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懂心机,做事要防诡计
922400000007

第7章 谋事在脑,成事在言(3)

场面话,说出来不是一种罪恶

生命不会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但说些无伤大雅的场面话却是你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中生存下去所不得不学会的一种本领。一个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在别人面前表现最真诚的一面,正如一个人不能把别人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信以为真一样,场面话,总是可说不可信,一旦你违背了这条原则,善良便会退化为愚钝,真诚也会成为伤害自己又危及他人的利器。

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时奥地利是德国南方强大的邻国,曾经威胁德国如果企图统一,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

俾斯麦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普鲁士的强盛,他梦想打败奥地利,统一德国。他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和热爱军事的好战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赖铁和血。”

但是令所有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主张和平。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他连做梦都想着统一德国。他说:“没有对于战争的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废、妻离子散的悲伤?”

在国会上,他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一向的立场简直是背道而驰、俾斯麦反对这场战争有别的企图吗?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变了主意,最后,因为俾斯麦的坚持,终于避免了战争。

几个星期后,国王感谢俾斯麦为和平发言,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之后,俾斯麦成了普鲁士首相,这时他对奥地利宣战,摧毁了原来的帝国,统一了德国。

袒露之心犹如在众人面前摊开的信,那些心有城府的人总是懂得潜藏隐秘,他们所以说的话大都只是些场面之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果你把别人的这些话都当真了的话,那就只能证明你的天真和幼稚了。

张文在一国有单位任职,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经管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情,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张文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事实上,那位主管只不过说了一些应景的“场面话”,而张文却天真地相信了这些话,并开始守株待兔起来。

“场面话”是人性丛林里的现象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人性丛林里进出过一段时日的人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所以,有时,说说一些无碍于原则与是非标准的场面话,也是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交场所立足的一种本能。

人一踏入社会,应酬的机会自然就多了,这些应酬包括做客、赴宴、会议及其他聚会等。不管你对某一次应酬满不满意,“场面话”一定要讲。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尤其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千万别因别人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则只能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既然测不出别人的真心,就只好抱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就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真的是“场面话”了。

俗话说得好,“蜜比醋更能吸引苍蝇”,在社交场合,我们要学会说点场面话,给别人一点甜头,但万不可做被别人的场面话所吸引的“苍蝇”,轻信别人的一句“戏言”有时不只是一种善良,更是一种愚钝。

心机悟语: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会说场面话,不听场面话,你就能够成为交际场上的智者,游刃有余,八面玲珑。

将恭维说得不动声色

虚荣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暗暗为自己的优点得意,并希望别人注意和赞美自己的优点。拣别人爱听的、想听的话说,迎合他的虚荣心,自然可博得对方欢心。恭维便是这其中的关键所在。恭维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它能在瞬间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任何人都希望能被人恭维或赞美,高帽子人人都爱戴。

清朝一位著名的才子,少年成名,刚过二十岁就被任命为某地知县。赴任前,才子去老师那里告辞。老师问他:“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年纪轻轻就做上了知县,有什么准备啊?”

才子回答说:“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带了一些高帽子,准备见人就送一顶,因为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啊!”

老师一听,不高兴了:“为官要正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也搞这一套呢?”孝子听了马上回答:“老师的话很对,可请老师您想想,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到才子这么一说,老师马上就转怒为喜。于是,师生欢欢喜喜地告别了。

才子从老师的家里出来后,感慨道:“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的确,高帽子人人爱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和肯定,而高帽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欲望。高帽戴得好,便能将别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适时地给人送上一顶高帽子,可以赢得对方的友谊与好感。

在现实生活中,戴高帽的做法常被人耻笑,主要是因为那些品味低俗、令人生厌的伪劣“马屁”随处都是,以至人们早已习惯将恭维、赞美与“马屁”混为一谈。其实高帽分有三六九等不同质地。上等品被称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品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

可见,如何送出高帽子,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不流于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送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处差错来,就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样做比当面奉承乾隆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和珅这个马屁拍得不着痕迹,让乾隆浑然不觉却又浑身舒坦,因而大讨乾隆欢心。

看来,恭维的确是一种艺术,关键之处在于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斟酌自己的话语,让自己无论怎么说,别人都爱听。恰到好处的恭维,能使双方的感情和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进,还会调动其交往合作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将恭维话说到最好呢?

1、恭维话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人总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词会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2、背后称颂效果更好。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后称赞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最有效果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内心一定是极为舒坦。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远没有间接听来的这般悦耳。

3、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也许不吃这一套,乱套高帽可能弄巧成拙。

总之,恭维就是美丽的谎言,有的时候,把这种谎言说得巧妙一些,动听一些,不仅能博得他人的好感,甚至还可能会让人生的路变得更加顺畅通达。

心机悟语:

列夫·托尔斯泰说:“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运用恭维这种特殊的力量与作用,将其说得自然、令人信服、恰到好处,只需几秒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不同。

话到快时留半句,理从真处让三分

花不可开得太盛,盛极必衰,话也不可说得太满,满必有所失。对于你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不要把话说得太满。给自己留些余地,才不会常受“坦率”之害。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为了生存,人们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而丝毫没有良心上的自律,也没有宗教上的羁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人心危危而居心叵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看起来的确显得很幼稚和可笑。

这样的人给人开始的印象总是比较好的,刚开始大家会认为你很老实和忠厚,可是,渐渐地他们会发现原来你头脑简单、思想简单,这样你便被定位为一个弱者,在没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常常会吃亏的。

另外,“坦率”的人还常常伤害别人。这种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掩盖,直来直去而且不分场合。你的“坦率”会在连你自己也不知觉的情况下,就伤害了别人。这样,你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无数潜在的敌人,这种敌人比你知道的敌人更可怕,他们会寻找机会来向你发动进攻,趁你不备将你击倒。

最后,“坦率”的人还会被别人利用,因为你“坦率”,所以你对事情的看法往往很浅薄,而且很容易被对方的话激怒,同时也很快做出承诺为某人打抱不平,与其当你在梦醒后发现自己被人利用,倒不如早点醒悟过来,警惕自己,多要求、告诫自己,切不可过于“坦率”和感情用事,“坦率”的背后一定要有理性和智慧的支配,否则,一句“人有失言”就有可能使自己置身于困境当中。

当威尔逊刚就任俄亥俄州的州长之时,在一次宴会上,宴会主席向在座众人介绍,说威尔逊是“未来的美国大总统”,这只是主席对威尔逊的称颂罢了。

威尔逊在即兴发言时,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加拿大有一群垂钓的游客,其中一名叫做强森的人,大胆地试饮某种有危险性的酒。强森喝了过多那种有害的酒后,便和其他同伴欲搭火车回去,但是,他却不搭北上的火车,反乘往南下的火车。于是,大家急于把他找回来,就打电话给那班南下列车的车长:‘请将一位叫强森的矮个子,送往北上的火车,他喝醉了。’不久,他们就收到车长的回电,表示:‘请再详示其特征。本列车中有十三名醉酒的乘客。他们既不知自己的姓名,更不知目的是何方。’”威尔逊笑着说,“而我威尔逊,确知自己的姓名,可是,却不能像你们的主席一样,确实知道我将来的目的地在哪里。”四座的人士一听都哄然大笑。

威尔逊用一个巧妙的故事补救了主席的“口误”,“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能否当选总统还未可知呢!给自己留下了余地,避免了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还为在座众人留下了谦逊有礼的印象。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心腹之言都掏出来,固然真诚可敬,但往往会触犯人身上的逆鳞;把话说得太满,就会印证那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金玉良言,将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身为律师的孙波多年前有一次参加一场不很轻松的国际谈判,最后一天从晚上八九点钟,一直谈到深夜一点钟,双方还在谈判桌上僵持不下。对方有一个人出言不逊,小孙想,我们怎么可以让他这么放肆呢?

于是,他马上回敬一句,同样略带讽刺的意味,于是,气氛马上僵硬了下来,还好,对方有一个人呼叫说:“大家累了!休息5分钟吧!”他这一句话,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同时,小孙也惊觉自己犯了兵家大忌,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把谈判的有利位置拱手让给了别人。当然,经过了5分钟的缓冲时间,协议后来很快便达成了。

“话到快时留半句,理从真处让三分”,从此之后小孙将它装框搁在办公桌前,时时警醒自己。毕竟,“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余地,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如果有什么话,想要脱口而出时,不妨先从大脑中过滤一下,让嘴巴比脑子慢半拍,说出来的话自然就不至于太满,也不致使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心机悟语: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所有你所说的,都将被用来反对你自己。”不留余地的话语,最终还将回到说话的人那里,就像是一把回旋的飞刀,受伤的总是自己。