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四十讲
8785400000030

第30章 第二十九讲 学一句,做一句,时时信守承诺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前面讲到朋友之间的道义、信义,也提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劝,互相关怀,互相称赞、赞叹。其实当你在赞叹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已经熏到那一份香。再来是“不言家丑”,最后一个“通财之义”。财分两种,外财跟内财。内财就是我们的劳力,我们的经验智慧。俗话又说“救急不救贫”,诸位朋友,什么是贫?没有钱叫贫吗?他没有钱可以变得有钱,只要他有志气,只要他肯学习。怕就怕在他连志气、连学习的心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贫穷。当对方是这样的态度,你拿钱帮助他,他会愈来愈依赖,甚至于愈来愈觉得理所当然。我们本来是想帮助他,到最后可能反而害了他。

所以帮助人也要用我们的智慧,不然会以善心行恶事。比方说,对方没有家庭责任感,常常出去喝酒,现在来跟你借钱,你要不要借给他?不要。但是你也不用把他赶出去,因为这样会结怨。你就把他找来坐一下,你只要很有原则,他就动不得你的钱。找他来,跟他讲一两句做人的道理,甚至于给他一些你在工作当中的实际经验,或者自我砥砺的经验,让他可以在智慧、在做事的能力上能够有所积累。当然,也一定要准备一本《弟子规》给他。大人都要面子,你不要说:“你给我好好学好这一本,你这一本都没学好。”不要这样讲,要讲究善巧方便,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儿子蛮可爱的。这一本给他学,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中国圣贤人讲,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看。但你又没有说他没有做好榜样,对不对?就这样劝告他,相信慢慢会让他的观念转变。等他已经学习到这些经验、方法、智慧了,相信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很好。所以你这个帮忙,不只帮一时,而是帮一世。这是我们提到的朋友之间的道义、信义。

以上是圣贤教诲关于五伦关系中的“信”,接着我们也要回想一下这么好的圣贤教诲是如何产生的。几千年来那些圣哲有过流血流汗,有过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才留下了这些精粹的智慧,所以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我在好多年前,听我的老师说,全球四大古文明现在只剩下一个。哪一个?中国。神明说:“来抽签,谁抽到了谁就不用灭亡。”刚好中国的老祖宗抽到,是不是这样?有果必有因。为什么其他古文明灭亡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灭?绝非偶然。师长这一段叙述,让我整个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因为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接着师长又说,老祖宗知道太多的人生道理,比方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多人到四十岁、五十岁突然回头看看几十年来走过的路,会有一种感慨,“假如让我人生重来一次,我一定有很多过失不会犯。”人生假如处处有这样的遗憾,那就不圆满。中国的祖宗了解到假如智慧不传承,那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都要从头开始摸索。基于对后代子孙,甚至于全人类的厚爱,他希望能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不断地传播下去,所以就发明了一个传承智慧的工具,那就是“文言文”。

一个人能够做出非常伟大的事,绝对都是从那一念心开始的。老祖宗观察到,语言跟文字假如不分开,智慧就传不下来。我们想一下,罗马有没有留下文字?有。罗马还留下很多文章,现在谁看?历史学家还不一定看得懂,看得懂的只有考古学家。两河流域有没有文字留下来?有。但字都看不懂,里面的义理更是不可能看懂。我曾经跟一位朋友交谈,他说他离开故乡二十来年,再回去的时候,跟那些亲友聊天,已经有很多词语他听不懂,或者对方听不懂。所以语言二十年就有一个小变化,两百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假如写文章跟你讲话完全一样,那两千年前人写的文章你有可能看得懂吗?你绝对看不懂。了解到这一点,古人写文章不用当时的口语,而用文言文,所以几千年来所有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当我们懂得文言文,就可以直接当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弟子,也可以当孟夫子的弟子。通过这些文言文就可超越时空去学习圣贤的智慧,所以文言文是我们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

当我听到这里,内心很惭愧。因为我的语文一直都不好,在高中的时候,常常上文言文课都上到打瞌睡。老祖宗用他的生命来成就我们,而我们却把好东西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所以当场我的眼泪就掉下来,这是惭愧的眼泪。平常朋友帮我们端杯茶,我们都感谢得不得了,老祖宗是用生命在成就后代子孙,而我们却视而不见。我当时就起了念头,一定要好好学习古文,好好学习圣贤经典。再后来打开《弟子规》、打开《论语》这些经书,突然感觉好像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难,跟它的距离也拉近了,看一句就喜欢一句,老祖宗真是高瞻远瞩。为什么以前觉得很难?为什么流完眼泪以后就不难?我从这件事也体会到一句教诲,叫“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诸位朋友,障碍在哪里?心。自己觉得很难,它就很难。当你把这个障碍放下,它就不难。所以确确实实当我们忏悔了,真正把使命提起来,跟这些经典就能相应。所以诸位朋友,我能把文言文学好,你们也一定会学得更好。

学文言文方法也很简单。李炳南老师曾经说过,只要能背五十篇古文,就能看文言文;假如能背一百篇古文,就能写文言文。五十篇难不难?不难。《弟子规》就几篇?《弟子规》我们算六篇,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比较短,跟余力学文算一篇,一共六篇。所以读五十篇古文不难,一百篇也不难,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我们可以一个礼拜背三百个字就好,三百个字不多,《弟子规》是一千零八十个字。一个礼拜背三百个字,一年可以背多少个字?一万多个字,那实力就非常雄厚了。所以确确实实成就来自持之以恒,你只要能坚持一两个月,保证你一定会愈学愈欢喜。因为文言文的义理非常深广,你每次念,悟处都不一样。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随着我们智慧的开显,可以愈深愈广地去领受。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就有道义把这些智慧承传下去。要传首先要承,所谓“继往开来”,没有承就无法传,没有承就会传错了。我们既然有这个使命,就应好好从自己做起。很多朋友就说:“蔡老师,要像你这样才能做。”其实这都是分别。《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已经把整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都讲出来了。有没有规定哪一个行业才可以做?没有。每个行业、每个年龄层都可以做到,但首先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格物,格除物欲,格除坏习惯,当下都可以做。当我们欲望能够放淡,心志清朗,自然就能诚意正心,从自己的言语行为去修正。当我们修正了,家庭就会变化,事业也会变化。这样你就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我们中国圣贤教育的好招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去尽一份炎黄子孙的职责。

我们从五伦关系出发,找准人生的角色和定位,自然就能够步履踏实,一步一步让人生走得充实、走得有价值。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一起把它读一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凡出言,信为先”。我们要言而有信,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去履行。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季札,吴国人,有一次君王派他出使到鲁国去。季札在旅途当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就宴请他。坐下来吃饭的时候,徐国国君都没看他的脸,一直盯着他身上背着的那一把宝剑。那一把宝剑非常庄严,徐国国君掩饰不住对那一把宝剑的喜爱之情。季札有意送给他,但是以前宝剑代表身份,出使其他国家,配剑是必要的礼仪,所以要等办完事以后才可以送给他。季札心里面就起了这个念头。后来办完事,回去又经过徐国,他就去拜访徐国国君,要把宝剑送给他。

结果不巧,徐国国君在季札离开后不久就去世了。季札知道以后,就到他的坟前祭拜。祭拜完了,就把宝剑吊在坟旁的树上就走了。他的随从叫住了他,说:“主人,您这样做会不会太过?因为您从来就没有亲口答应要把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而且纵使您答应他,他也已经死了。”季札就说:“我的心早就已经答应要给他了,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心?”所以古代人的信不只在言语上,连一个念头都不愿违背,不愿违背别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

我曾在杨老师家住了半年,有一天早上老师说昨天她梦到了一个很深的地窖,地窖一片漆黑。结果走进去发现有很多的书柜,把书柜打开,每本书上面都蒙有厚厚一层灰尘。把灰尘拍了拍一看,原来是四书五经。杨老师做了这个梦,就起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尽自己这一生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因为有这一念心,后来有机会到海口去发展,她就带着我一起去。又因为去了山东曲阜,更体会到文化的沦丧太严重,所以又在北京创办了传统文化公益网。所以老师她所守的信用不是白纸黑字,也不是对任何人言语上的承诺,而是自己的心。

这些书有很多尘埃,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真诚地去把它拍干净。不只要拍干净,还要把它打开来好好读。再接下去该怎么样?好好做。不能只读,还要做。我们回想一下,当初文言文会被废掉,原因在没有人读文言文吗?不是。反而是读很多文言文的人没有做到,反而带头把它废了,所以书读多不见得有用。《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一些中文硕士、中文博士是拿所学的东西长浮华,拿来得名闻利养。没有力行,对那些道理解得就是空的、虚的,久而久之,言语跟行为渐行渐远。再去教传统文化的时候,受教的人心里是什么感受?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不是弘扬文化,而是毁谤文化。

所以确确实实整个文言文会有这样的浩劫,问题不在那些废除文言文的人。真正的原因在哪里?真正的原因我们要找出来,不要再把责任往外推。真正的原因在读书人没有言行一致!假如读书人都把《大学》、《中庸》、《弟子规》演出来,大家会不会把文化毁掉?不可能,甚至于会起而效法。我们看看几千年来,那些奉行圣贤教诲的人都是得到万民的拥戴。像在海口就出了一个名臣,即明朝的海瑞,我们都听过“海瑞罢官”的故事。我到一个地区去,习惯去参访当地的一些名人遗迹,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在那里有他们用心写下的历史。我到海瑞墓看到了两行字非常震撼,即“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诸位朋友,从他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他是什么样的德行?非常清廉。

当我看到海瑞这样的气节,又看到他一生的介绍,心里很感动。海瑞只要到一个地区去当官,当地所有的贪官污吏还有恶霸,都赶快溜之大吉,因为他们知道海瑞是刚正不阿的人。只要是他到的地方,人民都是普天同庆。所以一个真正把圣贤教诲做出来的人,有没有可能被反对?那是不可能的。海瑞最后在南京任职,去世以后,海瑞的灵柩要从南京移回海南。当灵柩在南京城被搬动的时候,所有的百姓都穿着孝服,“如丧考妣”,就好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伤。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会赢得民心。

为什么文言文会被废,不要怪别人,怪所有读圣贤书的人没有好好把它演出来。所以只要我们现在学一句做一句,相信一定可以扭转世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解,而且会更进一步起而落实,起而学习效法。当我们已经生起了要替家庭、要替社会、要替祖宗付出的心,我们就要时时信守我们的承诺。

守信用也不能挑对象,一定要童叟无欺。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只要考虑清楚,答应了,就不可以后悔。汉朝有一位太守叫郭伋,有一次路过他管辖的区域,很多的小朋友围过来跟他问好。小孩子很天真,说:“太守大人,您下一次什么时候还到我们这里来?”郭伋对孩子也很恭敬,孩子的话他也没有怠慢。他估计几个月之后的某一天又会到这里来巡视,所以就跟孩子讲了那个日期,后来孩子欢送完他就散了。

等到他再到这地区来巡视,比他讲的那个日子早了一天。他的随从很自然地要进城,他就说:“不行,我已经跟孩子有约在先,所以今天我们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住一晚。”第二天,郭伋才进城。果不其然,那些孩子也在那里等他。所以光武帝对郭伋非常尊敬,还称赞他“贤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经到了极至,没有缺陷。郭伋最后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所以守信用要不分年龄,不分长幼贵贱。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我们都不要轻慢,应信守我们的承诺。

“诈与妄,奚可焉”。假如我们不守信,还要找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信,那就是“倘掩饰,增一辜”。到最后,你的名声可能就会愈来愈差。当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有可能你确实很想守信,但出现一些状况让你无法实现诺言,这个时候怎么办?世间的事一个字可以解决,“诚”。我们坦诚布公,对方真正了解你的情况,又了解你的诚意,也会退一步,因为再怎么逼你也没有用。可是你假如继续掩盖,别人就会愈来愈愤怒,愈来愈不悦,到时候就很难收拾。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亲人揽了很多债务。他有责任替亲人去偿还,但也很紧张,怕债主们态度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建议他坦坦诚诚跟他们谈:“我的情况就是这样,你们现在再做其他,比方说采取更恶劣的报复,那你们没得好处,我也没得好处。我现在是诚心要来还钱,我每一个月还一部分。”跟他们很坦诚地讲出来,谈得也很顺利。所以处世做人,我们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应该用诚信去对待。我们看下一句:

“话说多,不如少”。所谓“言多必失”,讲话确实不可以滔滔不绝。

因为你滔滔不绝,很多话还没有思考清楚就说出去了。一说出去就怎么样?收不回来,所以才要“三思而后言”。在《易经》里面有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贤明的人言语少,急躁的人言语很多。一个人滔滔不绝,他的心安不安?不安,很急躁,很没安全感。处于这样的心境就很容易说错话、很容易得罪人。俗话说“祸不单行”,那都是心没有主宰,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犯过失,所以心要能静得下来。当言语少的时候心就比较平和,人心一平和,对于所处的环境、发生的事就可以明白清楚地去观察、去观照,就不容易出差错。

诸位朋友,不要听完这一段之后,回去都不讲话,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但要适度。像我从小就很热心,但后面再加两个字“过头”。一看到别人不用功念书,我就劈里啪啦地在旁边跟他讲,他听得头都快晕了。所以我们要有敏感度,要适可而止。

当别人真正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引导,去规劝。但是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不要讲太多,可能会让人生烦恼。这个进退的分寸,缘分是否成熟的判断,不是用讲就可以讲清楚的,还要诸位朋友自己去累积经验。不过,我要给大家推荐孟夫子的一个方法,叫“观其眸子”。比方说你跟他谈《弟子规》很重要,然后举了几句经文,例如“置冠服,有定位”,“这与你孩子做事的能力直接相关”。你这么一讲,他的眼睛就放光,发亮了。这时你要不要说:“好,今天就讲五分钟,我回去了。”这样好不好?这样就没有随缘。当缘分成熟,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另外一个人你跟他这样讲五分钟,他眼光呆滞,你要不要再讲两个小时?那就太攀缘。所以时时刻刻观察缘分的状态,缘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假如我们学经文都学成静态,那就学呆了。

所以多话不如少话,但是一讲话就一定要是好话,就是可以对别人有益的话。所谓讲利益语、讲柔软语,让人家听了很舒服;讲诚实语,讲智慧语,成就别人。有一次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哭哭啼啼,她先生有诸多的不是,把十大罪状一一都列出来。等她讲完,情绪稍微缓和下来,我就跟她说:“你都已经有小孩了,家庭要好好地经营好。在家庭生活当中,你要抓住一个原则:他怎么做那是他的事,你要先把自己拉回来;他对不对那是他的事,我对不对那才最重要。所以先不要去看先生的不是,要先看自己:我当太太有没有当好?我当妈妈有没有当好?我当媳妇有没有当好?假如我们都没做好,那我们哪有资格还在这里生气骂他?我们不是跟他一样?那骂他不就是骂自己,对不对?你骂他就是因为他没尽责任,可是我们也没尽。而当一个人能够先从自己检讨起,心就会平息许多,然后慢慢就会让先生生起惭愧之心。现在很多家庭情况都愈来愈复杂、严重,往往都是遇到情况意气用事,他这样,我也敢,都用报复的方法,结果家庭毁了,孩子也遭殃。”

我讲完以后,我这个朋友就说:“蔡老师,我打电话给你以前,已经打给我好几个女朋友,她们的答案都跟你不一样,她们都说非常时期一定要用非常手段。”她们都不了解,古语说“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桥断了还可以建,婚姻假如破裂了,破镜就很难重圆。所以言语要谨慎。你给她建议跟这样的男人离婚,到时候她意气用事离完了,后悔了,打电话来说:“都是你害的!”我看你这一辈子都会觉得很难受。又看到她的小孩,她的小孩说:“都是你害的。”你可能每天睡觉都睡不好。

所以我们与人交谈,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抓住这个原则,你的朋友一定会把你当知己看。什么原则?家庭、工作的问题,一定要让他自我反省。当你引导他往自己身上找问题,那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而往往他在反省当中,情绪就能够平和下来。所以哪怕当时他没有照你的话做,一段时间之后他也会说你讲得很对。假如他真正有照你的话去做,他会到你面前来谢你,让他没有意气用事。甚至于他的太太也来谢你,都有可能。

我们还要切记,不可听片面之词,不可听一面之词。你相不相信夫妻吵架讲出来的版本完全两样?那谁对?一定有一个事实真相。人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所以你不能听先生这么讲,你就受先生的影响,对他的太太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这样就有失客观。所以你听归听,也要从中去分辨哪些话是对的,哪些话是错的。然后你就告诉他,你太太这样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这样他才会冷静,否则他只在那里气半天:“她怎么可以骂我?”他不了解这一口气背后已经凝聚了多久的能量。当你这么引导他去找原因,他才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惟其是,勿佞巧”。事实怎么样,我们就怎么讲,绝对不可以再去找借口,绝对不可以再去掩过饰非。比方说,我们答应爸爸妈妈买酱油,结果一进门,妈妈说:“酱油呢?”我们一定要马上说“对不起,我错了”。

“我错了”好不好讲?好讲。你好久没讲就很难讲。所以只要我们有过失,没有守信,就一定要当场道歉,对方也会觉得比较能接受。假如这个时候你又说最近很忙,忙什么又忙什么,还解释一大堆,愈解释人家心里愈不舒服。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最多的。言谈假如能够非常文雅,那在无形当中都会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诸位朋友有没有感觉,你们这几天的气质特别好。所以磁场很重要,环境很重要。我们要把家庭言语的气氛经营成什么样,自己要很清楚。当你在言谈当中不急不徐,都是给人鼓励,给人称赞,给人利益,给人智慧,那相信你的家跟你的团体、企业一定会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太担忧,外面污染这么多,你只要把大本营先守好,情况就不至于太糟。

这节课先上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