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9012900000065

第65章 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3)

在唐政府拒绝张议潮重新收复、经营凉州的请求后,张淮深于咸通十一年九月至乾符六年之间,发动了针对嚼末的战争,重新收复了凉州。由于归义军势力的不断削弱,其对凉州的控制力也在不断萎缩。中和初年,归义军对凉州的控制已然不稳,到中和末年,凉州再度落人喔末人之手。光启年间,凉州嗯末开始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归义军交往,直至五代,凉州与归义军之间还有官方之间的往来。据敦煌文献中与凉州相关的记载,可知沙州地区与凉州地区之间交往的频繁和彼此关系的密切。

(原题《晚唐凉州相关问题考察——以凉州控制权的转移为中心》,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注释

[1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第2729页。

[2](新唐书》卷四0“陇右道”条,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0页。

[3]唐长孺《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第275-298页;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第24一页;陆庆夫《唐宋之际的凉州嗯末》,《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第3844页;郑炳林《敦煌写本《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拼接缀合与归义军对凉州的管理》,《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381-389页;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张涌泉、陈浩主编《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9-258页。

[4]对于晚唐凉州的情况,史书记载甚少,而敦煌文献中往往将凉州城等同于凉州。凉州城作为凉州的州治所在地,是凉州的政治中心。它的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凉州地区的情况,所以在对凉州控制权考察过程中,凉州城是重要的考察对象之一。

[5]《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载咸通二年,义潮奉凉州来归。”《新唐书懿宗纪》、《资治通鉴》卷250的记载与此略有不同。《全唐诗》卷27薛逢《凉州词》云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薛逢会昌初擢进士第,死于王铎入相即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后不久。从其生活时代看,薛逢所言之“沙州都护破凉州”应指张议潮率蕃汉军队收复凉州而言。

[6]录文参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一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察》(以下简称《归义军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01页。

[7](全唐诗》卷427白居易《西凉伎》曰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可见河陇失陷对于唐边防带来了巨大冲击。安史之乱后,吐蕃之所以能频频侵扰长安,与其占领河陇地区后,唐边境内缩密切相关。所以咸通二年归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力图恢复在凉州的统治,确为情理之中。

[8]《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8103页。

[9]《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第1886页。

[10]《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914页。

[11]《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7668页。《资治通鉴》卷278“唐明宗长兴四年二月戊申”条、(宋史》卷492《外国传吐蕃传》记载与此咯同。

[12]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文物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上册,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361页。

[13]参荣新江《《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57-560页。

[14]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352页。

[15]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4页。

[16]荣新江C沙州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称号研究》,姜亮夫、郭在贻等编《敦煌吐鲁番研究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768~16页。

[17]录文参《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第288页。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6页;《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18]参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第292-293页。

[19]归义军在收复凉州之后,即派兵镇守凉州城,同时在其周围设游奕使,与镇守军呼应,构成了有效的防御体系。除此之外,归义军还恢复了凉州的行政建制,以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从归义军收复凉州及此后局势的发展过程看,归义军势力此时已进入鼎盛阶段,具备了控制凉州的能力,但唐政府仍以“防秋”为名,派遗郓州兵进驻凉州。据S.4397《观世音经》题记云广明元年(880)肆月拾陆日,天平军凉州弟(第)五般防戍都右厢兵马使梁矩,缘身戍深蕃,发愿写此经”,可知广明元年,郓州兵还在凉州驻防,证明唐政府的真正目的并非“防秋”,而是为了获得凉州的控制权。

[20]“麟台”应指汉宣帝绘功臣“形貌,署其官爵、姓名”的麒麟阁。而唐代为表彰股肱之臣,常绘其图像于凌烟阁。此处之“画影鳞台”当借汉宣之典故,实指唐政府为表彰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功,而绘其图形于凌烟阁而言。

[21]对于凉州收复的时间,史书中有三种不同的记载。除《新唐书吐蕃传》的记载外,《新唐书》卷9《懿宗纪》所记的“咸通三年三月戊寅”应是唐政府得知凉州收复消息的时间,所以唐政府表彰议潮之举当在其后。而《资治通鉴》卷250所载“咸通四年三月”与同卷咸通四年正月凉州筑城的记载相抵牾,不知依据为何。

[22]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凉州节度设立后,节度使很可能由张议潮兼任。但从史书及敦值文献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确切证明张议潮兼任凉州节度的记载。另外,从唐政府所实行的各项举措,尤其是派遗所谓的“防秋兵马”来看,张议潮应该并没有兼任凉州节度使。

[23]详情可参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55-164页。

[24](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上册,第128页。

[25]参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60页。

[26]0日唐书》卷19上《懿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660页。

[27]《文献通考》卷22《历代土贡》,中华书局,1986年,上册,考215。对于唐代藩镇的进奉情况,可参考杨志玖、张国刚(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

[28]高盈信之兄行进路线有不可解处,但文书所反映出凉州隔勒归义军人员的情况,则是没有疑问的。

[29]《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第6108页。

[30]周伟州《温末考》,《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2期,第1页。

[31]《资治通鉴》卷226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四月{通鉴考异》引《建中实录》,第7280苽。

[32]陆庆夫{唐宋之际的凉州贼》,{敦煌翔刊》1997年第2期,第40页。

[33]《资治通鉴》卷250,唐僖宗咸通三年,第8101页。

[34]《资治通鉴》卷250,第8102页。

[35]《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第363页。

[36]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59页。

[37]郑柄林《敦煌写本《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拼接缀合与归义军对凉州的管理》,《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第384页。

[38]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11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39]对于上表的时间,唐长孺先生在《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中认为此表那一年所上,没有写明(或是残缺),也没有具衔。上表时,张义潮在长安或在沙州也难断定。文书上九月廿五日进表,十月三日即批答,似应在长安,但也可能所记月日乃是进奏院上表之时而非义潮上表之日,那就也可能还在沙州。"但我们根据文书内容再结合咸通七年张议潮进奉的情况,基本上可以确定这篇文书作于咸通八年之后。

[40](资治通鉴》卷252载(咸通十三年,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薨。”

[41]冯培红《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一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历史系2004年,第219页。

[42]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4页。

[43]孙楷第《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史语所集刊》第7本第3分,1937年;此据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下册,第726页。

[44]据P.2913(张淮深墓志铭》的记载,张淮深大顺元年(890)卒时,为59岁,按中国人关于年龄的传统记法,其生年当为公元832年。

[45]录文参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63页。

[46]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10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2页。

[47](索勋纪德碑》今存于敦煌市博物馆院内西侧靡下,碑文辑录见于徐松(西域水道记》、张维《陇右金石录》、罗振玉《西陲石刻录》等,是研究晚唐归义军历史的重要资料。

[48]录文参郑炳林《《索勋纪德碑》研究》,(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第62页。

[49]郑炳林《晚唐五代归义军行政区划制度研究(之一)》,《敦值研究》2002年第2期,第14页。

[50]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第114页。

[51]此篇文书作于中和元年仲冬,而根据敦煌当时的习俗,一般在死者去世后七天之内撰写邈真赞,所以康通信的死亡时间,当与邈真赞撰写的时间接近。

[52](太平寰宇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70册,第433页。

[53]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6册,第169页。

[54]文书录文参张先堂(S.4654晚唐《莫髙窟纪游诗》新探》,{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第123页;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6册,第218页。

[55]参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86页。

[56]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4册,四川人民出饭社,1991年,第111页。

[57]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1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9页。

[58]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5页。

[59]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5册,第346-347页。

[60]《资治通鉴》,第8656页。

[61]《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67页。《五代会要》卷30《吐蕃传》将此事系于梁开平二年(908)正月,并称嗯末首领杜论悉伽社论心、苏论乞禄充当了“吐蕃入朝使”。但据《资治通鉴》天佑三年的记载,吐蕃和凉州嗯末之间处于敌对状态,喔末人不太可能在开平二年充当吐蕃的使节,所以《五代会要》的记载存在一定的问题。今采《册府元龟》的说法。

[62]吐蕃帝国崩溃后,吐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重新整合。五代宋初,除了一些较小的吐蕃部族外,吐蕃主要形成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和青唐吐蕃政权两个大的政治集团,而此时《册府元龟》、《五代会要吐蕃传》中所记载的主要是凉州地区吐蕃的情况,所以被称为“吐蕃温末”和“吐蕃人朝使”的嗯末也应该指凉州地区的B末。

[63]虽然《册府元龟》将喝末称为“吐蕃温末”,但我们知道吐蕃帝国崩溃后,作为吐蕃奴部的嗌末已经从吐蕃中脱离,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而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吐蕃为夺得凉州,曾于天佑三年举兵进攻嗯末,吐蕃和凉州嚼末已经处于一种敌对状态,所以此次嗯末人贡并不应代表吐蕃,而是代表凉州嗯末本身。但是此后,吐蕃最终从嗯末手中夺得凉州。《宋会要辑稿》方域21“西凉府”条记载孙超卒后州人推其土人折满嘉施权知留后遗使来贡,即以嘉施代超为留后。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可知五代时期,虽然郓州兵的后裔作为汉人的主要构成因素依然生活在凉州,但是汉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凉州城及其附近地区,凉州其它的广大地区为吐蕃所控制。

[64]关于文书的年代,唐长孺先生在《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中根据文书中提到的“乙酉年”,认为文书作于同光三年。邓文宽先生认为“乙酉”乃是“己酉”之误抄,因此推断文书作于文德二年(889)。(《《凉州节院使押衙刘少晏状》新探》,《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2期)今取“同光三年乙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