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波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西藏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藏学以及西藏文化史学已成为国际国内的显学,科学地揭示西藏原始文化及其与中华内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对探讨西藏文化的归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藏学与西藏文化史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这里所说的西藏原始文化是指佛教传入之前的原生态文化阶段。现仅就西藏原生态文化与中华内陆文化要比较的问题作一简单勾勒,以期有助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藏族与中华内陆各族先民共工触不周山神话的解读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共工神话是最具魅力,最为瑰丽多姿,也是最具特色的创世神话。共工神话叙说中华疆域地形地貌构造的成因与中国古代原始部族开辟中华大地的创世业绩。共工神话的解读,对理解西藏原始文化与中华内陆原始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工触不周山神话见诸多种典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传又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共工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下。”“共工与颛顼争帝,而怒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后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当其(按指女娲氏)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汉末三国吴人杨泉最早指出:中国“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下”。中华大地是一从西向东逐级倾斜的斜坡,西部有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东接横断山脉,形成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由西南到东北的半圆形高原带,海拔2000米至1000米;接下则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带及沿海地带。中华大地本身是一巨大完整的地理单元,共工触不周山正是对这一地理单元及其地形构造、历史地理生态环境的神话化。这一东亚地理单元,东西落差形成三级巨大阶梯,南北跨度达30个纬度,这既决定了中华文化起源的本土性、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又形成了中华大地极其不同的多样生态环境,构筑了似断实连的多种不同人文发展机遇和文化区域,从而形成了中华大地上多元一体(即多元与一元的辩证发展)的文化体系。
西藏高原处于中华大地这个地理单元的西南部,处于由西向东倾斜的三级阶梯中的第一阶梯,当属最高阶梯的中心地带。西藏高原的地形构造与中华大地的地形构造极为相似: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并形成三级阶梯,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藏南谷地(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藏东峡谷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下)。
中华大地从西北向东南的三级倾斜的地形构造和西藏高原的地形构造相同,这种向东倾斜,面向中华内陆的地形构造特点,使中华大地天然地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单元。中华远古先民正是把他们对这种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地理的认识集中概括在开辟中华大地的神话中。
西藏原始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中有南亚文化与西亚文化因素。但西藏高原的南部与西部横亘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其北侧与平均海拔6000米的昆仑山脉相接,昆仑山脉南北两侧分别绵延着辽阔的藏北高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西藏向南向西发展的天然屏障。而文化上的差异与隔阂是西藏与后来的吐蕃没能南向与西向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人种上,藏族属蒙古人种南分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经济类型上具有明显高原特征的农牧混合型,其游牧为主的经济文化仍属东亚文化范畴。凡此均与南亚、西亚文明存在巨大差异。在世界历史上,吐蕃王朝曾两次将势力扩张到恒河流域,并对葱岭以西小勃律等中亚国家曾有短暂控制,但最终“均未能实现对该方向征服地区的长期占领和统治”,这与地理构造的隔绝以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有着直接而重要关系。充分证明,在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古藏族拒绝了南向、西向的发展,而选择了东向发展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上古神话的主题,比较集中于创世、灾难、救世、文化超人等方面。传说古共工为后土,乃土地之神。《国语》指出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礼记祭法)作了相同的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古以共工为炎帝族系:“炎帝之妻,赤水之子……生炎居……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据丁山先生考证后土为社”,后土是“地母”或“大祖母大地”。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又记共工之子为句龙广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
古共工为地母神、土地开辟神。这一神话也传到藏族地区。
“在云南的迪庆藏族地区流传着《女蜗娘娘补天》神话,神话讲道,一次火神与水神打仗,火神被水神打败了,就碰在布州山上,布州山被碰倒下来,就压在天河上,天河就漏起水来。女娲为了补天……大虾鱼叫女娲砍掉自己的四脚去顶山。女娲……用大虾鱼的四只脚把天给顶住了……共工神话与女蜗神话是相连一体的。不周山作“布州”山是口传记述时同音音译。这里虽未记共工却记有女娲,而不周——“布州”是与共工连在一起的,这则神话的水神就指共工。中原远古神话传人藏族地区,作了新的改造,突出洪水补天部分,把洪水说成是碰倒“布州山”,压在天河上,天河漏水造成的。可谓别开生面,另具魅力。从中证见出西藏文化与中华内陆文化的密切关系,是西藏高原与中华内陆历史文化交融与联系的最好例证。而“火神与水神打仗”,从中折射出古中华历史文化的影子:南方古族古文化与北方古族古文化的矛盾冲突、碰撞融合的历史痕迹;所谓“火神被水神打败”,应理解为南方古文化向北方古文化的靠拢、融合与凝聚,为最后孕育、形成多元与一元辩证发展的中华古文化传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这种历史文化联系还集中地表现在西藏考古学文化上。
西藏高原已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定日县的苏热旧石器,其年代“初步推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大约在距今五万年前。苏热石器的类型和加工技术与华北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近似,而与印度聂瓦斯旧石器文化不同。”珠洛勒旧石器“与苏热石器相比,当与苏热石器属同一类型,但年代要晚,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细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于藏北、藏南、阿里等地区。“除卡若遗址外,其余地点的细石器均不与陶器共存。与起源于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乎中石器时代及其以后一段时期的细石器比较,工艺传统是一致的。卡若遗址碳十四年代测定为距今4000-5000年以上,当为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分布,根据其特征及地理分布基本可分为两大系统。西藏的细石器源于华北地区,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的细石叶细石器系统”。
“西藏发现的打制石片石器,均用锤击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器形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为常见,这都是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常见的特征。但相邻两边的错向加工,则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西藏发现的细石器,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这里的船底形石核、楔形石核、锥状石核、柱状石核以及相应的从这些石核上剥离下来的各式石叶,细石器中的石镞、尖状器、雕刻器、边刮器等器形,基本上属于我国华北细石器工艺的传统。此种细石叶石器传统,分布于中国、东亚和北美,而与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南亚等地的几何形细石器传统有所不同。很多研究者认为,这种细石叶石器传统是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第一点一峙峪细小石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南亚和中亚的细石器,学者一般认为是受了西亚的影响,而西藏的细石器,则是属于华北细石器传统向南传播的一支。”
“卡若遗址大量的打制砾石石器……明显地带有从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代(中国)南方洞穴遗址、贝丘遗址、露天遗址砾石工艺的特征卡若的切割器此种反磨刃部的传统,也是(中国)南方石器时代文化常见的除了中国南方以外,砾石工具在东南亚地区也有长期而广泛的分布。”
“在西藏以西的比邻地区,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文化联系的蛛丝马迹。如在克什米尔布尔兹霍门(Burzahom)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半地穴式房屋及长方形双孔石刀,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受了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考虑到卡若文化中也出现这两种因素,则此种文化的传播通过西藏作为中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们不惮繁琐引征考古学文化,是为了用以说明在中华古老大地(这个由土地开辟神、大地的母亲共工所开创的)巨大的地理单元和巨大的历史文化单元中,可以看到共工创世神话所隐藏的考古史学的内涵,证明西藏初始文化和中华内陆文化对东亚自然地理构造与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一性与归属性具有相同的理解,证明西藏高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起就与中华内陆古文明、长江、黄河流域古文化存在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接受中华内陆古文化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华古文化在西南边疆最为灿烂的一支。
藏族与中华内陆各族先民太阳、凤鸟崇拜的相融互渗性古藏族有创世史诗《斯巴问答歌》,一作《世巴塔义》(Se-tha-ji),又作《世界形成歌》。“斯巴”,藏语是存在、有、宇宙等意。这是一首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多行叙事诗,其中说:
最初斯巴(宇宙)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凤鸟(一作大鹏),凤鸟头上有什么?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分开阴阳是太阳,太阳头上有什么?
在这里藏族先民认为凤鸟、太阳是宇宙开辟者、世界创造者。凤鸟,藏语称“琼”,汉译为鹏、凤、金翅鸟等。苯教典籍说世间一切神灵均源于凤鸟,凤鸟为诸神之源。又说凤鸟是藏族(琼氏族)的始祖。这是说凤鸟一太阳是宇宙的开辟者、神灵世界的创造者、藏族之始祖。
藏族的凤鸟一太阳创世神话与中华内陆的太阳崇拜与鸟图腾崇拜有渊源关系。
在中华文化史上最为古老最早产生的创世神话要属着名的“本生日月”之天神一帝俊、帝喾神话、盘古神话、黄帝神话、伏羲、女娲神话,这些创世神话均以太阳崇拜为中心内容。山东莒县陵阳河和诸城前寨两个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四个图画文符号,其中一个是太阳下面画火焰云气纹,为太阳升起,从日从火;另一字形是一个在太阳和火焰云气下耸峙着山峰,表示太阳从山顶上落下去两个象形文字里有日出图案(见《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古中华有“十日”神话、“射日”神话和“夸父逐日”神话。
殷商有“玄鸟生商”族源神话,这是人们熟知的。“殷契,母日简狄,有诚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期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注引《淮南子》有城在不周之北。”则玄鸟生商的族源神话与共工不周山神话似有渊源。玄鸟,屈原引作“凤皇”。“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离骚》)。玄鸟即燕,即“帝令燕往视之”(《吕氏春秋音初篇》)的燕子堕其卵”即“燕遗二卵”——卵生族源神话。玄鸟一凤皇一神鹊即日神、太阳神。“日中有乌”、“日中有三足乌”,实为太阳神话与鸟图腾神话的混合为一,“三足乌”为日之精。丁山先生考订日母羲和即有诫氏,到了姬周,则又变名为姜嫄了。姜姬是土地与河水的化身。
高句丽始祖朱蒙乃“日之子”,北汉刘聪母“梦日入怀”而生聪,北魏拓跋母“为日所逐”而生恪,契丹自称“太阳契丹”,满族始祖因“神鹊衔朱果”而生。凡此均属太阳创生神话。
把太阳、土地、河水作为世界生成、人类繁衍、氏族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从远古以来的共同认识、共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