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未寒织衣,没战事先把战壕挖,这些都是生存高手应烂熟于心的道理。人生战场复杂多变,敌人的招式难免会在自己的意料之外出奇出新,令人防不胜防。那么,练好“金钟罩”,打好基本的防御功,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成了人生兵法中至为重要的环节。这就等于为自己打造了一道最为坚厚安全的“盾牌”。
1.防患于未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使在我们的出击和防守两方面都处于比较不错的状态中,其实也应作一些防患准备。我们如果有心,可以在报纸上常读到这样的消息:在几起伤亡惨重的火灾报道中,不少地方,尤其是城市就会大张旗鼓向市民宣传防火知识,举行消防训练;流氓事件频发之后,报章也会纷纷呼吁年轻女士外出要结伴,不要走灯暗人稀的小路……
这些举措当然属于“亡羊补牢”,未能尽善。倘若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能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先把战壕挖好,可能就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汉武帝的李氏本来是一位歌妓,她有个哥哥名叫李延年,深通音律,擅长歌舞,武帝很喜欢他。
有一次,李延年在武帝面前一面舞蹈,一面唱着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听了这首歌,突然感慨起来说:“妙啊!世人难道有这样的佳人吗?”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乘机举荐:“李延年有个妹妹,就是这样的一位佳人。”武帝于是立刻召见她,果然是美丽非凡,而且擅长舞蹈,从此深得武帝的宠爱,且生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昌邑哀王。
遗憾的是李氏短寿,很年轻就死了。在她病危的时候,武帝亲自去看她,她把脸蒙在被中说:“我病久了,容貌很难看,不能再见皇上了。但求皇上待我死后,能多多照顾儿子和我的弟兄。”
武帝说:“你病重了,深恐难以痊愈,现在当面见我把儿子和弟兄的事托给我,不是更好吗?”
李夫人说:“女人们没有妆饰好,不能见君主。”武帝这时还坚持要见她一面,她就索性翻过身去,呜呜咽咽地哭泣,不再开口。武帝不高兴地走了。
她的姊妹责备她为什么不与武帝见面,她说:“皇上如此恋我,无非因为我昔日的美貌。如果让他看见我的病容,他一定会厌恶我,甚至会把我抛弃,哪里会再想念我,照顾我的弟兄呢?”
一个久病不起的人,其容颜必然憔悴。汉武帝喜欢的是具有羞花闭月的李氏,而不是一具形同僵尸的病妇。具有远见的李氏深知这一点,假若皇上目睹了她的病态,就会产生厌恶感,厌屋及乌,更不会关照她的亲属。这正是她防患于未然的远见。
当然,李氏的行为,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质。不过依当时客观环境而言,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在现实中,要真正做到彻底防患于未然,还应当积极主动地把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在其开始有点苗头时,就要消灭掉,以绝后患。
春秋时代,楚国的门子文是若敖氏的后裔。传说他出生后,便被丢弃于荒野,由老虎衔回哺养。后来,发现他的人认为“这小孩必是有福气的”,于是将他抱回抚养。
门子文后来成为楚国令尹,为人清廉公正,执法严明。有一次,他的族人犯法,审判的官吏因念及门子文的关系,而释放了他的族人。门子文知悉,严正地对审判官说:“国家制定法律,设置执法机关,执法者应秉公处理,不能纵容、姑息罪犯,即使是我的族人也不能例外,否则如何昭信天下百姓呢?”随即逮捕那位犯法的族人,命令审判官公正判决,否则就令族人自尽,以免遭人指责。承办的官吏只好依法行事,严厉处罚其族人。
楚成王知道这件事后,为表敬意,即刻前往拜访。楚国百姓更是有口皆碑地说:“如果所有的官吏都能如门子文般公正,那就不必担忧楚国朝政治理不好了。”
有一天,门子文去看弟弟子良,看见他的儿子越椒后,急忙说:“快将那孩子给杀了,否则,长大后会为我若敖氏惹来祸害。”
可是,子良哪忍心杀掉儿子越椒呢!子文对此事忧心忡忡,直到临终前,还交待家人说:“将来越椒若掌握权柄,你们一定要逃走。”因为,他担心有一天越椒会毁灭若敖全族。
门子文死后,儿子般任令尹之位,而越椒也继承父亲职位,掌握国防军权。公元前626年,成王之子商臣弑杀其父而登基为帝,是为穆王。令尹般知道这一切的内情,可是并没有说出。越椒趁机想侵夺令尹职位,屡次在穆王面前恶言中伤般。穆王不明事理,误信越椒的谗言,将般杀掉,任越椒为令尹,艹为贾则代越椒掌国防要权。
越椒任职令尹二十余年,这段时间中,穆王去世,庄王继承帝位。他内心极端轻视庄王,又对庄王重用艹为贾想削减自己的权势深感不满,便蓄意谋反。终于,有一天越椒趁着庄王率兵外征的机会,带领若敖氏一族人马,偷袭艹为贾,将他逮捕囚禁,又杀害于狱中。接着越椒计谋攻击庄王,庄王心中明白,但念及门氏累世功绩,打算让越椒自动请罪,便不予追究,并命将其儿子送来作为人质,却遭越椒强硬拒绝。
当年7月,越椒和庄王两军交战于皋浒。越椒亲自持弓射庄王,然而只听得一声啸响,箭穿过庄王坐车的车辕,牢牢射在大鼓的鼓座上。此时的庄王正亲自击鼓,激昂士气,突然响箭射中鼓座,左右卫士迅速以大笠护卫庄王。转眼间又飞射来第二支箭,射穿了左边的大笠。庄王的士兵见状,军心大乱,纷纷想弃甲而逃。庄王镇定地勉励官兵说:“越椒偷了大庙的两枝神箭,如今两枝都射完了,我们不必再畏惧他了!”庄王的鼓励振奋了兵士们信心和斗志,重振军威。庄王见军心已安,下令击鼓,咚咚鼓声震天响。庄王的军队斗志激昂,勇猛杀敌,越椒军队不敌,渐渐败下阵来,终于全军溃败。
后来,庄王便诛灭了若敖氏一族。越椒果然如门子所言,为若敖氏全族带来了覆灭的惨局。
当年门子文限于形势,未能将越椒杀掉,以致终于酿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悲剧。从这个教训来反观我们自身,显然应当在自己的人生兵法中,坚定地确立在战争开始之前,一定要先把战壕挖深筑牢的思想,这样,不仅能确保自己的现在和未来都安全无虞,也能使自己在免除了后存之忧后,更能放开手脚去出击搏杀,为夺取胜利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2.将对自己不利之人拒之门外
在现实中,总有一些自命不凡的人,心胸狭窄且口舌毒辣,在背后角落对别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甚至无中生有,中伤陷害于人。对于这样对自己完全有害而无益之人,我们一定要在自己与他之间深挖壕沟,防止他近距离与我们接触并有所动作。
西周时期,姜太公因辅佐武王姬发灭殷有功,被封为齐君。当时齐国有个华士,国人都称赞他的贤德,但他下决心不侍仕于天子,也不结交诸侯。太公曾三番五次召请他,他也不来。于是太公杀了他。周公旦对此非常震惊,责问为何杀之?
太公答道:“华士决心不去侍奉天子,又不去结交诸侯,那我还能用他为臣或与他交友吗?由此看,他首先是个无用之人;其次,屡召不到,是忤逆之民的表现。此人若被立为榜样,我岂不难以立足,难以做事了吗?”
从此往后,齐国便没有怠惰的臣民了。
无独有偶,数百年后,孔丘也做了件类似的事情:
少正卯是一位学富才高的学者,与孔丘同一时代。他甚至几次有压倒孔丘、夺走其门人弟子之势。后来孔丘作了鲁国的司寇,便杀死了少正卯。于是孔丘弟子子贡进见说:“少正卯乃鲁国有名望之人,您杀掉他,岂不是很大的失误吗?”
孔丘答:“人有五种大恶,但盗贼不属其列。一是行为邪僻而顽固不化;二是内心通变而阴狠毒辣;三是窥人隐私、无所不晓;四是言辞虚伪而巧佞辨饰;五是顺适逆流而冠冕堂皇。这五条,若有一条对上号,就不见容于当权君子,今少正卯兼而有之,此乃小人中之枭雄,当诛之。”
少正卯能够利用时机,煽动孔门弟子背师弃贤,如此之人能与之共事于朝廷吗?孔丘之所以下狠手,不仅因为少正卯能够一时巧言乱政,并且也是为了提醒后人提高警惕,以防这种危险分子以口舌“杀人”。
在我们现今的实际生活中,对于不值得去结交或鸡毛蒜皮、琐屑无用及至危害性极大的人或事,则可采取“冷”和“防”的态度,为自己深挖“战壕”,对其“敬”而远之,以便有更好更多的精神和时间去做更实在的事情。
在必要之时,我们不妨以下述方法展开“堑壕战”。
(1)对不合理要求,不妨冷漠置之。
对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不妨冷漠些。这类人分两种:一种是明知不合理,欺你软弱,你给他一寸,他就要求一尺;另外一种是没有自知之明者,这种人,你对他冷漠设防,他反而才会仔细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
(2)对闲言碎语,不妨当做耳边风。
小杨大学刚毕业时,充满了工作热情和交际热情,这种热情引起了很多同事和上司的好感,也让一些同事开始背后说闲话,什么“真能溜”啊,什么“八面玲珑”啊,什么“真能显”啊。
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一怒之下跳出“战壕”与对方唇枪舌战吗?根本不值,麻团只会越抽越乱!怎么办?把那些闲言碎语当成耳边风好了,只要自己能静思一下是否有这些错误,有则改之,同时注意加固“防御”工事就行了。
(3)对那些傲眼视人者,不妨冷淡些。
大多数人,你对他热情,他也对你热情,你对他笑脸相迎,他也会对你满面春风。也有些人,你越是主动与之交往,他就越是拿腔拿调摆架子,对待这种人,不妨冷淡些。
学会冷处理和拒绝人的堑壕战法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刚处于事业起步的人,如果纠缠于一些冗烦琐屑的人事,不但浪费了时间,消磨了意志,使自己还未出击拳头就先酸软了;而且还有可能导致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中了小人之招,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果。
3.改变自己的“软柿子”形象
“人善被欺,马善被人骑”,“吃柿子拣软的捏”,这些充满形象比喻的语言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老实人吃亏”。
一些人发火撒气乃至欺负侵害别人时,往往会找那些老实善良者,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也确实为人所欺。一个人表面上的老实软弱、不加设防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所以我们要明白给自己“设防”的重要性,给自己挖一道牢靠的“战壕”,做出一副随时可迎敌杀敌的防备架式,相信没有人再会对你轻举妄动。人是应该给自己设立防线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的动物们感到无从下口。
如果你是一个从不发火的君子,那请务必勇敢地进行一次真正地反抗,改变自己一副“软柿子人皆可捏”的形象。许多人之所以选择了忍气吞声的生存方式,往往是由于他们患得患失,怕这怕那,自己在主观上吓倒了。而无数的事实证明,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跨过这道门槛,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会活得更加自在。
不敢进行第一次反抗,就不会有第二次反抗的发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让恶人望而却步的滋味有多么好。而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尝到了其中的美妙,你自然就有动力去进行更多次的反抗。久而久之,你就会修正你的心里模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由一个甘心受气、只能受气的人,变成一个不愿受气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大学一个班级里,有一位学生比较胆小怕事,遇事过分忍让。因此,虽然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他当作是一个理所当然地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看电影时他的票被别人拿走,春游时他被分配给看管包儿的任务……但在实际上,他心里非常渴望与别人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与欢乐。由于他的老实软弱和极度的忍耐,这种事情一直持续了很久。但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了,一向木讷的他来了个总爆发,原来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没有他的票。他脸色铁青,雷霆万钧,激动的声音使所有人都惊呆了。虽然那场演出的票很少,但是这位同学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走了两张票,摔门而去。大家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但不管怎么说,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似乎好多了,再没有人敢未经他的同意便轻易地拿走他的什么东西了。
动物世界里的法则是弱肉强食,其实对于人类来说,未尝不是如此,只不过它在人类社会里不那么赤裸裸罢了。许多老实人认为:“人欺天不欺”,自我安慰老天爷终究是不会亏待自己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吃亏就是占便宜,虽然吃小亏,但有可能占到大便宜。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会使外人看来你逆来顺受,天生老实可欺。任何事都怕成定势,一旦造成这种结果,你就会像立在田地里的稻草人一样,连小鸟都敢在你头上拉屎。在这种情况下倘若你还不赶紧为自己构筑一个可以依托的战壕和阵地,那你将永远处于被驱逐和打击的对象。如果你对这种策略不以为然或没有信心,仍然甘心做人见人捏的软柿子,到头来难免会被捏得越来越软,最后被人吃掉。
4.在战壕里一定要沉得住气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在所难免。并且这种困难和挫折,也并非只要挖好战壕就能避免的。所以,能不能忍受一时的不顺利,在自己的“战壕”里沉得住气,就成了考验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一个真正能攻又能守的“高手”,绝不会以一时一事的顺利和阻碍为念,也不会为一时的成败所困扰。面对挫折,他们必然会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功业,同时也能让自己的防护措施滴水不漏。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困难正是磨练人意志的最好时机,只有经受了困难挫折考验的人,才能成大事。
《周易·乾·象》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是说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也应该积极奋发向上,永不停息才对,面对挫折、打击,磨难应该是沉着应付,而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压倒。否则,即便是身处牢靠的“战壕”之内,也极有可能被对手给轻而易举地打败、消灭。
战国时有个著名的策士,名叫范雎。他擅长辩论,多谋善断,而且胸怀大志,有意开拓一番事业。但是,他出身寒微,无人替他向最高权力阶层引荐,不得已只能屈身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
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前往。齐国国君齐襄王早已知道范雎有雄辩之才,因此,范雎到了齐后,齐襄王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与范雎,以表示他对智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受齐襄王的赠礼,想不到还是招来了须贾的怀疑。须贾执意认为,齐襄王送礼给范雎,是因为他出卖了魏国的机密。
须贾回国之后,将“范雎受金”的事上告给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不辨真假,也不作调查,便动大刑杖惩罚范雎。范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他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免祸。范雎已“死”,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内;然后指使宴会上的宾客,相继便溺加以糟蹋,并说这是警告大家以后不得卖国求荣。
这可真是飞来横祸,这么大的打击,几乎使范雎一命呜呼,而且遭受这样的污辱,为了保全自己,范雎忍受了这一切难以忍受的摧残和折磨。
范雎平白无故地受了这么一场肌肤之苦和情志之辱,一腔效命魏国的热忱化作了灰烬。他决计离开魏国,另谋一处显身扬名的地方。为了脱身,范雎许诺厕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后必当重谢,守者利用魏齐醉后神志不清,故趁乱请示了一下,诡称将范雎的“尸体”抛向野外,借此将他放了出去。范雎在一个叫郑安平的朋友帮助下逃亡隐匿起来,并改名为张禄。
就在范雎忍辱求全,隐身民间的时候,秦国一个叫王稽的使节来到魏国,秦国此时国力强盛,且虎视眈眈,有兼并六国的雄心,郑安平得知秦使王稽来到魏国,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寻找机会向他推荐范雎。
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馆舍向郑安平打听:魏国有没有愿意与他一块西去秦国的贤才智士,郑安平便不失时机地向王稽陈说范雎的才干。王稽当下决定于日暮时分,在馆舍与范雎见面。
日暮时分,郑安平带范雎来到王稽馆舍。范雎面对王稽,侃侃而谈,条分缕析,议论天下大事。一席话还未谈完,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决定带范雎入秦。
入秦后,范雎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最终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对外使用远交近攻的霸业方略,使秦国对列国的压力再度加强。秦昭王因此任命范雎为秦相国,封为应侯。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几次“紧张时刻”,但只有沉得住气,依托自己的战壕阵地冷静以对,才能保存自己的实力,为自己赢得胜利的机会。如果沉不住气,逞一时之能,那就难免被人瞅准破绽,把你的人生防线给突破摧毁。
5.用积极打退消极
沉得住气,这是人坚守住自己的安全防线,进而又重获机会,出击获胜的前提条件,接下来,就必须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积极和主动的“频道”。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苦心防守,变成一种有价值的战略行动。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话,道出了人生“积极防守”的真谛:“征服自己是最大的胜利,被自己征服则是最大的耻辱和罪恶”。即使不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如果你留意也会发现,在进击与防守之间,主宰自己往往是最困难的,而一旦自己做到了主宰自己,你就成为一个最强大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进入大沙漠的旅行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不见了。他翻遍所有的衣袋,只找到了一个苹果。
于是,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没走出大漠,饥饿、干渴和疲惫一起涌了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漠,他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些许力量。
顶着炎炎烈日,他继续跋涉。已经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每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点往前挪。他在心里不停地默念:“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
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经干巴得不成样子了,他把它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它。
在这种情况下,最能体现自我主宰的价值:你若用消极的情绪来告诉自己:“我完了,甭说一个苹果,就是几瓶水也未必能救得了我,茫茫无际的沙漠,我是走不出去了!”
一旦你这样想,那大概你是真的完了,沙漠你是肯定走不出去了。因为在沙漠和缺水这些困难还没有打败你之前,你已被自己打败了。幸运的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用积极的情绪来打败退散的消极,这样,在给自己筑起最稳固的防线的同时,也凭借由此而产生的力量,走出了困境的泥淖,看见了希望的地平线。可以肯定,这位主人公,在他以后的人生征程中,也会一路平安地,一步步接近并最终抓住自己所预定的生活和事业目标。
6.挖掘并利用自己身上固有的力量
我们说要自己主宰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让自己的信念防线牢不可破,并且一路高歌猛进,并不是完全不顾事实,盲目乐观,而是说遇到坏事不妨往好处看,面对挫折时要学会挖掘自己身上固有的力量,从而化解掉看似难以招架的打击。
有一位年轻人,常常因贫穷而自怨自艾。一天,一个老人和他进行了一番对话:
“你明明有巨大的财富,为什么还要自怨自艾?”老人问。
“我明明一贫如洗,哪里有什么财富?”年轻人以为老人在戏弄他。
“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愿意拿出一袋黄金换你的一双眼睛。我已经老眼昏花了,看不清东西了。”老人说。
“不行,我不能失去眼睛!”年轻人回答。
“那么,我用两袋黄金来换你的双手吧!我的手整天直哆嗦。”老人说。
“不行,我不能失去双手。”年轻人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要说自己一贫如洗?既然有明亮的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健壮的双手,你就可以劳动;你拒绝了我的要求,说明你的头脑正常,既然头脑正常,你就可以思考,可以学习、劳动,为什么还要哀叹贫穷呢?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头脑、眼睛和双手去创造真正的财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整天自怨自艾,蹉跎岁月,任凭岁月和风雨对自己侵蚀伤害,到时候头脑糊涂,老眼昏花,双手无力,才真是一贫如洗呀。”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也许你也和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整天哀叹没有这个,没有那个,可是就没有注意到自己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而只是用消极的情绪来给自己不成功、不富裕、不健康、不快乐找理由,这样显然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为什么不试着用积极正确的情绪看待自己,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东西来创造自己想拥有的,现在没有的东西呢?
传说中天神因为嫉妒快乐,就惩罚他不停地推着巨石上山。只有把巨石推上了山顶,快乐才不再受到惩罚。谁都知道,没有人能把巨石推上山顶,因为不论他推多高,巨石终究会顺着山坡滚下来。大家都深深同情对快乐的不当惩罚,但是快乐却不以为意,他高高兴兴地推着那不断滚下山坡的巨石。
天神派痛苦去考察快乐的心情,虽然大家都说快乐还像以前一样快乐,但天神认为那肯定是装出来的。痛苦看见,快乐的头上插着野花,正满头大汗地推着巨石,过了一会儿,他腾出一只手从旁边的草丛里抓住了一只漂亮的蝴蝶,然后对自己说:“看咱们的运气多好,今天的这个伙伴简直是太美了。”痛苦终于相信快乐是真正快乐,他把自己的观察告诉了天神,天神还是不肯相信,他亲自跑去问快乐,快乐认真地说:“快乐并不在乎你拥有什么或正做什么,而在于对每个细节的把握,只要你愿意,你会在每个细节中发现幸福和快乐!”
你看,“快乐”之神之所以能够变惩罚为乐趣,关键就在于,他不但发掘出了自己身上的能量,也利用起了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所拥有的,其实是一个在其生前就已准备好的人生战壕,只不过是现在才派上了用场而已。也正因为如此,他做到了把连天神对他的惩罚也能轻而易举地挡下并化解掉。相信天神到了这一步,可能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对手”确实是无法对付的;而且说不定还会主动与之和解,并要求从他那里学到一些人生兵法的秘诀。
7.把对手当成自己的“陪练”
把对手当做“陪练”,练出自己的真本事,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人生理念。由于挫折与打击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而选择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则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因此,能把与对手的“对练”当作为日后更有力地进击的准备工作,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极为高明的人生策略。
1929年,美国发生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美国各地的学者都赶到芝加哥去看热闹。在几年之前,有个名叫罗勃·郝金斯的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卖成衣的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八年,他就被任命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有多大?30岁!老一辈的教育人士都大摇其头,人们对他的批评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早上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不错,”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或许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了的狗。”
大概很少有人会认为耶鲁大学的校长是一个庸俗的人,可是有一位担任过耶鲁大学校长的摩太·道特,却竟然责骂一个竞选了总统的人。“我们就会看见我们的妻子和女儿,成为合法卖淫的牺牲者。我们会大受羞辱,受到严重的损害。我们的自由和德行都会消失殆尽,使人神共愤。”
这几句话听来好像是在骂希特勒,但骂的却是杰佛逊。哪一个杰佛逊呢?想必不是那位不朽的杰佛逊吧?那个写独立宣言的,那个民主政体的代表人物?可是一点也不错,骂的正是这个人。
还有一个美国人曾经被人家骂作“伪君子”、“大骗子”和“只比谋杀犯好一点点”呢?有张报纸上的漫画画着他站在断头台上,那把大刀正准备把他的头砍下来;在他骑马从街上走过的时候,一大群的人围着他又叫又骂。他是谁呢?就是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
由此可见,批评打击也是分类别的。当你取得一般人所不能取得的非凡成就,也许会遭到众多人的嫉妒之心,因此而引来众多的批评甚至讥骂,那么你完全没有必要被他吓倒。这种困境只应该对你产生激励的力量,因为这恰恰证明了你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你为什么不因此作出更大的成绩来证明给批评者们看呢?
同样的道理,敌人有时会成为你的“陪练员”。
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有人说,他们的训练方法有着神奇的秘密。有一个人到过日本的游泳训练馆,他惊奇地发现,日本人在游泳馆里养了很多鳄鱼。后来他探询到了日本人的秘密。在训练的时候,队员跳下水之后,教练不久就会把几只鳄鱼放到游泳池里。几天没有吃东西的鳄鱼见到活脱脱的人,立即兽性大发,拼命追赶运动员。而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已经被紧紧地缠住了,但看到鳄鱼的凶相,还是条件反射地拼命往前游。
加拿大有一位长跑教练,因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几位长跑冠军而闻名。有很多人探询他的训练秘密。谁也没有想到他成功的秘密是因为有一个神奇的陪练,而这个陪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凶猛的狼。因为他训练的是长跑队员,所以他一直要求他的队员从家里来时一定不要借助任何交通工具,须自己一路跑来,作为每天训练的第一课。他的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来,而他的家还不是最远的。这位教练甚至告诉他,让他改行去干别的吧,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队员竟然比别人早到了20分钟。教练知道他离家的时间,估算了一下,惊奇地发现这个队员今天的速度几乎可以超过世界纪录。原来,那位队员在离开家不久,在经过一段有5公里路程的野地时,遇到了一只野狼。野狼在后面拼命地追,那位队员拼命地在前面跑,那野狼竟然被他甩下了。教练明白了,这个队员今天超常的成绩是因为一只野狼,因为他有了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敌人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从此,他聘请了一个驯兽师,找来几只狼,每当训练的时候就“放狼”,队员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无论是那个日本人还是加拿大人,他们无疑都掌握了这样一个道理,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大到足以威胁你的生命的时候。敌人就在你的身后,你一刻不努力,你的生命就会有万分的危险。
当我们真的有缺点和错误时,友善的批评是一种呵护和关爱,我们应欣然接受并满怀感激,从而改正不对的地方。对于那些出于嫉恨的无理指责和批评,则不妨还它一个淡淡的微笑。同样,困难的挫折和敌人的攻击也像一部反面教材,一个力量强大的“陪练员”,它可以激发出我们的潜能。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让我们对各种攻击产生“抗体”,也会使我们积聚更多的力量,从而走上通向更辉煌之处的道路。
8.防“内患”是一门“长修课”
我们在前面主张把对手当作“陪练”,显然也只是一种单纯为了自己的“自私”手段,它完全不是目的。对于来自对手的攻击,尤其是那种汽枪喷箭式的陷害打击,仍须以深挖己方战壕,必须时奋力还击为第一要务;这作为一门“长修课”,是无论何时都不能掉以轻心的。
还有一种更为危险,也更加不易被发现的祸患,需要我们额外付出更大的精力。这种祸患可能不在“战壕”之外,而在内部,或许来自背后,说到这里大家也许都明白了这种“内祸”的来源即小人式的“朋友”。
把纯洁的友情看成是金钱附庸的人,生活中可说是不乏其人。他们对权势钱财看得特别重,谁有权有势就巴结逢迎,以求利用,谁有钱有势,便趋之若鹜。这种人不问是非曲直,吃吃喝喝就能混在一起,打着“朋友”的旗号,追求实利,而在关键的时候,却是不讲一点道义规矩。
这种势利朋友容易得到合作者,也容易失去合作者,容易结交也容易散伙。这种友谊是建立在权势钱财和杯盘烟酒之上的,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这种“友谊”是难以长久的。
即使在感情上不愿承认和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还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当你取得成绩,有了荣誉之后有的人殷勤地表示友好;而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则躲的远远的。这种讲实惠的实用主义态度是可鄙的。有的人对那些于自己有用的“朋友”,就千方百计的加以笼络,对暂时用不上而将来有所求的“朋友”,则滑头滑脑,若即若离地维持;对曾经有用,今后不再有用的“朋友”,则置之脑后似乎不曾相识;对那些过去有恩于自己,后来陷于困境需要他帮助的,则忘恩负义,有的甚至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这些市侩的交友之道与做人的起码道德格格不入。古希腊的政治家伯利克里说过:“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人以好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这句话道出选择朋友的道德标准。
势利之人之所以与你交往,看重的是你的权力、财富、美色,而一旦你失势、破财、人老珠黄,他就会弃你而去。与这种人实无友爱可谈。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不应该与被财富毁了的人来往。”并警告我们不要交酒肉朋友、势利朋友,不要与势利之徒搞在一起,结成所谓的合作者。
我们说要对“战壕”内部人也要存有防人之心,防的不是正人君子,而是那些喜欢耍阴谋诡计,专门背后搞小动作的人。
其实,靠打小报告来讨取更有权势者欢心的人,在出卖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可能被出卖。
这类不争气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完全成不了大气候的。我们所主张的对他们防备,其实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免除由他们而带来的麻烦,以使自己能更集中精神和力量,来对实质性的敌人进行防御和进击。但由于他们也的确会带来令人头疼不已的麻烦,甚至在有时候也会变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因此,我们为之而花费心思和力气,也是很有必要的。
9.调控好心中的防御堑壕
很多人在复杂纷扰的人生战场上都常有疲惫不堪之感,觉得内外交困,令人难以支撑。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有同感。对于外部的防御兵法,前面我们已有所论述。但如何设立“心盾”,调控好心中的防御堑壕,就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更多的“软件”因素。不过,一旦掌握好其中的诀窍,就能让自己在任何对自己都极为不利的环境中安然无恙。
弗兰克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之手,惟一的亲人是他的一个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死亡之门随时都有可能向他打开。
有一天,他在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弗兰克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像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那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
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弗兰克后来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归根到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质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义何在?你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一问题。
在弗兰克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弗兰克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他靠自己的顿悟,靠成功的心理调控,在自己内心深处设筑了一条防御能力极强的“战壕”,将那种最恶劣、最残酷的打击扼于身外、心外,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患难与共的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精神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事业中,在我们渴望成功,甚至正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像弗兰克那样,通过心理调控去战胜自我,战胜环境,使自己安然地度过危机。
有这么一个故事: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埃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怔在那里,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闷,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
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身为一个凡人,我们有时比不上一个小丑。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陷于别人给我们的精神压力之中。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我们的心,消灭了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甚至成天沉迷在白云式的愁闷中不得解脱,这比起弗兰克来,实在可怜得够可以。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完全可以祭起“心中堑壕”的法宝。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它明显地被大材小用了,但无论如何,它毕竟能够给我们带来最有“深度”的安全感。
10.不掺和是非少烦恼
掺和是非,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就等于一个士兵在战壕之中,抓耳挠腮地按捺不住,时不时地探身而出,或者干脆跳出战壕,想要有所“作为”,而不管外面是否是炮火连天,子弹乱飞。这么一来,显然“挂彩”的几率要大大升高,弄不好甚至连命也难保住。
在现实生活中,掺和是非的后果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也不亚于卷入了一场劳心伤神的人际“战争”。倘若不是有这方面的嗜好,奉劝你在任何生活或工作环境之中,都尽量置身于各种花样的是非之外,否则,一旦卷入,身心各方面都会被持续消耗,有害无益。
例如,某公司李某荣升为办公室主任。同一间办公室坐了几年的同事忽然升迁了高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刺激与震动。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竞争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其他几个同事背后嘀嘀咕咕,一百个不服气与嫉妒就都脱口而出了。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就把李某数落得一无是处。小张大学毕业分配到办公室,见大家说得激动,也毫无顾忌地说了些李某的缺点,如办事拖拉,疑心太重等,他说的都是事实。可也偏有一个阴奉阳违的同事,背后比谁骂得都厉害,当面又比谁都会趋炎附势。第二天他把办公室的议论转达给李某,李某想:别人说我可以谅解,你小张有什么资格说我?从此对小张很冷淡。小张对工作一腔热情可是得不到重用,还经常受到李某的指责和刁难。
好谈他人短处的人,最易刺伤他人的自尊心,打击人家某方面的积极性,还会引起他人的讨厌;不小心谈到别人短处的人,虽无意刺伤他人,一般来说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与不满,反过来,当然也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暗中的报复。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尽量避免掺和是非,尤其要谈论别人的短处。
如果别人向我们谈起某人的短处的时候,我们该何以应对呢?最好的办法是听了便罢,不要深信这种传言,不必将此记在心中,更不可做传声筒,传播流言蜚语。因为这种做法,可能也就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令人厌烦的流言制造者和传播者。不过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从前,你对于那些爱搬弄是非、爱制造流言蜚语的人印象如何?难道不是觉得他们面目可憎,不可理喻吗?而他们所得到的“待遇”,不也正是时刻被人提防、冷眼以对乃至被以牙还牙吗?可如今你竟然也成了这种人,岂不是在拿自己开一个极端荒谬的玩笑?
最近某市对上班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竟然获得了一些使人啼笑皆非,又颇值得我们深思的结果。其中当被问到“什么是吸引你每天上班的理由”时,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上班,就听不到许多小道消息、谣言、流言、传言和馋言”之后打了勾。
的确,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始终有许多人喜欢传播一些可疑的谣言。在一个复杂而忙碌的工作组织中,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似乎永远是少不了的。
传播伤害他人的流言,有时是出于嫉妒、恶意,有时是为了借揭示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来抬高自己的身份,这些都是极令人厌恶的事情。我们要一旦发现自己想要说些不利于他人的话时,就应该立刻闭嘴。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没有了名誉,以后就无法正正当当地待人处事。被流言蜚语影响,乃至毁掉了名誉的人自然悲愤、痛苦,而那些以损害别人好名声为乐,经常传播谣言的人,在他毁人名誉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名誉,却还不自知。领导和同事也许还会听他津津乐道地说别人的短长,可是也许内心深处早巳充满了轻视和鄙夷。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人轻易相信他说的话了,哪怕那是真话,这又何尝不是自毁前程、得不偿失?这些仁兄们最喜好的是玩“阴”的,他们从不拿工作或业绩表现来正面交锋,也没什么真枪实弹,真材实料,而是运用各种谩骂、造谣使对方为流言所伤,这正是“暗箭伤人”的最好写照。
有人用这样几句话来描述组织中流言的性质:“言者捕风捉影,信口开河;传者人云亦云,添油加醋;闻者半信半疑,真假难辨;被害者莫名其妙,有口难辨。”也惟有组织中的全体成员互相信任与合作,人人做“智者”,才能破解这种恶性循环。
但无论如何,任何人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心中都会极为愤慨,有些人甚至会径直去找“好事者”大吵一架而后快。这样的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那个制造流言、搬弄是非者,他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答案很明显,除了烦恼和被人报复的伤痛感,他一无所得。这实在不是一个聪明人所应去做的事。
人一旦掺和到那种众人瞩目的是非中,有时就像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却根本不会有赢家的消耗战中,这对于任何人,都必然是一种损害。既然如此,我们应首先保证自己绝不成为“战争”的“肇事者”;而当“硝烟”在自己身边升腾起来时,也最好保持镇定,在自己的战壕里坚守不出,甚至不妨“龟缩”起来。这么一来,不仅不会主动惹火烧身,而且连那故意针对你所泼的污水,也丝毫不会溅湿你的衣裳鞋子。
11.能容人是减少打击伤害的根本办法
其实,无论以何种手段和方法,我们所要防御的对象,在本质上还是“人”。既然是人,那么,无论他有什么样的人格缺陷,如凶恶、卑劣、懦弱等等,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脱不了人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防止受到攻击和伤害,就要从人性的根本入手。分析一下,人之所以会去攻击伤害其他的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利益上有冲突之处;二是情感淤积,感到在心理上受了对方的伤害,因而要报复。而要平息由这两种原因所引起的问题,除了要在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上达成共识之外,还要求我们不要心眼儿太小。如果你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容人之过的气度,心胸再狭窄的人也不至于追着赶着非要记恨你。所以说,容人的柔道是一道抵挡别人报复记恨的密不透风的铁网。
宋代的韩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韩琦曾经同范仲淹一道共行新政,并长期担任宰相职务。他在战场上从不妥协退让,抵御西夏时,曾有“军中一韩,敌人听了就胆寒”的威名。但在为人处世上,他却能做到柔韧不发,成熟练达。
有一年,他与同僚王拱辰、叶定基等人在开封主持科举考试。王、叶二人经常为考生卷子的优劣争得面红耳赤,韩琦生性好静,并不恼火,只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坐在桌前专心判卷。没想到人不找事儿事儿找人,王拱辰气韩琦不帮自己说话,跑过来对韩琦嚷道:“你在这里练习什么气度呢?”韩琦听了这带刺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赶紧好言好语地赔不是说:“实在报歉,不知你们在争论什么事啊。”同处一室,二人大声争吵,韩琦不可能没听到。但是当二人都吵得像斗红了冠子的公鸡时,你该向着哪一方?你无论向着谁都会惹另一方不高兴。这不,韩琦还没有张嘴,王拱辰已经跳来向他吹胡子瞪眼了。出人意料的是,韩琦居然给闹事者赔了不是。这样一来,看你还有何话可说。当时二人都蔫了。事后,韩琦耐心地做了二人的工作,很容易就把事情解决了。
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儿,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发现侍卫换人了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对他不肝脑涂地才怪呢?而且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表里毫无暇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锻,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吓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有时它就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有什么罪呢?”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叱骂、责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一场聚会便会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他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肇事者对他感激涕零,这就叫做会处事。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他所担任的责任重大,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事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时也能施行“柔道”。在楚、汉相争之时,项羽曾任用季布去攻打刘邦,季布多次把刘邦打得十分狼狈,甚至差点抓住刘邦,所以刘邦十分憎恨季布。西汉刚刚建立,刘邦就急不可耐地发布了一道命令,悬赏一千两金子捉拿季布,有胆敢留藏季布的人,诛杀本人及其父兄全家。
季布藏到了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里,那人说:“汉朝搜查您非常急迫,快要搜到我的家里来了,您如果愿意听我的话,我才敢献出我的计策,如果不听,我就自己先抹脖子算了,免得连累全家。”季布听了他的话,他就给季布剃光了头发,脖子上套上铁圈,穿着发毛的破衣服,装在卖棺材的车里,卖给了当时著名的大侠朱家。朱家知道他是季布,还是买下了,并将他安置在田间的屋舍里。然后,朱家到了洛阳,见到了汝阴侯媵公,劝他说:“季布有什么罪过吗?臣子各为其主,那是做臣子的职责啊!项羽的部下难道都能杀干净吗?现在皇上刚刚坐稳天下,却为自己的私怨去搜捕一个人,这向天下人显示皇上的胸怀是多么狭窄啊!而以季布的贤能,汉朝又搜捕得这样紧急,这不是逼迫他向北逃往匈奴,或是向南逃往越地吗?把豪壮而勇敢的人赶往敌国,这就是楚王的尸体遭到伍子胥鞭打的原因啊!您为什么不偷空给皇上说说这件事呢?”
媵公心里知道朱家是个大侠客,季布一定藏在他的家里,但又觉得朱家说得很有道理,便在上朝议事的时候说了上述的话。刘邦果然被说服了,赦免了季布。
刘邦因为赦免了季布而安定了人心,特别是那些过去与刘邦为敌而准备谋反的人都安下心来,事奉汉朝,刘邦也得了个气度豁达的好名声。
虽说刘邦的宽容并非出自本心,但他毕竟能从善如流,其结果就是少了一个仇人,给自己减少了一个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