关系并不复杂,只要你有一颗真心,一定会赢得很好的人缘。“敬其父”,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父亲,我们都很恭敬,他的孩子会心生欢喜,相信你也会跟他们家里的人处得很好。“敬其兄”,你尊敬别人的兄长,他所有的弟弟妹妹也都会很高兴。“敬其君”,你尊敬别人的领导,那他的部属也会很高兴。当我们时时抱着一份恭敬之心,自然就会赢得众人的友谊。

除了对父、对兄要恭敬,我们还要做到爱屋及乌,比方说哥哥的孩子、弟弟的孩子,或者是伯父的孩子、叔叔的孩子,我们也应该爱护。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女士叫章佳英,她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她从小就是孤儿。她有三个兄长,后来三个兄长也很早就过世,她跟嫂嫂就一起照顾她那些侄子。结果很不幸,她三个嫂嫂也陆续都去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章佳英就担起责任,好好把这些晚辈都抚养长大。当她有这样的态度,那是真正做到了“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她这么做,一定会让她的兄长很宽慰,兄长宽慰,也会让她的父母很宽慰。虽然她终身没有嫁,但有没有吃亏?相信她用真诚的心去爱护她那些晚辈,她的晚年也会赢得那些晚辈对她的奉养。

我在教书的过程中,也曾经遇过学生父母已经不在了,姑姑在抚养他们。姑姑谈对象的时候都跟对方讲:“我一定要带着两个侄子一起嫁。”当我在跟这位姑姑谈话的时候,整个人都肃然起敬。跟她聊天,聊到一半有时候泪水都止不住掉下来,因为感受到她那种忠义的存心。当每一位长辈都能处处爱护自己的晚辈,相信家庭在不圆满当中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刚刚提到了许哲女士,她是把天下人都当自己的家人看待,古时候也有这样的典范。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祖逖。当时国家不大稳定,他所居住的地方时常受外敌骚扰,他不得已就带着好几百户人家,包括他的亲戚,还有邻居,就一起迁往淮泗这个地方。一路上所有的车马都让给年长的人坐,他自己都是徒步行走。他还把家里所有的物品、药品统统拿出来给大家用。当时的晋元帝也很敬佩他的德行,赐给他一个官职,他也做得很好。

在避难的过程中,祖逖也是时时替所有人的生活打算,教他们怎么样去耕作,怎么样有好的收获。战乱时代,常常会遇到一些骨骸,祖逖就组织大家把骨骸统统埋好,还办了一些祭祀的活动。这些行为都让跟着他的老百姓很感动,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多的长者就说了:“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祖逖对我们就好像再世父母一样,我们死都不遗憾。 ”祖逖这种仁义之心,不知道感动了多少老百姓!祖逖去世的时候,很多人就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悲痛。

我到澳洲去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位长辈,他比我父亲还大。那次他胃出血,吐了很多血块出来,他走到我们学院的时候,我刚好碰上他。我看他整个脸都苍白了,就赶快去通知工作人员,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去。经检验,没有什么大碍,只是需要好好调养一段时间,这期间必须有人照顾。我就自告奋勇说:“让我来照顾,我要体会一下孝养父母的感觉。”我跟父母住过一段时间,很多朋友说:“你好孝顺,都跟父母一起住。”我都很惭愧,因为我父母身体比我还好,看起来是我照顾他们,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他们照顾我。现在这个长辈生病,我就可以落实“亲有疾,药先尝”、“晨则省,昏则定”。我就很欢喜,虽然课没有上,但是可以通过照顾这位长者,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做出来。

因为他的胃已经受伤,就不能吃一些不好消化的食物,必须从给婴儿吃的那种麦麸开始吃起,而且要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吃一次。我就两个小时帮他煮一碗麦麸。在这个过程中,我提升了自己的细心程度,那位长者也很欢喜。也因为这个因缘,我也在这个长者身上学到很多处世待人的学问。这位长者是工人,他的工作也很多,有时候还要下到很深的下水道里去工作。新加坡有很多移民,他说他带着各个国家的人,都是身先士卒。工人们生活很拮据的时候,他都会慷慨解囊去帮助他们,也从来不会去跟他们要。

虽然他是体力劳动者,却很喜欢传统文化,还写得一手很好的小篆。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要礼敬一切人,很多仁德之人就在你的身旁,你可能都不知道。假如你能保持一份恭敬心,确确实实会处处遇到贵人,就能体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后来我要离开,这一位长辈跟我送行,那种男人跟男人的不舍之情,我也体会很深。所以我说,不只男人跟女人有真情,男人跟男人也有真情真义。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要有一份真心去对待别人。我们接着进入第三个单元“谨”。

我们看到“谨”这个字,想到什么?要谨言慎行。其实“入则孝,出则悌”跟谨慎有没有关系?有。在“出则悌”当中所提到的礼仪,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都需要谨慎。

北京一家著名的外资公司招考员工,通过层层关卡,考一大堆试,还考英文,最后留了一批人,准备做最后的面试。公司的主管进来跟他们坐了一会儿,然后就说:“我现在有事,必须出去十分钟,你们等我一下。 ”主管就出去了,所有的人在里面坐了一两分钟就站起来,看到办公室里面有些文件,就把它翻开来。一个人看完之后,还递给另外一个人看。十分钟过去了,主管走进来,他说:“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办公室装了摄影机,把他们的行为录了下来。当主管宣布说他们都没录取时,这些人还愤愤不平,“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当得知是因为乱翻文件,这些刚大学毕业的应聘者就说了:“从小到大又没有人告诉我们,不可以乱翻别人的档案。”

小的方面我们不够谨慎,可能会阻碍到别人,比方说你坐没坐相,脚伸出去,就很可能绊倒他人。大的方面你不够谨慎,则有可能造成灾祸,造成伤亡。有一次美国的直升机坠落下来,后来查出原因,直升机已经有了裂缝,但是没有检查出来,结果人、机都毁了。

像我常常坐飞机到很多地方去演讲,假如不够谨慎,今天要去马来西亚,护照找不到了,那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不只自己可能会情绪非常紧张,到时候去不了,还对不起一群在等你的人。假如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不够谨慎,都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谨慎的态度一定要从小时候就养成。

在中国大陆,有个案件让所有的人都在省思,这个案件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是一个大学生,参加过很多物理、化学比赛,在全国都还得到过名次,优不优秀?优秀。结果因为跟同学冲突,杀了四个人。这件事震撼了整个教育界,大家都在思考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我也去问了一些朋友:“你看马加爵做出这样的事,你有什么看法?”有些人会说:“这样的人赶快让他死,把他枪毙了。”有些从事教育的人,他可能就不是从这个角度了,他会觉得马加爵很可怜。他都还没踏入社会,为什么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

所以这个事件,家庭要省思,学校也要省思,为什么那些做人的态度,一个成绩这么优秀的大学生都没有学到?而且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前,他可能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因为他是从很偏远的地方考上的大学,他们那个村子就他一个大学生。所以确确实实,我们不能被那些外在的“名”淹没了,要看到实质,能够让一个人人生走得踏实、圆满,不是学历,而是德行。马加爵没学过《弟子规》,假如他学了“凡是人,皆须爱”,他就不可能这样做。假如他学了“兄道友,弟道恭”,学了“言语忍,忿自泯”,就不会造成这个惨剧了。

为什么他会萌生这个杀机?因为他的同学常常笑他,因为他太穷了,没有好衣服穿。他在监狱里面还跟监狱长说:“这件囚衣是我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当所有的同学都讥笑他,他的自卑感就愈来愈强,最后失去理智。通过这件事我也告诉家长,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为什么那些同学会被杀?是不是偶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人的分寸,没有学到“勿谄富,勿骄贫”,没有学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把人家的隐私拿来取笑,难怪人家会不理智地对待他,所谓“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所以从这个事件我们也要省思,我们教孩子绝对不能让他去伤害别人,像马加爵这样;相同的,我们教出的孩子,也不能引发别人对他的攻击。当孩子的言语有揶揄他人、轻慢他人,我们自己就要谨慎,这已经给他的人生布下危机了。

我们来看下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句话的意思是,早上早起一点,晚上少睡一点。很多家长就说了,这样孩子会不健康,还是让他多睡一点。确实睡觉有时候比吃饭还重要,因为人睡觉时,很多身体机能才得以恢复,所以一般小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都会比较多。但是假如一个人很有志向,内心非常充实,他睡眠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减少。

杨淑芬老师,我们都说她是“早睡早起”,什么意思?凌晨两三点睡,早上六七点起来,所以叫早睡早起。不知道诸位朋友有没有见过杨淑芬老师?她一天睡四个小时,却是红光满面,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叹不如。有一次有位很高明的中医帮她把脉,然后跟杨老师说:“你睡这么少,气色还那么好,就因为你是吸收天地之气。”什么是天地之气?浩然正气!当我们念念都跟古圣先贤的存心一样,那你的身心状况就会愈来愈好。但是诸位朋友,欲速则不达,你不要说:“我要效法杨老师,今天回去就睡四个小时。”到时候一个礼拜以后,整个人都消瘦下去,那我不负责任。我们可以让生活更充实,多看书,当你法喜充满了,睡觉的欲望就可以慢慢减少。

《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提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天一亮,就起来打扫卫生,做家务;晚上要巡视家里的门窗有没有关好,然后先请父母去睡觉,父母都睡了,他再去睡,所以“夜眠迟”。我们也常常听到古代一些诗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当人生有所志向的时候,人都会珍惜时间,不愿浪费。中国人特别惜时,所谓“寸金难买寸光阴”,确确实实当你很有钱,你有万贯家财,也绝不可能买回你已经失去的时间。当一个孩子对时间非常恭敬、非常谨慎,他就不容易蹉跎光阴。在汉朝,有这样一首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希望孩子的人生不要有这样的遗憾,就一定要让他从小珍惜时间,而且生活作息要正常,不要一放假就到半夜不睡,隔天又睡到中午。

我们教导孩子读经,也很注重生活作息,告诉孩子六点半起床,七点要读《弟子规》。那些孩子都六七岁而已,学了之后真做。有一个女孩,因为除夕比较晚睡一点点,女孩的妈妈就把闹钟调晚一个小时,希望让孩子多睡一点。结果这个女孩可能已经习惯了,差不多六点多她就醒过来,一看才五点多,她就继续睡。但愈睡愈不舒服,怎么时间过那么慢?她再一看,七点了。走出房间一看,八点!小女孩马上放声大哭,说:“八点了,我没有念《弟子规》!”孩子为什么掉眼泪?她对学问负责,对老师恭敬,老师教导的话,她不愿意违背。所以我们当家长的要跟老师配合,不要愈帮愈忙。小孩少睡半个小时没关系,让她失去对老师的恭敬,那才大有关系。

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