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9012900000027

第27章 关于归义军节度使官制的几个问题(1)

冯培红

唐代在河陇地区设置陇右、河西二节度使,分驻鄯州、凉州。安史乱后,吐蕃北侵,蚕食河陇。到晚唐大中、咸通年间,张议潮驱逐吐蕃势力,陆续收复河西诸州,归命唐廷,重建藩镇政权,号归义军。

然而,传世文献对安史乱后的西北地区记载殊少,即或有之,也是语焉不详,缺漏颇多。《新唐书方镇表四》所列河西节度使,唯有七条记载,起自景云元年(710),迄于咸通四年(863),中间从大历至咸通年间中断,十分简略,既未列出历任节度使人物,也没有提到归义军。⑴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将河西、归义分列二镇,卷8《河西》列河西节度使,仅至大历十二年(777)周鼎为止;卷5《归义》列归义军节度使,起自大中五年(851),终于天佑四年(907),列出了张议潮、张淮深、索勋、张承奉等四位节度使及其在位的年代。U]至于五代时期,万斯同《五代诸镇年表》对河西、归义军皆未作记载;[3]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列有凉州、沙州二节,凉州为河西节度使,起自后梁开平元年(907)韩逊,迄于后周显德元年(954)申师厚;沙州为归义军节度使,起自后梁开平元年张承奉,迄于后周显德六年(959)曹元忠。[4]以上诸书,由于限于断代,仅记唐或五代诸朝,而至宋朝则全然未载。罗振玉采掇五代宋朝传世史料,着成《瓜沙曹氏年表》一文,起自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迄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并附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至曹贤丨硕共五代之世系表,续补吴表《归义》。[5]栗原益男《五代宋初藩镇年表》列有凉州藩镇、沙州藩镇二节,前者起于后唐同光三年(925)韩洙、曹议金,迄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杨美;后者起于后梁开平元年张承奉,迄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曹延禄。[6]

以上对于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考证研究,大多依赖于传统史籍,也使用了少量的敦煌文献。由于唐宋史籍中关于晚唐五代时期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记载至为简略,凭之难以勾勒出节度使的完整世系;而敦煌文献和画像题记等新出土的资料,对于探讨归义军节度使显得尤其重要。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藤枝晃利用敦煌文献结合传世史籍,撰成了着名的长篇论文《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对归义军节度使及其有关史实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7]1962年,唐长孺在藤枝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藤枝氏当年未曾目睹的新的敦煌文献资料,对张淮深的论请旌节、张承奉的题名结衔、曹议金夺取节度使权位及归义军与甘、凉二州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的讨论。[8]贡献最大者,当属荣新江对归义军历任节度使世系的梳理考证,他从搜集大量的敦煌文献材料出发,以节度使的检校官名称号为线索,考察了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的卒立世系,使之得到准确而完整的构建。[9]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讨归义军节度使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归义军政权(851-1036)的建立,是在8世纪40年代回鹘汗国破灭、吐蕃帝国崩溃等有利形势下出现的。按照执政者家族的不同,归义军历史分为张氏、曹氏统治的两个阶段。张氏归义军历三代五主,即张议潮、张淮深、张淮鼎、索勋、张承奉。其中,索勋以张议潮女婿的身份曾一度夺得节度使权位。张氏归义军后期,张承奉在唐亡之后效仿中原五代十国的做法,将藩镇政权升格为独立王国,建立了西汉金山国。曹氏历五代八主,即曹议金、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曹宗寿、曹贤顺。

一、归义军节度使自称河西节度使

荣新江曾指出,在传世史籍中,有关归义军的史料均称之为归义军节度,而不称河西节度;而在敦煌文献中,归义军节度使则常用河西节度使一名。这是一个令人注意的现象,它预示了唐朝中央与归义军政权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反映出归义军力图扩大地盘的愿望。

大中五年(851)十一月,唐宣宗敕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11]虽然张议潮未能全部收复十一州之地,但归义军初期,随着对吐蕃战争的节节胜利,陆续收复河西及西域东部的失地,到咸通二年(861)归义军统有沙、瓜、肃、甘、凉、伊等六州,形成“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12]的广大辖区,恢复了原来河西节度使的辖区范围。在张议潮、张淮深统治的归义军前期,辖领河西五州及伊州,故归义军节度使常以“河西”自称。即使到曹氏归义军初期,归义军疆域内缩,仅辖沙、瓜二州,节度使曹议金的官衔非但没有降格,而且在原来河西的基础上又添加陇右与西域诸州的名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张议潮势力节节东进的情况下,唐朝不愿意看到归义军强大,遂与之发生了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对凉州控制权的争夺上。《旧唐书.地理志一》云:

上元年后,河西、陇右州郡,悉陷吐蕃。大中、咸通之间,陇右遗黎,始以地图归国,又析置节度。

秦州节度使。治秦蝌,管秦、成、阶等州。

凉州节度使。治凉州,管西、洮、鄯、临、河等州。

瓜沙节度使。治沙州,管沙、瓜、甘、肃、兰、伊、岷、廊等由《新唐书方镇表四》“河西”条知,大中五年(851)“置归义军节度使,领沙、甘、瓜、肃、鄯、伊、西、河、兰、蛾、廓十一州,治沙州。”咸通四年(863)又“置凉州节度,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凉州。”[M]唐朝政府虽然有此措置,在凉州设立节度使(史籍中或记作凉州节度使,或称为河西节度使),并派驻军队,[15]但在张氏归义军前期,凉州一直为归义军所统治。由于归义军实际上统有河西走廊及西域东部的伊州,故归义军一直以河西道统治者自居,归义军节度使往往自称河西节度使,甚至在一度名号上还包括了陇右、西域。

检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归义军节度使官衔称号中带“河西”字样者,张、曹两氏人数均有不少。张氏前期,归义军控辖六州,统有河西全境,虽然与唐朝在关于凉州问题上有所摩擦,但按实际控制区域而论,其称河西节度使较为名正言顺。S.6161S.3329S.11564S.6973P.2762《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中提到了“其叔,故前河西节度”张议潮和“加授户部尚书,充河西节度”的张淮深二人,均称作河西节度使,表明张氏归义军以绍继河西节度使为己任,收复河西故地。P.3556《周故南阳郡娘子张氏墓志铭并序》亦云:

伯祖炜议潮,河西一十一州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观察处置支度押蕃落等使、特进、检校太保。(夹行添有以下文字:节度使、检校太保、右神武统军、兼御史大夫)……皇考伟淮深,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特进、检校司徒、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五百户。tl6]

此件墓志铭作于后周时期,在官名结衔处颇多涂划,特别是在行间插写文字,如在张议潮的官衔旁又夹写“节度使检校太保右神武统军兼御史大夫”一行文字。从墓志铭文中看,在“伯祖讳议潮河西一十一州”之后划有一条较长的粗线似将这行文字插在“州”之下。这样,关于张议潮的官衔两处出现节度使、检校太保,并把曹议金常冠之“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复加于张议潮的头上,但称张议潮、张淮深为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则无错。张议潮称河西节度使在莫高窟供养人画像题记中多次可见,如第94窟有“叔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讳议潮",第98窟有“故外王父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张议潮一心供养”,第156窟为张议潮窟,中有两则题记:窟主(河)西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困。[17j这些题记文字说明,无论张议潮本人自称或者是其卒后后人对他的称呼,均称之为河西节度使,表明其统有河西诸州之地。

从敦煌文献与碑刻记载可知,张议潮有时在他的头衔上还加上“陇右”二字,如P.3556《周故敦煌郡灵修寺阇梨尼张戒珠邈真赞并序》云阇梨者,即前河西陇右一十一州张太保之贵侄也。”莫高窟第148窟南厢所立《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云:“时则妻父河西陇右一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营田支度等使、金紫光禄大夫、特进、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南阳张公讳议潮。”[18]这两处虽在“河西”的基础上又添加了“陇右”二字,但所领州数未变,因此我认为,张议潮的节度使以河西为实,而以陇右为虚。

张淮深时期秣马三危,横行六郡”,企图巩固归义军在河西的统治,最后“尘清一道,加授户部尚书,充河西节度。”1,91P.3451《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变文》后部记云自从司徒归阙后,有我尚书独进奏。g](节)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飞走。”乾符三年(876),归义军丢失了西部的伊州,此地为西州回鹘所占据。变文中所说的“持节河西理五州”应是指876年之后的事,当时伊州已失,归义军仅辖河西五州之地。张淮深统治后期,河西地区诸族兴起,逐渐蚕食归义军领地,凉州为末控制,甘州为回鹘占领,肃州为龙家等族所据且沦为回鹘之附庸,归义军辖区大大内缩。但作于光启三年(887)底的P.2568《南阳张延绶别传》仍称之为“河西节度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河西万户侯南阳张公字禄伯之第三子也”,该别传的作者张俅亦自题曰“河西节度判官权掌书记”,说明张淮深在疆土日蹙的形势下,仍然自称河西节度使,以统领河西为己任。

自张淮深后期起,归义军主要的强敌是东部的甘州回鹘,而与西部的西州回鹘、伊州回鹘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21]而从张淮深后期起,归义军节度使的官衔名号上多带有西域地区的州县名,似乎表示在名义上辖领之。乾宁元年(894)立于莫高窟第148窟南室的《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末有三位节度使的署名:敕封宋国口沙瓜伊西等州节度使兼司徒张淮深;妻弟前沙瓜伊西河(等州)节度使检校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张准鼎;沙州刺史沙瓜伊西等州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在节度使张淮深、张淮鼎、张承奉[a]三人的官衔中,管内诸州已经放弃了东部的肃、甘、凉三州,而辖领沙、瓜、伊、西等州,尽管位于西域地区的伊、西二州为回鹘人占据而并不为归义军所实领。[24]892年,索勋夺位上台,成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景俅所撰的《大唐河西道归义军节度索公纪德之碑》在“归义军节度”之前也加有“河西道”三字。[25]莫高窟第196窟供养人画像题记亦云:

敕归义军节度沙瓜伊西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番(蕃)落营田等使守定远将军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钜鹿郡门(开)国公食邑贰仟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索勋一心供养[26]

与上面提到的三位张姓节度使一样,索勋的官衔亦带“归义军节度沙瓜伊西等州”之衔。

由上可以看出,在张氏归义军前期,归义军节度使多以“河西道”为名,表示控辖唐前期河西节度使之范围;从张淮深后期起,归义军疆域内缩,特别是东部凉、甘、肃诸州为嗯末、回鹘等族占领,归义军节度使遂慢慢地弃用河西节度使,而多代以“节度沙瓜伊西等州”为名,退守河西西部,兼抚西域。

五代初年,曹氏归义军辖领沙、瓜二州,至于河西东部地区,后梁太祖“尝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而观察甘、肃、威等州。然虽有其名,而凉州自立守将”,[27]此后有韩洙、孙超、李文谦、吴继勋、陈延晖、折逋嘉施、申师厚等相继为河西节度使,或驻灵州兼辖凉州,或单治凉州。在河西走廊的西部,曹氏归义军政权仍多称河西节度使,如P.4638《曹良才邈真赞并序》云:“公讳A乙,即今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曹大王之长兄矣。”P.3556《大周故大乘寺法律尼曹A乙阇梨逸真赞并序》亦云法律阇梨曹昔(者),即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曹大王之侄女也。”P.3882《元清邈真赞并序》亦云府君讳元清,字大静,即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承天托西大王曹公之亲外甥也。”显然,此处曹议金所冠之“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是对张议潮头衔的继承,而实际上曹议金在节度使名号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如冠有“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的名号,在原来“河西”或“瓜沙伊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上了“陇右”和“庭楼兰金满等州”,并号称“托西大王”,表达了曹氏归义军要拓展疆域、控有河陇及西域的愿望。在莫髙窟第55、98、100、108、454等窟中,均有曹议金的供养人画像题记,今合抄于下:

.故敕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托西大王许议金供养;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口观察(处)......[议金];故敕授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检校中书令……讳议金;敕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西大王讳议金供养;皇祖敕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检校侍中兼中书令(托)西(大)(王)讳议金0[28]

在敦煌文献中,一般称曹议金为河西节度使。P.2675v《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上某相公状》首题:

河西归义军节度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保兼令公御史大夫上柱国曹议金状上[29]

既然曹议金在给某相公的状文中在“归义军节度……等使”之前加有“河西”二字,则归义军民众自然也多称他为河西节度使,如P.3262、P.3781两篇《后梁时代建窟祈愿文》先后为大梁帝主、河西节度使尚书、天公主、宋氏夫人等造窟祈愿,这位后梁时代的河西节度使显然就是归义军节帅曹议金。S.1181《后唐长兴二年(931)十二月二十六日河西节度使结坛回向文》、P.2704《后唐长兴四至五年(933~934)河西归义等军节度使曹议金回向疏》均称之为“河西归义等军节度使”。

自曹议金后,归义军节度使虽也有称“河西节度使”或“河西归义军节度使",但已不再加“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之名号,第100、108窟甬道南壁在曹议金画像之后为曹元德,均署曰:

敕河西归义军节度押蕃落等使检校司空谯郡开国公曹元德一心供养又,S.4245《河西节度使曹元德造佛窟功德记》记载国母圣天公主带领僧俗众人,亲至弥勒像前,“有谁施作?时则有我河西节度使司空”云云,并为当今帝主、故父大王、司空、天公主小娘子及两国皇后等发愿祈福,这位检校官为司空的河西节度使即曹元德。[31]

很明显,从曹议金之后的历任节度使,在官衔上大多称“归义军节度使”,已不再使用“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的名号,甚至连“河西”二字亦多不加。这一点从莫高窟第55、454窟中的几位节度使供养人画像题记可以看得很清楚,如第55窟甬道南壁依次排列的四身归义军节度使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