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P.2625号《敦煌名族志》记载到张氏家族的族源除了清河张襄之后外,还记载有其他张姓源流,由于文书残缺我们无法观其全貌。根据残文我们得知十六国时期校尉张璀带兵西来,其后代就安置在敦煌东南七里,后代张凭,凭子瑝,字仲严等为敦煌名人,出任晋凉兴令,某郎将张庆方就是其后代。张璀,前凉河州剌史、护羌校尉,张轨宗族。张祚篡权,张灌起兵抱罕,杀张祚。《晋书张轨传》曰以璀为卫将军,领兵万人,行大将军事,改易僚属。璀兄弟强盛,负其勋力,有篡立之谋。”[17]为辅国宋混等杀死。凉兴县,前凉置县,属敦煌郡。《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分敦煌之凉兴、乌泽、晋昌之宜禾三县为凉兴郡。”118]张庆方,史籍不见记载。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得知敦煌张氏来源有三个地望:清河、安定、南阳和江东。绎幕,唐耕耦录文作“铎幕”,根据《汉书-地理志》清河郡统有绎幕县。张襄,《汉书》不载。霍光妻显毒杀许皇后事见《汉书霍光传》、《汉书外戚传》。《霍光传》曰宣帝始立,立微时许妃为皇后,显爱小女成君,欲贵之,私使乳医淳于衍行毒药杀许后,因劝光内成君,代立为后。语在《外戚传》。始许后暴崩,吏捕诸医,刻衍侍疾亡状不道,下狱。吏薄问急,显恐事败,即具以实语光。光大惊,欲自发举,不忍,犹与。会奏上,因署衍勿论。光薨后,语稍泄。于是上始闻之而未察。”U9i但是都没有记载到张襄与这件事情的关联。敦煌文书的记载正好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
北府:北府既是晚唐五代敦煌的村落名称,又是敦煌的水渠名。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甘泉水到敦煌城后分流灌溉“北流者名北府”,七所渠条:“北府渠,长册五里。右源在州东三里甘泉上中河斗门,为其渠北地下,每年破坏。前凉时刺史杨宣以家粟肆万斛,买石垒修理,于今不坏。其斗门垒石作,长册步,阔三丈,高三丈。昔敦煌置南府、北府,因府以为渠名。”[20]所以北府渠是因北府而得名的,北府即可能就是北府庄。北府庄一名在敦煌文书中记载比较多,P.4907《庚寅年(930)九月十一日一辛卯年七月九日诸色斛斗支付历》记载庚寅年九月十一日,就北府庄上,付杨七娘子酒本粟或拾壹硕。”P.4525《辛巳年(981)归义军衙内付酒历》记载杨都头北府泥舍顿酒壹瓮。”flx01275《归义军军资库纸破历》记载有北府庄。以上记载都说明北府是晚唐五代敦煌的村落。[21]
敦煌张氏来源主要有南阳张氏和清河张氏。要搞清楚敦煌张氏的郡望族源,吐鲁番出土墓志墓表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吐鲁番地区的汉族居民是从敦煌地区迁徙而来,特别是北凉后裔政权将敦煌地区五千余户迁往高昌,成为高昌王国汉族居民的基础。[22]唐代建立西州以来不断迁徙,构成唐代西州汉族规模。高昌张氏就是从敦煌迁徙而来,这可以由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墓志墓表证实。敦煌张氏徙居高昌的时间,我们推测是这一时期迁居高昌的。吐鲁番出土《大凉张季宗及夫人墓表》河西王通事舍人敦煌张季宗之墓表。夫人敦煌宋氏。”同期《大凉张幼达及夫人墓表》龙骧将军散骑常侍敦煌张幼达之墓表。夫人宋氏。”《大凉张兴明夫人杨氏墓表》:“折冲将军新城太守敦煌张兴明夫人杨氏墓表。”[23]所以可以看出敦煌张氏及宋氏徙居髙昌的时间是在北凉后裔政权时期。
高昌王国时期,高昌张氏基本都称其源自敦煌。《高昌章和七年张文智及夫人马氏巩氏墓表》:“初除横截郡录事参军、司马,补王府左长史、领吏部事,加威远将军,拜折冲将军,历安乐、永安、白芳三县令,长史如故。迁扬威将军、民部郎中,以章和七年丁已岁七月一日卒官,时年九十二。追赠建威将军、吏部郎中。敦煌张文智之墓表。夫人扶风马氏,夫人张掖巩氏。”不仅张文智家族源自敦煌,就是他的两个夫人扶风马氏、张掖巩氏实际上也是从敦煌迁徙而来的。《髙昌和平二年泛绍和夫人张氏墓表》广和平二年壬申岁/V月朔丙申。镇西府虎牙将军、领内干将泛绍和,七月廿七日卒。春秋五十有八也,以八月一日申时葬于墓也。夫人敦煌张氏,享年六十二。”《髙昌延昌四年张孝真墓表》延昌四年甲申岁八月丁亥朔,三月己丑民部参军。殿中中郎、府门三将,敦煌张氏讳孝真妻索氏墓表。”《高昌延昌五年郭和儿及妻鲍氏张氏墓表延昌五年乙酉岁四月癸丑朔十四日丙寅。故田地户曹参军西郭和儿,春秋七十而终。并妻陇靳鲍氏敦煌张氏墓表。”《高昌延昌五年张德淮墓表》延昌五年水酉岁五月壬午朔十六日丁酉北听敦煌张德墓表。”《高昌延昌十二年张阿墓表》延昌十二年岁御寿星望舒建于星记,下旬九日日维丙辰。新除镇西府散望将,省事,又转兵参军,复迁为户曹司马,字阿,春秋七十咸一。原出敦煌功曹后也。灵柩葬题文于墓,张氏之墓表者也。”《高昌延昌十七年麴弹那及夫人张氏墓表》:“延昌十七年丁酉岁七月壬申朔。镇西府带阁主薄,迁兵部司马,追赠高昌兵部司马字弹那,春秋六十九寝疾卒,夫人敦煌张氏、麴氏之墓表。”《高昌延昌卅年张顺妻马氏墓表》延昌卅年庚戌岁三月1D子朔廿七日甲寅。王g]侍郎敦煌张氏妻扶风马H之墓表也。”《髙昌延昌卅一年张孝墓表》延昌卅一年辛亥岁三月朔癸丑,廿九年辛巳日。敦煌张孝之墓表。”《高昌延昌卅-年张阿质妻麴氏墓表》:“延昌册一年辛酉岁九月朔辛已八日戊子。新除王国侍郎,转迁殿中将军,敦煌张阿质妻麴氏之墓表也。”《高昌延和六年张氏(武)忠墓表》:“延和六年丁卯岁五月戊申朔廿三日庚午。辛除侍郎,转殿中将军,迁海林令,转长史,又迁库部郎中,跨林令如故。追赠宁朔将军、都绾曹郎中敦煌张氏忠之墓表。”《高昌重光元年张武嵩墓表》:“重光元年庚辰岁二月甲午朔廿二日乙卯。故交河郡田曹司马敦煌张氏武嵩之墓表。”《高昌重光元年张鼻儿墓表》:“重光元年庚辰岁二月甲午朔廿八日辛酉。辛除田地郡省事,迁侍郎,追赠建义将军、绾曹郎中,敦煌张氏鼻儿之墓表焉。”《高昌重光元年张阿质儿墓表》:“重光元年庚辰岁二月甲午朔廿八日辛酉。新除侍郎,迁殿中将军,转跨林令,追赠平漠将军,仓部、库部、主客三曹郎中,敦煌张氏阿质儿之墓表。”《高昌延寿九年张H]王?墓表》:“故敦煌张伯王?口口侍郎,追赠恣议参军。志仁并义,性笃温恭。夙夜存公,不失忠贞之节。竭诚未废严恪之心。宜延遐苄,神赞国务。如何不淑,奄踵此祸。春秋七十有三,于延寿九年甲寅朔二月乙卯,致使六亲哀哉,九族悲酸。鸣呼哀借,滨葬斯墓。”[M]从以上记载看,高昌张氏都是从敦煌迁徙而来,因此他们称郡望族源时,必称敦煌张氏。
到唐代高昌地区的敦煌张姓移民不再称自己为敦煌人,而是称自己为高昌人。如《唐贞观十九年张海佰墓表》贞观十九年十一月朔乙丑满七日辛未口。高昌县武城乡六乐里,张海佰者,高昌人也。春秋六十有七。殡葬斯墓也。”《唐永徽四年张团儿墓志》君姓张字团儿,高昌人也。启洪源于上古,挺玉质于今辰。嘉胤扶蔬,流芳万代。”《唐仪凤年间侯府君夫人张氏墓志》:“唐侯观府君夫人张氏墓.夫人西州髙昌人,云麾将军之孙,殿中将军之女。”《唐永隆二年张相欢墓志》:“故旅帅张上柱国。君讳字相欢,西州髙昌县人。”《武周长寿二年张富琳墓志》上柱国张君墓志:君讳富琳字仁礼,西州高昌县人也。其先出自白水,分枝中夏。子孙相继,播业前庭。”[i5]高昌地区的张氏与敦煌张氏为同脉同源,高昌地区的张氏又源自南阳也有源自清河,但是往往叙述族源迁徙历史时,将清河张襄西迁历史混入南阳张氏历史,这表明南阳张氏、清河张氏历来就存在族源不清的情况,五代时期敦煌张氏表现出来的淸河南阳张氏家族混淆不清在所难免。如南阳张氏最早见载文献是阿斯塔那墓出土《张雄妻麴氏墓志铭》:
唐故伪高昌左卫大将军张君夫人永安太郡君麴氏墓志铭并序:君讳雄,字太欢,本南阳白水人也。天分翼检之星,地列敦煌至郡。英宗得于高远,茂族椬其清华。西京之七叶貂蝉,东土之一门龙凤。则有寻源昆阆,倚柱凉城。跗萼散于前庭,波澜流于右地。因家遂久,避代不归,故为高昌人焉。祖务,伪朝左卫将军,绾曹郎中。父端,伪建义将军,绾曹郎中。并篙莱巨雀,蹄涔尺鲤,文成七代,实相亡韩。右侯一身,惟忠伪赵。公天资孝友,神假聪明。爰自弱龄,袭居荣职。衣冠黼鷇,不以地望高人.礼乐诗书,不以才优傲物。属奸臣作祸,伪祚将颠.公出乾侯,兵缠绛邑。君执奉羁勒,经始艰难。功冠却燕,勋隆复郢。伪王返国,宠命偏优。拜威远将军,兼都官郎中,答勤劳也。寻迁左卫大将军,兼兵部职。公以太妃之侄,外成之家,惧梁冀之奢亡,诫霍山之侈灭。所寄逾重,所执惟谦。殚罄粟帛,散惠亲友。贞观之初,圣人启旦。占云就景,公怀事大之谋。阻漠凭沙,国有偷安之望。规谏莫用,殷忧起疾。成都石折,智士其当。以伪延寿十年二月甲申,卒于本郡,春秋五十。君主哀恸,归賵诔德,追赠南平太守、护军大将军,绾曹如故。夫人陇西金城麴氏,皇朝永安太郡君。祖愿,伪宁朔将军,左卫大将军,横截太守。父明,伪宁朔将军,横截太守。青楼甲第,盛轩冕于中京;赤坂荒区,徙邦家于下国。诞生英淑,作配仁贤。宾敬克申,卿亲益固。芝兰今胤,始植阶庭。胶漆良人,遽悲泉壤。广被断机之训,教子多方。靡他自誓之心,望夫何及。膏泽不御,五十余年。于嗟彼苍,莫恤荧独。以垂拱四年岁次戌子三月戌午朔廿八日景戌遘疾,终于高昌县之淳风里第,春秋八十有二。长子定和,前庭府折冲都尉,基构才隆,盛年早卒。次子怀寂,朝请大夫行叠州长史,假右玉钤卫翊府右郎将。二闻渐诫,三徙承规。永怀资事之恩,栽深创巨之痛。倚间断望,入室增号。式备衣衾之举,以崇封树之制。粤以永昌元年十一月廿七日柑葬于高昌县之西原礼也。鸣呼哀哉,凤鸟楼前,昔年孤往,蚊龙匣里,今此同归。粽车动而凉野愁,画耍移而寒泉闭。长松肃肃,渐生悬剑之枝。高垄峨峨,犹存若斧之煞。陈德音于不朽,俾泰山其如砺铭曰:白水英宗,朱门责族。袭冕不坠,公侯戴复。金运道销,沙场地福。虽临赤坂,亦盗黄屋其一。我家有子,君实梃生。青囊晓术,白面如兵。神机俊爽,心镜虚明。忠申夙事,智若老成其二。惟彼伐朽,求此灼实。于归百两,好和琴瑟。林鹤才双,镜鸾遄一。昔年分剑,今来共室其三。生荣已矣,哀送何之。郊原漫漫,旌篓迟迟。霜檟晨惨,风扬暮悲。刻贞琰于兹日,传德音于几时其四。[26]
《张怀寂墓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