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9011100000046

第46章 五代宋元汉族风俗(17)

宋代是我国民间百戏繁荣兴盛的时期。百戏演出的场所,宋代遍布城乡,其中最主要的当属瓦舍勾栏。北宋汴京瓦肆遍地,大的瓦舍可容数千人。南宋临安城内外瓦舍有数十处。《梦粱录》“瓦舍”篇曰:“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出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瓦舍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严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并立瓦舍,招集伎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破坏甚于汴都也。”瓦肆勾栏有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杂技的演出,节目可达百种,尤以说话、傀儡戏、影戏、舞旋、杂技、杂剧为盛。在瓦肆演出的,不仅有固定的艺人队伍、艺林高手,也有少数外地来的流动艺人。而“或有路岐人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周密:《武林旧事》。所谓“路岐人”,即指穿州过府、浪迹江湖的艺人,他们的流浪演出,被当时社会习惯贬称为“打野呵”。《武林旧事》载曰:路岐艺人在清明节前后,云集西湖边,甚至登上画舫游船献艺,节目丰富多彩,“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搬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拨盆、杂艺、散耍、讴唱、息器、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教,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

除此之外,宋代伎艺人,尚有“村落百戏”艺人,多为破产农民,举家流浪卖艺。《梦粱录》载曰:“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伎艺,求觅铺席宅舍铺酒之资。”下面对宋元时期娱乐习俗,择其要者加以分述。

1.百戏杂耍演出职业化

“百戏”是指散处民间的乐舞、杂技、幻术、武术等表演节目的总称,也称“散乐”。南宋以后,对百戏中的各种节目,逐渐以专名称之。

宋元时期,各种“百戏”伎艺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蓬勃发展。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时的“散乐百戏”有18种;到南宋时,民间百戏伎艺仅《梦粱录》有记载的,就多达35种。宋元宫廷每逢圣节、御宴、大朝会,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百戏演出。在民间,宋时“百戏”也颇为流行,除每逢元宵等佳节“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者嘈杂十余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在勾栏和街头也广为演出;元代时,统治者为防百姓“聚众造反”,对民间百戏活动采取了严厉的态度,但仍难改变百戏风行的风俗。

宋元时期的百戏杂技根据其表演性质,可分为马戏、魔术、走索、上竿、踢弄、口技与水秋千等。马戏原指马术表演,骑手在马上表演“立马”、“跳马”、“倒立”、“拖马”、“飞仙膊马”、“镫里藏身”等。宋时则用以泛称动物表演有驯兽驯禽表演,如驯熊、驯猴、驯狗、驯羊、驯鸟等,和水族表演,如乌龟踢弄、鱼跳龙门、七宝之戏等。驯兽表演,《东京梦华录》载曰:汴京“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外,驴舞柘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此外,还有飞鸟认书、乌鸦下棋、猴演百戏、狮豹随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以及蜡嘴鸟“拜跪走立,俨若人状,或使之衔旗而舞,或写八封名帖,指使衔之,纵横不差;或抛弹空中,飞腾逐取”,如此等等。水族表演,有“虾蟆说法”,“蓄虾蟆九枚,于席中置小墩,其最大者乃踞坐之,八小者左右对列,大者作一声,众亦作一声;作数声,亦如之。既而小者一一至大者前,点首作声,如作礼状而退”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七宝之戏”,桶内养有龟、鳖、鳅、鱼、蟹等七种水族,表演时,艺人手敲铜锣,口呼动物名,被呼者即应召而出,浮至水面,同时头戴假面具边游边舞;有“乌龟叠塔”,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曰:“余在杭州日,尝见一弄禽者,蓄龟七枚,大小凡七等,击鼓以谕之,则第一等者先至几心伏定,第二等者从而登其背。直到第七等小得,登第六等之背,乃竖身直伸其尾向上,宛如小塔状”。还有教虫蚁,即训练虫蚁,使之听人调度,表演各式动用。《宋稗类钞》载曰:“又练细蚁黄黑两种,各有大者为之将领,插旗为号,一鼓对垒,再鼓交战,三鼓分兵,四鼓偃旗归穴。谓之蚂蚁角武。”

魔术表演,汉时叫“鱼龙曼衍”,其节目虽变幻无穷,但万变不离一个藏字,如藏人、藏舟、藏剑等,至于吞刀、吐火、吃针、取眼之类,也无非是藏;因而魔术又被称为“藏去之术”吕祖谦:《宋文鉴》卷二。宋元时期的魔术品目,刘筠《大酾赋》曰:有“吞刀璀璨,吐火荧煌,或歊气而为雾,或叱石而成羊。”蔡绦《铁围山丛谈》载曰:“元丰中,有艺人善藏舟,用数十人举置之,当场万众不见”,“上下莫不骇异”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当时临安有位叫杜姓七圣的魔术艺人,能当场“切人头下”,“少闲依元接上”,名曰“七圣法”《西湖老人繁胜录》。北方的辽朝,也流行魔术表演,张舜民《使北记》曰:“契丹上京有人忽见二牛驾赤犊出耳中,别有天地,花木繁茂,云兜玄国也”。所谓“兜玄国”,即魔术表演。

走索至迟在东汉已有之,“以大绳系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高》。到了宋时,走索不仅“行于绳上”,而且能在“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吴自牧:《梦粱录》卷二0《百戏伎艺》。有的艺人还将走索与踢弄表演结合,叫人触目惊心。司马光《走索》诗曰:“伎儿欲夸众,喜占街路交。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却行欠肤寸,倒挂连秋毫。”《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三《走索》。

上竿,又曰“寻撞”、“缘竿”,表演者在竿撞上表演双足倒挂、身子飞旋等惊险动作。《宣政杂录》载曰:宣和初年来居开封的“辽民”中,“有伎者,以数丈长竿系椅于杪,伎者坐椅上。少顷,下投于小棘坑内,无偏颇之失”。伎者边表演还边并念诗曰:“百尺午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东京梦华录》曰:“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殿前自有石镌柱窠,百戏入场,旋立其戏竿”。另据《宣和乙已奉使行程录》记载,在北方的辽朝及继之而起的金朝,也有“踏索”、“上竿”等杂技表演。

踢弄因表演时,一招一式总离不开踢与弄的动作而得名,常见的有踢瓶、踢磬、踢缸、踢钟、踢笔墨,以及弄碗、弄花钱、弄花棒鼓等。弄花棒鼓,《古杭杂记》载曰:“花棒鼓者,谓每举法事,则一僧三四棒鼓,轮流抛弄,诸妇女竞观之,以为乐。”

口技系模仿飞鸟、禽兽的吟叫声,当时叫“百禽鸣”。教坊乐人中有以此见长者,他们“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民间口技名角则有姜阿得等。

水秋千之戏,始见于宋代。架秋千于船尾,表演者借助于秋千的悠动,使身体凌空腾起,飞跃入水,在空中还可以做出一些动作。《东京梦华录》载曰:宋徽宗“驾先幸池之临水殿赐燕群臣……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宋代还常举行这一类跳水比赛,王珪《宫词》曰:“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

2.歌舞戏曲流行朝野

宋代宫廷舞蹈主要有“队舞”。“队舞”的主体是宫廷舞队,并有“竹竿子”与“后行”。“竹竿子”又称参军色,相当于现在的报幕人,因手执竹竿而得名。队舞演出前,先由竹竿子向观众介绍节目内容,多用骈文,称“致语”;接着引导舞蹈队出场,称“勾队”。演出结束时,召唤舞蹈队再度出场,称“放队”或“遣队”,类似于谢幕。“后行”则是演出时伴奏的乐队。宋代队舞已出现角色分类,并加入歌唱、致词等,已出现向舞剧发展的趋势。如《勾南吕薄媚舞》为书生郑六与“狐狸精”任氏的爱情故事;《勾降黄龙舞》为名妓灼灼与裴质的恋爱悲剧;《五羊仙舞》为五仙骑羊降临羊城的神话。

宋代民间舞蹈发达,民间表演性的称“舞队”。民间“舞队”每遇节日则在街头演出,一边游行,一边表演。民间舞队所表演的节目,仅《武林旧事》所载,就达70种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如“旱龙船”系在陆地摹仿水中划龙船;“十斋郎”系讽刺卖官卖爵的腐败现象;“村田乐”表现农村的愉快劳动,范成大诗曰:“轻薄行歌过,颤狂社舞呈。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二三《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舞鲍老”是滑稽舞,鲍老系滑稽角色,杨亿《傀儡》诗曰:“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陈师道:《后山诗话》引。另有“讶鼓”,《类说》引范正敏《遁斋闲话》曰:“王子谆初平熙河,教军士为讶鼓之戏,遂盛行于世。”《宣和遗事》曰:十二月预赏元宵时,“讶鼓通农,华灯竞起,五夜齐开”;元张可久《折桂令·幽居次韵》曲曰:“撺娄着小丫环,舞元宵讶鼓”。

此外,民间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踏歌,系传袭唐代踏歌而来。即一面踏地打拍,一面欢唱舞蹈。南宋马远《踏歌图》,画中四位老农踏歌于山路上,画上有宋宁宗题诗,曰:“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此俗北方也有流传。王曾《王沂公行程录》曰:“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锤。”

戏剧包括傀儡戏、影戏、杂剧和南戏。傀儡戏即木偶戏,题材广泛,能表演情节复杂的历史故事,深受民间欢迎,并逐渐进入宫中,如宋理宗生辰时,曾招艺人卢逢春进宫表演傀儡戏《踢架儿》。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圣节》。傀儡戏,根据艺人操纵木偶的方式及表演场地的不同,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和水傀儡等品目。艺人以线牵提傀儡表演的叫“悬丝傀儡”;用木棍操纵傀儡动作的叫“杖头傀儡”;表演时爆炸火药以增强音响效果的叫“药发傀儡”;在船上或水上进行表演的叫“水傀儡”,杨侃《皇畿赋》曰:“浮泛傀儡之戏,雕刻鱼龙之质,应乐鼓舞,波出没。”吕祖谦:《宋文鉴》卷二。另有“肉傀儡”,以女童骑在大人肩上作各种舞蹈,约南宋时首创,《梦粱录》曰:“街市上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蹈,唱小词,专沿街赶趁。”宋元时期,傀儡戏表演的题材非常广泛,“凡傀儡敷衍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以敷衍故事为主,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都城临安有“大小全棚傀儡”名目共达70种,可见当时民间傀儡戏之盛行。

影戏,始于北宋初年,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载曰:“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至今传焉。”南宋时,影人已发展成影戏,当时民间有专门从事雕镞皮影的行业——镞影戏,影人材料也由纸雕镂改为皮革镂刻,《梦粱录》曰:弄影戏者“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不致损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以寓褒贬之意。吴自牧:《梦粱录》卷二0《百戏伎艺》。艺人在表演时,边讲唱故事内容,边摆弄“羊皮雕形”,透过灯光折射,在布幕投射出活动人影,“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当时有诗赞影戏曰:“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洪迈:《夷坚三志辛》卷三《普照明颠》。

木雕杂剧出现于北宋前期,由唐代参军戏发展而来,但情节已较复杂,通常有五个角色,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杂剧分为艳段、正本、杂扮三部分,正本是其主体。艳段是正本演出之前的小段,又称焰段,意思是如火焰,易明易灭,相当简短。杂扮则是正本演出之后的小段,可取可舍,亦可单独表演。杂剧演出时有音乐伴奏,以锣鼓为拍节。宋时杂剧爱好者颇多,按照开封的习俗,每年从七月七日起上演《目连救母》杂剧,一直演到十五,“观者增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到了元代,杂剧得以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一大批出色的戏剧家和《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一大批传世名作。元代杂剧的演出多以城市的勾栏、瓦舍为场所。元代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描写当时城市演出杂剧之二盛况曰:“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绿绿纸榜,不似那答儿闹嚷嚷人多”;“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全元散曲》,第31页。可见,当时杂剧演出颇受市民欢迎。

辽、金也有杂剧。据《辽史》记载,辽朝庆祝皇帝生辰及宴请宋朝使者时,席间均穿插演出杂剧。《辽史·乐志》。金代杂剧又称院本。所谓院指行院,有艺人、剧场、流动戏班等多种解释。金军伐宋,俘获大量杂剧艺人,这些艺人为金代杂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中出土的戏台模型,不仅戏台设备完善,而且末、旦、丑、净角色齐全,神态逼真。可见金代杂剧艺术已相当成熟。

南戏又称戏文,两宋之际兴起于南方温州等地农村,起初以村坊小曲演唱,结构简单,出场人物较少。太学生黄可道将南戏引入临安,以致“戏文盛行于都下”刘一法:《钱塘遗事》卷六《戏文诲淫》。南戏进入城市后,在杂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下逐渐完善,其演出体制与杂剧大体相同。它和杂剧并驾齐驱,标志着戏剧由萌芽走向成熟。

宋元时期的曲艺,主要有说唱,包括“说话”、“杂说”和“弹唱”。说话即讲故事,讲故事的艺人称“说话人”,系唐时的讲经变文演变而来。到宋时说论内容包罗万象,讲说经书称“说经”,讲说参禅悟道称“说参讲”,还有“小说”与“讲史”等。小说系讲说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事,一般篇幅较短,有说有唱,大多使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先以诗词或议论开头称“入话”,再讲一两个故事称“头回”,正文说唱毕,以诗词或议论收尾,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讲史系讲说历代兴废战争之事,一般篇幅较长,只说不唱,并有议论,如《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田舍即事》诗曰:“儿女相携看市优,纵横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真是愁。”《后村集》卷十。可见讲史在农村很受欢迎。金朝也有说话人,《金史》载曰:张仲轲出身“市井无赖”,曾“说传奇小说,杂以俳优诙谐语为业”。《金史·张仲轲传》。

杂说以机敏、诙谐的语言引人入胜。如“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言;“背商谜”,商指本人心口相商或与他人相商,琢磨如何出谜、猜谜;“说诨话”系滑稽诙谐语言表演,或说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或吟咏语含讥讽的歌诗。

弹唱艺术种类繁多,“小唱”声调重起轻落,“嘌唱”音调曲折柔曼,“叫声”摹仿各种叫声,“唱赚”兼容小唱等多种声腔,“合生”主要演唱诗词,即景演唱。而“乔合生”为乔装打扮,演出滑稽之事。演唱艺术以“诸宫调”、“鼓子词”与“陶真”最具代表性。诸宫调兼用多种宫调演唱长篇故事,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演唱时,用琵琶等弦乐伴奏,因而又称“掐弹词”。诸宫调在金朝同样深受人们喜爱,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流传至今。

鼓子词说用散文,唱用韵文,使用同一曲调反复多次,以鼓伴唱,或写景或叙事。北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迄今仍存。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曰:“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游:《剑南诗稿》卷三三《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写的是农村盲艺人用鼓子词说唱东汉蔡邕故事。陶真以琵琶伴奏,演唱小说、平话,深受乡下人欢迎。《西湖老人繁胜录》曰:“听陶真,尽是村人。”

3.竞技博弈盛行上下

五代宋元时期比较流行的竞技娱乐活动有竞渡、弄潮、斗草、斗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