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林
敦煌写本P.2625号《敦煌名族志》,首尾俱残,仅存张、阴、索三姓94行。背面杂写“后要”二字。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伯希和劫经录》:“2625,敦煌名族志残卷,存阴氏索氏两家。”[1]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伯希和劫经录》:“P.2625,敦煌名族志残卷。说明:存阴氏索氏两家,前为张氏。”W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基本上沿袭了王重民的定名。⑴关于P.2625号的刊布,有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二)姓望氏族谱残卷部分有影印和录文;[4]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22册;[5]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合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册等。研究参池田温《敦煌氏族志乃一考察一V、吻敦煌名族志残卷吣COT》,7]这件文书对于研究唐五代宋初敦煌大姓张氏家族、索氏家族和阴氏家族都非常珍贵,所以很受学术界的重视。晚唐五代宋初的归义军时期,政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以张氏、曹氏为主的敦煌大姓手中。张氏家族出任归义军节度使,而作为敦煌的阴氏家族和索氏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参与归义军政权事务并担任各级职官。特别是索氏家族一度执掌了归义军政权,几乎了代替张氏家族在敦煌的地位。阴氏家族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的地位,但却担任了归义军都押衙及其以下的各级官职,在归义军政权中起着核心作用。其不但在政治上地位崇高,就是在经济上拥有大量的资产,控制着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社会经济命脉。更为突出的是在佛教教团中,张氏家族、索氏家族、阴氏家族地位也很高,几乎控制了敦煌佛教教团。因此研究《敦煌名族志》撰写时间及其有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本卷撰写年代和张氏家族的族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敦煌名族志撰写的时间问题
敦煌写本P.2625《敦煌名族志残卷》的撰写时间,由于写本前后残缺,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根据文书内容进行考证。为了我们研究的方便,现将写本全文抄录如下:
(前缺)I-I校尉IZIIZII尉张灌领兵东来,II郡城东南七里。子凭,因I丨免子建,字仲严,汉豫II以普/支兴.自晋己后,CZZZ3郎将张庆方即其后也。tZZZZJ时有司隶校尉张里者,赵王敖张襄奏霍光妻显毒煞许后。帝以光有大功,寝其事。里惧。以地节元年自清河绎幕,举家西奔天水,病卒。子口年来适此郡,家于北府,俗号北府张。史策(具栽),子孙莫睹。游击将军上柱国西州岸头府果都尉张端,自云是其后也。
阴氏
随(隋)唐已来,尤为望族。有阴稠者,立性清高,不求荣禄,身九十八,板授邓州刺史。长子仁干,神监(鉴)明朗,气量含弘,世号智囊,时称理窟,唐任昭武校尉、沙州子亭镇将、上柱国。次子仁果,志慕三军,情敦八阵,远除戌魄,拓定边墁。唐任游骑将军、甘州甘峻府左果毅都尉、上柱国。次子仁协,禀灵敦直,爱抚字人,兼五材,聘高九德,织仁徂义,令问斯彰,唐任正议大夫使持节岷州诸军事行岷州刺史、上柱国、[]阳郡开国公。次子仁希,性蕴九流,情含五典,作牧能理,素好兵钤,据德齐贤;清风峻远,唐任麾[]将军守左武卫将军、上柱国、敦煌郡开国公。千长[子]嗣业,自天聪明,博谚经史,训渚方岳,爱好琴书,令问久彰,清声远着,唐任正议大夫使持节岷州诸军事行岷州剌史、上柱国、敦煌郡开国公。次子嗣监,幼而岐嶷,植种天听,作牧字人,明闲妙术,行高智远,预代师谋,唐现任正议大夫、北庭副大都护、瀚海军使、兼营[田]支度等使、上柱国。果子嗣玮,素好琴歌,情含五韵,作牧能抚,揎预兵玲,唐任朝散大夫使持节瓜州诸军事、检校瓜州刺史、上柱国。希长子琛,情自温和,行敦仁信,琴书养志,智达幽彻,唐任昭武校射行瓜州雍归镇将、上柱国。希次子嗣瑗,素蕴忠贞,志存仁孝,孙吴秘术,上崇有闻,处代名超,无绪逯之见,任昭武校射、左金吾卫、陇州源汧府左果毅都尉、赏绯、上柱国、豆卢军子总管。协超(长)子思谏,孝友能仁,行彰名誉,素好系雅,志列能仁,唐任昭武校尉、原州安善府左果毅都尉、上柱国。次子思言,忠直敦信,仁孝文闻,行预声超,时材美着,唐任昭武校射、秦州成纪府别将、上柱国。果长子嗣宗,仁周宗党,贤友忠贞,名誉有闻,光粘永古,唐任昭武校射、庭州咸泉镇将、上柱国。果次子元祥,立性贤和,悛敦诗礼,能仁亦物,处代名光,唐任昭武校尉、甘州三水镇将、上柱国。果子嗣玉,志敦经史,博览天听,奉国忠贞,承家孝悌,唐见任刑(邢)州平乡县尉。千子嗣环,志气骁雄,情素多谋略,超闲秘术,明达孙吴,唐任昭武校尉、岐州邵吉府别将、上柱国。业子庭蕴,唐现任歧州望云府别将、上柱国。五代义居,承家孝悌,忠诚奉国,各受其班,阳祖乡闾,令望州县轨仪,年八十四,板授秦州清水县令、上柱国。祖子守忠,唐任壮武将军、行西州岸头府折冲兼充豆卢军副使,又改授忠武将军行左领军卫、凉州丽水府折冲都尉摄本卫郎将、借直袋,仍充墨离军副使、上柱国。以父老请侍,孝诚恳切。蒙凉州都督郭元振判录奏:谋略克宣,勤劳久着,当王凉之西面,处四镇之东门。弹压山川,控御缓急,寇不敢犯,尘不得飞。将士有投醪之欢,吏人承狭纩之惠。防授既众,功效实多,利润倍深,孽课尤剩。赵充国之为将,省而成功;甘延寿之居边,惠而能利。长子修己,右卫勋,二府勋卫,材兼文武,蹈礼依仁,少习父风,乡闾挹以其干略,节度使差专知本州军兵马。次子修义,见任文州平府别将。
索氏
右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京索,因而氏焉。武王灭商,迁之于鲁,封之为侯。秦并六国,庄侯索番致仕,国除。汉武帝时太中大夫索抚、丞相赵周直谏忤旨,徙边,以元鼎六年从钜农南和迁于敦埴。凡有二祖,号南索、北索。初,索抚在东,居钜鹿之北,号为北索。至王莽天风三年,鸣开都尉索骏复西敦煌,骏在东,居钜鹿之南,号为南索。莫知其长幼,咸累代官族。后汉有索额,明帝永平中为西域代(戊)己校尉,居高昌城。额子堪,字伯高,才明,举孝廉、明经,对策高弟(第),拜尚书郎,禾S迁幽州刺史。其抚玄孙翊,字厚山,有文武才,明兵法,汉安帝永初六年拜行西域长史。弟华除为郎。华之后衾,字文长,师事太尉杨赐展。孙翰,字子曾,师事司徒王即,成致士官。宗人德,字孟济。-祖毅,太尉椽。父梪,杜陵令。德举孝廉,拜驸马都尉,桓帝延在元年,拜东平太守。子韶,西部长史。族子降,字粗,其父宜,清灵洁净,好黄老,沉沉笃学,事继母以孝闻。族父靖,父堪,北地太字(守)。靖少有逸群之量,与闻不应辟召,乡人号曰腐儒。隆子苺,蜀郡太守。族父靖,字幼[安],[与]乡人张彪、索殄、把衷、索续等五人俱游太学,号称“敦煌五龙”。四人早亡,唯靖得(后缺)[8]
索氏家族只叙述到西晋索靖,以下残缺,无法判定撰写的最后年代。因此只有从张氏家族和阴氏家族来判定文书的撰写的年代了。在张氏部分记载到张端……时有司隶校尉张襄者,赵王敖口准襄奏霍光妻显毒煞许后。帝以光有大功,寝其事。襄惧。以地节元年自清河绎幕,举家西奔天水,病卒。子I年来适此郡,家于北府,俗号北府张。史策(具载),子孙莫睹。游击将军上柱国西州岸头府果都尉张端,自云是其后也。”根据陈国灿《武周瓜沙地区吐谷浑归朝案卷研究》一文考证,张端就是张令端。在阿斯塔那第225号墓出土的豆卢军军务文书中记载了武周圣历二年墨离川的吐谷浑归唐事件,在处置吐谷浑归唐事件中有子总管张令端,并在文书中称之为张端、令端,在敦煌一带很出名,“勇冠三军”,与索节率兵马往东水源、西水源等处迎接。陈国灿先生认为:
张端可能是以岸头府果毅都尉的身份,带领了相当部分的西州岸头府兵来豆卢军驻防,因而兼任了豆卢军的子总管。在阿二二五号墓所出与豆卢军有关的文书里,标有纪年者共有三件,即圣历二年(699)、久视二年(701)、长安三年(703),说明这几年张令端都在豆卢军子总管的任上。恐怕就在长安三年以后不久,张令端就卒死于豆卢军任上了。正因为如此,才有许多圣历至长安年间的沙州豆卢军文书跟随入殓。发在敦煌,归葬西州,所以这批敦煌军务文书才又得以在阿斯塔那的张氏坟园出土。(敦煌名族志》提到了圣历至长安年间到沙州来兼任豆卢军子总管的西州岸头府果毅张端,说明此志撰成不会早于此时。(志》文无武周新字,只能是成于神龙元年(705)武后退位之后不久的作品。
另外我们根据《敦煌名族志残卷》记载到凉州都督郭元振,阴守忠唐任壮武将军、行西州岸头府折冲、兼充豆卢军副使,又改授忠武将军行左领军卫、凉州丽水府折冲都尉摄本卫郎将、借鱼袋,仍充墨离军副使、上柱国。以父老请侍,孝诚恳切。蒙凉州都督郭元振判录奏:谋略克宣,勤劳久着,当王凉之西面,处四镇之东门。弹压山川,控御缓急,寇不敢犯,尘不得飞。将士有投醪之欢,吏人承狭纩之惠。防授既众,功效实多,利润倍深,孽课尤剩。赵充国之为将,省而成功;甘延寿之居边,惠而能利。长子修己,右卫勋,二府勋卫,材兼文武,蹈礼依仁,少习父风,乡闾挹以其干略,节度使差专知本州军兵马。次子修义,见任文州平府别将。”阴守忠,也是武周时期敦煌人,在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有记载:
白狼:右大周天授二年,得百姓阴守忠状称:“白狼频到守忠庄边,见小儿及畜生不伤,其色如雪者。”刺史李无亏表奏:谨检《瑞应图》云:“王者仁智明想心即至,动准法度,则见。”又云,“周宣王时白狼见,犬戎服者”。天显陛下仁智明愆,动准法度,四夷宾服之征也。又见于阴守忠之庄边者,阴者,臣道,天告臣子,并守忠丨皆也。前件四瑞,诸州皆见,并是天应。陛下开天统殊微号,易服色,延圣寿,是以阳鸟叠彩,暎(映)澄海以通辉;瑞鸟摘祥,对景云而共色,胡戎唱和,识中国之有圣君;遐迩讴谣,嘉大周之应宝命。[1]
阴守忠在天授二年(691)还是敦煌百姓,没有什么官衔,在《敦煌名族志残卷》里面已经升任墨离军副使。所以可以肯定《敦煌名族志》撰写不会在武周以前。
郭元振担任凉州督都事载于《旧唐书郭元振传》记载大-足元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元振风神伟壮,而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大约神龙元年“迁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u]《新唐书郭元振传》记载:
久之,突厥、吐蕃联兵寇凉州,后方御洛城门宴,边递至,因辍乐,拜元振为凉州督都,即遣之。初,州境轮广才四百里,虏来比傅城下。元振始于南峡口置和戎城,北碛置白亭军,制束要路,遂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州无虏忧。又遣甘州刺史李汉通辟屯田,尽水陆之利,稻收丰衍。旧凉州粟斛售数千,至是岁数登,至匹缣易数十斛,支库十年牛羊被野。治凉五年,善抚御,夷夏威慕,令行禁止,道不举遗。河西诸郡置生祠,揭碑颂德。
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12]
《唐语林》卷2载:
郭尚书元振……大足年间,迁凉州都督。元振风神伟壮,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成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诸藩闻风请朝献。唐兴以来,善为凉州者,郭居其。
《新唐书》与《旧唐书》比较,《旧唐书》记载时间更为具体,所以郭元振任凉州督都下限是神龙元年,那么《敦煌名族志》的撰写不会早于神龙元年。另外根据阴修己被“节度使差专知本州军兵马”看,这里的节度使指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设置于景云二年(711),因此《敦煌名族志》的撰写不会早于景云二年(711)。根据《资治通鉴》卷210景云元年“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资治通鉴》卷210景云元年十月“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胡三省注《统记》云景云二年,四月,以贺拔延秀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之名自此始。《会要》云: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始有节度之号。……《新表》景云二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大使。”无论节度使之名起源于何时,但是河西节度使设立的时间应当在景云二年无疑。因此《敦煌名族志》的撰写时间不会早于景云二年。景云元年李隆基杀韦后及宗楚客,清除了韦氏家族、武氏家族之后,睿宗即位。并紧接着平息了谁王李重福之乱,开元元年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所以我们认为《敦煌名族志残卷》的撰写时间应当在唐中宗、睿宗之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
由于景云二年之后,河西节度使常易其人,很难有人长期任此职者。景云二年河西节度使为贺拔延嗣,开元二年(714)七月壬寅以北庭都护郭虔璀为凉州刺史河西诸军州节度使。开元三年三月以薛讷为凉州镇军大总管,赤水等军并授节度,居凉州,实际上就是河西节度使。同时郭虔瑾为朔州镇军大总管,和戎等军并授节度,居并州,实际上是河东节度使。同年七月以凉州大总管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讨突厥。[14]开元八年前后河西节度使是杨敬述,可能是接替薛讷出任该职的。九年兼河西、陇右节度大使郭知运死后,王君翼接替任河西节度使。开元十一年河西节度使为张敬忠。这一年敦煌地区发生了吐谷浑投唐事件先是,吐谷浑畏吐蕃之强,附之者数年;九月,壬申,帅众诣沙州降,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抚纳之。”[15]开元“十五年,春,正月,辛丑,凉州都督王君翼破吐蕃于青海之西。”[16]阴修己专知本州兵马的时间可能就是这个阶段。非为迎接吐谷浑归朝,就是对吐蕃用兵。当年九月吐蕃攻陷瓜州俘刺史及其王君囊父王寿,并出兵攻打其家乡瓜州常乐县。由于王君奠在当时口碑不好,因此《敦煌名族志》只记述节度使而不提姓名。这些都表明《敦煌名族志》的撰写年代为开元十一至十五年间。
从《敦煌名族志》看,阴稠有四个儿子,长子仁干、次子仁果、三子仁协、四子仁希,仁干三子:长子嗣业、次子嗣鉴、三子嗣环;仁果四子:长子嗣宗、次子元祥、子嗣璋、子嗣玉;仁协二子:思谏、思言;仁希二子:深、嗣瑗;嗣业子庭蕴。阴祖子守忠,守忠长子修己、次子修义。总共记载阴氏家族阴稠四代17人、阴祖三代4人。基本上活动在唐高宗、武则天及其前后,在阴氏家族中都是比较有地位的人物。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篇文书的撰写时间只能在开元年间。
二、敦煌张氏家族的族源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