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前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425页。
[99]其实在P.4640v《布纸破用历》中也出现了悬泉镇,但它并非是从唐代前期沙州敦惶县下的悬泉乡升格而成,归义军时期的悬泉镇设在瓜州境内。-[100]土肥义和(归义军(唐后期五代宋初)时代讲座敦煌》第2册《敦煌乃历史》,第244-246页。土肥氏所撰此章有李永宁汉译文《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初)的敦煌(一)》,《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第86页。
[101]史苇湘《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敦煌研究文集》,第90-92页。
[102]黄盛玮(沙州曹氏二州六镇与八镇考》,《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册,第269-281页。
[103]黄盛璋《沙州曹氏二州六镇与八镇考》,《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册,第270、281页注④。黄文注④中存在的错误:第一,该历只记录了从己未至辛酉年之间布、纸的破用情况,并未记及“戊午年”。布破历首缺尾全,只具月日,而缺年份,抄在前面;纸破历首全尾残,保留了从己未至辛酉年的支出情况,抄在后面。黄先生大概是因为布破历抄写在纸破历之前,故将其年份视为己未年之前的“戊午年”,其实应为辛酉年。第二,将“己”宇误写作“已”;第三,把辛酉年定为建隆三年(960)、把建隆三年比定为公元960年,均是错误的,辛西年应为建隆二年(961)。
[104]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第605页。土肥义和{归义军(唐后期五代宋初)时代》,《讲座敦煌》第2册《敦煌乃历史》,第245页。卢向前《关于归义军时期一份布纸破用历的研究一一武释伯四六四O背面文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第429~434页。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第564页。
[105]黄盛璋《于阒文《使河西记》的历史地理研究》,《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第10~14页。
[106]卢向前(关于归义军时期一份布纸破用历的研究一试释伯四六四O背面文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第394~66页。
-[107]黄盛璋《沙州曹氏二州六镇与八镇考》,《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册,第278页。
[108]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值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第571页。
[109]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第565页。
[110]土肥义和《归义军(唐后期五代宋初)时代》,《讲座敦煌》第2册《敦煌《75历史》,第245页。李永宁汉译文,《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第86页。
[111]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第555、566页。
[112]李并成《归义军新城镇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第80页。
[113]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第253-270页。
[114]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行政区划制度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第70页。
[115]卢向前《关于归义军时期一份布纸破用历的研究一一试释伯四六四O背面文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第426页。
.[116]郑炳林《唐五代敦煌金山国征伐楼兰史事考》,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6年,第403-415页。
[117]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49、152页。
[118]P.2762S.3329S.6161S.6973S.11564《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参荣新江《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归义军史研究》,第401页。
[119]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行政区划制度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第72-73页。
[120]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煌吐备番文书初探二编》,第556-559页。
[12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编,张弓主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6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122]P.2814v《后唐天成三年(928)二月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状》,《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1-353页。楡林窟第35、36窟供养人画像题记节度都头悬泉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宋清儿……”、“敕归义军节度内亲(从)都头守悬泉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兼骑都尉南阳邓义之供养”,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第484、489页。S-289v《宋李存惠殡铭抄》载其父“皇考归义军节度都头摄石城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上骑都尉讳安”,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49页。
[123]《晋书》卷87《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第2263页。
[124]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55页。
[125]《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6-97页。
[126]《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卷,第428-30页。
[127]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第448页。
[128]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髙窟供养人题记》,第150页。
[129]《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内侍省”条小字注,第1870页。日野开三郎先生在考察唐代藩镇县治所设镇将时,曾揭出富平镇监军朝议郎内侍省掖庭局监作上柱国朱士俛(见《金石粹编》卷107《朱孝诚碑》、同官镇监军王文干(见《全唐文》卷764赵造{中大夫内侍省内给事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绯鱼袋王公墓志铭并序》,日野氏将墓志铭的作者“赵造”误写作“李商隐”)二例,均是宦官外任镇之监军的例证。参日野氏《唐代藩镇乃跋扈t缜将》,《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1卷《唐代藩镇W支配体制》,第375页。
[130]孙修身《肃北县一个庙石窟考察简记》,《敦煌研究》1986年第2期,封三。
[131]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65页。
[132]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426127页;黄盛璋《沙州曹氏二州六镇与八镇考》,《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册,第275页;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第559页;李并成《归义军新城镇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4期,第80页。
一[133]《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沙州”条,第1026页。
[134]《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第1151页。
[135]敦煌文献《寿昌县地境》、S.367《沙州伊州地志》,参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60-73页。
[136]P.3633《龙泉神剑歌一首》,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4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381-383页。
[137]郑炳林《唐五代敦煌金山国征伐楼兰史事考》,《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第403~415页。
[138]卢向前《金山国立国之我见》,1990年初刊,此据《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1-200页;荣新江《金山国史辨正》,《中华文史论丛》第50辑,1992年,第73-85页。
[139]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第421页。
[140K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卷,第449页。
[141]据《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于阗》(第918页)记载,五代后晋使者张匡邺、高居诲等出使于闻,路过沙州,受到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深的迎接,“其西,渡都乡河曰阳关。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卢碛。云仲云者,小月氏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匡邺等西行入仲云界,至大屯城,仲云遗宰相四人、都督三十七人候晋使者,匡邺等以诏书慰谕之,皆东向拜。”仲云有宰相、都督,证明有立国之制,居住在楼兰地区。据敦煌写本(寿昌县地境》、S.367《沙州伊州地志》等记载,石城位于屯城之西,可知在曹氏归义军时期,石城镇为仲云人所占有。
[142](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瓜州”条,第1028页。
[143]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行政区划制度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第73页。
[144](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4册,第253-254页。
[145]李并成《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査与考证》,《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第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