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四十讲
8785400000024

第24章 第二十三讲 处处威仪,胆大心细

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讲我们提到老祖宗教导我们要“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坐如钟”。先讲了女士的坐法,现在来讲一下男士的坐法。男士的坐法,双脚可以微微打开,然后双手很自然放在大腿上。诸位朋友,这个姿势你有没有熟悉的感觉?在三十年前,全家人在照相的时候,谁的姿势都是这样?父亲的姿势都是这样,那时候这样坐很有威严。我在汕头讲课,也是很标准地就坐成这样,结果那个摄影师一直叫我“脚合起来,脚合起来”。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就稍微合一点,但是也不可以太合,否则让人感觉怎么样?好像很小家子气。

在坐的姿势当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就像经句上提到的“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勿践阈”,就是在站或者在坐的时候不要去踩东西。比方说,古代有门槛,你踩在上面,那个姿势就很难看,也让人家觉得你很轻慢、很随便。而且东西让你踩久了会怎么样?容易坏掉,所以这也是一个惜物的态度。现在很多小孩子坐在椅子上,可能脚是踏在椅子的杆子或者桌子的杆子上,这都要及时修正。像我们在带读经班时,看起来都坐得不错,可是往底下一看,那就千奇百怪都出来了。有的念“弟子规,圣人训”的时候,是在那里左右晃腿,有的就踩在椅子或桌子的杆子上。还有情况是突然上课上到一半,有孩子的椅子倒下去了,为什么?那个椅子的杆被他踩断了。所以孩子很多动作我们都要适时给他修正,他才会习惯成自然。

“勿跛倚”,就是站的时候歪一边或者靠东西,这都很不好。当他连站的时候都这么随意、这么随便,你敢把重要的事情给他做吗?相信小事都这么忽略,办大事的时候也不可能突然变谨慎。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大的能力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抓起,一个人不好的行为都是从生活细节开始忽略掉的。

下一句“勿箕踞”。箕是畚箕,口开得很大,所以“勿箕踞”的意思就是坐下去两脚不要开得很开。你开得很开,看起来就很不文雅,假如又是女性,可能就要惹人非议。“勿摇髀”,就是坐下来的时候别晃腿。但有的还不是左右晃,还会上下晃。我们曾经去参加会议,旁边有一些主管从头晃到尾,我们头都有点晕了。假如你在上课的时候,前面的人也是在那里一直晃,你可能会很难受。所以这个习惯要改掉。

人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个人讲话必须要晃?他的内心焦躁不安。当他内心焦躁不安,跟你在谈话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应付,是不得不做。而很多他觉得很重要的事,比方说孩子的教育或者家庭夫妻关系,他都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一直都挂在心上,但是每天又不得不把那些必须要赶快去忙的事情做了,这样他的心就一直没有办法完全专注在当下。所以他一焦躁,身体就开始晃动了。现在的人确实也是生活得很不简单,要让他心安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所以,一来要提升我们的智慧,二来也要时时保持警觉性,常常观照自己的言语还有自己的肢体、动作是不是有不恰当之处,久而久之,你的这些言语行为就会内化,时时保持一个恭敬、有礼节的状态。

经文里面还有提到“揖深圆,拜恭敬”。鞠躬的时候,我们要鞠下去,要九十度鞠躬。有一位朋友他第一天来上课,看到别人都互相问候,他也是跟人家点一个头。后来第五天上完课要回去的时候,他就到我们老师面前来,他说他前面鞠的躬都不算数,因为不是发自内心的恭敬,所以现在要很正式地对我们讲课的老师行三鞠躬礼。可见,我们这个鞠躬的动作是不是从内心出来,自己知道,别人也感受得到。礼节确确实实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诚于中,形于外”。这是提到我们整个威仪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就下一段经文,先读诵一遍:“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一段经文大体上就是让我们养成一种胆大心细的态度。我们常讲要胆大心细,所以在面对挑战时要不怕困难,很多动作尽量要放柔和、放恭敬。因为心细,做事很谨慎,自然而然就不会出状况,所以胆大心细都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始培养。

我们来看第一句“缓揭帘,勿有声”。当我们在揭帘子的时候要轻手轻脚,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因为人都是群居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我们的一举一动是不是造成别人的困扰、别人的烦恼,我们要有这样的敏感度去观照。比方说,旁边有人在睡觉,你揭开帘子的时候,“嚓!”他说不定已经两三天没睡好,好不容易入眠了,你这一个动作可能又让他睡不着觉了。或者在图书馆里面,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大家都很安静,你假如拉帘子拉得很大声,可能会有人被你吓一跳。所以“缓揭帘,勿有声”,虽然是一个揭帘子的动作,也是提醒我们,我们处处言语动作是不是让别人觉得不安?声音会不会过大?当我们时时替别人着想,心也会愈来愈柔软。当你的心愈来愈柔软,你就是真正在落实仁慈之心。

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时候会因为我们的声音过大而造成别人的烦恼?晚上假如走路很大声,必然会吵到别人。再来,晚上假如起来上厕所,开门用的力气很大,可能很多人都被吵醒了。我记得在澳洲学习的时候,卢叔叔还告诉我,晚上起来上厕所一定要放轻,而且在冲马桶的时候要确定门是关着的,不然冲马桶那么大的声响,会吵到很多人。

所以一个人是否有学问,在哪里看?我们说替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而替人着想可不是用嘴巴说的,而是点点滴滴去落实的。除了走路声、关门声不可以太大,跟大家一起吃饭,也不可以声响太大。假如你吃饭很大声,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吃饭的时候声响会特别大?嘴巴没有闭起来。所以我也跟很多朋友提过,吃饭的时候嘴巴要闭起来,因为我们不只代表自己,我们是代表公司、代表团体,甚至于你到外面去旅游,还代表中国人,所以你的动作要处处提醒自己。

上一次我们也提过在巴黎圣母院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写给谁看?今天中国人到公共场合会大声喧哗,代表他在家里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绝对是在家中培养,绝对是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在落实。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慎独”的功夫,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动作、我们的言语依然要放轻、放缓,这样习惯了,自然在公共场合就能够做出优雅的举动。所以,当我们在机场看到很多孩子在那里大吼大叫、跑来跑去,我们也要适时地制止这些孩子的行为。你就把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讲给他听,告诉他我们的脸可不能丢到全世界去。你看这个机场上有这么多的外国人,他们一看你这样,心想中国人怎么教育成这个样子。这样就很不好。当我们有这个敏感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才可能对这一句经文有更广的体会。比方说半夜回来拿钥匙开门,你也会放轻;当半夜开车回来,你也会赶快把引擎关掉,因为你对于那个声音已经愈来愈敏感。这就是观照能力的形成。

“缓揭帘”,除了不要弄出声响影响到别人之外,也是一种爱惜物品的态度。因为你用东西的时候轻手轻脚,它就不容易坏掉。假如我们平常用东西都很粗鲁、很大力,这样本来这个东西可以有五年、十年的寿命,结果可能用不到一年就坏掉了。所以从这个惜物的角度考虑,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太粗鲁。比方说穿衣服,假如你很粗鲁,衣服很容易就扯破了。当你的动作都能轻柔,生活当中就不会常有扯坏东西、摔坏东西,或者是撞到东西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我小时候常常受伤,不是这里刮一条痕,就是牙齿又摔掉了。我还记得有一次是跑到厨房去,滑倒,好几颗牙齿都撞坏了。一直到我在大学时候开始用功学习,读了一些经典,这些情况才慢慢减少,现在就很少会这边破一个洞、那边刮一道伤了。所以,确确实实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受伤?最主要的原因在心,粗心大意才会表现出莽撞的行为。

一个人要从根本处修正自己,就要从这一颗心开始调伏。而这一颗心的调伏,又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去用心,要善于学习。在学校里面,“触棱”是孩子很常犯的,常常一不小心,眼睛就撞到桌角。撞到桌角的滋味怎么样?很痛,保证会黑青,会受伤。所以“宽转弯”这一句经文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引申,告诉学生处处要注意自己的安全。现在的孩子意外死亡率愈来愈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敏感度。所以成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要时时提醒孩子,不然到时候意外造成就为时已晚。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飙车,这也是对自己的安全没有敏感度。我们再进一步去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去飙车?我们确确实实不能停留在结果,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改善内心空虚。当他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里,人生的本分在哪里,他就很可能会游手好闲,到最后误入歧途。他为什么觉得空虚?因为他觉得他没什么价值。我们假如进一步去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很多都是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你对这个孩子愈关心,他的进步就愈大。

我记得我在两年前带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是全校最吵、最难管的。

他们的老师教了四十年的书,觉得实在是太难带了,于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就退休了,所以下学期就必须有一个代课老师来带。刚好我从澳洲回来,我的同学就打一通电话给我,他说:“我们学校有一班很不好带的班级,你要不要来带?”他不说最难带的,我还不一定会去带;他说最难带的,我马上说好。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弟子规》也说“勿畏难”。

因为我们当老师的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快速提高,往后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假如一开始就可以带这么难带的,那我一定可以进步不少。所以借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就去带这个班。

到了那里,老师就开始给我介绍,从一号介绍到最后一号。一号怎么样怎么样;二号奶奶带的,不好管;三号,爸爸跟妈妈离婚了。就一直这样讲过来,我也感受到现在的家庭问题很大,可能四分之一都是单亲家庭。有一些不是单亲家庭的小孩,也不见得能得到父母的关怀。我就曾经打电话给一个家长,他就说:“老师,我每天赚钱都忙不过来,早上比我儿子早出门,晚上比我儿子晚进门,我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的孩子经常上网,已经学到很多很不好的东西了,父母都完全不知。父母到底为什么这么努力赚钱?不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家庭,更好的下一代?但结果,赚钱赚到最后连真正的目的都忘记了。所以我们听了也是觉得很心酸。

当老师把十九个同学(因为十九个是男生,十七个是女生)介绍完,他就说:“男生就这么四五个比较乖一点,其他的都不好管。”诸位朋友,假如你听到这里会怎么样?会不会觉得有点紧张?只剩下四个多月的时间而已。但在那个时候,我就生起了一个念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育的好时机出现了,你要抓住,绝对不可以乱发脾气。当我们有这个态度,自然而然就会欢喜地去接受这个因缘。现在假如我们老师没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比方说孩子又犯错了,你的火气就上来了:“你怎么又这样,给你讲多少次了!”当你用这样的态度,学生会想老师很凶,他会想老师已经骂过我了,一笔勾销,所以下一次犯错的时候,不要被老师看到就好。他不是从这个错误当中去反省、去改过。所以很多机会教育点,我们为人师的要好好把握住。

我这个态度是从哪里学来的?我很幸运在这几年当中遇到很多好的长者、好的老师。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么多好的长者、老师?遇到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有恭敬的态度,原因在我们有一份心,希望能够在教育这个领域当中利益学生、利益社会。俗话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当我们有善良的存心,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垂爱,会有很多很有道德的长者来帮助你。

我那时候还在补习班补习,还不是正式老师。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来找我,他跟我说他交了一个女朋友。我这个同学很老实,二十几岁才交女朋友,第一个女朋友。我跟他十多年的交情,快二十年了,他说要带到我们家来,我说好,就一起认识一下。结果在跟他女朋友交谈的过程当中,她女朋友左一句“我们老师说”,右一句“我们老师说”。假如她是幼儿园的孩子或者小学生,我还不意外。我们来看一下,三四岁的孩子言语当中都会夹着“我爸爸说、我妈妈说”,所以在幼儿园以前,他最尊敬的人是父母,所以这个时候你把很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教给他,他就终身受用。上了小学,孩子的话变成“我们老师说”。上了初中、高中,变成“我同学说”。所以你看,一个人生命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走入社会以后,可不要变成“某一个歌星说”。如果我们懂得赶快深入圣贤经典,那可能就变成“孟子说”、“孔子说”,这样通过圣哲人的提醒,我们就可以不断成长。

因为他女朋友已经二十多岁了,还能够时时提到老师,让我很惊讶,好像这个老师的地位跟她父母是一样的。我愈听愈感动,所以就提出要求说:“我可不可以认识你们老师?”结果她也很欢喜,就答应说:“好,我跟我们老师说一说。”当天晚上我就觉得自己提出的要求太唐突了,所以就打一通电话跟她说:“我看算了,改天有时间了再说吧。”但她说:“我已经跟我们老师讲了,我们老师说要跟你见面。他说像你这样的人要赶快进入教育界来服务。”她老师教书已经教三十多年了,我们从她老师的言谈可以了解到,他不只自己在培育英才,他时时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才来投入教育,他也非常愿意去提拔后进。

所以,那个礼拜我的同学跟他女朋友就开着车先接上我,再去接她小学的老师。结果发现,她的小学老师跟我家只有五百米远。所以人生的缘很难说,人生的缘绝对不是在于外在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心很切,人生的目标都相同的时候,纵使在万里之外也会来相会,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什么我这么讲?因为我就是想要弘扬传统文化,才到澳洲去,结果就在澳洲遇到了杨淑芬老师。你看相隔万里,结果还是相会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一份心。所以当我有这一份心要好好学习如何教导孩子,就能够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指导。

家离得那么近,一直都还没有接上。好不容易接上了,我就很珍惜跟这位老师学习的机会。等这位老师上了车,他坐前座,我们坐后座。这位老师回头跟我讲的第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说出了一句真理,那就是教学相长。在《礼记·学记》里面就提到“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比方说我们上课时阐述一些道理,底下的学生眼睛呆滞,快睡着了,这就代表我们这样讲他们无法理解,那我们要自立自强,再研究应该怎么引导,举哪一些事例才能让学生有所领会。或者学生有很多疑问、疑难来问我们,结果我们也不会,这就会激励我们好好去查资料,好好再去跟其他长者、智者学习,所以就能够不断提升。

很多朋友也都很有心,说:“蔡老师,我也很想来弘扬传统文化,但是我很怕能力不够。”诸位朋友,不要怕能力不够,等我们都有能力了再来做,已经来不及了。家庭、社会都乱了,到时候你想做都没机会了。所以我们要抱持着“做中学,学中做”的态度,因为我们都是失教的一代,不要再让下一代有我们这样的遗憾。当家长、朋友来问我们一些问题时,我们也不要紧张。会的,我们就真诚地回答他;不会的,像我,我就会说:“我去问杨老师。”杨老师假如不会的,她会怎么说?“我去问我的师长。”你还有什么好怕的?而当你面对别人的问题,不会但能主动去帮他找答案,他会不会瞧不起你?不会。他会更尊重你,也会很感谢你,因为你处处帮他的忙。

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让我很震撼,接着他又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机会点,所以不可以意气用事,不可以发脾气。”我还没教书,他就把这些正确的态度告诉了我,所以我往后教学生就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没有说因为学生错,我就恼羞成怒,从来没有。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预防法。孩子犯错以前,你就要把正确的观念告诉他。当我还没有从事这一份工作时,就已经有了这些正确的观念,这也是慎于始,这也是“禁于未发”,是预防的态度。所以当老师把学生都介绍完了,我的心里就出现了这一句话,也能以一颗欢喜的心去面对这一班的学生。

这一班学生有“四大天王”,不是刘德华也不是张学友,是四个常常要去训导处报到的学生。但我真正去接触了以后,发现行为比较偏差的孩子其实也都很善良,只是疏于管教而已。当你对他很好、很有义气,他一定也会对你很有义气。其中有一个孩子,脸部表情很凶,没什么笑容,我就把他找过来。跟学生还是要多接触、多沟通才会亲。我把他找过来,我就跟他说:“你脸这么凶,是不是老师有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他说没有。我接着问他说:“你这样的表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跟我说:“五年级上学期。”你看,什么时候脸变得这么酷他自己都知道。所以我们当父母、当老师的要常常能够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状态,不然你都不能适时地给他疏导。

后来我就跟他说:“你的脸部表情这么凶,人家很容易误会你,还以为你跟他过不去,所以你要把脸部表情放松。”他听完以后就说:“好!”但是脸有没有改?所以教育一个小孩要有耐心。你可不能跟他说:“老师都跟你说了,你为什么还没改?”马上就要让他变一个人,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后来我就制造一些机会去锻炼他。比方说学校里面要安排一些人组建纠察队,站在走廊、校园,看到低年级的同学在走廊上奔跑,这一些大哥哥就过去劝说:“不可以跑,太危险,还会撞到别人。你是几班的?下次不可以再犯。”当一个人是警察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格外谨慎;当一个人是老师的时候,他的行为也会相对谨慎。所以我就派他去当“警察”,他的行为自然就开始转化过来,因为他很怕自己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被一年级的小弟弟说:“大哥哥,你怎么自己也在犯?”那他就很丢脸。

后来有一次下课时间,我听学生提到,这位同学曾经到菜市场里面去帮他妈妈卖衣服。这个消息,诸位朋友,你假如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

一个六年级的大男生肯去帮妈妈卖衣服,那很难得。所以,一个孩子只要有孝心,他绝对很好管教,所以我给予他更多的关怀。上课的时候,假如他数学答得很好,我会当场就给他肯定,我说:“大家看,这一位同学的思维非常敏捷,他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诸位老师、诸位朋友,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真诚的称赞,这些话都会留在孩子的心中。结果这个孩子第二次月考,考了全班第五名,从四大天王一下子变成全班考试成绩第五名。

而且我还找他来当班长,我想他可能都没有当过班长。但他吓得半死,一直不愿意接受。后来我就跟他商量,我说:“你就先当一个礼拜就好,一个礼拜。”我这个叫学生当班长的方法,跟谁学的?跟我小学老师学的。因为班长等于品学兼优,所以好的方法要传承下来。后来他就勉为其难地答应了。结果当了一个礼拜以后,从此都是他当班长,一直当到学期末。所以一个人的潜力通过磨炼就会被开发出来。

我在海口跟很多老师一起研习传统文化,经过一两个月我就会跟这些老师说:“下次上课,你可不可以上去讲十分钟、十五分钟?”这些老师都不敢,都推来推去。我说:“拜托!十分钟就好了。”他们就勉为其难:“好!”结果一上去,都滔滔不绝,还要我在后面跟他们比划时间到了,才肯下来。为什么?当一个人有承担责任的心,他就会进步得特别快。而且,因为是用心学习,用心教学生,真感情就是好文章,所以上去以后,就不由自主地把这些感受、感动都讲出来。

所以这个学生当了班长以后,也把他的责任心、把他办事的能力都激发出来。后来他考了第五名,我要表示鼓励,就邀了一些对班上、对学校比较有贡献的同学,还有他,一起去吃饭。他的母亲骑摩托车把他送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这个孩子读了五年半的书,从来没有老师眼里有他。”我听到一个家长说这样的话也是于心不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这五年半相信对他的父母也是一种煎熬。

他母亲感慨了几句,我马上把她的话接过来,跟她说:“吴妈妈,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他的学习状况很好,他的领导才能也很强,做事也很负责任。上次我交代他去办事,都办得很仔细。”我就举了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例跟他母亲汇报。我们称赞别人要具体,你很具体,对方就会觉得真有这么回事。假如你只是说不错、很好,对方可能会很怀疑。所以我就这样称赞了这个学生的很多优点,足足在那里站了好几分钟。虽然我是在讲给他妈妈听,事实上也是在讲给这个学生听,相信我们老师至诚的称赞,会留在他的心中一辈子。

后来学期结束了,毕业典礼那一天,发了很多礼物,颁完以后还剩一个礼物,怎么办?发这个礼物也不可以白发,还可以做一个机会教育点。我就说:“最后这个礼物,我们发给这个学期在德行、学习上进步最多的同学。由你们来推举。”结果怎么样?这个班长就当选了,我就把这个礼物发给他。这个同学拿到后,回到他的座位一坐下来,一个大男生就开始掉眼泪了。我站在讲台上,底下的学生任何一个动作都一目了然。所以我当了老师以后才知道,以前当学生在底下做什么,还以为老师没看到,真是自欺欺人。

好,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里,下一节课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