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9012900000053

第53章 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2)

通过对以上藏汉史料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西藏王统记》所云尺带松赞(赤德松赞》有一子丹墀,在其死后即位为王实不足信。而这些藏族史籍一致认为赤祖德赞共有兄弟五人,其长兄臧玛因出家为僧,二兄达玛品行恶劣所以都未即位,所以由赤祖德赞即位,其他两个兄弟早夭且由小后所生,系庶出,故不得为赞普。从这里可以推断:出现在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S.2146《行城文》、P.2807《斋文》和P.3256《愿文》4件礼佛祈愿文中的吐蕃皇太子很可能是赤祖德赞的长兄臧玛,他以赞普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后来由于信佛而出家为僧。据《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记载唐蕃长庆元年(821)会盟之时,唐使刘元鼎见到赞普“年可十七八,号可黎可足。”[22]则赤祖德赞于815年即位时只有十二三岁,前引《汉藏史集》则记热巴巾即位(赤祖德赞)时年仅十二岁,与之可以互相印证。《汉藏史集》又称热巴巾之父赤德松赞“于阴木龙年(藏历中无阴木龙年,当是笔误,可能是阳木龙年甲辰,公元764年)生于札玛。”“赤德松赞于五十四岁的阴火鸡年(丁酉,应为公元817年)在札普地方去世,”[23]前面已提到吐蕃时期使用十二生肖记年,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史事发生时间记载的不够准确,但是对于赤德松赞去世时的年龄的记载则应有一定根据,如果他的寿命为五十四岁,而在他去世时幼子赤祖德赞(可黎可足)只有十二岁,那么长子臧玛比赤祖德赞(可黎可足)年长十几岁甚至二十余岁是完全可能的,这样臧玛就有可能在担任太子期间生有被称为十郎和十一郎的两个孩子并和他们一起出现在敦煌寺院的礼佛斋文中,这两个孩子在吐蕃王室同辈诸子中的排行为第十和第十一,所以被称为十郎和十一郎,另外据P.3256《愿文》记载他还有女儿,在文中被称为公主。臧玛后来被反对佛教的大臣陷害,在反佛大臣杀死赤祖德赞(可黎可足)并由朗达玛即位之前遭到流放,《贤者喜宴》则记载他后来被那囊氏王妃芒洁毒死。

根据以上考证则可判定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S.2146《行城文》、P.2807《斋文》和P.3256《愿文》四件文书的写作时间为798-815年,P.3256《愿文》的发愿者为皇太子、十郎、十一郎、太子夫人、公主、节儿上(尚)论、都督等人,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的发愿者为皇太子、都督杜公、蕃汉部落使、教授等人,S.2146《行城文》的发愿者则为赞普、皇太子、夫人、妃宾(嫔)、都督杜公,P.2807《斋文》的发愿者为赞普、皇太子、十一郎等、节儿部落使、国夫人、诸娘子、都督、部落使判官、瓜沙二州都番(蕃)僧统大德、翟教授等人,这四件斋文中的皇太子就是臧玛,赞普为赤德松赞,都督就是籍贯京兆的沙州杜都督,另外P.3256《愿文》还提到诸王,这里的诸王系指郎达玛、热巴坚等人。

皇太子臧玛于798~815年来到敦煌,关于他来此地的目的,斋文中也有所透漏,P.2807《斋文》云惟我皇太子殿下,睿德钦明,遑风远扇;龙舟少海,天朗前星;继好息人,交质蕃城。遂得一国忻喜,三危康复。”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亦使烽飙不,举,万里尘(澄)淸;四邻绝交诤之仇,两国结舅生(甥)之好。我圣君之良愿,其在兹焉!”可见这位吐蕃皇太子是为了吐蕃与唐朝两国和好息兵之事而来到敦煌的,所谓“继好息人,交质蕃城。遂得一国忻喜,三危康复。”应该是释放唐朝俘虏和人质,据《册府元龟》卷147帝王部恤下二记载宪宗元和二年八月,以没蕃人僧良阐等四百五十人自吐蕃复还中国,命京兆府勘责先身亡及送在神策军,余三百九十人,诏良阐等:顷因沦陷,久在殊方,或有平日遣人,或是衣冠旧族,万里归国,尤所哀矜,应归及分配并侍亲等人,委所在特加优恤。”同年十二月吐蕃与南诏都遣使朝贡唐朝(《册府元龟》卷972外臣部朝贡五)。[23]元和二年即807年,吐蕃太子臧玛“继好息人,交质蕃城”应该就是元和二年的这次释放唐人的行动。从797年开始吐蕃政权内部矛盾增多、对外则与唐、南诏、大食为敌,防线日蹙,在崔州、盐州、维州数次为唐军击败,赤德松赞施行崇佛政策并任用僧人掌政,力图摆脱唐蕃之间的严重对峙和人、财、物日益枯竭的局面,一再主张唐蕃息战言和,改善关系,据《旧唐书》、《册府元龟》记载,803年,吐蕃首先派遣论颊热等人赴唐请和,并报牟尼赞普之丧。唐朝则分别派遣薛坯往报和好之意,张荐吊赞普之丧。804年4月,吐蕃又派遣臧河南观察使论乞冉及僧南拨特计波为首的五十四人的使团来唐,[26]近年来发现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对此也有所记载,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香堆区仁达乡丹玛山崖上的摩崖刻文云:“猴年,夏,赞普墀德松赞之时,宣布比丘参加大盟会,赐给金告身以下的告身,唐蕃和谈始,参与和谈者为堪布廓尔益希央、比丘达洛塔德、甘南喀娘波;为了赞普之功德与众生之福泽,造此佛像,祈愿。”据恰白次旦平措先生考证,猴年是指藏历阳木猴年,公元804年,这一年墀德松赞与唐德宗开始相互遣使进行和谈,笔者以为甘南喀娘波可能就是《旧唐书吐蕃传》所载出使唐朝的僧人南拨特计波。805年,唐德宗去世,唐顺宗李诵即位,进一步改善唐蕃关系。一方面将原来俘获并发配各地的吐蕃“生口”(俘虏)给予衣物,放还吐蕃。另一方面又将平凉劫盟中被吐蕃扣压后又逃回,被唐德宗以“习蕃中事,不欲令外出”为由而囚禁的严怀志、吕温等十六人释放,并封授官职。唐宪宗李纯即位后,遂即派侯幼平为使往吐蕃告丧和册立之事。吐蕃立即派遣论乞缕贡向唐顺宗陵墓奉献金银财宝,并向唐宪宗贡献方物。806年唐宪宗命将发配福建道的吐蕃“生口”七十人放还吐蕃。[a]由于唐朝的这些举措,所以才有了吐蕃皇太子807年这次“继好息人,交质蕃城”的回报。此后双方继续通使修好,在821年唐蕃双方进行了着名的长庆会盟,写下了唐蕃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基本上结束了唐蕃之间长期对峙和战争的局面,为西藏地方最终纳人祖国版图创造了条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蕃城”具体指何处,尚不明了,可能是指吐蕃占领和统治的城池敦煌,即在敦煌释放唐人。这也有先例可循,《唐会要吐蕃》记载建中四年(783),唐蕃清水会盟之后,“吐蕃将先没蕃将士僧尼等至自沙州,凡八百人,报元年之德。”敦煌乃河佛教胜地,也是瓜州节度使辖境政治经济中心,吐蕃对此地也非常重视,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攻占敦煌时,赞普曾“移帐南山”,亲自指挥攻城。蕃占时期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赞蒙、东道节度使、河州节度使、瓜州节度使都曾亲自或派人在这里大做佛事,吐蕃在这里释放唐朝俘虏和人质也体现了佛教的好生之德。另外“蕃城"也可能指临蕃城,唐属鄯州,在州城西六十里,W吐蕃在鄯州设鄯州节度使,在附近的河州设河州节度使和总制河陇的东道节度使。吐蕃王朝灭亡后,在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金山汉国时期,临蕃城仍是河湟一带吐蕃部落的政治经济中心-“戎庭”所在地。[30]所以皇太子臧玛在临蕃城释放唐俘后去河陇佛教胜地敦煌礼佛,祈求唐蕃和好息兵也是完全可能的。

后世藏族史籍记载臧玛虔心礼佛,最后竟舍弃王位出家,这四件斋文也如实记录了臧玛虔心礼佛的史实,可以与之相印证。通过斋文我们还得知臧玛在出家之前已经结婚,生有十郎、十一郎两个儿子并且还有女儿,还参与国事,办理与唐朝交好,释放唐朝战俘与被拘留唐使的重要任务,为我们研究吐蕃史提供了珍贵史料。因此笔者将P.2255、P-2326《祈福发愿文》、S.2146《行城文》、P.2807《斋文》和P.3256《愿文》四件礼佛祈愿文定为元和二年即807年。另外P.2807《行城文》中称“先用庄严皇太子殿下,伏愿长承南国之重奇(寄),永奉北疆之慈颜,”这里的“南国”即指吐蕃,“北疆”则代称唐朝,唐蕃为舅甥之国,所以吐蕃皇太子要“永奉北疆之慈颜,”这表明此时正是唐蕃和好时期,故而此文书应写于皇太子臧玛释放唐人后在敦煌礼佛期间,即与P.2255、P.2326《祈福发愿》、S.2146《行城文》、P.2807《斋文》和P.3256《愿文》四件文书年代相同。

至于P.2341《燃灯文》,文中提到了赞普、皇太子和诸王、蕃汉节儿等,前面通过对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王朝世系的讨论,已经排除了牟尼赞普执政时期、赤祖德赞在位时期、朗达玛在位时期以及朗达玛被刺后到归义军政权建立四个时期吐蕃皇太子出现在敦煌寺院祈愿文中的可能性,因为上述四个时段吐蕃没有皇太子,只有牟尼赞普为太子时期和臧玛为太子时期符合这两篇文书中出现有赞普、皇太子、诸王及蕃汉节儿的情况,由于臧玛何时放弃太子之位出家尚不可知,所以笔者将这件文书的写作年代初步拟定为从吐蕃占领敦煌之后到元和二年之间,即787年至807年。

三、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

以上对6篇文书的写作年代进行了初步考证,下面对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再进行一些探讨。首先,通过对祈愿文内容的分析和对藏汉史籍有关记载的研读可以使我们对吐蕃王位继承制度有-个大致了解:吐蕃赞普去世后,一般由其嫡子继承王位,如儿子已去世,则由其孙继位,如松赞干布在世时其嫡子巩日巩赞便已去世,最后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31]据前引《资治通鉴》所记吐蕃首相节都那之言可知,如果赞普没有嫡系子孙则可以在赞普宗族中选出继承者,这与唐朝帝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相同。吐蕃王朝赞普长子虽然有优先继承王位的权力,但并不一定都能如愿,赞普死后,诸子之间常为继承王位而发生激烈争执,《册府元龟》卷9“外臣部继袭一“记载仪凤四年,不夜弄赞卒,嫡子器弩悉弄,即大臣麴萨若之甥也,先与萨若往羊同国征发兵马,闻丧归国,继位为赞普,时年八岁。其弟年六岁,时在钦陵之军,国人以钦陵强盛,又欲奉之为主。钦陵迫于大义,竟与萨若同心,器弩悉弄位始定神。”可见拥立国君的权力掌握在实力派大臣手中,器弩悉弄死后不久,为争夺王位吐蕃局势又发生动荡神龙元年,器弩悉弄卒,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蹯赞为赞普,时年七岁。”[32]而弃隶踉赞并非长子,据P.t1288、lndia0ffice750、0r.8212(187)、PI.579-595号《吐蕃编年史》记载赞普王子结祖如与祖母赤没禄驻于准地。德仁巴嫩囊扎与刻改多囊等反叛。于本牟那拉孜诛杀德仁巴等反叛者。于崩拉让,赞普兄自泥婆罗王位被贬谪。”[33]结祖如即弃隶缩赞,其长兄并未被立为太子,而是继承了泥婆罗王位。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后,再次引发王位之争,最终导致吐蕃王朝的灭亡。

吐蕃皇太子平时也承担一些较为重要的政务,为日后继承赞普之位积累经验,锻炼才干,如前文所弓丨器弩悉弄八岁就与大臣萨若往羊同国征发兵马,戚玛此次“交质蕃城,继好息人,”也正是如此。另外,吐蕃太子还有自己的僚属,吐蕃沙州教授吴洪辩之次兄季连曾“试太子家令,出杖忠于委任,聚剑益于君恩。勤效四年,成功七载。忽思因果,早自回心。退谢君恩,归心息念。”1341担任太子的家臣数年,这位太子应是牟尼或臧玛。家臣是吐蕃王公贵戚特有的一种下属人员,吐蕃赞普也有自己的家臣,据唐赵璘《因话录》记载:唐朝淮南裨将谭可则被吐蕃俘虏后,吐蕃人在其手臂上刺“天子家臣”等字样,强迫他担任赞普的“知汉书舍人”,为赞普服务。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北魏以来的太子监国制度,“唐太子监国主要应用于皇帝巡行、居丧、疾病或政变等不能亲政场合。太子监国时唐中央行政发生变化,太子成为全国临时长官,居东宫,率左右春坊及詹事府代替天子三省临时主持全国政务。其运作在公文及行政程序上皆有严密规定。唐太子监国具有辅助国家行政、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或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之工具两种作用。”“一是当太子有实力时,往往以监国为手段,进一步夺取最高权力,登上皇帝宝座。”“二是当皇帝势强时,往往通过以太子监国来左右政局,一方面树立威信,一方面打击异己,培养接班人。”“三是当权宦擅政时,太子监国往往成为权宦们维护本派别利益的手段,某派拥立某太子监国,继而为帝,某派也就得以压制对手,独掌朝政。”吐蕃赞普也经常出征和巡行在外,703年,(唐长安四年),吐蕃赞普墀都松赞(器弩悉弄)便死于出征南诏的军中,引发诸子争立,最后是七岁弃隶蹁赞被立为赞普,[37]而其兄据前文所引《吐蕃编年史》记载在赞普生前已继承了泥婆罗王位,则此时吐蕃似乎并未象唐朝一样实行太子监国制度,赞普出征和巡行在外时政务由权臣负责处理。至于在吐蕃王朝中后期,即由牟尼、臧玛分别担任太子期间是否也实施太子监国制度,由于史料缺乏,尚不能定论,还有待对史料的进一步发现和探讨。

其次,对这6件文书的研读有助于解决吐蕃王统世系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墀德松赞5子的长幼排序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迄今尚无定论,由西藏着名历史学家恰白次旦平措主持,诺章吴坚、平措次仁等多位专家参加编撰的煌煌巨着《西藏通史——松石宝串》对此说道:

首先,必须说明父王墀德松赞共有5个孩子,其中拉杰和伦珠二人自幼夭逝,没有陵墓,这些在多部史书中记载一致,不再陈述。需要搞清楚的主要问题是墀祖德赞热巴巾与天子臧玛、朗达玛邬都赞兄弟三人谁是兄长,谁是次兄,谁是弟弟以及他们的生卒年代。王统、佛教史书中众说纷纭,观点各异。这里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古代王统摄政的总原则和部分有关当时的历史事实,在他们的排列方面,根据12世纪左右成书的最早佛教史书弟吴荨者的《汉藏教法源流论》和娘.尼玛维色的《娘氏教法源流》,弟吴觉赛的《教法源流佛教对胜幢》中比较一致的观点确定,长兄是天子赞普热巴巾,次兄是臧玛,幼子为朗达玛邬都赞。[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