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跨一步,就成功
8936100000011

第11章 谈用记忆(2)

这时候,你就要懂得提纲挈领,也可以说用“悬念”;但是只能悬念一点点,要“以小博大”,好像提起一个挂钩,就拿起整件大衣。

这么说,你可能还不懂,让我举两则最常见的例子——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电视广告能长达一分钟,演出很精彩的故事?

但是广告费太贵,那一分钟的广告很可能不久之后缩短为三十秒。许多画面被缩短了,但是你还能了解整个剧情。

又隔一阵,那广告又“减半”,缩成十五秒,甚至十秒,只跳出一些重点画面。对于从没看过“完整版”的观众,根本不知演什么。但是对你不一样,你居然还能用那十秒钟回溯整个故事。

再过一段时间,电视广告也没了。有一天,你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是那电视广告中的一个镜头。

天哪!居然就那么一张照片,也能令你想起整个广告。

那张照片就像是一个钩子,勾出了整件大衣、整个故事、整个事件。

再举个例子——

早上醒来,你记得前一夜的梦,如果不写下来,可能才刷牙就已经把梦忘了,只记得自己做了梦,怎么都想不起来内容。

可是如果你在床头摆了纸笺,一醒就记下梦境,甚至只写几个字,譬如你梦见回到以前上的小学,就只写“小学”两个字。

恐怕一直到晚上,只要你静下心,拿起那张纸条,看到上面写的“小学”,就能一点一点记起昨夜的梦,而且愈想愈多,把整个梦的细节都想起来。

那“小学”两个字,是什么?

是钩子,勾出你整个梦境。

由此可知,“悬念法”悬的是重点,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字或一个画面。如同我小时候那张照片,总被我不经意地看到,就能使我记住整个拍照的过程;也像我女儿小时的录影带,能帮助她回忆。

悬念法要由繁入简,而且愈简愈好,如同那电视广告,慢慢缩短,由一分钟到三十秒,到十秒,最后只剩下一个画面,连一秒都不用,就可以产生十足的效果。

这种方法经过训练,可以使你回忆和联想的速度加倍,好像网际网路,延伸到不同的地方。这技巧有许多种,让我在下面几章为你一样样介绍。

提示法

使你的思想飞跃

在我们浩瀚的脑海,

一定存了许多许多东西,

只要我们改进“搜索”的技巧,

很多模糊的记忆,

都可以被想起来。

上个礼拜,我写文章,找资料,问儿子记不记得《圣经》上记载,有人带了个通奸的妇人去见耶稣,问耶稣是不是该扔石头把那女人砸死……

儿子当时摇摇头,说:“不记得。”

我又去问太太,她也说不清楚。

于是我上网找,才一下下,就找到出自《新约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一节到第十一节。

还有一天,我想到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表示他研习军事、政治,是为了使他的儿子、孙子能学习文学、艺术……

因为不确定原文,又去问女儿和太太,也没有答案。所幸我上网,没几分钟就查到。

我太太还大为佩服,问我怎么找到的。

其实一点也不难,《圣经》那段,我打“石头扔女人”,电脑上跳出一堆东西,我一条一条筛选,找到相关的再“进去”看,就找到了。

至于约翰·亚当斯的话,我打出他的名字,跳出一堆有关音乐的,我跳过,只看政治方面的。没多久,居然在台湾的《天下杂志》网站找到一篇文章,提到这件事。于是查出原文。

由此可知,网上有一大堆资料,甚至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并非人人能找到,你必须由不同的角度进入,才能从那资讯的大海里捞出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脑子也一样。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事情,只要经历,就会留在脑海。连最平常的事,都记录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平常完全没印象,但是如果经过催眠,就会重新回到“现场”,说出每个细节。

可不是吗?相信你在电影里一定看过,催眠师问被催眠的人:“你现在又回到那个房间,你看到书桌了吗?在那桌上放了什么东西?”

被催眠的很可能说得出:“看到台灯、一本书、一杯水、一支笔、一把刀!”

于是悬案就因为这么一个线索而破解了。

虽然我们无法在考试的时候自己催眠,但是从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相信,在我们浩瀚的脑海,一定存了许多许多东西;只要我们改进“搜索”的技巧,很多模糊的记忆,都可以被想起来。

今天,我就要跟你讨论这技巧中的“提示”法。

什么是“提示”?

考试的时候,大家不知怎么答,有时候会求老师:“给一点提示嘛!”

体贴的老师很可能一笑,说出几个字。就由那几个字,大家恍然大悟,立刻奋笔疾书,写出答案。

背书的时候,提示就更管用了。

你在背不出下一句的时候,很可能别人只说出一个字,你就想起来了。

那老师的一个暗示,或别人说出的一个字就是“提示”。

懂得念书的人一定要多利用“提示”。不是等别人提,而由自己给自己提示。

举个例子,你背王维的五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你可以由一开始就从头到尾背。也可以只看一遍把每句最后一个字挡着,开始考自己: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接下来,你挡两个字,又想出来了。再改为挡住三个字、四个字。

最后,只要看“红”,就想到下面的“豆生南国”;只要看“此”,就想到下面的“物最相思”。

你可以作个比较,很可能发现用这种方法背,比你从一开始就摇头晃脑,整首朗读的背诵法来得有效。

为什么?因为如果一遍又一遍念,常成为机械式,不够用心。许多人背不下东西,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当你改为“提示三个字”,接着对自己说“考你!你说!下面两个字是什么?”的时候,那压力加大了,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学习的效果也就加强了。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把这“提示法”用在前面说的“悬念法”当中。

想想,如果你在书本边上,写下许多这样的“提示”,譬如那一页是杜甫的《春望》,你写“国、城、感、恨、烽、家、白、浑”,不过八个字。每次你翻开那一页,先不去看“课文”,先由那八字“提示”默想全诗,是不是可能只要四五秒钟,就“飞快”地掠过?

于是,你不必再去看课文,又可以翻下一页。

任何书,管它是生物、地理、历史或物理,你都可以把每一页最重点的东西“浓缩”为几个字的“提示”,经由那些提示想整章内容,绝对比直接看课文来得“费脑筋”。

对!费脑筋!

愈费脑筋,脑筋愈灵光。你要学着运用脑力,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去思想、去搜索、去诘问。渐渐地,你思想的速度会愈来愈快,进入跳跃思想的境界。

节奏法

抓住心灵的节奏

当你背书和记数字的时候,

如果能先把冗长的句子分段,

使它与心灵的节奏相合,

远比你直愣愣地死背,

效果好得多。

今天下午我拿了两张银行的提款卡给女儿看,要她比较有什么不同。

她看来看去,还翻过背面研究,笑说两张都是十六个数字,但一张是连续的,一张是分成三段,每段四个字。

“答对了!”我说,“你知道为什么那个银行用不一样的方式打数字吗?我没问过银行,但我猜,八成因为他们发现十六个数字太长了,如果分成四段,比较好记,也比较好认,所以后来作了改进。我也相信,现在无论哪家银行的提款卡或信用卡,都把数字分段,是基于同一个原因。”

今天就让我谈谈记忆的节奏。

许多事可以证明,我们的记忆在有节奏的情况下,能发挥得更好。

譬如唱歌背歌词,比背书快得多。但是当有人由歌曲中间一段问你,下面是什么词的时候,你可能得重新由那首歌的开头想起、唱起,直至唱到那一句,才把歌词想起来。背文章也常这样,有人突然考你:“白居易《琵琶行》中,‘似诉平生不得志’下面是什么?”你可能会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接下来想到的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记忆的节奏。

所以押韵的文章和诗词比不押韵的好背,流畅、合乎语言节奏的又比佶屈聱牙的好背。

更重要的是,同一个句子,当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段”或“停顿”的时候,也能产生很大的“记忆差异”。

举个例子——

中国的五言诗,绝大多数是“二三断位”,也就是分成“两个字”、“三个字”来读。譬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果你改成“三个字”和“两个字”的分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虽然文字不变,意思也没有差异,却比较不对劲,不容易念,而且不易背诵。不信,你拿一首大家不熟的诗,用两种不同的分段法去背诵,八成“二三断位”的效果好得多。

至于七言诗,那断位又不一样,成为了“四个字和三个字”的分段。

譬如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如果改成“三四分段”,成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感觉是不是说多别扭有多别扭?

绝大多数的五言诗,是“二三”断位,七言诗是“四三”断位,因为那合乎我们生理与心理的节奏。

同样的道理,当我给你一串数字,中间完全不断开的时候,你很不容易记。连打电话时,如果数字太长,都容易出错。

随便举个例子:

4828369157184230

你先试着全不分段,就像死读书、照本宣科,一路念下来,是不是很难?

但是当你分成四段:

4828-3691-5718-4230

再念,就容易多了。

此外,我不久前才读到一篇研究报告,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日本人记数字的本事都大,能一次记得多,而且记得快。

原因不是中国人特别聪明,而是由于汉语读数字比较简单、比较快。

可不是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你用中国话,才一秒钟就念完了。

但是改成英语时,five、seven和eight各有两个音节,six有三个音节,整个算起来,比中国话多了五个音。

换成日语就更多了——

日文音读还简单一点:ichinisanshigorokushichihachikuju(ひちにさんしべろくちはちくじゆう)

日语可麻烦了:

hitotsufutatsumittsuyottsuitsutsumuttsunonatsuyattsukokonotsuto(ひとつふたへぬろよろいろむそなつせフつここのいとす)

天哪!由一说到十,日语居然要用二十五个音节,够不够烦?够不够慢?是不是足以影响他们处理数字的速度?

由以上我这些分析,你可以知道,分段落和掌握节奏,是加强记忆非常重要的方法。当你背书和记数字的时候,如果能先把冗长的句子分段,使它与你心灵的节奏相合,远比你直愣愣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因为节奏能帮助你记忆,所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算当时背的东西都忘了,如果能重温那个节奏或旋律,还可能在模糊的记忆中把东西找出来。

现在你应该了解,为什么许多老人家用唱邓丽君歌曲的方式,能想起整首李后主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你也就知道为什么五六十岁的人,一直到今天,还能记得小学背的《武训兴学》和中学背的《木兰辞》的道理了。

注:据一九八○年美国密歇根大学HaroldStevenson教授和李心莹博士的《中日美三国智力比较》。其间最大的差异是数字记忆。日本及美国学生在短期记忆中,平均能记得七位数字,中国学生能记九位数字,主要原因是中文平均一个数字的发音只需三百二十毫秒,英文则需四百二十毫秒。所以同样二点九秒,美国人只能记七个数字,中国人却能记九个数字。

想象法

想象你在掌声中

神秘雪域有一种所谓“观想”,他们做出特别的“手印”(手势),然后运用想象的力量,据说能使心想的事成真,或见到千里外的事物。

今天我要跟你谈一个很特殊的记忆方法——“想象法”。

不知你有没有听说,神秘雪域有一种所谓“观想”,他们做出特别的“手印”(手势),然后运用想象的力量,据说能使心想的事成真,或见到千里外的事物。

中国人也常说祝人“心想事成”,还有很多人相信,如果集众人之力,譬如全国举行祈祷会,能产生很大的力量,使祈盼的事情实现。

对于用想象的方式改变现实,我不相信。但从科学的角度可以知道,“冥想”能够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据说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菲尔·杰克逊,每场比赛之前,都要在家里作最少四十五分钟的想象;运动员也常作心理训练,想象自己的体能发挥到极致的感觉。

我在《读者文摘》上看过一篇心理学家史蒂文·约翰逊(StevenJohnson)写的《解读大脑》,说一个背部受过重伤的跳水运动员,表现一直不稳定,但是经过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健康与人类行为学”教授蔡威用心理治疗之后,突然有了大的进步。

蔡威用的方法很特殊,他教那运动员在跳水之前,先想象自己会表现得多么优美。

我自己也早有这样的经验。

初学网球的时候,我总是发不好球,但是当我不断想象教练所说的正确的动作——只是想象哟!我并没有回家练,居然隔几天再去上课时能有不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