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论语
8935400000050

第50章 名正言顺,大事能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孔子说:“名分不正,那么说出来的话就不合理;若不合理,什么事也办不成。”

《左传》记载,鲁定公14年,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因为痛恨母亲南子淫乱,派人杀死母亲不成,而逃到宋国。这一年卫灵公过世,南子立了蒯聩之子辄为卫国的君王,之后晋国派兵帮助蒯聩意欲夺回政权,并且攻陷了卫国数座城池,他的儿子辄不答应退位,历史学家称他们父子争国。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说这段话时为辄在位为卫君的第四年,当时孔子弟子高柴、子路等皆在卫国当官,辄希望孔子辅佐他,因此请子路来问孔子这段话。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就是希望辄能先将王位还给应该继承王位的父亲,做不到就免谈。

不过,辄并没有将王位还给父亲,孔子所预言的悲剧还是发生了,蒯聩最后攻下卫国成为卫君,而辄也逃亡了。在这场战事中,孔子的弟子子路因此丧命,让孔子伤心不已。

“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多简称为“名正言顺”,儒家相信,有正确的、稳固的名实关系,才会有安定的秩序,一旦名实关系出现错乱,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正名”。有人误以为正名后就一切水到渠成,然而这只是第一步。

“名正言顺”现常被用于婚姻与政治,前者指的是必须有真名实分,才算是真正的夫妻,而后者是指要有正当的理由,才能从事某些政治或军事行动。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功不成。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当的理由,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也不少见。

战国时期,齐桓公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任用管仲为卿,推行政治、军事、经济之改革,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所谓“尊王”,即尊重周室,“攘夷”则是指攻打威胁周王室的少数民族。“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遂使地濒东海的齐国成为一个泱泱大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乱以存邢、卫,解王室之祸而定周襄王之位。特别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军队,征伐南方之“楚蛮”,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迫使楚国订立盟约,阻止其向北挺进,奠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与会者有鲁、宋、郑、卫、许、曹等,周天子也派人前往。总计齐桓公在位43年,纠合诸侯共26次。齐桓公“尊王攘夷”,取得华夏族拥戴,不管其真实动机是什么,这种战略和政策迎合了当时中原人民的共同心理,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和齐桓公相似的还有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胸怀大志,决心改朝换代,统一中原。

曹操在早期,拥兵仅数千而已,后来在黄河流域的兖州,渐成一股势力。然而此时,他充其量也只能与其他群雄平起平坐。

古代圣贤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曹操一度为自己大动干戈的名义问题而烦恼。谋士荀彧对曹操说:“在历史上,晋文帝接纳了周襄王,各地诸侯便纷纷地投靠于他;汉高祖为义帝孝服东征,天下之人都归心于他。自天子蒙难,您首倡义兵以来,无时无刻不感念汉室。现在,天子已到达洛阳,正是您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您若把天子迎奉到许都,至少有三点好处:一可以顺从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戴;二可以借辅佐天子之机,使各地诸侯顺服;三可以取义于天下,使英才前来投效。到那时,谁能与您相比呢?”

曹操闻言大喜,遂亲赴洛阳,将汉献帝迎到许都。自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权倾朝野的枭雄。

汉献帝当时落魄在荒凉残破的都城,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多路英雄正忙着攻城略地,谁都没有闲工夫去关心他,唯独曹操眼光独到,曹操认为,把皇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皇帝虽然权力已衰,但终归是皇帝,不论是指挥军队或向诸侯下令,有个皇帝做后盾,在政治效果上,差异甚大。

精明的曹操靠这一招,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曹操就这样操纵献帝,利用权威,逐步扩张势力。当时他虽然拥有最强大的势力,仍然拥戴献帝,终其一生并未取而代之。

奉迎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这一谋略对于他日后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任何事情只要师出有名,那么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

名与实的问题是一个深奥的逻辑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哲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加以讨论。我们仅从实用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名分与实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其实,这也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这里牵涉到的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名分;二、在这个名分下所说的话;三、在这个名分下所做的事。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你名分不正,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人听;既然说出来的话没有人听,事情当然也就办不成了。至于下面继续推论的“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等,实际上都是“事不成”的范畴。相反,如果你名分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有人听了;既然说出来的话有人听,事情也就可以办成,礼乐、刑罚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假如让你去领导一个单位而不给你任何职务,相信你说出的话就没有分量。假如让你去率领一支军队而不给作任何官衔,相信就没有人听你的号令。这大概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吧。

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被任用的孔子对此由衷感叹,而粗心鲁莽的子路哪里能够理解呢?所以,当听说孔子一旦做官首先就要正名分时。子路竟然认为老师是太过迂腐了。其实,老师才是深知个中味: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

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