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四十讲
8785400000028

第28章 第二十七讲 恩义、道义、情义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当我们借人家的东西,念念要想着什么时候该还,要很谨慎。因为人家借我们东西是对我们有帮助、有恩,假如我们还不能准时还,就太没有道义。当我们确定哪个时间还,又怕自己忘记,你可以直接写在台历上,你每天都看台历就不会忘;或者是写在你的记事本、行事历上。你每次借人家的东西都这么谨慎,往后他人就很欢喜把东西借给你。明朝的郑濂有一次去跟人家借书,主人要求十天以后要还。十天很赶,但人家肯借,他也就蛮欢喜的。结果第十天刚好下大雪,主人心想他不可能来,但是郑濂还是一样冒着大风雪赶过来。这个主人很感动,也很佩服他,就跟他说,往后他们家的书都可以借给他。所以当我们跟别人借东西,人家面有难色,不可以怪别人。要怎么样?要反省自己。我们的社会信用是要自己一点一滴积攒的,我们不要去羡慕别人很能赢得大家的信任,他必有他的原因,我们自己要好好地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但现在借钱的是什么?是老大,借人家钱的是小弟。借钱的人都高高在上,然后借人家钱的还要去求他还。你看这个社会有没有颠倒?而且经常是自己已经有了还不还,这真是恶劣到极处。在古代,只要自己有钱,一定马上去还。而且古代这种信用跟现代是否不一样?不一样。古代的信是人格,要不要立字条?不要。中国的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不需要立字据。其实差不多在五六十年前,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品德。比方说,我外公以前是开米店的,碰到很多人家里暂时没有钱的,都会把米先给他。

过年过节大部分的人都会拿钱来还,但是少部分的人没来还,因为没钱,但我外公也不会去要。因为人跟人相互都很信任,都知道对方一有钱一定会拿来还,现在一定是有难处,我们再去跟人家要,那就太不够道义。

那西方的信是什么?白纸黑字。西方人是先怀疑你不是好人,不是讲信用的人,你要证明给他看你是不是有信用。这是东西方对“信”不同的态度。我们现在处理“信”这个问题,是偏向东方还是西方?比较偏向西方。所以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要冷静思考。

而该你还你不还,看起来好像占了一点小便宜,但其实已经把你的整个社会信用一点一滴透支掉了。在深圳有一个商人去跟农民谈生意,谈好说这一块地卖给他。结果卖给他之后,他只付了一半的钱。这个农夫很生气,那是他唯一的一块地,商人却欠了他六千块人民币不还。结果没过几天,这个农夫带着炸弹到商人家跟他同归于尽。一条命多少钱?六千块。所以信用特别重要。

我们一来要维持好自己的信用,二来要念念想着别人借我们东西是给我们帮忙,我们要不忘这个道义、这个恩德,这样我们自然就会很有警觉性,做到言而有信。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也屡屡提到“信”的重要,我们下一个单元就讲到“信”。在《论语》里讲到“人无信不立”,人无信就无法在社会、在人群当中立足。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孔夫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个人不信,真不知道他还能做出什么事来,所以信用对一个人相当重要。

我们来看“信”这个字,它是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语的意思。意思就是人一定要守信,要言而有信。我们看看古代人对言语的态度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个“信”,除了守信的意思之外,它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信义。信跟义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信义虽然有时候没有讲出来,但是都放在人的心中。比方说,虽然我们没有告诉爸爸“我要孝顺你”,但是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把这个“义”守住了。所以这个信还有另外一个延伸义就是指道义、情义、恩义,用现在的话讲也就是义务,做人的本分,做人的义务。这样去理解“信”,你就可以把它的意思理解得更广。我们知道圣人的学问不外乎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就是先学会做人,这是最根本。做人不外乎处理好五种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有没有皇帝看到臣子说“你要效忠我”?不用讲,因为那是一个人的义务、本分。

我们来看父子关系。当爸爸的要言而有信,才能把家庭、把孩子带好,孩子才会信服你。假如爸爸说一套,做一套,儿子会不会尊敬你?不可能。你假如这样带下去,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逆反,因为他的不满、不服积累下来,总有一天会火山爆发,所以对孩子必须要言而有信。周朝就有一个故事叫“曾子杀彘”,这个故事是说,曾子的太太要出去买菜,小孩就说:“妈,我要跟你去。”母亲就说:“你别吵!你乖乖的,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原本是打算敷衍一下小孩,却被曾子听到了,结果太太回来就看到曾子在磨刀子。他太太吓得半死,跑过来说:“我跟孩子开玩笑,你还当真?”曾子马上跟他太太说:“假如你对孩子有一句不守信,那你这一辈子要再让他相信你就很困难。”所以为人长者要谨言慎行,你一定要做得到才可以答应。而且不只你做得到才可以答应,还要考虑答应以后是不是对孩子有帮助。你不要说我经济这么宽裕,没关系,要什么给什么,而是还要看他真正的需要。《弟子规》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家长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那父子之间,除了父亲言而有信,还要父慈子(慈爱子女),子孝父。我常常听一些朋友讲:“孩子生了就应该尽心尽力把他教好,这是做人的本分。”我很喜欢听到这样的话,听起来血液循环都会很好,因为有浩然正气。当一个人真有道义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跟他聊起天来特别舒服。

古代的孝子确确实实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义。宋朝有一位读书人叫朱寿昌,他母亲不是父亲的原配,父亲的原配很嫉妒他母亲,硬是把他的母亲逼出去改嫁了,所以他七岁就跟母亲分离了。你看七岁的孩子面临人生这么大的一个悲剧、一个考验!但他一心想着往后一定要把母亲找回来。一个七岁的孩子对父母是如此的态度,我们看了都非常感动。你说七岁懂什么!非也,只要你从小教他这些做人的道理,七岁的孩子可以让我们打心里的佩服。后来他在几十年当中,一直都在打听母亲的下落。他的整个事业也发展得很好,宋神宗在位的时候也当了官。五十七岁时,此时寻找母亲已经五十年,他就下定决心,对他的亲人说:“我要出去找我母亲,假如我没有找到,我就不回来了。”诸位朋友,找得到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为父子、母子连心。他找到偏远的陕西一带,到了一个叫同州的地方,结果下了雨,就停在那里,后来就有因缘探听到他的母亲的下落。所以天地非无情,要靠我们的心去感!

诸位朋友,我们到温州去讲课,他们那里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结果我们去的那一天雨就下来了;我们上秦皇岛之前也好几个月没下雨,结果去的当天晚上下了那年第一场雪。所以确确实实整个自然环境跟人心是一体的。人心善,国泰民安;人心恶,灾害连连。所以我们现在要扭转社会的状况,不要去抱怨,要从根本、从我们的心开始转善,进而去影响更多人心,这样整个社会灾难自然就会慢慢化解掉。

朱寿昌顺利地找到了他母亲,他母亲已经七十多岁。母亲也是很感动,相拥而泣。朱寿昌不只是把他的母亲迎回来奉养,连母亲后来生的弟弟、妹妹也一并接过来。请问他跟他这些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有没有签契约?没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是朱寿昌对于母亲的一种情义。

宋朝另外一位读书人叫黄庭坚,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他官至太史—也是地位相当高的官,但是每天都会亲自帮母亲洗尿桶!他不是没有仆人,但是他坚持每天做孩子应该做的事。连尿桶都洗,代表其他的事也会尽心尽力。所以黄庭坚虽然当了大官,名闻利养都得到了,但是他那一份至诚的孝心有没有被名闻利养所污染?没有。我们再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一个人赚了大钱,他那一颗孝心有没有变?很可能变成财大气粗,都用钱在尽孝,可能那个恭敬心都不足。这是讲父子关系当中,不仅要做到言语有信,还要有信义,要尽本分。

古代还有一个关系也对一个人一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它没有在这五伦之内。哪一个关系?师生这一个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师生是归在父子伦,无二无别。我们从古礼里面就看得出来,父母往生要守丧三年,老师往生也是心丧三年,完全一样。我们教学生一定要言而有信,你才能把学生带得心服口服。那学生答应老师的事也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到。孔夫子那时候教学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孔夫子去世的时候,这些弟子统统在他的墓旁盖了房子,坚持守孝三年。法律有没有规定?没有,只是一分对老师恩义、道义的心意表达。其中有一位弟子守了六年,他叫子贡。子贡在孔夫子去世的时候,不巧在其他的国家做生意,所以他一直很遗憾没有亲手送走老师,所以他守完三年,自己再加三年。这种师生的道义我们现代人确实很难深刻体会,很难体会到那一份师生之间的存心。

明朝有一个名臣史可法,他的老师就是左光斗,后追谥为左忠毅公。左光斗那个时候是国家大臣,主持国家的大考,进士的考试。一般读书人对国家都有一个使命,要为国家举贤良之才。左光斗在考试之前就微服出巡,到一些寺庙里面去看看来参加考试的读书人素质如何。他为什么不到酒楼去看而要到寺庙里面去呢?因为古代的读书人都很刻苦,都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些有钱住酒楼的,可能都考不上。

当他走进史可法的房间,史可法刚好写完一篇文章睡着了。文章一气呵成,流露出为国为民的气节。左光斗看了之后很感动,马上把身上的大衣披在史可法身上。后来考完试,在看考卷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份考卷感到十分振奋,马上把它署了第一,这样有没有作弊?左光斗为什么一看就确定是史可法所作?言语跟文章是一个人的心声,左光斗马上感觉到就是他,署为第一,状元。考上的学子都要拜主考官为师,所以史可法就择了良辰吉日到老师的家里,向他行拜师礼。当史可法到家里来,左光斗就对夫人说,往后继承我的事业的,不是我的孩子,而是这位学生。

可见,古代真正读圣贤书的人不怕自己没有子嗣,而怕没有为国家举到贤才,没有把圣贤学问传承下去。为什么我有这么深的感受?因为杨老师和卢叔叔跟我非亲非故,可是对我却是疼爱有加,把他们人生的经验全盘托出,只怕我吞不下去。所以从他们这一份心,我就深刻感觉到古代读圣贤书的人确实念念不忘人民,念念不忘承传圣贤智慧。

后来史可法跟左光斗同朝为官。很不幸明朝末年宦官当权,左光斗被陷害,关在监狱里。当学生的非常紧张,就想方设法要到监狱去看望老师。左光斗关到监狱后受了酷刑,且手段都很残忍,如拿着烧红的铁片往眼睛里插,膝盖以下都被切掉了。所以史可法非常着急,就求监狱里面的士卒让他能见老师一面。他这一份真心也感动了监狱里面的士卒,士卒就跟他说:“你伪装成到监狱里面捡破烂的、捡垃圾的,要全身穿得脏兮兮的,这样才能够混进去。”就这样史可法才得以到监狱去探望他的老师。当他看到左光斗已经成了这个模样,不禁痛哭失声,扑过去抱着老师的脚。老师眼睛已经睁不开了,突然听到史可法的声音,马上用他的双手把自己的眼睛撑开来,怒视史可法,他说:“你是什么身份?你是国家的栋梁,怎么可以让自己身陷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让这些奸人把你害死,不如现在我就活活把你打死。”说完话,马上捡起地上的石头就往史可法的方向扔过去。史可法看老师这么震怒,也赶快快步离去。

诸位朋友,老师已经身陷绝境,看到这么亲的学生来探望,第一个念头想到什么?有没有想到自己?想到的是国家的安危,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全。后来左光斗不幸去世,史可法也担任很多要职,也曾经率领军队在外防守。驻守的时候,史可法找士兵三班轮流跟他背靠背休息,他都不愿意去睡觉。他的士兵看了以后心里很不忍,就跟他说:“大人,您假如这样继续下去,身体一定会受不了。”史可法就回答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刚好这个时候敌兵来犯,国家受到损害,那我是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我的老师。”所以史可法确确实实是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那么,古代的学生如何回报自己的老师?依教奉行,真正把圣贤学问演出来。史可法每次回到故乡,不是先去探望自己的亲人,而是先去探望师母。史可法把他老师的所有亲人都尽心尽力地照顾,这就是师生的情义,师生的道义,这不需要言语的交代。这是我们从古代可以看到的师生之间的信义。

五伦当中还有第二伦“君臣有义”。为君者,所谓“君无戏言”,讲话一定要算话。那臣子答应君王的事,一定也要尽心尽力做到。假如对君王言而无信,那会怎么样?那可能就要掉脑袋,因为犯了欺君之罪。君臣关系在现在也指领导人与被领导人的关系,所以除了在言语上讲信用之外,还有一份义务、道义、情义在里面。

我们看看古代的尧帝是怎么对待他的臣民的。尧帝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他的两个臣民因为偷东西而被抓起来,正走在要去服刑的路上。尧帝看了非常恐慌,马上就跑过去,他说:“你们两个犯了什么罪,怎么会被抓起来?”两位老百姓就说:“因为久旱不雨,我们实在没有东西吃了,也没有东西给家人吃,所以不得已偷了人家的食物。”尧帝听完很惭愧,他就对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抓起来。”士兵很诧异,怎么可以把君王抓起来?尧帝接着就说:“因为我没有德行才会导致久旱不雨,这是我第一个过失;第二个过失是我没有把我的人民教育好。我犯了这两个大罪,应该关的是我。”当尧帝讲完这一番话,当时天空就飘来了乌云,过不久,雨就下下来了。当一个人是至诚地爱护人民,一定可以让他的人民都受到感动,都向他效法。当全国人民都是这样的存心,灾难一定可以免除。袁了凡先生当年在宝坻县当县长,也是久旱不雨。他亲自斋戒沐浴去求雨,果不其然念完祈文以后,很快地雨就降下来了。

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我们这一颗真诚之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什么这些古圣先王可以留名青史,可以垂范后世,都来自于他这一份对人民的道义。在夏朝,第一位领导人是谁?大禹。我们一定知道大禹治水,也知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水患紧迫,假如不加紧治理而导致洪水泛滥,可能不是一个人受灾,可能不是一家人受灾,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遭殃。大禹结婚四天以后就离开了,从此八年没有回家,因为整整治水八年。后来确确实实用了很好的方法,用了什么方法?疏导。大禹这个方法我们现在能不能用?教导孩子也可以用疏导,顺势利导。绝对不要像大禹的父亲,用什么?防堵。一直堵住,到时候就会溃堤。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情好好引导他。

所以我们从尧帝、大禹可以看得出来,一个领导人对于人民的一种道义。人民对领导人也要有什么?恩义。所谓“君仁臣忠”,领导人要仁慈,处处为人民的生活着想,那部属也要常常能念领导人的恩德,让自己有好的生活环境。假如没有这一份好的工作环境,可能我们的家都会三餐不继。所以为臣者一定要尽心尽力地效忠君王,尤其当君王有过失的时候,一定要直言不讳。

现在经营企业也如同经营一个小国一样。领导者第一个念头是要为员工谋福利,绝对不能只为自己的荷包着想。当你只为荷包而不尊重、不照顾员工,铁定留不住人。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里面提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个“雠”是古字,也就是仇人的仇。孟夫子这段话很有味道,领导者假如把部属当做手足一样疼爱,部属会把他当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犬马拿来做什么?来使用而已,反正我就使用你,然后付你钱,只是把员工当工具而已。部属跟你没什么交情,也没什么感情,所以他只要帮你多做一分钟,铁定跟你要加班费,一分一毫绝对不会为你多做。下一句,“君之视臣如土芥”,你把他当做根本不重要的东西,心里面还说:反正我有钱,到处都可以请到人。假如我们对待部属这么轻慢,那部属对我们可能是咬牙切齿。我就曾经听过,有一个餐厅的员工处处动手脚,让客人吃了都出问题,后来那家餐厅就开不下去了。

所以从这句教诲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企业、一个团体假如不好,谁要负比较多的责任?领导者。所谓“上行下效”,一个企业、团体的风气好坏,领导者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今天我们当老板、当主管,绝对不能在那里说:“我的员工怎么都这么差?”不能有这种态度,应该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为臣者应该也要念公司、念领导者的恩德。我曾经看过一个公司经营了几十年,资金出现了困难,很多员工马上拉起白布条抗议。把公司、工厂都围起来,这样做好不好?当时我看到这一幕觉得很伤心。东北有一句话说“三穷三富过一生”,一个人一生难免都有起落。一个人、一个家如是,一个企业哪有可能一帆风顺?这几十年为什么孩子的教育可以稳定?为什么家庭可以运作正常?经济上的稳定,谁的功劳?当然一定有你努力的功劳,可是不可忘了公司、老板还要扛风险。你每天工作做完了,回家倒头就睡。你在睡的时候,老板可能还在为公司的前途思考,为资金的周转在努力。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领导者的经济比较优厚,我们还要看到他对公司的付出绝不比我们少。我们应该要念这些德,不能一遇到事情就意气用事。抗议、停工的做法谁得利益?没有人。本来公司可能还不至于会倒,还可以拉起来,结果员工这么一做,连起来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人确确实实不可意气用事,要很理智地去给公司建议,要进行好的沟通才好。日本人对公司不满时,不会去把厂围起来,会在头上绑个布条,写了“抗议”,继续工作。领导者一看,怎么这么多人都绑白布,赶快商量解决的办法。把主管都找来,到底公司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赶快调整。当领导者重视,并有诚意去改正错误时,那部属也会欢喜。这样“家”和自然就万事兴。所以我们在君臣的关系中,也要时时想着自己的本分,要时时想着自己应该尽的道义、恩义、情义,这样做人就非常厚道,容易得到人家肯定。

好,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