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于河西而言,地位首要。此外,“凉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⑴所以唐中央政府多以凉州为重心对河西进行统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广德二年(764),吐蕃攻陷凉州。咸通二年(861),归义军击败吐蕃,收复凉州。此后,唐政府曾采取措施,力图恢复中央在凉州地区的统治。但由于此时河西地区的形势异常复杂,再加上“宣、懿德微,不暇疆理”,[2]唐政府在凉州的统治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对于自归义军收复至唐朝灭亡这段时间凉州的情况,由于资料缺乏,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涉及,影响了学界对唐代凉州乃至河西地区历史的整体理解。随着敦煌文献的广泛利用,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唐长孺、荣新江等先生主要运用敦煌文献,对张议潮收复凉州的过程、归义军及唐政府对凉州的经营、归义军与凉州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3]但是,晚唐凉州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据敦煌文献的记载,归义军收复凉州以后,凉州曾在唐政府、归义军、吗末之间几经易手,但史书阙载,以往的研究对此也涉及不多,所以本文希望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凉州控制权的转移为核心,对晚唐凉州的相关史实进行探讨。
一、唐政府与归义军对凉州的争夺
咸通二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率蕃、汉精兵七千人,经激烈战斗后收复凉州。[5]归义军收复凉州的过程,先贤巳有详细论述,兹不复赘。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归义军进人鼎盛时期。据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记载,此时归义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6]控制区域空前扩大。唐政府为了牵制归义军,并消除因边界内缩而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力图控制凉州这个战略要地。[7]因此在归义军收复凉州后不久,唐政府就开始积极采取措施,以争夺凉州的控制权。其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重筑凉州城,以加强凉州的防御能力。《资治通鉴》卷250载(咸通四年,春,正月)上游宴无节,左拾遗刘蜕上疏曰:今西凉筑城,应接未决于与夺。”胡注曰:“西凉,即凉州,盖此时谋进筑也。”W表明咸通四年(863)正月以前唐政府就已开始加固凉州城的工作,反映了唐政府控制凉州的迫切愿望。其二,设置凉州节度。咸通四年,唐政府设置了凉州节度,“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凉州”。W唐政府此举,显示了其控制凉州等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通过中央政令的方式,迫使归义军退出在凉州的势力。其三,向凉州派遣了二千五百人的郓州兵,以增强凉州的军事力量。
对于唐政府所派遣的郓州兵,史籍及碑刻中均有涉及。《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记载,后唐长兴四年(933)凉州留后孙超遣使者晋见唐明宗时,称吐蕃陷凉州,张掖人张义朝募兵击走吐蕃,唐因以义朝为节度使,发郛州兵二千五百戍之。”[1]《宋会要辑稿》方域21《西凉府》载旧有郓人二千五百人为戍兵,及黄巢之乱,遂为阻绝,超(孙超)及城中汉户百余,皆戍兵之子孙也。”[u]《唐故邠宁节度使司空河东裴公墓志铭》记载裴度第三子裴识在担任天平军节度使期间,“天子以河西新收,西凉府以归,帅张议潮欲强盛边事,择其人(下缺下缺的部分所叙述的应就是唐政府调派郓州兵之事[13]。另外,在敦煌文献中也有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P.2729号文书,唐耕耦先生定名为《贺赐征马和谢改授僧官等书状》。[M]赵和平先生将其与P.3715号文书拼合后,认为文书作于咸通年间,而文书所反映的内容不应晚于咸通八年。[15]书状所上的对象是司空,据荣新江先生研究,张议潮在咸通二年至咸通八年(867)间称司空,而继任节度使张淮深在咸通年间最高的检校官为尚书。[w]所以,司空应指张议潮,而文书应作于咸通二年至八年之间。文书所载的“贺立德政碑”、“贺画影麟台”、“贺赐防秋兵马状”等内容,是反映咸通年间唐政府与归义军关系的重要资料。有关内容录文如下:
贺立德政碑(前缺)素高声猷,积(后缺)以碑铭,万古千秋,永传清(后缺)。
贺画影麟台司空功名浩汗,迹迈古金(今)(后缺)重,麟台绩(绘)影,竹帛书名(后缺)过此,A乙下情无任庆拃。
贺踢防秋兵马圣朝与(以)边为国,保静河湟,(后缺)旌旗两月,剑动星牛,蕃丑(后缺)厶乙下情无任庆拃。(下略)[7]
文书中所提到的“防秋兵马”应即是唐政府向凉州派遣的郓州兵。[11只是从唐政府一方考虑,是为了向凉州增派力量,以同归义军争夺对凉州的控制权;[19]对于归义军来说,一直都把自己视为河西节度的继承者,而把凉州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把唐政府所派遣的以“防秋兵马”为名的郓州兵视为赏赐,并有人上状节度使张议潮以示祝贺。唐政府向凉州派遣郓州兵在张议潮立德政碑和“画影麟台”之后;[20]而立德政碑和“画影麟台”是为了庆祝和表彰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功,所以当在咸通三年(862)三月之后。
归义军文人既然把唐政府所遣之郓州兵看作赐予归义军的防秋兵马,可证此时凉州节度还没有设置,[22]所以唐政府遣郓州兵应在咸通三年三月至咸通四年间。很明显,它不是孤立的行动,而与重筑凉州城一样,都是为设置凉州节度而作的必要的准备工作。
二、归义军对凉州控制权的丧失
归义军收复凉州后,虽然唐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期控制凉州,但实际上在咸通二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凉州仍然在归义军的控制之下[a]。《宋高僧传》卷6《唐京师西明寺乘恩传》记载:
释乘恩,不知何许人也。自是重撰《百法论疏》并(钞》,行于西土。其(疏》祖慈恩而宗潞府,大抵同而少闻异,终后弟子传布。迨咸通四年三月中,西凉僧法信精研此道,禀本道节度使张义湖表进恩之着述。敕令两街三学大德等详定,实勘行用,敕依,其僧赐紫衣,充本道大德焉。[24]
西凉,即凉州。咸通四年三月,凉州僧法信通过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向唐政府进献乘恩的着述,证明凉州此时是张议潮的节度范。
咸通八年(867),张议潮人京不归,对归义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P.3281V《押衙马通达状稿》载:
付案过状,押街马通达。右通达自小伏事司空,微薄文字并是司空教视奖训,及赐言誓。先随司空到京,遣来凉州,却运家累。拟欲入京,便被卢尚书隔勒不放。卢尚书死后,拟随慕容神护入京,又枝凉州麴中丞约勒不达。[26]
从此件文书可以看出,马通达是张议潮的亲信。张议潮在咸通八年人朝之后,派遣马通达迎接家人。但马通达经过凉州时,被卢尚书阻拦不放。卢尚书死后,马通达又被麴中丞“约勒不达”,证明此时凉州已不在归义军的控制之下。对此,S.4622v《百姓高盈信请取兄沙州任事状》也有反映:
百姓高盈信状,右盈信家兄先随从空(司)徒东行,司徒归阙后,落在温末。经数年间,信息不通。又先寅年闻达灵州,咨陈大夫,蒙随般次东行。兄至凉州,被麴口勒般(次),却回至玉门,夺却驼马,空身到来,竖立不得。[27]
状文中的司徒即张议潮。文书中提到高盈信的兄长先随张议潮于咸通八年人京,后流落到嗯末,经数年后,于寅年到达灵州。寅年应为庚寅年,即咸通十一年(870)。据文书记载,在高盈信之兄人京时,被凉州麴某人阻拦,返回玉门的时候,驻马又被抢走[28]。此时在凉州掌权的麴某应就是《马通达状稿》中提到的麴中丞。上述文书表明,在咸通八年至咸通十一年之间,唐政府在同归义军争夺凉州的过程中取得上风。至迟到咸通十一年,归义军的势力已经被唐政府排挤出了凉州,所以归义军的官员在通过凉州时受到百般阻挠。
唐政府排挤归义军在凉州的势力后不久,凉州又转而被恶末人控制。媪末又称温末、浑末。《新唐书吐蕃传》载浑末,亦曰温末,吐蕃奴部也。虏法,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及恐热乱,无所归,共啸合数千人,以腽末自号。”[29]唱末的组成极其复杂,其主要成分应是吐蕃原有的旧奴。1301吐蕃占领河陇,把大批汉族人民“悉以为奴仆”,[311使唱末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张议潮起兵时,河陇地区的嗯末已成为吐蕃化的汉族为主体,同时也含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的民族混合体。[M]《资治通鉴》卷250咸通三年(862)载是岁,嗯末始入贡”,[33]表明嗯末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而存在。但是我们认为咸通三年唱末人贡,并不代表凉州喝末已控制凉州。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嗯末“散在甘、肃、瓜、沙、河、渭、蛾、廓、叠、宕之间”,w凉州也应有大量的吗末人。但是咸通二年张议潮刚刚收复凉州,归义军的势力正值鼎盛之际,在这种情况之下,嗯末很难从归义军手中夺得凉州;而且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咸通四年正月唐政府还在修筑凉州城,证明此时凉州并不在嗯末的控制之下。
敦煌文献S.6341《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并批答》,唐耕耦先生认为是张议潮咸通二年收复凉州时所上的奏表;[35]荣新江先生认为文书可能作于咸通四年左右;[36]郑炳林师将其与取05474v号文书缀合后,指出此篇文书是张议潮在唐朝中央准备放弃凉州时所上的奏表,表文撰写的时间应在咸通十一年至咸通十三年之间。[37]S.6342《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并批达》相关内容如下:
张议潮奏: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嗌末隔勒往来,累询北人,皆云不谬。九月廿五日进。
敕:凉州朝庭旧地,收复亦i辛勤,蕃屏睡,固不抛弃。但以麴长申奏,粮料欠(阙)途,踅见权宜,亦非久制,近知蕃(部)(伏),不便改移。今已允依,一切仍旧。
…十月三日召张(后缺)仆射相公中书门下(后缺)。138]
根据文书我们可知,在张议潮上表时,凉州已被吗末人控制。张议潮于咸通某年九月二十五日向唐政府上表,十月三日就得到了答复,很显然当时张议潮已经身在长安。[39]所以,此件进表应作于咸通八年之后。据S.4622v《百姓高盈信请取兄沙州任事状》,咸通十一年唐政府尚且控制着凉州,可以隔阻归义军的官员和使节,所以《张议潮进表》的时间上限是咸通十一年九月。另外,《张议潮进表》作于九月,而张议潮死于咸通十三年(872)八月,[40]所以文书的下限是咸通十二年九月,因此嗯末夺取凉州的时间应在咸通十一年至咸通十二年九月之间。
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凉州地区往往并不是只存在一种势力,而是两种或更多的势力并存,而由势力最强的某种势力来真正控制凉州。咸通年间唐政府向凉州派遣的郓州兵,直至五代其后代还驻扎在凉州,说明唐政府一直没有真正放弃凉州,只是凉州的控制权随着唐政府、归义军、凉州媪末等多种势力的消长而转移。
三、归义军对凉州的再次收复
凉州陷入嗯末后,张议潮曾上表请求重新收复凉州,但唐政府以种种借口予以搪塞,而未予同意。但是很快,代张议潮守归义的张淮深就发动了针对吗末的战争,再次收复凉州。
学术界最早提出张淮深再收凉州问题的是冯培红先生,他认为:
归义军于咸通二年收复凉州,但不久势力又退出了凉州,此地成为吐蕃、吐谷浑及嗌末人的天下。咸通八年(867),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入朝为质,在此后的某年九月二十五日他向唐懿宗进表,希望再次收复凉州;但唐朝在该年十月三日的敕文中,却以粮料欠缺、路途遥远、蕃浑杂处等为由,而未加同意。但此后,归义军显然再度收复了凉州,并且一直到张淮深统治后期仍控制着凉州。[41]
凉州再次收复问题的提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线索。但由于受篇幅限制,其文中列举材料有限;另外,也没有最终解决归义军再收凉州的时间问题。所以,对此问题应进一步探讨。我们在查阅敦煌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可以证明张淮深统治时期,归义军曾再次收复凉州的证据。下面一一列举,以为佐证焉。
其一,P.3451《张淮深变文》为我们提供了凉州重新收复的证据。P.3451《张淮深变文》文末题诗赞曰:“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42]孙楷第先生指出:
按箫关属原州,为要害之地,已见上文。原州不守,则通陇右河西之道断竑。河呢不守,则通四镇北庭之道断隔。此大中以前之形势也。然凉州在河西道之东境。凉州不复,则虽有关陇及其他河西州郡,河西长安旧路仍不能通。此大中已复河陇后之形势也。由是而言,则歌赞所谓开旧路者,必指复凉州事无疑。[43]
孙先生据此,认为咸通二年收复凉州的是张淮深,而张议潮以使主居功。但孙先生的观点似乎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此后,学界据咸通二年张议潮收凉州,多认为此诗是夸赞议潮之作。但此说疑点甚多:首先,《张淮深变文》是敦煌文人歌颂使主张淮深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我们很难理解为何要把夸赞前任节度使的颂歌,用于现任节度使的变文当中。其次,联系上下文的关系,诗中所赞之人“年初弱冠即登庸,匹马单枪突九重”,可知此诗称赞的是一位少年英雄。而议潮死于咸通十三年(872),享年74岁,那么大中二年(848)沙州起事时,议潮已50岁,咸通二年归义军收复凉州时,议潮已63岁高龄,怎能称为少年英雄?而张淮深生于832年,[44]大中二年起事之初,淮深17岁,称其“年初弱冠即登庸”,在年龄上比较符合。再次,据荣新江先生研究,张议潮未以“将军”作为自己的称号,而张淮深却曾以“将军”见称。最后,诗中还提到所赞之人曾与“退浑小丑”发生过战争,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张议潮人京后,向唐政府所上的一份奏表(S.10602):
臣伏蒙圣恩,许踢对见。臣生长边塞,习礼不全,所奏蕃情,恐有不尽。今逐件状分析,伏乞皇帝陛下俯赐神鉴。谨具如后:
一、昨沙州刺史张准深差押(后缺)
急被退(后缺)。
敕割属(后缺)。
(前缺)退浑(后缺)。
奏表中所提及的退浑之事,很可能就是《张淮深变文》中所提到的张淮深与退浑的战争。这进一步证明变文末尾诗歌所赞的“将军”是张淮深而非张议潮。而据《通鉴》的记载,咸通二年收复凉州的确为张议潮,所以《张淮深变文》所赞“开旧路”者,应指张淮深再收凉州而言。
其二,S.6228号文书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S.6228《乾符六年(879)十二月廿九日萧关镇进上从地涌出铭词》曰:
莆关镇去乾[符]六年十二月廿九日进上铭记。其记从地涌出词曰:三六王,李寅卯,至耳。佛法成,换天地。辰已年,各分张,异口同音道不祥。彼道重开,河明公,拍手笑呵呵。乾(符)(中缺)上略出。法师法琳书耳。[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