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武器装备一瞥
8902300000008

第8章 第一门无后坐力炮

在20世纪初以前,所有的火炮都具有后坐力。为了保持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使其不上跳,需要相当笨重的炮架或座板,即使弹性炮架出现后,火炮的重量还是很大,不利于移动。为了减轻火炮重量,以便适于伴随步兵作战和反坦克作战,1914年,美国海军中校克莱兰·戴维斯中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门无后坐力炮。这门火炮由两个炮管对接而成。前管向前发射弹丸的同时,后管喷出一个铅油质配重体,用来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后坐。这项发明最早被装在飞机上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的1936年,前苏联制成了762毫米的带喷管的无后坐力炮,它在发射时,有一部分火药气体通过炮尾上的喷管向后喷出,产生一种与炮身后坐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后坐力。

无后坐力炮由于不需要笨重的炮架,其重量只有其他同口径火炮重量的1/10左右,因此很适合装备步兵分队用于反坦克。但是由于无后坐力炮射击时部分火药气体后喷,不仅使弹丸初速低,射程近,而且炮尾后面有大片火焰,容易暴露阵地,危及炮手的安全,因此,当前大多数国家都不使用无后坐力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