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
孔子说:“使境内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使境外的人民来归附。”
叶公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使境内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使境外的人民来归附。”
孔子63岁的时候,带领弟子到了负函这个地方,负函属于蔡国,因蔡国是一个小国,夹在吴、楚两国之间,处境艰难。负函住的是蔡国人民,却由楚国的叶公统治着。当孔子到达负函时,叶公就来请问孔子如何才能把一个地方治理好,针对叶公当时的状况,一个强国的统治,恐怕带有歧视的眼光,而领导者不能得到民心,自然就无法治理好地方,所以孔子告诉叶公,为政之道就是要使“近者说,远者来”。:“近者说,远者来”,后来成为成语“近悦远来”,今天我们常在古装片中看到“悦来客栈”,店名也是出自于《论语》呢!
古代和现代虽然政体不同,但是为政者想要政通人和,道理都是千古不变的。汉代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有言:“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唯有人民丰衣足食、心情愉快,为政者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孟子·公孙丑》中有一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就是:如果站在正义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许多帮助,相反的,就会失道寡助。寡助到最后,甚至连亲戚都会背叛你,而如果得道多助至于极点,天下人都会来归附,自然可以得到民心。
为政之道,首重民心,唯有民众才是立国的根本。这道理自古以来都是颠扑不破的。
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对百姓的疾苦了解很深,加上游历乞食的游方僧生活,使他更广泛地接触了平民百姓。他当皇帝后,用很朴实的语言阐述了民唯邦本的思想,那就是为官须替民做主,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先民后国。朱本人可说是体察民情的典范。他从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农夫勤四体,种五谷,身不离田间,手不释农具,终年勤劳,不得休息。他们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旧布衣,吃的是粗饭菜羹,却负担着国家的经费。我们衣食住行,都不要忘了农民的劳苦,取用要有节制,不能让农夫遭受饥寒,更不能横征暴敛,让农民忍受不了这种苦难。”朱还阐述爱惜民力的思想:“天下初定,百姓财力非常困难,就像刚刚会飞的鸟,不可以拔它的羽毛,才种下去的树,不可以摇它的根一样。现在必须‘安养生息’。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而国独富安者。”
当了父母官,对待百姓的事情,应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尽心办事,才不辜负父母官的称呼。
乾隆即位时,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70余年的治理,已呈现出繁荣景象。在此基础上,乾隆帝通过推动农业、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建设,使清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乾隆天资聪颖,“幼读诗书,颇谙治理”。即位后,实行宽严相济的治国之道。他吸收了康熙、雍正时期治国政策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从康熙以来,治国之策时宽时严,利弊相生。康熙以宽大治国,导致官民不畏法,诸事废弛;雍正从严治理,却政气繁苛,民受苦累。乾隆帝刚柔相济的为政之道,稳定了民心和社会秩序,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上,乾隆在即位之初便以宽大为政,重视农业发展,认为“务本足国,首重农桑”。他减免农民的租税,提倡开垦荒地,注重农业耕种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设施,关心民众疾苦,推行“摊丁入亩”的土地政策等等。经过治理,到乾隆中叶,农业、商业和城镇发展十分兴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中国历代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不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对“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万分熟悉。成功者固然要以之作为自己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失败者也往往习惯从这句话里检讨其所以失败的原因。
一个政治集团能得民心,说明它的政治主张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人民的需求。人民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这是政治家最应该关心和深入研究的事情。就是说,政治家应该成为人民脉搏的号脉者,否则,得民心是谈不上的。
记得听过刘欢曾唱的一首歌:《得民心者得天下》(《雍正王朝》主题曲),这首歌曲的歌词很耐人寻味:
数英雄论成败
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凭说
海云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
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轻生死 重兴衰
百年一梦多感慨
九州方圆在民心
斩断情丝不萦怀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
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从这首歌曲我们不难看出,政治管理就是一个得民心的问题。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是水,得民心,施政就像顺水行舟,自然“近者说,远者来”;但如果不得民心,施政将如同在急流中逆水行舟,困难重重。关于为政者要如何使近悦远来,《老子》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想要处于领导人民的上位,一定要成为在下人民的喉舌;想要在人民之先领导人民,就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后。《晏子春秋》中也有云:“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对于这样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头,又能倾听人民声音的领导者,人民自然“乐推而不厌”,这不就是”近者说,远者来”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