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一点,我又去找心理学的书看。在一位叫桑德拉·布莱克斯利(SandraBlakeslee)的论文中,读到:“想象力能够提高运动技能……现在科学家终于明白,为什么当一个人想象自己能像迈克尔·乔丹那样投篮的时候,就真会在投篮上有进步。”
那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当你想象的时候,整个脑海会跟着你的想象发出信号,那信号虽没变成真正的动作,却能训练你肌肉之间的协调。好比旅游前把地图细细看一遍,到时候就能轻车熟路,仿佛旧地重游一般。
我有位乒乓球友,更证明了这件事。
他初来的时候,跟我打,每次都输。
但是才一个月,他竟然后来居上,球技突飞猛进。
问题是,他只到我家打球,没去别处练习,怎么突然进步的呢?
原来他借了一堆教球的录影带和世界大赛的光碟。他家虽然没有球桌,又没找人对打,但是他每天晚上在家盯着电视看,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模仿。才短短一段时间,居然能打出“卡、磨、提、举”的高难度动作。
由此可知,你不一定要上球场才能练球,会练球的人可以通过想象来温习。同样的道理,你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参加比赛或考试。想象在演讲比赛时,你走上台、行礼、称呼,并且开始讲,也想象你在演讲时的手势,甚至想象当你讲完时,台下响起如雷的掌声,你很成功地走下台。
对!你可以想象掌声,因为心理学家发现,想象可以增加自信。你不但能想象比赛、想象考试,还可以想象成功。自己告诉自己:
“不要怕!我一定会成功!我会是最棒的。”
我大学时,在体育系的乒乓球场,就看过这种“想象掌声”的练习方式。
那教练太有意思了,每次学生在练习时,打出精彩好球。他就叫:“太棒了!世界大赛全场观众都在为你鼓掌了,快鞠躬!快鞠躬!”
就见那打出好球的学生,朝着四面墙壁,不断转身,鞠了四个躬,有的还举起双手,一副接受万人欢呼的样子。
据说这效果好极了,那球员真能想象自己置身世界大赛和万千观众面前,士气如虹,发挥全力。
想象的力量真是太大了,文学家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以有限的经验,创作出天马行空的作品。科学家如果没有想象,先大胆地“假设”,再小心地“求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经过想象得来的啊!爱因斯坦说,他多年来一直在想,如果自己能骑在光束上飞行,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当他搭电车经过伯恩的钟塔时,总望着钟塔想象“要是电车跑得跟光一样快,会是什么样子?”
结果,爱因斯坦用想象发现了“相对论”,二十五年之后,才由科学家以实验的方式一一证实。
你说,想象力是不是更伟大?
在你走路时、坐车时、无事在手时,运用想象力吧!让你的世界扩大,使你的思想奔驰。你会惊讶地发现:
“他在那儿,好像一动不动,什么也没做,居然就进步了好多好多!”
潜想法
请小鬼帮忙
他为什么有那样神奇的梦?
很简单,因为他在“有意识”思考时,
也把问题放进了“潜意识”。
就算“有意识”放弃了,
“潜意识”仍在偷偷地工作。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一、你跟朋友聊天,谈到某人,但是话到嘴边,你把名字忘了。停下来想了好几秒钟,大家都盯着你,等你说,但你实在一时想不起来,就说:“算了!真是忘了!”于是大家继续其他的话题,但是聊了好一阵,你突然触电似的说:“有了!刚才没想起的那个人叫某某某。”
二、你已经熄灯就寝,都要进入梦乡了,突然大叫一声“不好”,发现你忘了处理一件事。于是赶紧跳下床,把事情做完。
上面这种经验,大概人人会有,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已经被“搁下”的东西,会突然闪到眼前?
谈话时忘了某人的名字,你已经不再费脑筋去想了,大家也把话题扯到别处,为什么那名字还会半路“跳出来”?
睡觉时,你没有检查记事本,也没去想,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就有东西从脑海深处冒出来?
那些“天外飞来”的东西,好像躲猫猫时藏在暗处的小朋友,大家都出来了,他还躲着;当大家以为他已经偷偷溜回家的时候,他才突然出现,笑说:“喂!别忘了还有我呢!”
今天我要跟你谈的就是这个躲在深处的小鬼——“潜意识”。
“潜意识”不是“下意识”。你每次进一个房间,都伸手去墙上摸开关,开灯。今天打开门,灯已经是亮的,你还是去摸开关,那动作属于“下意识”,常因为习惯造成。至于“潜意识”则比“下意识”更深一层,它常常是难以分析、推理的。它躲在那儿,随时会出现,也随时会作怪。
当然,我们不希望它作怪,只希望能利用它,暗地里帮我们做事。
许多成功的人,都懂得利用潜意识。当别人只用“有意识”思考的时候,他们多加了“潜意识”的帮助,就好像比人家多了半个脑子。
举个例子,一九五○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思想家罗素(BertrandRussell),就很明白地在回忆录里说他怎么利用潜意识。
他说当他还年轻的时候,每次面对难题,都怀疑自己没能力解决,甚至烦躁到有些神经质。但是渐渐发现,硬去想,常常只是浪费时间,反不如把那个题目先苦思一阵,接着抛开,放到潜意识中思索。过一阵子再想,问题就容易多了。
罗素还说这么做有个好处,是他可以利用那段交给潜意识思考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
爱因斯坦也说,他“因为苦思,常常弄得头昏脑涨,不得不躲开几个星期”。但那不是真的躲开,而是放到潜意识里思考。所以在丹尼斯·布莱恩(DenisBrian)的《爱因斯坦传Einstein:ALife(1897-1955)》里说:“(发现相对论的)前一天,爱因斯坦失望地回家,心想要从已知的事实里发现真理,根本不可能……不过第二天醒来时,他非常激动,说他的脑袋好像经历了一场大风暴,答案居然找到了。他终于开启了上帝的智慧,解答了宇宙的奥秘。”
还有个例子,是德国化学家柯库尔(FriedrichAugustKekulevonStradinitz),你知道他是怎么发现苯的分子结构的吗?
他跟当时的科学家一样,整天想,想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有好多原子在他四周旋转,那些又大又奇特的长链子,像蛇一样扭曲。突然,一只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环状,柯库尔好像被闪电击中般醒来,接着发表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他为什么有那样神奇的梦?很简单,因为他在“有意识”思考时,也把问题放进了“潜意识”。就算“有意识”放弃了,“潜意识”仍在偷偷地工作。
我自己也有个深刻的体验。发现当我专心写“深情系列”的时候,看什么都能联想到情爱,成为抒情散文。但是改天,专心写小说时,无论看电视、翻报纸,又总有活生生的故事跳进眼睛。
所以我曾在《萤窗小语》里说:“如果你想要抓住灵感的云雀,就要时时准备好网子。”
我们非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当你像罗素和爱因斯坦一样,先苦思一阵,再把那东西放掉,却又偷偷悬念的时候,它就进入“潜意识”。也可以说,当你带着“它”在脑海里的大路上跑一阵之后,可以把它放进路边的草叶,让它自己找路,在深山野径里奔跑。
我绝不是乱说。据研究,我们左右两边的大脑是可以各自思索的。有些人因病,不得不将两个脑中间的“胼胝体”切开,居然能够同时拥有两个“心智”。还有些人因病而半边脑萎缩,居然还能过得好好的。由此可知,我们甚至可以用左脑想一件事,用右脑想另一件事。
我也记得医生谈到脑溢血时说:脑里有很多很多路,当这个地区毁了,路不通了,脑里会自动想办法绕道,开出新的路。正因此,许多患脑溢血而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的人,能逐渐康复。
而且脑里的道路,有大有小,那些小路,你一阵子不用,就杂草丛生,相反的,愈是用的人,愈是畅通,而且能把小路走成大路,思想得更快、记忆得更好。
无可否认,潜意识思索这个题材可能深奥了点,但是听我说这许多,相信你应该有了一点概念——当你苦思不通,使自己陷于焦虑的时候,不如先放下,去做别的事,让问题在潜意识中酝酿。
但是注意哟!你先要把它当件大事,才能驱动潜意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或一“放下”就“全放下”了,完全不悬念着,就不可能让潜意识发挥作用。
陈述法
认识自己,才能成功
念书时与其事倍功半地死背,
不如花点时间,
先去编织和串联书里的材料,
达到事半功倍。
你知不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称和次序?
我原来不知道,但是最近流行星象,心想也应该懂,于是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翻到“星座运势”,花了两分钟,把十二个星座全背了下来。
你别惊讶,我怎么才花两分钟就背下十二个星座,而且连次序都记得。那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方法。不信,现在我教你,你也两分钟就记得了,而且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
先听我说个故事,并且开始计时。
从前有一只羊跟牛结婚,生了两个孩子,长得很巨大,像狮子一样壮,他们爱上一个处女,天天跟处女在一起,成了色魔,结果被变成了水瓶里的两条鱼。
然后,你用那故事再想一遍——
从前有一只“白羊”跟“金牛”,生了“双子”,长得如“巨蟹”,像“狮子”。爱上“处女”,“天秤”、“天蝎”,成了“射手”、“魔羯”,变成“水瓶”里的“双鱼”。
算算时间,只怕你连两分钟都不到,就记得了。对不对?
再问你个题目,你一定知道《华沙公约》吧!你能不能说出一九五五年签约的八个国家?
好,如果不记得,我说给你听,你想办法用脑子记。
那八个国家是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
说完了,你能记住几个?
就算你都能想得起来,只怕也很费力,而且如果明天我再问,你八成会忘掉一些。
但是换个方法,再听我说个故事:
我有个兄弟的老姐,死抱着菠萝吃。
再改简单一点:
阿兄的姐,死抱菠萝。
从这句话,你是不是立刻可以想起——
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德国、捷克、苏联、保加利亚、波兰和罗马尼亚。
为什么通过“说故事”的方法,可以加强记忆?
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记忆时,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它们甚至存在于大脑的不同位置。前者容易记,后者不易记。
心理学上有个很著名的实验——把下了一半的棋局,给下棋高手,只看几秒钟,那高手就能把整个棋局记住,一点不差地照样摆出来。但是如果把棋子乱摆一通,再给那高手看,然后要他回忆,高手却办不到。
为什么?
因为前者有理路可循,属于“陈述性记忆”,后者毫无意义,是“非陈述性记忆”。
也可以这么比喻,我们的记忆很像桌子,一只脚、两只脚的桌子不容易站,但是三只脚以上就能很稳。那“陈述性”的记忆,因为不是单独的东西,而与其他的情节相联,所以容易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