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必备国学知识手册
9184900000012

第12章 修身方能平天下——管理者可持续发展的密钥(3)

对于如何“养浩然之气”,《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有这样的论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从中可以知道,“心”、“性”、“天”在孟子看来是相通的,尽心而知性,知性而事天。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好的体现。正因为这种“通”、这种“合一”,才可以“养”浩然之气。“养”的意思是慢慢积累。人养气要依靠自己,所以要“修身养性”。浩然之气需要养,然后贯通个体全身,然后与天地达到和谐统一。

与老子的“柔”相比,孟子是刚性的。与庄子的“逍遥”相比,孟子又是自控的。南怀瑾先生说:“道家是药店”,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老子、庄子是明智的选择,他们让你淡忘烦恼,修复灵魂,从而找到出路。南先生又说,“儒家是粮店”,“精神食粮是不可缺少的”。

孟子一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气”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俞雷在谈到职业经理人与“士”联系时说:“西方的职业制度起源于新教伦理,它培养了专业和敬业。而中国‘士’的消失,是因为儒家文化教育的缺失,士的精神也难在职业经理人身上得到延续。中国缺乏的不是那些纯粹忠于老板、忠于公司的人,那些人往往欠缺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也更欠缺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水准。没有一个朝代可以通过奴才去振兴,也没有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奴才去获得竞争力。公司的竞争力一定是基于知识劳动者的竞争,也就是基于职业经理人的竞争。”

职业经理人的使命就是水滴石穿,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而无论自己在哪家公司。这是一个优秀的公司之所以振兴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之所以振兴的根本。就像过去几千年来,虽然朝代更替,但士的精神一直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道理。(《浙商》杂志2006年2月刊)

二十三、为什么现代管理者要学习庄子的养生之术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社会观、人生观和道论的关系,与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基本一致。根据道论所阐明的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地位,人和人生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物和道的关系,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评价也以物和道的关系为准则。

庄子认为,人生的根据在于道,生命的诞生是因为“天地之委形,天地之委和,天地之委顺”。既然人是道赋予的,就无例外地要遵从于道,所谓“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人也是物,是物就要遵从道,所以人的生命意义就应该是与道相重合。因此,人与人生的关系和物与道的关系是一致的。人对应于物,人生的意义对应着道。既然道赋予人以形体,赋予人以生命,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生命,就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为人达观,善于养生。他的养生之道可总结为顺应自然、抛却情感、不为物累三个方面。

第一,顺应自然。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浩瀚无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这实质上是在告诉人们,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仅是难以如愿以偿,而且会摧残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应当听从庄子的告诫:“缘督以为经。”意思是说,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中道”以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不要拼命追求外物。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含有顺应自然之意,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摸索规律,以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只要人们能顺应自然、“依乎天理”,就一定“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心,可以尽年”。

第二,抛却情感。庄子在强调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劝告人们要抛却情感。《德充符》篇说:“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道生人,由道生出了人的形体、相貌和性,但并没有生出人情。人情包括人的志欲、喜好、情感、思想、知识等等。人情是后天的,人情排下进上,险于山川,不利于人的养生。嗜欲越多,天机越浅,要养生,就不能沾染人情。人们应当认识到,喜生悲死是违反常理的,只要安于天理和常分,顺应自然和变化,解脱生老病死的苦乐,那么哀伤或欢乐就不会进入人的心怀了。

第三,不为物累,就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这里的“物”所指范围是广泛的,可用名与利来加以概括。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他就会获得健康而永葆青春。心底无私的人,才能胸怀博大浩远,不计较功名利禄,生活物质“取之有道”,才能知足常乐,心地坦荡,必获大寿。

顺应自然与忘却情感两条养生要领,实质上也含有不为物累的意思,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少私多寿是庄子总结的养生规律,寡欲多寿是庄子推崇的养生要诀,清净多寿是庄子倡导的养生法则,豁达多寿是庄子养生和处世的切身经验。

庄子的养生要领,对保持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仍然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结合庄子生活的拮据,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思想境界是处于逆境中的人的精神支柱,他鼓励人们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要善待自己。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

二十四、现代管理者能够从《颜氏家训》中学到哪些道理

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史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并对儒学、文学、佛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颜之推的用人观念与管理观念对今天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深刻的启示。

颜之推(公元531~约591),字介,南北朝时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其诗篇多为伤感怀旧之情。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一书,共二十篇,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中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我国儒家学说的主旨之一,便是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伦理在我国历史传统中是社会伦理的基石,家庭教育则是社会教育的起点和重要补充,因而“家训”这种题材应运而生之后,很快便成为一种流行的文体,“家戒”、“家书”等也风行世俗,颇受欢迎。仅从这点看,《颜氏家训》足可流传千古。而颜氏在撰写此书时自谓:“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可见他自觉地记录史实变迁,传承正统儒教,使得该书兼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其中卷一、卷二、卷四的“名实”、“涉务”、卷五、卷七的“终制”篇,或“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世人”,“于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经训”,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家训。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根据,强调立己、达人,爱人、谅人,恪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伦常秩序;同时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学无术、荒诞疏狂的门阀世风和脱离实际的穿凿附会,强调士大夫应“明六经之指”,学以致用,成为国家所需的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等多方面的人才。此外,作者还注意到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认为教育贵早,为人父母者应注意言传身教,“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也”,爱子慈仁又不失威严,更不能溺爱;在魏晋南北朝服食丹药盛行的当时,颜之推还教育孩子以日常保养为养生之道,不能依靠炼丹服药苟且偷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颜之推认为妇女应参加劳动,反对重男轻女和买卖婚姻。

范文澜评论说:“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范文澜先生评价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王利器先生也对它的学术地位予以很高的评价,他说:“《颜氏家训》是一部很有用的典籍,它以训家名理为名目,其实讲的内容很宽,有些甚至现在看来是绝学,如音韵学。”这也使得《颜氏家训》不同于后来家训仅仅注重人生修养、伦理道德的训诫。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同类作品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被认为“不独颜氏一家之训”,可以“家置一编,奉为楷式”。书中所提到的治家教子之方和为人处世之道,有许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值得继承和发扬。

颜之推说:“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决胜有谋,强于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惭耳”。治理一个国家需要这六个方面的人才。但绝不可能人人都具备所有方面的才干,只要具备了一个方面,能守一职就可以了。因此量才授职,根据人的某一方面的特长,去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这才是用人的正确的方法。古人把人才分为才、识、学三大类,由于人各有其才,因而在使用人才时,或用其“才”,或用其“识”,或用其“学”。南朝时的宋孝宗说:“用人不当求备”,亦主张用人“宜录其所长,弃其所短”。唐太宗则说:“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从政、治理国家是这样,从事企业的人事管理也是这样。

儒家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重视对人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这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盛和强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现代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也是现代的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国有极为丰富的知人、识人、用人以及人事管理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存在着普遍性的东西,继承和吸收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丰富和加强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十五、朱熹修身学说对现代人的启示有哪些

在中国儒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朱熹是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完成了儒学的复兴,是儒学更新运动在学术上的总结。而他的修身学说数百年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今人亦有很多启示。

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生活在南宋孝宗至宁宗时代。绍兴十八年考取进士,此后担任过一些地方官,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儒学。他的学说后人称为理学、道学或新儒学。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学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1714年在欧洲翻译出版了《朱子全书》。

朱熹一生始终从事著书与讲学。著述极为丰富,《四书集注》等几十种著作大多保存了下来;书信、题跋、奏疏、杂文合编为《朱子大全》121卷;讲学语录被编为《朱子语类》140卷。他创办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培养学生,普及儒学。

朱熹的修身学说继承《大学》提出的修身观点,并有所发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