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成功必读的论语
8935400000073

第73章 善于利用优势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宪问》

晋文公和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最有名的两位,齐桓公最先成为诸侯盟主,晋文公在其后,两个人都打着“尊崇周天子、讨伐诸夷狄”的旗号。不过,他们两个人在政治作风方面却完全不一样。孔子认为,晋文公善用权术,却不守法度;齐桓公坚持法度,却不会用权术。

由此看来,就管理而言,运用权术和遵守法度兼而有之才会行之有效;就为人处世而言,依据眼前的实际情况,不固执、不僵持,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姜太公治理国家的策略就是依据于此。

姜太公被周王封于齐后,不到半年就来报告说齐地的政事已经安排好了,人民也安定下来了,一切都转入了正常的轨道。周公对吕尚的话不太相信,就问:“怎么会这么快?”姜太公说:“我只是简化了君臣上下繁缛的礼仪,没有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比如,原来大臣觐见君主要经过几重审批才行,这样耽误了不少时间;各处衙门的长官作出决定也必须向大王禀报,他们自己没有自主权。现在我保留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使他们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反而更加轻松;我给各衙门长官一定的自主权,不用事事禀报,小事他们自己做主就行了,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大臣们工作的积极性。人民安居乐业,国内秩序井然,政治局面很快得到了安定。”

后来,周公派儿子伯禽去治理鲁国,三年多了他才回来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周公问:“怎么这么慢呢?姜太公不到半年就使齐国稳定了。”伯禽答道:“我改变了他们的风俗,革除了他们的礼仪,规定他们必须亲丧三年才能除掉丧服。”周公听了说:“这样下去,恐怕鲁国的人都会跑到北面的齐国去了。国政繁琐而不简便,尊严而不平易,百姓们就不能与其君主相亲相近,只有君主平易近人,百姓才会依附他,爱戴他。”

周公又问姜太公用什么方法治理齐国,太公说:“尊重圣贤之人而推崇有功绩之人。”周公不以为然,说:“如此一来,齐国必然出现篡权弑君之人。”太公反问用什么方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圣贤之人而尊崇公族亲属。”太公说:“那么,王室的势力必然日渐衰微。”周公不解,太公继续说道:“尊崇王室,他们就会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务正业,以至于最后什么本事都没了,不衰弱才怪。”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要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针对不同环境做出不同的选择。有时候,可能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解决的方法就会迥然不同,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才是。除此之外,处理事情时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我们可以尝试用另外的方法,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有例为证。

苏琼是南北朝时有名的清官,他在担任清河太守时,清正谨慎,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爱戴。

有一次,一个法号道研的和尚来见他,说是想和他商量一下寺院讨债的事情。苏琼心想:寺院本是清净之地,和尚不应该过问俗事,可这个和尚竟然来商量讨债的事情,一定不是什么正道的债。于是,他就命令下人通知道研和尚说:“太守正在会见贵客,请你过几天再来。”道研和尚无奈,只好回去了。

之后,苏琼马上派人到道研和尚所在的寺庙明察暗访,原来,道研平日里学了一些医术,经常上山采药,本来是自己用的。有一次,在采药回来的路上,他发现一个人昏迷不醒,与那人同来的人以为他死了,道研认为是中暑了,于是把他背到自己寺庙内,煮了草药给那昏迷的人服下,不几天就好了。自此,道研声名鹊起,来找道研看病的人很多,道研就借此提高药价,赚了不少钱,而有些付不起高额药费的人只好欠账,道研就是要请苏琼帮助他要这些账的。

苏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胸有成竹。当道研第二次来找他的时候,一进门,苏琼就和他大谈高深玄妙的佛法和人生哲理,还把道研说成是至高无上的僧人等等,道研倒被弄得不好意思,根本无意再提要债的事。另一方面道研不想得罪苏琼,只能耐着性子由他谈,害得自己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道研只好告辞,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道研的徒弟看到师傅总是无功而返,就问他:“师傅,您怎么一连去了几次都没有结果呢?”道研丧气地说:“没办法,每次一见到苏太守,他就和我谈一些云里雾里的事,我连话都说不上,更不要说讨债的事了。”道研没有办法,只好烧了这些债券,也不敢再抬高药价了,生怕被苏琼抓到把柄,治他的罪。

道研本是和尚,卖高价药本身就有违佛法清净,苏琼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个特点,见面就谈为人、修养之道,把他捧得高高的,道研自然难以启齿。

苏琼拒绝道研的办法就是根本没有拒绝他,对于道研的用意,苏琼心知肚明,如果等道研说出口再拒绝就不好了,故而他先下手为强,把对方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曲径可通幽”。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切不可僵化固执,一条路走到底,让事情变得无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