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9012900000052

第52章 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1)

陆离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吐蕃占领了河陇、西域,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长期统治,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敦煌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吐蕃占领时期的文书,为我们研究这-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这些文献中有一组关于吐蕃皇太子的祈愿文,对于文书中提到的吐蕃皇太子及有关问题,笔者尚未见有学者论及,故而尝试在这里对其作一探讨。

一、有关祈愿文的节录

这组愿文一共六篇,其中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P.2341《燃灯文》、S.2146《行城文》三篇文书在黄征、吴伟先生的《敦煌愿文集》中已有辑校,在杨富学、李吉和先生编着的《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中除了这三篇之外,又将P.3256《愿文》、P.2807《斋文》、P.2807《行城文》三篇文书作了辑校,兹根据以上二书录文及文书原件照片将其分别节录如下,其中“”内字为对原文误写的订正或对残缺字的补写,“[]”内字为原文脱漏据上下文意增补:

1、P.3256《愿文》:

……圣神赞普天阶益峻,定历恒昌。太子诸王克增盘(磐)石,东军尚相禄秩永安,文武百僚功名不坠,节儿都督富责时迁,部落诸官永无忧厄,释门教主高建法幢,法律纲维护持不倦,说者听者灾锖不侵,法界有情同赖斯福。复持此福,尽用庄严当今圣主,伏愿开南山之长劫,作镇坤仪;悬北极之枢星,继明乾像。皇太子前星永耀,少海澄澜;诸王作固维城,宠光盘(磐)石;朝廷将相助理和平;文武百官恒居禄位。以此庄严我皇子殿下,伏愿圣躬坚远,神寿无嫌,功业积于丘山,德量深于巨海。十朗、十一朗盘(磐)石永固,仙花连辉,色力增高,官禄弥厚。以此功德庄严太子夫人等,来梅(眉)发艳,桃李增荣;公主等月桂含春,星芳孕彩;节儿、上论愿使天禄弥积,富位增高,常为大国之冬臣,永作释n之信士;庄严都督形同大地,历千栽而不倾;命等山河,跨万龄而永固。福禄惟增,欢荣转新,常为明主之艳梅,镇作苍生之父母。[1]

2、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

……亦使锋(烽)飙不举,万里尘(澄)清;四邻绝交诤之仇,两国结舅生(甥)之好。我圣君之良愿,其在兹焉!其有昌圣君之化、副明主之主者,则谁当之?有我皇太子殿下与良牧杜公爰须(及)节儿、蕃汉部落使等皆风清台阁,德映朝廷。我教授乃道迈(澄)兰,才当五百,并股肱王道,抚育黎黎。既奉论言,宁遑安处?遂乃躬亲出廓(郭),印金相而脱沙;崇设无遮,陈百味之胜福。银函辟经,[转]万卷而齐宣;宝树鱼灯,秉千光而合耀。胜福即备,能事咸享。谨于秋季之中旬,式建樘那之会。总用庄严我当今圣神赞普:伏愿开南山之初劫,作镇[坤]仪;悬北极之枢星,继明乾像。储君愿遐龄永固,把后乃锦苑长荣,大论保富责之[欢],将师(帅)纳无边之庆。[2]

3、P.2341《燃灯文》

……我当今圣神赞普,集沐(休)徵于宇宙,藻佳气于环瀛。赞普曜齐北极,寿方南山:镇开解之仁慈,长结绳之正化。皇太子前星丽景,少海澄清;诸王式固维城,业隆磐石;公卿辅相,资(滋)法雨于身田;蕃汉节儿、诸官僚采,润提湖(醍醐)于法海;顒顒化庶。

4、P.2807《斋文》:

……惟我圣神赞普,祚承大业,圣备无疆;克修永固,诞应天命;威加四海,恩侠八维;流演一乘,以安百姓。故得皇储赞翼,忠谏纳于元规;正理明朝,匡弼齐于辅佐。惟我皇太子殿下,眷德钦明,遑风远扇;龙舟少海,天朗前星;继好息人,交质蕃城。遂得一国忻喜,三危康复,伏惟十一朗等千秋高纤,万古王孙;忠孝两人,信义双互。更能连贺来诣,星宫探赜;胜因兹福事。伏惟节儿部落使等或奇才出众,或武艺超伦,俱怀恤物之能,共助明王之道。伏惟来二那口要标当仁;明断则无不推先,监察则众皆叹美;近咸务工,远边州;勘算算余,光辉法席。伏惟国失人则母仪天发,妇行神资,雍雍含撒推之容,赫赫蕴逶迤之貌;雅居尊而不乐奢侈,然处责能益和柔;万善从此皆臻,五福以之云集。伏愿诸娘子等芳兰洁性玉成,姿实继于闾闺,淑德传于帝里。伏惟都督公帝乡雄望,书擗灵枝;类冰霜,心同水镜;澄波倾不足比其清,寻安可逾其操;实谓邦家之宝,栋梁之才。伏惟部落使判官等僚并鉴明时务,清乡肃人;或识量弘深,聊扬金(今)古;或推穷审查,妙尽否臧;嘉誉遍于寰中,善积盈于宇内。伏惟瓜沙两州都番(蕃)僧统大德,听辩不群,戒行孤立,威仪被于七众,导化柄于三乘,八户畏其严,僧俗钦其望。伏惟翟教授阇梨原望寻扬(浔阳),孤分龙勒;家承虹冕,代袭弓裘,性资天实,才不亏学;其净慎也混而不浊,其刚志也而不同;言无爱憎,行有忠信。所以名高五郡,位贯千僧者欤?前翟教授,八硕德,柰苑名僧;柄推操以年深,胯僧律而岁久。所以恐亏自行,疲顷八他;频诉务繁,特蒙退净;法叶三味,因此圆明。

5、S.2146《行城文》:

……又持景福,上资圣神赞普:惟愿万国纳供,四海来庭(廷);宝历恒昌,金石比寿。皇太子殿下海雷远震,少海长清。夫人兰桂永芳,妃宾(嫔)树花献颂。又持胜福,总用庄严我都督杜公:禄极万锺。[5]

6、P.2807《行城文》:

……风走水锁,光临照(兆)今,总斯殊胜,莫限津梁。先用庄严皇太子殿下,伏愿长承南国之重奇(寄),永奉北疆之慈颜,福将山岳而齐高,寿比松筠而转茂。[6]

二、对礼佛文书中所记吐蕃太子以及文书年代的考证

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S.2146《行城文》中同时提到了皇太子、太子夫人(妃)和都督杜公,P.2807《斋文》则提到了皇太子、太子夫人、十一郎等人以及都督,并指明此都督为“帝乡雄望,敦煌蕃占时期有两位杜都督,父子两代先后担任沙州都督,P.367如《小僧习写》:“故沙州都督杜公,于赞普中(忠)赤,子父相绍肆拾伍年,其心正直似弓,弘乘佛法亦然,聪明智慧,微同一代,留(名)万代,传名以后。有愚民不自寸(忖)量,便生垢(妒)疾,以药杀之,故疑侵食。”m可知此杜都督父子在蕃占时期前后相承,共担任四十五年沙州都督,据郑炳林先生考证,S.2447《亥年十月一日之后应诸家散施人经物色目》记载在843年沙州尚有杜都督,张议潮于848年驱逐吐蕃建立归义军政权,如果843年是杜氏最后一年担任都督,则杜氏应在799年开始担任都督;如果848年杜氏尚在任,则其必于804年开始任职。[8]这在敦煌吐蕃文文书P.L1089《吐蕃官吏申请状》中亦可得到印证,该文书记载鼠年之夏(820),大尚论在边境举行陇州(longcu)会议时,任命杜大客(dostagskye8)沙州汉人都督及吐蕃节儿之辅佐,安本义(anbunyig)为副都督,而到了狗年(830)安本义(anbunyig)仍为副都督,没有升迁,[9]则都督人选应无变化,仍为杜都督或其子。此杜氏的籍贯正是帝乡京兆,如P.3258号《祈愿文》:“都督京兆杜公,惟愿繁祉斯乐,纤潭无遗,轩冕永昌,锺鼎传嗣。”P.2770《愿文》:“伏惟我良牧杜公,帝乡雄望,书擗灵枝,智类冰霜,心同水镜;”W则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S.2146《行城文》中的“都督杜公”指的就是籍贯京兆的杜都督,P.2807《斋文》中的“帝乡雄望”的都督也正是此人,所以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S.2146《行城文》及P.2807《斋文》应为杜氏父子担任都督时期的作品。而P.3256《愿文》则提到了皇太子、太子夫人、十郎、十一郎与都督,这个都督可能就是杜都督,文书中的祈愿人与P.2807《斋文》中提到的皇太子、太子夫人、十一郎、“帝乡雄望”的都督等人完全相同,这两件文书当系写于同一时间的作品。

那么这四件愿文中的吐蕃太子究竟是何人?在敦煌陷蕃近七十年中(786-848),吐蕃王朝见于汉文传世史籍记载的太子,笔者只见有《新唐书南蛮上南诏上》所载贞元九年(793)南诏王牟异寻在给西川节度使韦皋的信中所述的天祸蕃庭,降衅萧墙,太子弟兄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这里的太子弟兄流窜系指赞普赤松德赞(755-797)第二子牟茹在赤松德赞晚年杀死那囊氏武仁,后按三喜法判决被流放之事,⑻太子系指牟尼赞普,他在797年即位,一年半后即由于大兴佛法,平均财富被母后进食毒死。据敦煌吐蕃文文书P.t1286IV以及PL555-556号记载牟尼赞普并无子嗣,[12]由于牟茹因杀人罪被流放,没有继承王位,由幼弟赤德松赞(798-815)继位。牟尼赞普为太子期间正是敦煌陷蕃时期,但是他并无子嗣,与P.3256《愿文》、P.2807《斋文》中提到的皇太子与其十郎、十一郎两子共同发愿的身份不符,并且他于797年以前担任太子,而据前文考证杜氏担任都督最早在799年,牟尼也不可能以太子身份与沙州杜都督一同出现在礼佛斋文之中,所以应该排除牟尼。

赤德松赞的继任者为其幼子赤祖德赞(热巴坚,815-838),他于838年被反佛大臣杀害,据成书于1434年的藏族史籍《汉藏史集》记载故热巴巾王迎娶了属庐妃贝吉昂楚玛、琢妃迦嘉、那囊妃孟颇科勒、娘妃却格拉姆、蔡邦妃朵嘉玛五人,都没有生儿子。……最后,国王本人也于三十六岁的阴铁鸡年(辛酉,当为公元841年)在墨竹强巴拉康的石梯上被属庐勒札达东赞用剑刺死。……因此对于此王有四个没有的说法,即没有儿子,没有庙堂祭奠,陵墓没有珍宝,墓碑没有文字。”

对于赤祖德赞的卒年,《资治通鉴》卷246则记载“是岁(开成三年,即838年),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仅能自守,久不为边患。达磨荒淫残虐,国人不附,灾异相继,吐蕃益衰。”由于吐蕃王朝时期实行十二生肖纪年,所以后世藏族史家在记述史实时,经常将吐蕃王朝时期的纪年记载的不够准确,所以还是应以汉文史籍的记载为准。但是对于该书记载的赤祖德赞无子嗣的情况当是根据吐蕃王朝时期的史料撰述,可信程度还是颇高的,而且其他藏族史籍如《西藏王统记》、《贤者喜x宴》、《西藏王臣记》在记述这段历史时,也并未提及赤祖德赞还有7子嗣。[14]所以前面一组祈愿文中的太子,也不会是赤祖德赞之子。赤祖德赞的继任者朗达玛由于大肆灭佛,被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朗达玛死后,其次妃生下一个遗腹子微松,其长妃则找来一个已生出牙齿的小儿宣称是自己昨夜刚刚出生的赞普嫡子,被称为云丹,后来分别拥立这两人的大臣分为两派,双方长期混战,引发吐蕃奴隶大起义并最终导致吐蕃王朝灭亡。对这段史实后世各藏族史籍记载一致。文史籍则记载会昌二年(842):“达磨卒,无子,佞相立其妃淋氏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才三岁,佞相与妃共制国事,吐蕃老臣数十人皆不得预政事。首相节都那见乞离胡不拜,曰:赞普宗族甚多,而立琳氏子,国人谁服其令,鬼神谁飧其祀!国必亡矣;比年灾异之多,乃为此也。老夫无权,不得正其乱以报先赞普之德,有死而已!拔刀涝面,恸哭而出。佞相杀之,灭其族。国人愤怒;又不遣使诣唐求册立。”1161这里的达磨即朗达玛,可见在朗达玛生前也没有太子。在其死后,两个儿子年幼,他们各自的拥立者们形成两派,进行长期混战,大中二年(848),敦煌大族张议潮率领汉族为首的各族民众起义,驱逐了吐蕃沙州节儿,吐蕃在敦煌的统治就此结束,[17]在朗达玛死后842年到848年这六年间,由于二子年幼不可能生育,所以吐蕃王朝也不可能立有皇太子。

以上已经排除了牟尼赞普为太子时期、牟尼赞普执政时期、赤祖德赞在位时期、朗达玛在位时期以及从朗达玛被刺后到归义军政权建立时期五个时段吐蕃皇太子出现在敦煌寺院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S.2146《行城文》、P.2807《斋文》和P.3256《愿文》四件礼佛斋文中的可能性,那么这位皇太子只可能是赤德松赞在位时期即798-815年期间的吐蕃储君,据《汉藏史集》记载赤德松赞与没庐妃莽布支所生的儿子有臧玛、达玛、热巴巾、伦杰、伦珠等,因臧玛十分喜爱佛法,达玛十分喜爱邪魔,没有立他们为王。伦杰与伦珠都在幼年夭逝,没有修建陵墓。第三子热巴巾于赤松德赞出生后七十六年的阳火狗年(丙戍,当为806年)生于伍香多,十二岁时由诸大臣定议,即位为王,在位执政二十四年。”[18]《西藏王统记》则记载尺带松赞(赤德松赞)有一子丹墀,在其死后即位为王,丹墀有五子,长后子三,小后生拉杰、浑珠二人,长子臧(藏)玛信佛出家,次子达玛作恶多端,不堪为王,最后由第三子热巴巾即位。[191《西藏王臣记》则称须知藏王牟底赞波生有王子章玛(洁净)、拉杰(圣尊)、伦珠(运成)、达玛(增盛)、惹巴谨等五人,其中王子伦珠年幼时也就夭折,没有陵墓。王子拉杰只活了十五岁也就逝世。”长子章玛出家为僧,达玛品行恶劣,最后由惹巴谨继承王位。[20]这里的牟底赞波即赤德松赞,章玛即臧玛,惹巴谨即热巴巾。《贤者喜宴》则记载“墀德松赞有五子,即天子臧玛、墀祖德赞日巴坚、墀达玛乌冬赞、拉杰及伦珠五人。……这五人是长妃先生三子,小妃后生二子。”“再者,长子天子臧玛因喜爱佛法,遂出家为僧,居于僧众之中。次子墀达玛乌冬赞因恶行而不宜为王。三子墀祖德赞年十二岁于阴火鸡年执政。”[2,]而《新唐书吐蕃传》则记载(贞元)二十年,赞普死,遣工部侍郎张荐吊祠,其弟嗣立,再使使者人朝。”这里系指牟尼赞普死后由赤德松赞即位,“(元和)十二年,赞普死,使者论乞髯来,以右卫将军乌重圮、殿中侍御史段钧吊祭之。可黎可足立为赞普,重圮以扶余准、李骖携归。”《资治通鉴》卷239称(元和十一年)二月,西川奏,吐蕃赞普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立。”赤德松赞去世于元和十年(815),可黎可足即赤祖德赞(亦即热巴巾)随后即位,唐朝西川节度使得到消息后于次年二月上报唐庭,而吐蕃方面直到元和十二年才遣使告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