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8896200000006

第6章 贾谊论

【题解】

贾谊,洛阳人,二十多岁时就被汉文帝任为博士,还不到一年就升为大中大夫。文帝还想把他升为公卿,但遭到绛侯周勃和大将军灌婴等人的反对。他们在文帝面前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逐渐疏远贾谊。先将他派出去当长沙王的太傅,后来又当梁王太傅。他还不死心,又给文帝上书议论分析天下大事,文帝仍然没有用他。后来,梁王骑马摔死了,贾谊认为没有尽到太傅责任,常常哭泣,一年以后去世,年纪才三十三岁。

苏轼认为贾谊是个有用之才,却被好贤的文帝废弃不用,原因在于他要文帝疏远周勃、灌婴等有功的旧臣,结果是自己反被文帝疏远了,主要是由于贾谊不能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才干,不善于等待时机,而操之过急,终于遭到大臣们群起而攻之,文帝也不再重用他,使他郁郁不得志而早早地死去。苏轼同时也指出像贾谊这样有才干的人,皇帝没有成全他,能够给他施展的机会。

其实苏轼给贾谊设计的,要他同周勃、灌婴等实权人物搞好关系,等待时机,最终就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这样的设想事实上仍然行不通。应该看到,贾谊之所以遭到排挤,是因为他向文帝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损害了当权的周勃、灌婴等人的利益。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1]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2]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3],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4]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5]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6]。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7]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8]问曰:“夫子何为不豫[9]?”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10]。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11],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12]。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13]。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14]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惟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15]。安有立谈之间,而遽[16]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17],纡郁愤闷[18],趯然[19]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20]。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21]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22],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23]。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24]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释】[1]夫:发语词。[2]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3]汉文:即汉文帝,刘恒。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他以代王入为皇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又削弱诸侯的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4]仲尼:即孔子。[5]庶几:也许可以。是表示希望。[6]将之荆:即将到楚国去。冉有、子夏:二人均是孔子的学生。是说先让冉有和子夏去,看看楚国是否有官可做,给孔子什么地位。[7]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8]公孙丑:战国时齐国人,孟子的弟子。[9]不豫:不悦,不快乐。[10]生之不能用汉文也:指贾谊想得到君王赏识,但他爱君不厚,不能等待时机,所以,不能达到爱自身的目的。是贾谊自己不能用汉文帝的缘故所致。[11]而授之文帝:周勃(即绛侯)、陈平、灌婴等平定诸吕叛乱,迎立汉高祖第二个儿子刘恒做皇帝,刘恒路过渭桥时,周勃向他跪上天子玺符。[12]以决刘吕之雌雄:诸吕作乱,齐王起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荥阳后,与周勃、陈平共谋,与齐王联合,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引兵回国,灌婴回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13]“尽弃其旧”二句:《贾谊传》:“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后来疏远他,不用其议。因为汉文帝不可能弃掉周勃等有功之臣。[14]绛灌:即周勃、灌婴。[15]得志:得意,达到目的。[16]遽:急、骤然。[17]以吊屈原:汉文帝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既去,很不得意,渡过湘水时,作赋以吊屈原。屈原,楚国的贤臣,被谗放逐,作离骚赋。自投汨罗江而死。贾谊追悼悲伤,用以比喻自己。[18]纡郁愤闷:指愁苦愤闷蕴结于胸中,难以化解。[19]趯(tì)然:飘然远去的样子。[20]至于夭绝:贾谊为梁王傅,梁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常哭泣,后岁余亦死。[21]睿智:明智、智慧。[22]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王猛,字景略,隐居华山,后应苻坚召,为中书侍郎,极受宠信。屡屡升迁,权力极大。[23]而与之谋:苻坚一见王猛,便若平生之故,谈及兴废大事,苻坚大悦,自谓如刘玄德之遇到诸葛孔明一样,并以国事委托他办理,宗戚旧臣仇腾、席宝反对他,屡屡毁谤王猛,苻坚大怒,黜仇腾为护军,席宝白衣领长史。于是上下皆服,不敢再言。[24]狷介: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陆龟蒙《张祜故居诗序》:“性狷介不容物辄自劾去。”

【译文】

具有才干并不很困难,最困难的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才干。可惜贾谊是个具有做宰相才干的人,却没有能够正确运用自已的这种才干。抱着远大追求的君子,必须等待有利的时机。要完成伟大的事业人,必须忍受应该忍受的委屈。古代的贤人,都具备了可用的才干,但最终没有够实行其万分之一,造成这样结果的责任不一定都是当时的君王,也许责任就在他们自己。

我看了贾谊关于治国的主张,如果照他所说的办,要实现夏、商、周三代那样的繁荣安定的政治局面也差不了好远。能够遇到汉文帝这样的皇帝,尚且由于没有得到重用而忧郁地死去,那么就是只要天下没有唐尧、虞舜那样的圣明君王,就根本不可能施展抱负做出成绩么?圣人孔子,周游列国,希望有君主能用他。只要不是君主极其荒淫无道的国家,都想勉强帮助,也许有一天能够实行他的治国方略。孔子将要楚国去,动身前就派冉有到楚国去了解可不可以去做事,接着又派子夏去谋划可以得的职位。君子要得君王的了解和信任,就是这样一而再地去做工作。孟子要离开齐国,在昼这个地方住了三个晚上才出发,还念念不忘地说:“齐王也许还会请我回去。”君子那种不忍心抛弃他的君主的情意是如此的深厚。他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先生为什么不开心?”孟子说:“当今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治理好天下?我为什么不开心呢?”君子是那样的自尊自重,有如比强的自信心。如果这样还不能为君主信任和使用,然后就知普天下果然没有自己能够施展的抱负的地方,从而对自己未能得到重用也就不会有什么遣憾了。但像贾谊的情况,并不是汉文帝不能任用他,其实倒是贾谊使汉文帝无法任用他。绛侯周勃迎接代王到京城当皇帝,他在渭桥亲手把皇帝玉玺宝印献给汉文帝,灌婴率领几十万大军联合齐王杀了企图篡夺政权的吕后家族,解决了刘氏王朝的危机,他们又都是汉高祖刘邦时代的老将,这种密切的君臣情分,岂只是父子兄弟之间才有的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年轻人,企图使汉文帝在一天的时间里就完全撇开齐氏王朝的老臣旧将来和他谋划新政,这是很难办的事,作为贾谊来说,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如周勃、灌婴这样的元老重臣,应该慢慢地影响他们,再进一步加深同他们的交情,逐渐地做到使皇帝没有疑虑,大臣们也不再猜忌,到那个时候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自己的各种措施,不超过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哪里存在站着谈几句话那样短的时间里,就马上表示要为别人痛哭的道理?(这是批评贾谊上疏中所说“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说法)我从贾谊在经过湘江时写的吊唁屈原的一篇赋中,看出他愁思结,有飘然退隐的意思,后来因梁王骑马摔死,他自责没有尽到太傅责任,哀伤哭泣了一年多,也就夭折去世了。他也是个不善于对待逆境的人,提出的谋划一时不被采用,怎么知道永远就不再被采用呢?他不懂得应该不声不响地等候形势的发展变化,却自我残害到夭折早死的地步。唉!贾谊是志向很高而气量狭小,才干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代的人,凡是具有高于世人的才干,必然会有遗风旧俗的拖累,所以不是聪明而有智慧、头脑清醒的君主,是不可能完全而彻底地信任重用这种稀世奇才的。古往今来都称赞苻坚从草莽隐士中间发现了王猛,很快地就全部撤换了原有的臣僚,同王猛谋划国事,从而使苻坚这个普普通通的人占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这就是此类例子。我深深为贾谊未能实现他的宏伟志愿而感到悲哀,因此全面地论述了这个道理,也提醒君主们如果得到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该懂得和理解他那种孤傲的性格,一旦不被任用就会忧愁伤心,消极颓废,再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作为像贾谊这样的人来说,就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表现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