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孔子说:“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孔子所谓的“德”,主要体现在“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德行”的诠释。“温”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又是严肃的;“俭”是节约、不浪费;“让”就是谦让。所以,君子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包容了这五个字。为人处世能如此,那也就无愧自己的良知和品格,当然人际关系也就能变得更加和谐了。
以直报怨,在为人处世上,也就是一种宽容的气量,一种不斤斤计较的大度。
文人齐白石就是一个宽容大度之人,他虽然誉满华夏,但他对前辈和同辈的画家都非常恭敬,显示出一位大师、一位有修养的长者应有的品格。他曾经写了一首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齐白石所说的“三家”是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对老前辈可谓是恭敬有加。齐白石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十分尊敬,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所以,他与同时代的许多画家都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在艺术上也能取长补短。
20世纪30年代,外界有人造谣说齐白石瞧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在国外镀了一层金而已。齐白石听说后,很气愤。后来他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还有一次,又有人造谣说张大千为人太狂妄了,一点儿都瞧不起齐白石,还自诩说“大千可以怒视一切”。齐白石听过,微微一笑,不说一句话。不久他刻了一枚“我怒视一人”的印章,门下的弟子就问“一人”指谁?齐白石说:“就是造谣说‘大千可以怒视一切’的那个人。”此语一出,谣言便自然而然地平息了。后来,张大千来北京办画展,齐白石不顾年事已高,亲往助兴,走时还买了一幅画,来表达对大千的厚意。
可见齐白石先生不仅艺术成就为世人叹服,而且其人格也令人景仰。相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处处与人为难,不可一世,对于这些人,人们只好“以怨报怨”了。
晋代有个叫刘道真的读书人,因为遭受战乱,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只好到河边当纤夫。一天,刘道真正在河边拉纤,看见一个年老的妇人在一只船上摇橹,他就嘲笑说:“女子为什么不在家织布,而跑到河边划船呢?”那老妇人反唇相讥道:“大丈夫为什么不跨马挥鞭,而跑到河边替人拉纤呢?”又有一天,刘道真正在与别人共一只碗吃饭,见到一个妇女领着两个小孩从门前走过,三人都穿着青衣,于是,刘道真嘲笑说:“青羊引双羔。”那妇人看了他一眼,说:“两猪共一槽。”刘道真无言以对了。
孔子说:“君子做事用道义作基础,按礼仪来施行,用谦虚来表达,凭信誉来促成。”而小人则言不及义,为人气量狭小,爱占人便宜。做事如此,那为人也是如此。一个人能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那就是君子,相反则是小人了。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而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会有什么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