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9011400000060

第60章 关于敦煌文献中的“平章”一词(1)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

敦煌文献契约类文书中有关“平章”一词很多,这一词语的出现,使我们自然想到唐宋时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职衔后总要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0头衔,如无此衔则属有名无实的相国。本文拟对“平章”这个特殊惯用动词的发展和演化过程进行讨论。

就目前所看到的敦煌文献史料而论,“平章”一词在敦煌地区最早出现在天宝年间,而实际上在唐初可能就有了。“平章”一词是敦煌地区唐代到宋代民间在契约文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习惯用语,官府文书中则从不见使用。下面引一通契约写卷文书先看看一般契的书写格式,P.4053号《天宝十三载(754年)龙兴观道士杨某便麦契)(竖行改录为横行):

有些契约后还有“见人”一项,该契约尾部因残而不知是否有“见人”项目。从该契约的内容我们可看出,天宝时代立契约时,当事人双方面对面地进行商量即平章,显示立契是公平的而非强迫性的。有保人和见人在场作证,有关当事人还要在契约上画指节印做为凭证,该契便麦人名左旁似画有指节印,并且第一保人名左边也似画有指节印。盛唐契文书还有用“平章”一词的例证:P.4053《天宝十三载(754年)?道士杨神岳便粟契》契尾也有:“两共章,画指为记”。另外,英国人斯坦因本世纪初在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发现的文书Or.6405,郝恩雷编号M9ANod,沙畹编号No:1《唐大历三年典成铣牒》中也有用“放至秋熟,依限输纳粮并在杰谢,未敢就取,伏望商量者”,此牒中之“商量”与“平章”实际义相同。

吐蕃占领时期文书:S.4192号《未年(803年)四月五日张国清便麦契》契尾有两共坪章,画指为记”,还有写卷P.3444V(寅年);F.2502V(寅年);S1475V4(酉年);S.1475V5;S1475V6(牛主、兄和保人名旁画有指节印);S.1475V7(酉年);S.1475V9-10(某年823年?);S.1475V15-16(卯年);P,2964。

(已年);中国历博藏《丑年十二月百姓曹先玉便小麦契稿);P3491(2);(Zlxl374;大谷8047(大历十六年。举钱人和保人名旁均画有指节印);S5871(大历十七年。粟主和便粟人名旁画有指节印);S.58725870(大历年。钱主名旁画有指节印);S.5867(建中三年。同取人母和同取人妹名旁画有指节印);北图咸字59V(寅年);S.4192(未年)等契约写卷均有相同的“平章”用语。也有不用“平章”而用“商量”一词的契约如:北图咸字59号《辛丑年(821年)二月龙兴寺等寺户请贷麦牒及处分》有:(一)“伏望商量,免失年计”;(二)、(三)、(六)“伏望商量,请乞处分”。但中唐契约文书中也有不用“平章”惯用语和“商量”一词的契约如:S.1475V8~9《某年(817年前后)沙州寺户严君便麦契》有人无信,故立此契,书纸为凭”;S.1475V11-12《某年(823年)僧义英便麦契》有:“恐人信,故立此契,书(画)指为记”;S.1475V10ll(某年,823年?);S.1475V1213(某年,823年前后。两件。);S.1475V13-14(某年,823年前后);S.1475V14-15(卯年);P-3422V(卯年);P.2842;P.3394;P.2858V(酉年);S.5820S.5826(麦主,牛主和保人名旁画有指节印);P.T1297V(子年);S.6829V4(卯年);S.1291;P.2686(巳年。三件。第一件保人名旁画有指节印);P.3730V(未年)号等写卷。另外,斯坦因在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发现的文书Or.6407,郝恩雷编号M9C,沙畹编号No.3《唐建中七年(786年)苏门悌举钱契产中有其钱立交平章限八月内壹拾陆仟文”,文末又有广两共平章画指为记”。后面“钱主”、“举钱人”二人人名旁均画有指节印,“保人”则仅有画押。和田的借契文书格式与敦煌同期文书相同,只是这份契约中出现了两个“平章”惯用词,其义仍都是“商量”。又《新西域记)载有新疆库车库木吐喇出土的《唐大历十六年(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借钱文书):“因历十六年三月廿日杨三娘用遂於药方邑举钱壹贰佰文计六个月本利并后东西逃避一仰保人等每斋所纳如违其钱请无信两共对面壬章钱人杨三娘年哭五保人僧年五十二(押)”,举钱人和保人名旁画有指节印,此通契约与敦煌同时期的借契格式及用语相同。

晚唐时期文书:S.3877V4号戌年(878年)令狐安定雇工契》契尾有两共对M稳审平章,更不许休悔”;S.4504《乙未年(875或935年)就弘子等贷生绢契)有两共对面平章,不喜(许)悔者,用为后验”;P3666《便麦粟契》有恐人无信,故立此契,量(两)共平章书纸为验”;S.3877V2;S.3877V3-4;53873屮.3643(咸通二年);厂3155V;S.6063;P.3257;P.3441V(大中年后)等写卷均用“平章”一词。晚唐契约文书中也有少数不用惯用语“平章”的事例,P.3192V《大中十二年(858年)孟憨奴便麦契》契尾有:“恐人无信,肩:立私契,用为后验,画至(指)为记”;P.3331;P.2825V;P,4083(丁巳年);S.1350(大中五年);P.3124(甲午年);P.3860(丙午年)等也未用“平章”。

五代时期文书:北图殷字41号《癸未年(923年)四月十五日沈延庆贷布契》契尾有:“共对到面王章,更不许先悔”,北图殷字41《癸未年(923年?)七月十五日张修造雇父驼契》有:“两共对面平章,更〔不〕许先悔”;P.3627V(壬寅年);P.3004(乙丑年);P.3051(丙辰年);瓜1377(乙酉年);S.3877V5-6(天复九年);S.1285(清泰三年。画有出卖舍主左头指节印和出卖舍主母右中指节印);S,5700;P.3649V(显德四年);S.466;R3573(贞明九年);S.1897(龙德四年);S5578(戊申年);P.2877V(乙卯年);S.5927V(天复九年);S.6030(乙亥年)等均用“平章”惯用语。五代时期仍然有不用“平章”惯用语的,如P.3150号《癸卯年(943年)吴清顺典身契》契尾有两共面M,商量为定”,此“商量”即是“平章”的意思;R3964《乙未年(935年)赵僧子典儿契》第12行有商量取物父塑匠都料赵僧子(押)”,此契“商量”一词书写的格式与前文书不同,前者该词写在契文中,后者写在契尾卖儿子的赵僧子名前。P.3489《戊辰年正月廿四日旌坊巷女人社社条(稿)》中也有“合社商量为定”。但五代时期也有“商量”和“平章”都不用的契约,如P.3472(戊申年);P.2504(辛亥年);P.3501V(戊午年);P.3391;P.3448V(辛卯年)S.6341(壬午年),S3877V5(丙子年);P.5008(戊子年);北图殷字41(癸未年,贷绢契);S.766V(甲申年);S-4445(己丑年);(辛丑年);(辛丑年)等写卷。

北宋时期文书:北图生字25V《开宝八年(975年)三月一日郑丑挞出卖宅舍地基与沈都和契》契尾有广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准格不许休悔者”;P.3277V;北图生字25(甲戍年):4(乙酉年)等契约写本也都有用“平章”惯用词的。然而也有不用“平章”惯用语的如s1946号《宋淳化二年(991年)韩愿定卖妮子契》契尾有两共对面茴这为定,准格不许翻悔”;S.4884《辛未年(971或911年)梁保德取斜褐契》有两共对坐,商宣(议)已定,恐人无凭,用为后验”;S5632《辛酉年(961年)陈银山贷绢契》有两共对商,故勒私契,用为后凭”,引文中的“商议”、“对商”就是“平章”一词之意。也有这些同义词都不用的契约,如,P.3565(甲子年)、S.766V(壬辰年)、P.4093(庚寅年,此为儿童抄件)、S1398(两件,太平兴国七年)等契约文书。

年代不明的契约文书:P,2119V《贷绢契残片》契尾有:“两共对面平章为定”;P-4777《残契》有:“两共对面平章”;S.1403;S.2385(地主名旁画有指节印);S.5700;P.4017;P3094V;P,2869等写卷均有“平章”惯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