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忍一时之气,或者过分计较小事上的利害得失,就可能因小失大,无法成就大的事业,因此,凡事都应当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明白和遵守的处事箴言。
忍让是一种美德。人们在面临他人的误解、轻信甚至侮辱时,生气无助于雾散云消,恼怒也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我们恢复应有的形象,让时间和事实来表白自己,从而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下面这个故事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朝有位尤翁,开了间典当铺。年关前夕,尤翁正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传来吵闹声,原来是附近的一个穷邻居正在与伙计争吵。尤翁先将伙计训斥一遍,然后再好言向邻居赔不是,可是那位邻居板着脸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柜台上一句话也不说。
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道:“老爷,这个人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没有钱。我刚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不能怪我。”尤翁点点头,自己过去请邻居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体面点儿的衣服穿。这是小事一桩,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万事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
说完,尤翁不等对方开口辩解,马上吩咐伙计查一下账,从那人典当的衣物中找来四五件冬衣。然后,尤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棉袍是你冬天里必不可少的衣服,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那位邻居似乎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他送出大门。
殊不料,当天夜里那位邻居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他的亲属趁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人,与街坊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原来这位穷苦的邻居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翁的当铺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翁做人一向忍让,即使吃亏也不与他计较,邻居只好赶快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翁怎么会料到邻居会有以死进行讹诈这一手,从而躲过这一场灾祸的,尤翁说:“我并没有想到他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根据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取闹,那他必然有所凭仗。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倘若我在这件小事上没有忍让,那么与他打官司、真正被敲诈的就是我了。”
尤翁以少见的忍耐力避开了灾祸。的确,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可谓是能屈能伸、低调做人的至高境界。
在人生旅途中,存在着很多诱人的小利、纠缠和挫折,倘若我们被微利迷惑,纠缠于细节、琐事,而忘记大目标,则十有八九要失败。一个人要想成大器、立大业,做事就必须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霸称雄,其实就是在“忍小取大,舍近求远”上见出高低、决出胜负的。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向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您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后,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赶忙起身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偷跑出来见刘邦,告诉他围城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封官劝降,化敌为友,这样就可以放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与刘邦的容忍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
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了。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议论,项羽就起了杀心,一夜之间把十多万秦兵活埋,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故意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项羽甚至连身边最忠实于自己的范增也心存怀疑,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绝佳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刘邦原本是一个性情不好的人,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好酒好色。当军队进入咸阳,将士们纷纷争抢金银财宝时,刘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们封了仓库和宫殿。此后,他带将士们回到军营,约法三章,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而项羽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里的金银财宝,掳取宫娥美女据为已有。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其实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时,登时怒火冲天,决心要与刘邦决一死战。当时项羽40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40里。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能做到“得时则行,失时则蟠”:先是在张良的陪同下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恳求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之后,刘邦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关系。
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了自己和军队的暂时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刘邦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忍耐,既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相比之下,项羽则能伸不能屈,赢得起而输不起,因此连连中计,听到“四面楚歌”就怀疑楚被汉灭,一败涂地,自己大放悲歌。后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一个亭长要送他过河,他却认为“天要亡我,渡过去又有何用?”自动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机会,拔剑自刎而死。可惜的是他到死也没明白,他是输在自己手里的。
刘邦之所以成大业,是因为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
无论是创业的征程还是人生旅途,想成大业、干大事,就得忍住一时的欲望,或一时一事的干扰,甚至屈辱。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眼前的小是小非缠住手脚,排除各种干扰,创造条件向着大目标、大事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