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服饰通览
8873700000013

第13章 冠冕

帽子,古代总称为“冠”。《楚辞·渔父》篇,就有“新沐者必弹冠”的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以尺布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为巾,圆者为帽,加以漆制曰冠。”和舆服一样,要以人物地位高低分等。官的大小,冠上的顶子就有红、蓝、白的区分:大总统帽上的明珠,慈禧太后凤冠上的宝石,价值连城,别人不得越礼。冠有冕、幞、巾帻、弁之分;冕适用于帝王、诸侯、卿大夫;幞头,据《朱子语录》云:“唐人幞头初止以纱为之,后以软遂斫木作山子,起于鱼朝恩。”北周武帝用漆纱制之;至唐又有纱帽制之。“巾”,《后汉书》说:“单衣幅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帻巾。《晋书》“舆服制”载:“文武官皆免冠著帻。”“弁”是皮革制成的帽子。《周礼司服》云:“凡甸冠弁服,谓冠而如弁也。”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谓立冠而加弁,故称冠弁,即孟子说的“皮冠”。还有古代妇女戴的“冠子”。

帽子与世俗礼仪有密切的关系。《论语》说,“羔裘云冠,不以吊”,这是规矩。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帽子为人增添了不少威严;成语有“衣冠楚楚,仪表堂堂”;“冠冕堂皇”,如果你衣冠不整,就要为人所不齿。做官的戴帽,美其名曰“升冠”,音同升官,讨个吉利的口彩。在中国古代,贵族子弟二十而冠,表示成年,要举行隆重的冠礼。帽子戴在人的头上,是人尊严的表率。《史记》说:“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予首;履虽新,必关于足。”公元前480年,子路与人斗,冠坠,曰匪礼也,取冠,乃为敌所醢。为了帽子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古人可有点“傻”?《汉书·郦食其传》说:“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这是对读书人的蔑视和恶作剧。但现代人,亲友路途邂逅,互相脱帽鞠躬,则是表示虔诚的敬意。帽子也象征和代表职位,辞职不干,称“挂冠”而去,即现今所谓“扌贯纱帽”也。

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帽子来抒发感情。宋朝岳飞的《满江红》词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显示了武穆公对国事坎坷的悲愤,吐露了胸怀壮烈,凛然正气的爱国热情。

鲁迅先生在赠柳亚子的《自嘲》诗中的“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描绘了在反动派残酷的迫害下,先生处境险恶,还是采取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姿态。苏洵《管仲论》中说的“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小人得意忘形的神态,跃然纸上。

帽子也成为现代生活中某种事物借假的名称,如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在股票上涨时乘机买空卖空,称为“抢帽子”。对人批评无限上纲,称为“乱扣帽子”。帮会切口,流氓在电车窗口抢乘客帽子,称为“抛顶宫”……冠在人们最高处,故竞赛第一名也称“冠军”。如《汉书》中说“高祖开基,肖曹为冠”;“楚宋义伐秦,号称冠军”;霍去病破匈奴,封“冠军侯”;南北朝有冠军将军;唐置冠军大将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