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篇》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说话办事如果达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够标准;而如果做过了头则是超过了标准。超过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要想做到刀刃在骨缝中自由游走,就必须掌握好分寸。而要想把握好分寸感,是必须下一番苦功的。
话说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准确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把握好分寸是做任何事情的关键,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做得恰如其分,否则就会处处碰壁。而要想把握好分寸,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刻注意加以磨炼。只有假以时日,方会熟能生巧,自然而然地把事情做得十分漂亮。
能用数字量化的概念往往比较单纯,学好数学就行。而在国人眼里,分寸要表述的内容则宽泛得多。
分寸可以形容美丽。古人在形容罗敷女的美貌时说:加一分则白,去一分则黑;添一分则胖,减一分则瘦。分寸在这里的意思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分寸可以证明功力。不止庖丁解牛,好拳师的真正功夫乃是四两拨千斤。对厨师水平的真正考验是恰到好处的火候,所以人们形容政治家用的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分寸也被军事家运用得得心应手。战国时的曹刿就是瞅准了敌方三通鼓罢、士气低落之机,一鼓作气取得胜利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用能否把握好分寸,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举手、投足、眼神、语气、表情都有分寸问题。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需要多年修炼,孔夫子说五十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能较早地悟出其中道理,并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去做,就能够如鱼得水,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其取得成功的机会自然会比他人多。
一般人所说的把握分寸,多半是指如何适应社会,遵从习俗。这当然可以使人减少麻烦,规避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是平等的。要想把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照顾到,就必须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尺寸,言行进退有度。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微妙的人,在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会走得顺风顺水。
有一位较年轻的朋友在讲述他的从业经历时,也重点谈到分寸的问题。他从本科文秘专业毕业后到一家工贸企业当信息员,工作性质比较琐碎。在去报到的前夕,他老爸把他拉到一旁,传授了他多年积累的“职场秘笈”:在新单位能不能站住脚,关键看表现,人要勤快,很多细节要注意!
因此,上班后他每天都提前一刻钟到办公室,打打水、整理卫生,同事有些什么需要跑腿的他都尽量去做。刚开始领导和同事对他印象很好,常当面说他勤快、姿态很高、没有架子。可是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他那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是分内的事儿。这使他心理很不平衡。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彻底放弃原先的做法,结果大家觉得很不习惯,认为他失职了,进而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于是他又再作调整,既不天天勤快,也不彻底放弃,而是隔三差五地勤快。在他不干的时候,别人便不得不干,这样大家都有干的机会,也就平等相处了,这就是分寸感的把握。
曾听一位老法师讲人生之道和言行之法,他也很强调分寸问题,很受启发。他认为,一个人言语举止没有分寸,别人会批评他“不知进退”;赞美一个人待人处世合乎法度,说他“进退中绳”。说一个人“进退维谷”,是形容他陷入前进不了、又后退不得的窘境;一个人临事张皇失措,就是“进退失据”。一个人如果只知“进步”,那他只拥有一半的人生;还要懂得“退步”,才是完整的生命。因此,我们要能进能退。进退的尺度大有学问,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快速而不马虎:做任何事都讲究效率,不容许慢吞吞。
吃的,以速食面、快餐解决;行的,追求高速、超音速;住的,流行快速建筑。行事有效率当然很好,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在追求速度之时,也要能静下心来,仔细规划、考虑,才能避免受“马虎”之害。
第二,谨慎而不保守:小心仔细做事,固然较少出错,但过度谨慎,就易趋于保守,往往在该果断时仍迟疑不决,因而丧失先机。
只求不犯错的谨慎,只是有“守”的技术,而没有“进”的智能。
第三,态度需要谦虚,却不能卑躬屈膝,谄媚阿谀,置自我尊严于不顾。
一个人必先懂得自我尊重,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因此,要在自我尊重里谦虚,而不是奴颜媚骨。
第四,礼让而不畏缩: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最讲究的就是礼让。
礼让是美好的处世态度,但礼让不是畏缩,不是躲避。只知一味礼让,只是“退步”的人生,易流于怯弱;在礼让之下,还要能勇敢向前、自我承担,才是有进有退的完整生命。
最后再让我们重温一遍孔子的这句至理箴言:“过头和达不到同样不好。”圆满的人生境界,要像击剑选手一样,有进有退。怎样进攻?何时退让?其中可大有学问,我们必须提升自我的智能,才能真正体会“进退有道”的奥妙所在和无穷妙用。
“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具体把握起来是很难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相关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根本无法衡量怎样是“过分”,怎样是“不及”。
与“过犹不及”相映成趣的是“矫枉过正”。为了把一棵歪向左边的树扶正,必须要将树扶得偏向右边,才可能将其最终扶正。所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人,你不妨适当鼓励他去骄傲自豪一点,而对于那些已经非常骄傲的人,则应该使他们懂得谦虚才是真正的美德。这大概就是一种分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