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9012900000028

第28章 关于归义军节度使官制的几个问题(2)

故敕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托西大王讳议金供养;敕归义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检校太(尉)御史大夫诶郡口……;敕受忠颜安远功臣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窟主敕推诚奉国保塞功臣归义军……[32]

从这四身节度使的顺序及窟主身后的“侄……瓜州防御使……”曹延恭的称呼来推断,该窟窟主为曹氏归义军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以上四身供养人画像分别为曹议金、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后三人的节度使官衔显然与曹议金迥异。从第454窟甬道南壁的曹议金、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等归义军节度使官衔题记同样也可知道,只有曹议金才带“河西陇右伊西廷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的称号,其余都仅称“归义军节度使”或“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这说明曹议金时期归义军外向发展,对外战争,开疆拓土;而此后仅守瓜、沙二州,保境安民而已。

二、归义军节度留后与自称节度使

唐后期五代,中央权力削弱,藩镇势力强大,藩帅的选任经常不由朝命,而是由军中自相拥立,中央朝廷只得默认或允许,有的藩镇甚至还形成了家族几代世袭节度使的情形。因此,在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藩镇,其节度使往往由本镇拥立,先在境内自称节度留后,[33]继而向朝廷派遣使者,要求旌节,获得正式的节度使任命。

归义军作为晚唐五代的地方藩镇,实行奉中原皇朝为正朔的政策,希望获取中央朝廷所赐旌节,藉以统治河西。然而,归义军偏在西陲,几乎一直由张、曹两大家族所统治,形成了独立性极强的地方政权,与中原皇朝的关系若即若离,或亲或疏。敦煌与唐都长安及五代京城开封、洛阳等地距离迢远,且中间为少数民族部落所阻隔,归义军统治者想要获得中央朝廷的节度使旌节,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此,归义军首领在继位之后,均先自称节度留后,然后派遣使节出使京城,请求朝廷颁赐旌节。不过实际的情形是,归义军首领在尚未获得中央朝廷正式任命的情况下,往往在境内公然自称为节度使。

实际上,除了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之外,其他所有的藩帅都是先在境内自称节度使(但在对待中原皇朝时则称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或曰节度留后、节度兵马留后),然后遣使入京,乞授旌节。当然,有不少归义军统治者后来获得了中央朝廷的旌节与节度使任命,但也有一些人在他执政期间始终未获朝命。这种自称节度使的现象成为归义军节度使官制上一个的显着特征。

首先需要辨别的是P.3556《周故南阳郡娘子张氏墓志铭并序》中对其祖父张议潭的职衔记载。荣新江、钱伯泉、郑炳林三氏皆曾对之录文,今节录张议潭部分于下:

皇祖讳议浑,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后入质归朝,受(授)金吾卫大将军。明时祥瑞,圣代规猷。神谋授渭水之机,妙算蕴土己桥之策。上知乾象,破蕃丑而七郡尘清;下爱黎民,传汉号于四方世界。可谓见机而作,君子何惭;盘桓卧龙,候时即起。而乃束身归阙,面见龙颜。球乐御场,马上奏对。[34]

张议潭于大中初年出使长安,献捷唐廷;在851年归义军建立之后,他出任沙州刺史,于853年先身入质,从此居住在唐都长安,直至去世再未回至敦煌。在其他敦煌文献与传世史籍中,未见到张议潭为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据该墓志铭图版可知,这段文字窜行夹写现象较为严重,“皇祖讳议潭”数字应是夹抄加入的,而“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后人质归朝受金吾卫大将军”又属再次的添抄夹行,[35]从“明时祥瑞,圣代规猷”到“球乐御场,马上奏对”的一段话,其实并非描述张议潭,而是写张议潮的文字。尤其是,此篇墓志铭作于后周时期,张氏娘子对一百年前祖父的官衔虽用行间添加的方式记载为归义军节度留后使,但仅为孤例,故不可信。

咸通八年(867),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人朝长安,其侄张淮深代掌藩镇。十三年(872),张议潮在长安去世。P.3425《金光明变相一铺铭并序中云:

清信弟子使持节沙州刺史充归义军兵马留后当管营田等使守左骁卫大将军赐紫金鱼袋清河张厶乙[34]

据荣新江考证,这篇文献的撰写年代为咸通八年(867)初,张A乙为张淮深。[37]在他执政期间,曾多次派遣使者,赴京求节。然而二十年间,张淮深一直未能得到唐廷的正式任命,迟迟得不到旌节,这对于他的政治统治非常不利,归义军内部出现了派系斗争。文德元年(888)十月十五日,唐朝终于派遣宦官宋光庭等人远赴敦煌,给张淮深送来节度使旌节,但为时已晚,两年之后归义军内部发生政变,张淮深举家被害。

在张淮深之后,归义军政局动荡变乱不断,张淮鼎、索勋相继掌权,均属于在境内自称归义军节度使。893年,嫁给李明振的张议潮第十四女率众再次发动政变,诛杀索勋,拥立侄子张承奉为节度使,但归义军实权却落入了李氏手中,直到896年张承奉诛灭李氏诸子之后他才开始亲政。从纪年在893~900年间的敦煌文献可以知道,张承奉在境内自称归义军节度使,但实际上直到光化元年(900)八月,他才被唐朝正式授予归义军节度使的官告与旌节。《旧唐书昭宗纪》云:-己已,制前归义军节度副使、权知兵马留后、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上柱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覌察处置押蕃落等使。914年,曹议金取代张氏,建立曹氏归义军政权。但在得到五代中央朝廷旌节、官吿赐授之前,曹议金一直以归义军节度留后使自居。P.3239《甲戌年(914)十月十八日前正兵马使邓弘嗣改补充左厢第五将将头牒》首题敕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牒”,尾署“使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曹仁贵”。又,编号为P.4638的两件《权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守沙州长史曹仁贵状》均署云:

权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守沙州长史、条青光棵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曹仁贵。[39]

节度兵马留后即节度留后,或曰节度留后使,[40]曹议金显然是模仿了张承奉的做法,一方面以权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的身份对待中央朝廷,一方面在境内自称归义军节度使。直到同光二年(924)五月,后唐朝廷才正式授予曹议金归义军节度使的官衔。[41]

继曹议金之后,曹元德为归义军节度使,同样他在给五代朝廷官员所上的状中却称作归义军节度留后使,P.3260《某年十二月三日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曹元德状》末尾署云:

十二月三日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检校司空曹元德状[]

P.3556v《后唐清泰三年(936)正月廿一日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曹元德转经施舍疏》末尾亦署:

清泰三年正月廿一曰弟子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检校司空曹元德谨疏[43]

又,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敦煌文献004746《大般捏盘经》后部有杂写文字,今录其中两行于下:

敕河西陇右楼兰金满等州节度观察;敕归义军节度留后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曹。[44]前者抄录不全,从带“河西陇右楼兰金满等州”头衔看应为曹议金,后者的使职官、检校官与P.3556、P.3260号所载曹元德的官衔完全相同。

939年,曹元德卒,弟元深上台,但《旧五代史晋少帝纪一》却记载天福八年(943)正月“庚寅,沙州留后曹元深加检校太傅,充沙州归义军节度使。”[45]是知曹元深虽然在境内自称为归义军节度使,但在对待后晋朝廷方面却一直称沙州留后(即归义军节度留后),直到943年初才名正言顺。

944年,曹元深卒,弟元忠继任为节度使。曹元忠首先是在开运三年(946)三月被后晋朝廷任命为沙州留后,并得到了其后的后汉朝廷的认可。[4《]然后一直等到显德二年(955)五月,后周才正式授予他归义军节度使的官职。

此后,曹延恭、曹延禄相继出任归义军节度使,P.3827《权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曹延禄上表》云:

权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谯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臣曹延禄:当道去开宝七年六月六日,臣父毙亡,臣兄瓜州防御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谯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延恭,充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寻便差臣权知瓜州军事,充归义军节度副使。至(后缺)[48]

曹延恭于974-76年在位,时间较短,未能得到宋廷实授的节度使衔,故在表文中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的身份出现,但实际上他在境内已自称为归义军节度使了。976年,曹延禄出任归义军节度使,亦属境内自称,在对待宋朝方面仍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的身份出现,P.3660v《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四月敕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曹延禄牒》末尾署云:

太平兴国四年四月日,权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谯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曹延禄煤。[49]

直到太平兴国五年(980),他才得到宋朝给他归义军节度使的正式任命,《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云:

制:权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金紫光样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谯县男曹延禄,可检校太保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营田押藩(蕃)落等使。

次年,沙州内部发生了政变,侄曹宗寿杀害延禄,“宗寿权知留后,而以其弟宗允权知瓜州。表求旌节,乃授宗寿节度使。”[51]到大中祥符七年(1014)四月“甲子,以归义军留后曹贤顺为归义军节度使”。[52]

值得注意的是,沙知为《敦煌学大辞典》撰写“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印”这一辞条时,曾指出P.3835《观世音菩萨秘密藏无部碍如意心轮陀罗尼经一卷》背面钤有一方“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印”,[53]亦即钤于P.3835v《戊寅年(978)五月十日牒》上者,又见于S.4398《天福十四年五月新授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曹元忠献硇砂牒》。归义军统治者为了获得中央皇朝的政治支持,在没有得到朝廷的旌节、官告赐予之前,常自称留后(有时也被中央朝廷任命为留后)。由于归义军节度使、观察使二职常由一人兼领,故通常只铸一枚“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印”。

综上所考,在归义军历任统治者中,除了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由唐朝任命之外,其余的全都在境内先自称归义军节度使,然后等待中央朝廷的正式任命;在没有得到旌节、官告之前,他们在给中原朝廷及其官员上表状时,则多称作节度留后,事实上他们在归义军境内早已实任节度使之职了。

三、归义军节度使兼领其他使职

唐代后期,藩镇战乱,以军事为先,节度使权力甚重,持有旌节,专赏专杀,具有其他诸使无可比拟的权力;而且节度使还经常兼领观察、支度、营田及押蕃落等使,成为藩镇的最髙军政长官。虽然朝廷曾颁布诏令,罢其兼领,但越到后期,藩镇势大,节度使兼职现象一直不改。《全唐文》卷60收录元和年间颁发的《罢诸道节度使兼支度营田使诏》云:

事关军旅,并属节制;务系州县,悉归廉察。二使所领,实EI管辖。诸道支度、营田,承前各置使。自艰虞以后,名制因循,方镇除授之时,或有兼带此职。[54]

可见中唐时期节度使多兼支度、营田等使,《唐会要》卷78《诸使中节度使》摘录此诏,把观察使也包括进去了:

事关军旅,并属节制;务系州县,悉归察廉。艰难以后,优崇节将,天下拥旄者,常不下三十人,例衔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55]

尽管《全唐文》裒集较晚,但宋修《唐会要》应取材于宪宗之诏文,诏令的内容显然在被王溥截取时又添加了观察使一项,但这也符合唐后期藩镇的实情。由于节度使权大,经常侵越其他诸使的权责,或兼领众使;而在有些不置节度使的南方藩镇,则仍以观察使为首。总之,唐后期地方上大致形成了以节度使为首的藩镇体制,拥有军、政、财权及官吏辟署之权。故赵翼《廿二史札记唐节度使之祸》有云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每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统此数州,州刺史尽为其所属,故节度使多有兼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之势日强。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未尝请命于朝,力大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56]

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偏处西陲,独立性强,更加大了节度使的权力,张、曹二氏归义军节度使基本上都兼领了观察使、支度使、营田使等职,并因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节度使遂又带有押蕃落使,集军事、行政、财政和管理少数民族等权力于一身。归义军节度使的兼职现象从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开始就已如此,之后衍成惯例。《资治通鉴》卷249胡三省注云:

按《实录》[大中]五年,二月,壬戌,天德军奏沙州刺史张义潮、安景旻及部落使阎英达等差使上表,请以沙州降。十月,义潮遣兄义泽以本道瓜、沙、伊、肃等十一州地田户籍来献。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十一月,建沙州为!)3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河、沙等十一州观察、营田、处置等使。”[5]

《实录》作为修史所依靠的最原始史料,对张议潮职务的记载极为详细也很可靠。然而,敦煌莫髙窟第98窟张议潮的供养人画像题记又进一步补充了他的其他兼职:

故外王父前河西一~f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张议潮一心供养[5]

是知张议潮所兼之职有观察处置使、支度使、营田使、押蕃落使。在该窟他的身后第三身供养人是节度使索勋,题作“敕归义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索讳勋一心供养”,也带有这些使职。

需要说明的是,节度使、观察使是藩镇的基本使职,而对于处在“四面六蕃围”[59]的归义军来说,押蕃落使是个重要的职务,当然要由节度使来兼领。支度使、营田使虽然一般也多由节度使兼任,但在一些文献和石窟题记中则未必署全,或者仅以“……等使”来表示。如上面提到的节度使索勋,第98窟他的官衔题名显示其兼任了所有的这些使职,可在第196窟中却省略了支度使,在第9窟中连营田使也给省去了,都以“……等使”表示。[60]

又如,光化元年(900)八月,唐朝任命张承奉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沙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归义节度、瓜沙伊西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61]从“使”字之前有一“等”字来看,应该也是省写了支度使、营田使二职。同光(924)二年五月,后唐以曹议金为“简较(检校)司空守沙州刺史,充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K]则是略书了支度使。P.2675V《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上某相公状》首题河西归义军节度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兼令公御史大夫上柱国曹议金状上”,[63]亦未书支度使,仅以“……等使”称云。

S.518《后汉天福拾肆年(949)八月廿二日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再建窟檐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