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变通篇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众所周知,器具各有各的形状和用途,很少有万能的器具,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孔子的这句话了,圣人是要告诫人们: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样被限制,要善于判断形势,掌握变通之道,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
自古以来,“知进知退、变化通融”就不是一件容易处理的事,不管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如何,只要他一味耿直、不识时务,就很容易走上极端,使一生功绩都毁于一旦,遗恨终生。战国时代政治家商鞅的一生就是这样的悲剧。
商鞅在秦孝公执政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后来却遭到了“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功绩化为乌有,甚至死后人们对他仍是骂声不绝。
商鞅最大的过失,就是触怒了原来是他强有力靠山的秦孝公。当初,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尽管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些措施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商鞅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变法期间商鞅有秦孝公支持,政敌们对他无可奈何,但是当时商鞅已经使孝公感受到了威胁,据说,孝公生前曾故意要传位于商鞅,以试他心。这时的商鞅就本该主动从位子上退下来隐遁避险,可是商鞅不以为然,固执己见。秦孝公去世后,新王即位,反对派们纷纷策谋陷害商鞅,他终于以谋反罪名被处以极刑。
商鞅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不会变通,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或许商鞅的例子比较特殊,但是,凡是在变通上处理不当者,大多没有好下场,相反,处理得当者却能名垂千古。我们只有居安思危、高瞻远瞩,认识到“满则易折、物极必反”的道理,进而用变化通融的态度去面对世事,才能保实力、图发展。
真正有远大志向和做事有眼光的人,总是会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之上,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去行事,这样既保证了自己的权威和公信力,又不会使事态走向极端。这种古今相通的正确途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奉为立身处世的方法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